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及其转移机制的研究

    作者:史玉振

    据统计,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癌症的淋巴道转移要早于血道转移.与血管相比,淋巴管管腔相对较大且不规则,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完整,有的地方甚至缺如,其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缺乏完整基底膜,淋巴管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得它比血管更易受癌细胞的侵袭和破坏.

  • 鼻咽癌VEGF-C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MRI影像的关系

    作者:周路;余达中;赖惠芳;刘杰明;黄金凤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肿块VEGF-C表达水平与淋巴道转移MRI影像的关系.方法:搜集各50例病理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标本(NPC组)和慢性鼻咽炎症的组织标本(对照组),标本行VEGF-C、VEGFR-3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NC表达与VEGFR-3阳性淋巴管计数(LVC)及早期淋巴道转移MRI影像的关系.结果:NPC组VEGF-C阳性率、LVC(VEGFR-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淋巴道转移MRI影像表现为淋巴管引流区T2WI高信号和颈部淋巴结肿大.NPC组MRI显示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18例,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96.9% vs.33.3%,P<0.01).结论:鼻咽癌组织存在VEGF-C、VEGFR-3的高表达,可能通过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道转移关系.

  • 原发性肝癌复发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作者:杨雪琴;李雁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它是一种容易复发转移的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方式有直接蔓延、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肝外器官血道转移早且广泛,肺脏是肝外转移的优先器官.临床就诊者多属中晚期病人,手术切除率低.即使早期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也在60%以上,小肝癌达40%~50%[1].肝癌主要死因是复发转移,阐明肝癌复发转移机理,防治复发转移是提高总体疗效的根本.目前,肝癌复发转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就肝癌复发转移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VEGF-C与VEGF-D比值变化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静文;唐建武;张玉琳;应志国

    肿瘤侵袭周边原有淋巴管以及诱导组织内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必要条件.VEGF-C和VEGF-D是特异性淋巴管生长调节因子,与淋巴管的增生和分化密切相关.二者的比值升高可能是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早期事件和潜在评估指标.本文介绍VEGF-C和VEGF-D的结构、功能、比值变化以及二者与肿瘤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 Sorcin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及定位

    作者:宋琳;唐建武;张军;孙雷;宋波;黄玉红

    目的:研究抗药蛋白sorcin(又称可溶性抗药相关蛋白)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潜能不同的细胞株Hca-F/Hca-cP中的定位及表达差异,进一步探讨其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小鼠腹水肝癌高淋巴道转移株Hca-F和小鼠腹水肝癌低淋巴道转移株Hca-P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sorcin在Hca-F/Hca-P细胞中基因水平的表达差异;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技术检测sorcin在Hca-F/Hca-P细胞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sorcin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Hca-F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都明显高于Hca-P细胞;sorcin在Hca-F细胞中的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分别为Hca-P细胞的1.5和1.8倍;sorcin在两种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中的定位主要位于细胞质.结论:sorcin在Hca-F中呈高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可能在其增殖、迁移和侵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人食管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新;张岚;贺付成;宋一民;高冬玲;陈奎生;张云汉

    目的 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mRNA水平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VEGF-C mRNA在49例人食管鳞癌手术标本中的表达及定位特征.结果 在4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 ISH阳性表达者23例,阳性紫蓝色颗粒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内,其表达在发生淋巴结转移组中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1.3,P<0.01).2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出现RT-PCR阳性结果,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23.3,P<0.01),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VEGF-C 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C mRNA在食管鳞癌中呈选择性的表达,并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 瘤苗免疫治疗对带瘤小鼠脾细胞IL-10和IL-12产生的影响

