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甲状腺及肾脏多发癌伴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
患者女,35岁.因"左髋部疼痛1年,加剧3个月"于2008年4月入院.患者于2007年3月不慎扭伤后出现左髋部疼痛,左腹股沟处有轻压痛,伴轻微跛行,未重视.2007年12月自觉左髋部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左髋臼上方见鹅蛋大小骨质缺损.边缘欠光整,遂行左髂骨肿瘤活检.病理经外院会诊意见为:左髂骨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癌组织中度分化,富于血窦,形成多个脉管和腺泡样结构,倾向甲状腺滤泡癌.后行PET/CT检查结果提示左髂骨恶性肿瘤及右侧甲状腺腺瘤可能性.随后患者在当地医院行3次"羟基喜树碱、足叶乙甙及顺铂(HEP方案)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化疗.
-
肋骨转移性副神经节瘤一例
副神经节瘤是一类少见的肿瘤,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副神经节瘤更加罕见.本文报告一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14年发生肋骨转移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分析.
-
转移性骨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生率大约占全身转移性肿瘤的15%~20%,仅次于肺转移和肝转移,居第三位[1],其中常见的是脊柱、骨盆、股骨及肱骨近端的转移.原发病灶以乳腺、肺、前列腺、肾及甲状腺等恶性肿瘤为常见,约占所有病例的80%[1,2].因此对转移性骨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其预防和治疗.Paget虽然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提出了肿瘤细胞转移侵蚀的"种子和土壤"学说,可直到目前为止人们对骨转移性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一般认为它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并可能是多种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3],这大大阻碍了对骨转移性肿瘤发生机制的完全理解;但已深入至分子水平机制的研究,毕竟对理解如何发生骨转移提供了可能.
-
89Sr单用与联合99Tc-MDP治疗骨转移癌止痛疗效比较
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部分骨转移癌患者分别采用89Sr单独治疗及89Sr联合99Tc-MDP治疗,以评价不同方案的毒副反应及止痛疗效.
-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观察
目的: 观察帕米膦酸二钠(搏宁)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疗效. 方法: 38例恶性肿瘤患者静点搏宁60~90mg/次, 部分病例联合静脉化疗(n=16). 结果: 搏宁对骨痛治疗的有效率为78.95%, 联合化疗的疗效(有效率87.5%)优于单用搏宁(有效率72.7%). 活动能力改善有效率为84.4%, 9例血钙增高患者经治疗后血钙复常率为77.78%. 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全身酸痛等. 结论: 搏宁能有效地缓解骨转移疼痛及改善活动功能障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化疗联用疗效更好.
-
放射性探头在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应用
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组织,指导外科手术并非是新概念.早在1949年,Selverstore等[1]报道了用手持γ-探头探测放射性标记的骨骼病灶,引导手术切除原发骨肿瘤和骨转移性病灶.1977年,Cabanias[2]在阴茎癌病人中提出前哨淋巴结的概念,认为前哨淋巴结是癌转移的首发部位,并且常常是肿瘤唯一转移的淋巴结.近年,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肿瘤组织的特异性标记可通过发射γ-射线的核素标记抗体而达到.
-
额骨转移性类癌1例报告
类癌转移到颅骨者甚为罕见,现报告1例额骨转移性类癌患者如下。1 病例 男,43岁。左额部肿块2月余,于199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3月前不慎左侧头部撞击铁桶,额部皮肤裂伤。伤后半月发现伤处皮下一肿块,无压痛,后肿块明显增大。查体:左额皮下肿块,直径5.5 cm,质地中等,无压痛,余无异常。头颅X线平片:左额外板可疑骨质损害。CT:左额占位。脑血管造影:大脑中动脉向右侧平行移位,左眼额动脉下压,左额前动脉离开颅板,左颞浅动脉提前显影,静脉期见颅骨缺损周围肿瘤染色呈斑块状,无包膜,血供丰富。行手术切除肿块,术中见肿瘤位于额骨,边界清楚,扁平圆形,7×4×4 cm3。
-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99Tcm-MDP骨显像一例
患者男,46岁,既往无肿瘤病史.因"颈椎病"来院复查,颈椎X线片示左锁骨上区软组织密度增高,左侧第1、2肋骨及锁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显示不清.颈部B超示左锁骨上窝及颈动脉旁多处淋巴结肿大,可疑锁骨上淋巴结及骨转移性病变,转至核医学科行全身骨显像.静脉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740MBq后3 h行全身骨显像.仪器为GEDiscovery VH SPECT仪,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连续采集模式,速度20cm/min,采用自动人体轮廓轨迹方式同时完成全身前、后位显像.
-
153Sm-EDTMP和89Sr配合99Tc-MDP治疗骨转移癌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来昔决南杉(153Sm-EDTMP)和美他特龙(89Sr)配合云克(99Tc-MDP)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4例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癌随机分为153Sm-EDTMP+99Tc-MDP(A组)和89Sr+99Tc-MDP(B组).[结果]A组镇痛缓解率76.6%,其中乳腺癌骨转移止痛效果好,镇痛缓解率为85.0%(17/20),而B组镇痛缓解率55.3%,以前列腺止痛效果好,达56.2%(9/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病灶好转率A组46.8%,B组34.0%(P>0.05);生活质量分级(QOL):A、B31分~60分两组分别为80.8%与55.3%(P<0.01);两组毒性为骨髓抑制.[结论]以核素为主的方案是综合治疗多发骨转移癌的理想方案,骨髓抑制均可以耐受.
-
116例骨转移癌放射治疗止痛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分割方式对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的止痛效果.[方法]将116例骨转移癌患者分为3组,分别用50Gy/20次、26天,5次/周;28Gy/7次、9~11天,5次/周;24Gy/4次、8~10天,3次/周的不同分割方式进行止痛放疗.[结果]全组病例有效率(CR+PR+MR)为96.6%,3个剂量组的有效率依次为95.5%(21/22),97.5%(77/79),93.3%(14/15).3组之间止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92%(103/112)的疼痛缓解出现在放疗后1~3周.[结论]对骨转移癌进行局部止痛放疗是一种有效的对症治疗手段,研究的3种分割方式之间无明显疗效差异.
-
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内照射治疗的护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很高,文献报道乳腺癌、前列腺癌中分别有50%和80%发生骨转移,而骨转移性肿瘤患者约50%有骨痛症状,且大多为难治性骨痛[1].我院于1998年3月~1999年8月用核素"153 Sm-EDTMP或"89 SrCl2行内照射治疗219例,取得了较好的止痛疗效.现就内照射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常用镇痛药要合理应用
顾名思义,镇痛药物是用于镇痛的.大部分镇痛药属于处方用药,还有一些是属于国家特殊管理药品.因为镇痛药有或大或小的成瘾性,需要科学合理使用.镇痛药一般分为四类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扶他林(双氯酚酸)、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
一侧胫腓骨转移性淋巴瘤一例报告
发生在一侧胫腓骨转移性淋巴瘤较罕见,我院x线摄片发现并经病理证实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右足第一趾骨背侧出现蚕豆大小肿物,肿痛不适无发热、乏力,以"痛风"治疗,疗效差.肿物在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