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片受体对失血性休克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作用

    作者:胡德耀;开丽;刘良明

    目的:研究阿片受体是否参与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对儿茶酚胺类血管活性药物血管低反应性的调控作用.方法:Wistar大鼠氨基甲酸乙酯和氯醛糖im麻醉,股动脉放血,MAP达3.73-4.26 kPa,维持3 h,每隔0.5 h iv NE 6 μg/kg,观察MAP的升高幅度及休克后血管反应性的时相变化,进一步于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内选择多个时相点,iv NE 6 μL/kg或(和)阿片受体阻断剂,观察升压幅度,了解阿片受体的调控作用.结果:(1)休克早期持续约0.5 h左右, N E升压作用明显强于休克前或对照组(P<0.01), 提示休克早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 其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增高; (2)休克持续1-3 h,NE的升压效应逐渐降低,与相应时相点、对照组比较差别明显(P<0.01, P<0.05),证明机体进入失代偿阶段,对缩血管剂的反应性下降,提示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确实存在血管低反应性的问题;(3)在血管低反应期间,将NE与上列各种阿片阻断剂伍用,均能明显升高MAP,伍用比单用NE或阿片阻断剂升压作用明显增强 ,提示δ、κ、μ型阿片受体均参与调控失血性休克失代偿期的血管低反应性调控.结论: 本文证明失血性休克存在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前者对儿茶酚胺缩血管药物的反应性升高,后者下降,即出现低反应性.δ、κ、μ型阿片受体都参与调控其低反应性.伍用阿片受体阻断剂与儿茶酚胺对抢救低反应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有益.

  • 失血性休克后血管舒缩功能变化

    作者:胡德耀;江其生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动物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变化.方法:Wista r大鼠戊巴妥钠ip麻醉,股动脉插管放血.15 min内使MAP降至40 mmHg,维持2 h,完成休克模型, (S0组)继续保持该血压,维持2 h(S2组)和4 h(S4组).活杀大鼠,迅速取出胸主动脉VSM后,去除内皮,制成3 mm宽血管环,悬于K-H液的浴槽中,37 ℃充入95%氧和 5%CO2混合气.分别进行由NE、KCl、caffiene诱发的收缩实验及VSM环钙敏感性实验,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休克后VSM环对NE的收缩反应在休克后2 h开始下降,证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2)休克后蜕膜VSM环对C a2+的收缩张力在休克后2 h开始下降,说明休克后存在钙失敏及钙稳态的改变.(3 )休克后VSM环对KCl收缩张力下降,说明休克后2 h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受阻.(4)休克后VSM环对P E及caffiene的收缩能力变化.前者休克后4 h下降,后者休克后2 h下降.说明胞内钙释放功能在休克后下降.因为PE及caffiene分别活化IP3敏感性及非敏感性钙池,证明二者在失血性休克后功能都有减退.结论:严重失血性休克后存在血管低反应性,以及钙失敏现象,此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反应性下降,致使血压难以恢复.病程向难治性方向发展.失血性休克后血管低反应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与钙通道变化

  • 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的安全管理

    作者:齐南;林丽霞

    目的 探讨提高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安全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802例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的资料,分析其用药情况.结果 外周静脉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发生不良事件共33例.结论 通过提高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知识的水平,正确选择静脉穿刺,做好用药安全标志,落实用药知识宣教,取得患者及家属支持和配合等措施可减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用药和患者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

  • 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的评估

    作者:李波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对重症肺炎并心衰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5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25例,主要进行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25例,主要在早期进行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后期治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分析,在患儿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患儿后期症状改善情况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儿住院时间上,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重症肺炎并心衰患儿临床治疗当中,早期应用强心甙与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预后情况,效果显著。

  • 目标导向治疗对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日升(译);汪挺(审校)

    术中目标导向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在使用或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下,根据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客观测量指标来指导液体的静脉滴定,以改善患者的器官灌注。为了明确目标导向治疗是否影响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检索了1989-2013年间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中比较接受术中目标导向治疗与否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随机临床试验和队列研究,并对如下结局指标进行了Meta分析,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肠管蠕动时间、可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和早期肠梗阻的发生率。终检索到包含共1399例患者的13项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导向治疗可缩短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加权平均差(W MD)=-0.67,95%CI:-1.23~-0.11,P=0.020],缩短经口进食时间(WMD=-0.95,95%CI:-1.81~-0.10,P=0.030),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风险[危险差(RD)=-0.15,95%CI:-0.26~-0.03,P=0.010]﹔但目标导向治疗并不影响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发生风险和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P>0.05)。仅纳入高质量研究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导向治疗可缩短经口进食时间(W MD=-1.18,95%CI:-2.03~-0.33,P=0.006)。目标导向治疗对于未接受快速康复措施处理或接受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更加有效。

  • 血管活性药物对颅内高压麻醉的影响

    作者:梁芳果;丁红;王健

    颅内高压所涉及的麻醉较为特殊,麻醉过程中所应用的各种药物尤其是血管活性药物,由于药理机制不同,对颅内压、动脉血压、脑灌注压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在药物选择上应当十分谨慎,尽量选用对颅内压影响较小的药物.传统意义上血管活性药物依其对血管的不同作用分为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两大类,分别用于升、降血压.