    作者:赵卫红;施广霞;袁小林;钱振超

    小鼠TH1/TH2亚群的发现为人的TH1/TH2免疫偏斜研究提供了依据,细胞因子对TH1/TH2的漂移起着重要作用,其中IL-12、IL-10是调节TH0→TH1/TH2分化两个重要的细胞因子.目的:以小鼠腹水型肝癌高淋巴道转移亚系HCa-F为模型,探讨榄香烯复合瘤苗对带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及脾细胞IL-10、IL-12产生的影响,观察榄香烯复合瘤苗及免疫化学疗法的抗瘤效果、分析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攻击对照组、瘤苗治疗组、环磷酰胺组及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在HCa-F(2×105.0.1 mL-1/只)攻击后用榄烯复合瘤苗(3×107.0.1 mL-1/只)免疫治疗3次或和大剂量环磷酰胺(180 mg/kg)冲击化疗一次,于末次治疗6 d后杀鼠取脾制成脾细胞悬液,与HCa-F混合培养48 h后离心取上清用ELISA法测定IL-10和IL-12水平.结果:瘤苗治疗组IL-12产生量高(7.13±1.89 pg/mL, P<0.05),而环磷酰胺组低(3.37±0.89 pg/mL, P<0.05),瘤苗+环磷酰胺联合治疗组居于二者之间(4.11±0.89 pg/mL, P<0.05).IL-10在瘤苗治疗组低(1.82±0.29 pg/mL),余下各组差异并不显著.至处死时,联合治疗组小鼠未见肿瘤发生,瘤苗和环磷酰胺组与攻击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轻,且延长了接种后至肿瘤出现的潜伏期时间.结论:瘤苗免疫治疗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推测榄香烯复合瘤苗免疫治疗可能提高了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IL-12,进而抑制TH2细胞IL-10的产生,使免疫反应向TH1漂移,增强了机体抗肿瘤效果.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影响机体的T细胞功能,为IL-12分泌减少,伍用榄香烯复合瘤苗后,可使之部分恢复,从而从实验上说明环磷酰胺+榄香烯复合瘤苗联合化疗比单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效果更好,及其可能的机制.

  • 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潜能与癌细胞中钙粘素及金属蛋白酶的关系

    作者:王丽辉;刘大渔;陈英杰;候力;王波;毛利民;吕申

    背景及目的:目前尚缺少有效评价乳腺癌淋巴道转移潜能的理想指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上皮性钙粘素(E- cadherin, E- Cad) 、神经性钙粘素(N- cadherin, N- Cad)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 9)基因产物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来探讨它们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方法检测 E- Cad、 N- Cad和 MMP- 9在 72例乳腺浸润癌(其中淋巴结转移 39例,无淋巴结转移 33例 ) 中的表达,并用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的预后.结果:E- Cad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 29.19, 45.14, 两组差异显著(P< 0.001),E- Cad表达与乳腺癌转移呈负相关 ; N- Cad和 MMP- 9在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 40.04和 42.97; 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肿瘤细胞中的平均秩次分别为 32.32和 28.85. 二者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E- Cad高表达者生存时间长.结论:乳腺癌的淋巴道转移与 E- Cad、 N- Cad和 MMP- 9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检测这几种蛋白表达将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及预后 .

  • 浸润性宫颈癌治疗后淋巴道转移的临床分析

    作者:楼寒梅;李琴

    背景与目的:淋巴道转移是宫颈癌治疗后的主要复发方式.本研究探讨浸润性宫颈癌治疗后出现淋巴道转移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0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治疗后出现淋巴转移的浸润性宫颈癌患者,初治以单纯手术治疗5例,手术辅以放射治疗45例,单纯放射治疗73例.所有患者接受了以局部放疗和/或全身化疗为主的挽救性治疗.结果:治疗后出现淋巴转移的部位依次为锁骨上淋巴结95例(77.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2例(50.4%),腹股沟淋巴结12例(9.8%),腋窝淋巴结3例(2.4%).首次治疗至出现淋巴转移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4个月,间隔≤6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分别为36例及87例.本组总的3年生存率为15.0%.5年生存率为1.5%.单纯淋巴结转移者76例,淋巴结转移伴血道转移和/或盆腔复发者47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23.1%和4.7%.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治疗至出现转移的时间间隔及有无伴随血道转移和/或盆腔复发为预后因素.结论:宫颈癌治疗后出现单纯淋巴道转移者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与肿瘤淋巴道转移研究进展

    作者:李秋梨;陈福进

    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机制和抗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 不少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 C)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D(VEGF D)与恶性肿瘤的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 . 本文主要综述 VEGF C、 VEGF D的结构、功能特点、在肿瘤淋巴道转移中的可能机制及由此而引发出的抗肿瘤淋巴道 转移治疗的有关进展 .

