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前、后的护理.方法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n=92)接受肝穿刺活检,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G)和纤维化(S)程度,其中34例肝活检术前使用维生素K1 10mg肌注,2次/日,连续3天,观察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价术前、术后护理方案.结果92例患者肝活检术后出血11例(12.0%),34例术前使用维生素K1出血4例,58例未使用维生素K1出血7例,2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血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使用维生素K1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与肝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2例
肝脏血运丰富、管道结构密布等特点限制了腹腔镜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目前,腹腔镜肝脏手术仍主要局限于肝活检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轻度肝外伤修补术及肝癌微波固化术等简单手术,而肝脏部分切除术则报道较少.本文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腹腔镜治疗肺癌肝脏多发转移瘤1例,婴儿左外叶肝血管瘤1例.
-
肝活检术中心因性休克的调查分析
克.因此应密切关注易发休克人群,尽可能减低患者心情紧张程度.
-
肝移植术后行肝活检术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肝脏移植术后急、慢性排异反应需进行肝穿刺活检病理以予确诊,肝移植术后病人需常规进行抗排异和抗凝治疗,因此肝穿刺活检易导致感染、出血和胆漏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2002年10月至今,共做了5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共进行了17次肝活检术.穿刺前后采取了各种护理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肝活检术--经颈静脉肝组织活检术6例报道
肝脏组织学的活检在诊断肝脏疾病尤其是慢性肝病的病因上占重要地位.国内常用的肝活检技术有三种:盲目的经皮经腹膜、超声引导及经颈静脉的活检术(J Hepatol1996,25:20).如果无凝血功能障碍,则可在超声定位下经第8或第9肋间隙腋前线肝取组织活检或在超声引导下直接作肝组织活检术.但如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外周血血小板<60×109/L,优球蛋白溶解试验<2h),或有腹水存在,经皮肝穿刺活检属禁忌,则可以采用经颈静脉肝活检术[1].
-
肝活检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世界上首例肝组织抽取术报道于1883年.1923年,德国人Bingel施行了首例以诊断为目的的经皮肝活检术.其后,此项技术被不断完善,尤其是在1970年,Menghini发明了"1秒钟穿刺法"后,肝活检在肝病临床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以及与活检过程相关的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病率,使其被临床广泛接受[1].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影像技术及药物疗法(如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进步和肝移植术等,大大促进了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此也使得作为肝病诊断重要手段的肝活检技术及指征在不断地变化,本文就此方面进展加以综述.
-
经颈内静脉肝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经颈内静脉途径采用自动活检枪的肝活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低和适应证范围广的特点.我院自1997年10月至1998年6月采用经颈内静脉肝活检术对10例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40次肝活检,现报告如下.
-
经皮肝活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肝活检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经皮肝活检、腹腔镜下取材、开腹取材.临床应用广的是经皮肝活检术.我科自2002年以来共完成195例肝活检(盲穿)病人,仅1例未成功,成功率99%,现介绍如下.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与肝脏炎症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水平与肝脏炎症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初诊CHB患者436例,分别采用雅培I2000和M2000试剂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HBcAb水平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依据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对患者肝脏炎症程度进行G分级;Spearman法分析血清HBcAb水平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BcAb水平对肝脏炎症G分级的影响;ROC曲线评估血清HBcAb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Gv4)的效能.结果 CHB患者血清HBcAb水平随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G0-1级[(10.33±2.16) S/CO]、G2级[(11.01±1.95) S/CO]、G3级[(11.57±1.51) S/CO]、G4级[(11.85±2.21)S/CO]逐渐升高(P<0.05);187例HBeAg阳性患者中,G0-1级[(8.95±2.72) S/CO]、G2级[(10.35±2.08)S/CO]、G3级[(11.53±1.65)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逐渐升高(P<0.05);249例HBeAg阴性患者中,G0-1级[(11.13±1.23)S/CO]、G2级[(11.45±1.75) S/CO]、G3级[(11.64±1.19) S/CO]及G4级[(11.85±2.21)S/CO]患者血清HBcA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患者G分级呈正相关(r=0.414,P<0.001)、与HBsAg水平呈负相关(r=-0.440,P<0.001),HBcAb水平与HBeAg阴性患者G分级无线性相关(r=0.096,P=0.1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HBcAb是HBeAg阳性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OR=1.392,95%CI:1.190~1.627,P<0.001),其对HBeAg阴性患者肝脏炎症程度G分级无明显影响(OR=1.311,95%CI:0.933~1.843,P=0.08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BcAb以10.11 S/CO为佳截断值,诊断中重度肝脏炎症的AUC为0.72(95%CI:0.639~0.799,P<0.001),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56.4%.结论 血清HBcAb水平与HBeAg阳性初诊C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明显相关,其水平升高是HBeAg阳性CHB患者发生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诊断此类CHB患者中重度肝脏炎症的分子标志物.
-
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术并发剧烈疼痛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3岁,公务员,因反复疲乏、口干、右上腹不适5年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口干、右上腹闷胀不适,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8 U/L,血清肝炎病毒(HAV~HEV)标志物除抗-HBs阳性外,其他标志物均阴性,两年前确诊Ⅰ型糖尿病.两年间肝功能反复不正常,ALT波动于71~180U/L,血糖控制不理想.既往曾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诊断: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②慢性乙型肝炎.拟行肝活检术,进行组织学和HBsAg、HBcAg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入院第5天行肝活检术,术前30分钟肌注鲁米那钠100mg、B超定位,穿刺针为内径1.6mm的Menghini针,活检方法采用传统Menghini法,操作顺利,吸出肝组织长度约1.5cm.穿刺结束后约2分钟,患者出现肝区疼痛,逐渐加重,疼痛性质由隐痛演变至剧痛,严重时牙关紧闭,表情痛苦,脸色苍白,大声喊叫或呻吟不已,四肢末端冰冷,但是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30/90mmHg,脉搏60次/分,呼吸18~21次/分,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右下肺呼吸音存在,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考虑肝活检术并发剧烈疼痛,给予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精神安慰、手捏双侧合谷穴位等处理,同时先后肌肉注射度冷丁100mg、强痛定50mg、地百泮10mg等药物对症治疗.疼痛持续6小时后逐步缓解,绝对卧床24小时后症状消失,下床活动.
-
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肝活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结4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行肝活检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要点。认为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行肝活检术患者加强术前准备和术后病情观察,做好疼痛、出血、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保证患者诊治顺利进行的关键。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肝活检术,其中不能耐受疼痛者3例,在行B超检查排除肝内局部血肿后予对症止痛治疗;术后出血1例,予对症止血、输血、积极救治后病情逐渐平稳;胆漏、胆汁性腹膜炎1例,经抗感染治疗及腹腔穿刺引流后病情好转。
-
肝活检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及意义
1923年,德国人Bingel施行了首例以诊断为目的的经皮肝活检术.1958年Menghini报道"一秒钟针刺肝活检"后,该操作得到了广泛应用.肝活检病理学诊断不但是评价某些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而且对评价某些治疗方法(药物、肝移植等)的有效性或不良反应具有极高的价值,还可作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重要依据.肝活检的价值在疾病的分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的护理
我院为传染病医院,有部分慢性肝病病人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行肝活检术.2000年1月~2005年10月,我病区开展了42例肝活检术,现将肝活检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