  • 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魏晓永;王涛;李黎;董正华;徐一鸣;李战飞

    目的:探讨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产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孕妇90例,分为为A、B、C组,每组30例,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mL· h)进行预扩容,A组产妇麻醉成功后以微量泵输注麻黄碱8 mg,B组产妇给予去氧肾上腺素100μg注入,C组产妇不给于任何血管活性药物输注。观察入室时( T1),扩容后( T2),麻醉后2、5、10 min时(T3、T4、T5),切皮时(T6),术毕时(T7)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等指标变化。结果各组产妇术中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恶性、呕吐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物追加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 P<0.05);A组T3、T4时点和C组T4时点与组内T1时点比较HR明显增快(P<0.05),B组T3、T4时点与T1时点比较HR明显减慢(P<0.05),C组T4时点与T1时点比较MAP明显降低(P<0.05),B组和C组T3、T4、T5时点与T1时间比较CO减慢(P<0.05);T3、T4、T5时点HR B组明显低于C组(P<0.05),T3、T4、T5时点MAP 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P<0.05),T3、T4、T5时点CO A组明显高于C组( P<0.05)。结论在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时采用胶体液预扩容联合小剂量血管活性药预注能降低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

  • 预注不同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罗宏丽;李元海;夏晓琼;赵兵

    目的 观察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不同血管活性药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后引起的低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行剖宫产的足月孕产妇,ASA Ⅰ~Ⅱ级,于麻醉前30 min输入羟乙基淀粉7mL/kg.依据静脉预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给予间羟胺0.23 mg(5 mL),B组给予麻黄碱8 mg(5 mL),C组给予苯肾上腺素0.1 mg(5 mL),D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5 mL.观察入室时(T1),扩容后(T2),麻醉后2、5、10 min时(T3、T4、T5),切皮时(T6),胎儿娩出后即刻(T7)、手术结束时(T8)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输出量(C0)、心指数(CI)、胸腔液体量(TFC)、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记录产妇术中总输液量、出血量、羊水量、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记录新生儿娩出1 min内Apgar评分.结果 与其他3组比较,A组MAP、CO、CI波动小、HR慢、SVRI明显提高.D组术中恶心呕吐发生率及及血管活性药物追加率明显高于A、B、C三组(P<0.05).结论 与麻黄碱、苯肾上腺素相比,胶体液预扩容联合预注间羟胺用于防治剖宫产术中低血压效果更好更安全.

  • ICU 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更换药液方法的比较

    作者:方锦玲;黄苏平;曾妙弟;赵俊焕;王艳梅;刘群兰

    目的:探讨 ICU 危重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不同更换药液方法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 ICU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患者100例,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零缝隙连接双泵替换更换药液法和传统更换药方法,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意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变化以及意识变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零缝隙连接方法更换ICU 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重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因更换药液而引起血压、心率大幅度波动,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胃肠外科ERAS术中容量管理的应用

    作者:王翔;周婷;方嘉凯;梁启波;许睿;张鸿飞;徐世元;雷洪伊

    目的 评价在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手术加速康复外科(ERAS)中应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术中容量管理的作用.方法 选取32例拟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腔镜辅助结直肠肿瘤切除手术成年患者,术中采用GDFT策略通过监测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和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液体治疗,观察术中各时间点气管插管后(T1)、切皮时(T2)、气腹后60 min(T3)、开腹后5 min(T4)、手术结束(T5)时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O、CI、SV和SVV等各项指标变化,记录术中补液量(晶/胶体液)、出血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术后疼痛、镇静评分;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1相比,T2~T5时MAP明显升高(P<0.05),T2、T3时CO明显降低,T4、T5时CO明显升高(P<0.05),T3~T5时SV明显升高(P<0.05);与T2相比,T1与T3~T5时HR、CI明显升高(P<0.05);与T3时比较,T1、T2、T4、T5时SVV明显降低(P<0.05),T4、T5时CO、SV明显升高;56%患者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出血量(81.87±41.48)mL,尿量(294.37±210.33)mL,补液量(1 129.68±227.04)mL;术后住院时间(4.6±2.17) d.结论 ERAS理念下GDFT有助于结、直肠肿瘤根治术术中的容量管理,术后恢复良好.注意气腹及术中的体位对GDFT中参数的影响.