  • 口腔癌的靶向治疗

    作者:温玉明;华成舸

    全球每年大约有30万新发的口腔癌患者[1],口腔癌主要是指发生于口腔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性,并好发区域淋巴转移.临床治疗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明显和严重的容貌伤害、进食和语言障碍,总体5年生存率在50%~60%,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淋巴道转移[2].

  • 收涩类中药对小鼠肝癌血道及淋巴道转移的影响

    作者:孙静

    目的 观察收涩类中药对小鼠H22腹水型肝癌细胞血道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方法 血道转移实验,取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只,即阴性对照组、参一胶囊组(120 mg·kg一·d-1)、椿皮组(62.5 g·kg-1·d-1)、乌梅组(250 g·kg-1·d-1)和山茱萸组(75 g·kg-1·d-1).将小鼠尾静脉接种H22肝癌细胞悬液,自造模之日起,连续灌胃给药14d后,脱颈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的肺部转移瘤生长情况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淋巴道转移实验分组与给药同血道转移实验,采用腹水型肝癌H22瘤株,在小鼠右下肢爪垫内侧皮下注射接种,连续给药21 d后,脱颈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实体瘤的瘤重量、抑瘤率、肺部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血道转移实验中,椿皮组和山茱萸组的肺部转移结节数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椿皮组能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淋巴道转移实验中,乌梅组和山茱萸组的肺部转移结节较模型组明显减少,抑瘤率明显增加;三味收涩药的淋巴结转移显著减少.结论 收涩类中药对H22腹水型肝癌细胞血道及淋巴道两种转移途径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小细胞肺癌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淑斌;方楚玲;郭琳琅

    肺癌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占全部肺癌的10%~15%[1].尽管小细胞肺癌对化疗和放疗敏感,但是小细胞肺癌的复发率很高,较早出现淋巴道转移和经血道进行广泛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5%,因此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难题[2].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表观遗传学信息的改变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并不发生变化而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主要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修饰,广义上还包括非编码RNA等.目前,在小细胞肺癌中对DNA甲基化研究较多,对其深入研究可为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就小细胞肺癌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乳腺癌临床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作者:吴一龙;区伟

    1 前哨淋巴结的研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引流到特定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是原发肿瘤发生淋巴道转移所必经的第一淋巴结.1993年美国Krag首先在乳腺癌的研究中使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之后这一技术成为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新热点.目前,众多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一致和令人鼓舞的结果.SLN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对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的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说明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是有一定规律的,寻找和发现这一规律,便有可能制定出合理的、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有关 SL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张晖;王圣应;彭德峰

    目的 通过对食管鳞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VEGF-D mRNA的检测,探讨VEGF-D在食管鳞癌中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52例食管鳞癌癌组织和2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VEGF-D的表达情况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正常食管组织20例中VEGF-D低表达呈阴性结果,52例食管鳞癌组织中32例(61.5%)VEGF-D mRNA阳性表达.VEGF-D mRNA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显著相关(χ2=15.333,P<0.01;χ2= 25.646,P<0.05).结论 VEGF-D表达与食管鳞癌进展程度关系密切.

  • RECK蛋白表达与舌鳞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的相关研究

    作者:姚金光;李龙江;邝晓聪;温冠媚

    目的:探讨RECK蛋白表达水平与舌癌侵润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舌癌标本59例,采用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系统,检测RECK、MMP-9蛋白表达情况,并与舌癌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ECK蛋白的低表达水平与舌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且与MMP-9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5.结论:RECK蛋白高水平表达可降低舌癌的侵袭与转移,其调控机制可能与RECK蛋白可能抑制MMP-9蛋白表达有关.