  • 左心辅助泵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罗征祥

    随着心脏外科的发展,心脏手术的数量急骤增加,其中重症者亦按比例上升.据统计,心脏直视手术后约有1%的患者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尽管使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仍不能脱离体外循环,需要机械辅助循环装置进行心脏辅助.在急性心肌梗死进入心源性休克时,患者的左心室心肌至少有40%遭致损坏,此时即使用药物甚至IABP,其病死率仍高达80%,用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则能使这类患者获得较大机会存活.心脏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手术数量大大增加,生存率也明显提高.然而,供心不足是心脏移植手术广泛开展的大障碍,据统计,约50%的终末期心衰患者因等不及有合适的供心而死亡;而使用心脏辅助循环提供暂时性心室循环辅助,可以为准备心脏移植的患者摆脱心力衰竭,从而获得充分时间争取到合宜的供心,这就是所谓的桥梁手术.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许建强;霍保善;袁满涓;梁爱霞;黄永光;吴冠祺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入住 ICU 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试验组(P组)采用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为容量指标,外周血管阻力(SVRI)、心脏指数(CI)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对照组(C 组)以传统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为容量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24和72 h 的 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住院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1)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72 h 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天数P 组短于对C组(P<0.05)。(3)P组与C组比较28 d 住院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以CVP、MAP为治疗指导指标相比,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PiCCO监测更能恰当地指导临床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危重患者获益。

  • 常温体外循环中经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宝珠;栾永;安刚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多应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以芬太尼为主,吸入以异氟醚为主.但体外循环转流开始后,因肺循环停止无法通过呼吸系统吸收异氟醚,另一方面静脉药物被体外预充液稀释、体外管路吸附等,使麻醉深度难以保证,常引起生命体征波动(尤其是常温情况下),往往不得不给予较多血管活性药物[1].近笔者应用了经体外氧合器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的方法,完成常温体外循环手术 13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结合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分析.

  • PICCO与Swan-Ganz导管在冠脉搭桥术后应用分析

    作者:马冬璞;李成建;杨彩浮;李保林

    冠状动脉搭桥术(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术后监测技术的发展,为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总结Swan-Ganz导管和PICCO在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指导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调整和容量治疗,以期望寻找更合理的监测手段,现报告如下。

  • 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作者:易梦秋;余旻

    据国外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全球每年约3150万例脓毒症患者和1940万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每年因脓毒症死亡的人数约530万。近年来,尽管脓毒症的治疗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脓毒症患者的死亡率仍保持在25%~30%,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2-4]。所以,急需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这种压力。前不久JAMA杂志上发布由美国危重病医学会(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 SCCM)及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ESICM)发起制定的脓毒症新定义[5],指出脓毒症是针对感染的宿主反应失调引起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碍;而脓毒症休克是脓毒症伴有持续性低血压,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需要升压药或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65 mmHg且血清乳酸水平升高(>2 mmol/L)。新定义在发布以来受到众多学术组织的反对,毕竟重新定义临床综合征本就不简单,新标准用于临床实践是否改善患者的预后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两个或两个以上重要器官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被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目前评估MODS严重程度常用的标准有逻辑器官功能障碍评分(logistic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LODS)、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标准以及快速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quickSOFA, qSOFA),各种评分旨在快速准确地预测疾病的死亡率,并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无论是新定义还是诊治新方法都离不开对疾病本身的了解,本文就MODS的病理生理机制展开论述。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微泵使用的护理

    作者:李晓静;金熙熙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手术后97%以上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不全,需要适当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且用药繁多,所以微泵在临床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我院使用的微泵由浙江大学医学仪器厂生产.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总结一些微泵使用的经验,现将报告如下.

  •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脓毒症休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建坤;赵丽

    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是临床急症,多方位集束化治疗是目前治疗共识,血管活性药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去甲肾上腺素为指南推荐首选血管加压药物,但可能导致与恶化脓毒症相关免疫麻痹,出现与死亡相关副作用及微循环不能有效改善等现象.研究发现应用血管活性药的脓毒性休克患者相对心动过缓与生存率改善有关.选择性血管紧张素V1A受体激动剂在动物试验及小规模临床试验中证实可以代替去甲肾上腺素,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生存率.

  • 心脏辅助循环发展史及其展望

    作者:肖学钧;罗征祥

    随着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数量急骤增加,其中重症心脏病患者也成比例上升.据统计,心脏直视手术后约有1%的病人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尽管使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仍不能脱离体外循环,需要机械辅助装置进行心脏辅助,以便撤离体外循环,促使心肌功能恢复.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即使应用药物甚至IABP,其死亡率仍高达60%-80%.使用机械辅助装置则可能使这类病人血流动力学得以稳定,从而进行手术,获得较大的生存机会.心脏移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广泛开展,手术数量明显增加,生存率也不断提高,使之成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有效的手段之一.

  • DCD供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肝功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一鸣

    目的:分析与探讨DCD供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肝功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从而明确DCD供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DCD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对于肝移植受者术后当天各指标而言,大剂量用药组显著高于小剂量用药组高(P<0.05),大剂量用药组也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0.05),而小剂量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无明显差别(P>0.05);大剂量用药组肝移植后PEGF(原发性无功能)及PNF(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用药组(P<0.05),也高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DCD供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肝移植受者术后的机能恢复有着较大影响,尤其是大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供者,因此需谨慎选择

  • 微量泵持续胰岛素泵入与皮下注射治疗胸部术后合并2型糖尿病的对比研究

    作者:梁胜景;林辉;贺榜福

    微量泵在胸外科被广泛用于精确、恒定地输注血管活性药物和控制补液,我们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启发,2002年2月至2005年1月对64例合并2型糖尿病施行胸外科术后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胰岛素泵入与传统皮下注射控制术后的高血糖进行对比研究,显示了微量泵持续胰岛素泵入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440 条记录 18/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