  • 4-NQO饮水法构建Balb/c小鼠口腔癌及淋巴道转移模型

    作者:李晶;于大海;卿海云;黎明武

    目的:利用化学诱导法构建与人口腔癌发生发展相似的Balb/c小鼠口腔癌及淋巴道转移模型.方法:实验组68只小鼠,采用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itroquinoline-oxide,4-NQO)300 mg/L饮水喂养8~20周,停药后自来水喂养至40周,对照组32只仅给自来水喂养12~40周;8周后,每隔2周处死4只实验组小鼠,肉眼及HE染色和免疫组化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k)染色观察癌变及淋巴道转移全过程.结果:随着 4-NQO作用时间及观察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小鼠舌背黏膜相继出现白色斑块,红白相间的斑块及乳头状新生物等改变,斑块出现的位置由初的舌根部向舌尖部蔓延,并在舌腹、口底、牙龈、上腭等部位发现类似斑块.24周及以前,小鼠口腔黏膜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异常增生.25~32周期间,16只中有14只发生肿瘤,其中一部分发生同侧或双侧颌下淋巴结转移(2/16).33~40周期间,全部发现有原发灶肿瘤以及同侧或双侧下颌淋巴结转移(16/16),HE染色确定有转移的实验组小鼠颌下淋巴结免疫组化pan-ck染色均为阳性.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4-NQO化学诱导法成功建立小鼠口腔癌前病变、口腔癌及淋巴道转移模型,发病过程与人发病过程相似,具有较高的成瘤率以及淋巴道转移率.

  • 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与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丁志敏;黄振录;周祥祯;韦荣干;莫祥兰

    目的:探讨Podopla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它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Podoplanin的表达情况,计算肿瘤间质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水平升高,边缘癌组织表达更强,Podoplanin表达强度与淋巴道转移有关(P<0.01);Podoplanin阳性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边缘癌组织间质内,伴淋巴道转移及肿瘤大径大于4 cm者Podoplanin阳性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无淋巴道转移者(P<0.01及P=0.02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Podoplanin表达上调,抑制Podoplanin表达可能是防治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的好方法.

  • VEGF-C/Flt4系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

    作者:丁志敏;刘晓芳;莫祥兰;周祥祯;黄振录

    目的探讨VEGF-C、Flt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癌旁组织VEGF-C、Flt4表达情况.结果4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VEGF-C、Flt4阳性率分别为65.9%(29/44)和61.4%(27/44),两者阳性率在淋巴道转移组均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癌组织中Flt4阳性微脉管数在淋巴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Flt4的表达分别为50%(12/24)和45.8%(11/24);VEGF-C和Flt4表达情况一致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0.91%(40/44).结论VEGF-C/Flt4系统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道转移过程,测定肿瘤组织VEGF-C、Flt4表达及计数Flt4阳性微脉管有助于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伴淋巴道转移;对于无淋巴结转移而VEGF-C和Flt4呈高表达的病例,必须密切随访观察;VEGF-C可诱导并提高Flt4的表达,共同促进肿瘤的淋巴道转移.

  • 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金光;邝晓聪;温冠媚;李祖云;李俊

    目的 探讨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 采用裸鼠爪垫皮下注射舌鳞状细胞癌Tca 8113细胞的方法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4周后收集腹股沟、腋窝、腹腔等部位淋巴结,进行H-E染色与EMA、CK 18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体外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纯化培养等检测,判定裸鼠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结果 H-E染色与EMA、CK18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淋巴结有散在或灶性鳞状上皮癌细胞转移,体外纯化培养的细胞呈上皮样生长.在35只受试裸鼠中,23只建模成功,转移率为67.5%.结论 裸鼠爪垫皮下注射可成功建立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为舌鳞状细胞癌淋巴道转移的机理研究、药物干预提供动物模型.

152 条记录 6/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