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创伤性脑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水肿是指过多的液体积聚于脑组织当中,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可以直接导致颅内压增高、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疝等一系列继发损害,是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颅脑创伤是脑水肿的常见致病因素,创伤性脑水肿是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的主要继发病理改变之一;水肿可在伤后立即发生,并逐日加重,一般3~4d达高峰,随后逐渐消退,持续7~14 d.近年来对创伤性脑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由以往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学说、脑微循环学说、钙通道、自由基学说逐渐发展到当今分子超微结构水平的研究,诸如: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s,MMP)、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s proteins,TJ)、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的近年研究进行综述.
-
颅脑多发脑膜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多发性脑膜瘤指颅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相互不连的脑膜瘤[1].临床少见,占脑膜瘤总数的1.4% ~ 10.5%[2-3].多发性脑膜瘤临床症状不典型,表现多样,辅助诊断目前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笔者收集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经手术证实的多发脑膜瘤12例,现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2例多发脑膜瘤患者中,女8例,男4例,年龄35 ~72岁,平均51.6岁.病程6个月至5年,均无家族史,其中合并有纤维瘤病史1例,合并有胶质瘤1例.头晕不适7例,癫痫发作3例,经常出现步态不稳1例,视力明显下降1例.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逐渐表现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
第三脑室手术入路的选择
第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毗邻丘脑、下丘脑、Willis环、大脑大静脉系统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因此,第三脑室肿瘤的切除手术难度大、危险性高、术后并发症多,一向被国内外认为是神经外科领域中具挑战的手术之一.第三脑室肿瘤除侵犯周围脑组织外常堵塞室间孔或中脑导水管,引起梗阻性脑积水进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因此,第三脑室肿瘤手术目的是切除肿瘤,解除对毗邻结构的压迫,疏通脑脊液循环通路,明确病变性质.手术原则是尽可能全切肿瘤,避免损伤下丘脑等周围结构,有效地解决脑脊液循环障碍.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它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其发病机制是各种因素所导致颅内容积代偿失调.脑水肿达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引起颅内压增高,所以除占位性病变和脑积水所致的颅内压增高以外,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以认为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脑水肿的本身并无特殊症状而完全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它所导致的各种脑疝往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颅内压增高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七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压增高(IH)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等.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住院的IH患者进行筛查,发现7例合并ET,对此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 IH合并ET以青中年女性多见,多亚急性或慢性病程,IH早期易被误诊为视神经炎等疾病.7例患者的中位血小板计数为559×109/L,中位白细胞计数为10.30×I09/L.首发症状以发作性黑矇(4例)多见.头颅MRI显示6例有空蝶鞍,脑CT静脉成像/DSA提示3例有静脉窦血栓.对7例患者均给予降颅压等对症治疗,5例予ET针对性降细胞治疗,结果6例病情缓解,1例恶化死亡.结论 IH早期易被误诊.IH合并ET以女性多见,且易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对此类患者除进行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外,还需要进行ET针对性降细胞治疗.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一例分析
目的 通过报道及文献复习探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之间的关系.方法 报道1例中年男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经MRI、血管造影排除颅内病变,确诊为IIH;患者有嗜睡、肥胖等症状,进行多导睡眠图(PSG)证实合并有重度OSA,在单纯使用降颅压治疗不能获得持续有效控制高颅压症状后,改用针对OSA给予控制体重和持续正压通气等综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患者体质量指数由35.7降至31.4,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由72.6降至10.1,血氧饱和度从67%上升到82%,头痛、视乳突水肿等高颅压症状得到持续改善.结论 睡眠呼吸暂停是IIH的风险因素之一,尤其是肥胖男性患者;对有睡眠症状的患者进行PSG监测有助于寻找IIH中容易被忽视的重要因素即OSA;采取积极措施治疗OSA能持续有效地缓解IIH患者高颅压症状.
-
快速细孔钻颅术的临床应用
颅内压增高是神经外科医生常遇到的临床问题,而对于颅内压急剧增高的重症病例,安全、有效、简易、快速的降低颅内压是挽救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治疗措施.自1963年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庆林、张成研创快速细孔钻颅术并应用于临床以来,该技术在多种颅内疾病引发的颅内压增高危象的病例抢救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1- 2010年间采用快速细孔钻颅术治疗1929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
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与脑萎缩的诊治体会(附31例报告)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因颅脑损伤时,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不能回流,导致张力性液体积留,并引起颅内压增高.外伤后脑萎缩是脑外伤后较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多见于外伤导致脑内出血、脑白质的挫裂伤或脑轴索弥漫性损伤、脑肿胀消退后及脑缺血缺氧等情况[1].
-
介入栓塞结合开颅手术一期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一例
随着介入技术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全切除率及痊愈率不断提高.以往在治疗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是先做血肿清除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待症状缓解后再次治疗畸形,两次手术既增加临床治疗时间,义增加治疗的费用.我院于2010年12月对1例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急诊在全麻下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血管畸形柃塞、大脑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团切除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成功抢救外伤性横窦大出血致心跳停止一例
患者 女,6岁.2005年5月12日因车祸致枕部外伤2h伴头疼、呕吐入院.查体:神清,精神欠佳.右枕部旁开中线3.0处有一2.0 cm头皮裂口已缝合,近乳突后侧头皮有一约3.0 cm×3.0 cm淤血斑.颅脑CT片示:右枕骨近乳突后处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范围约2.5cm×2.5cm.入院24h后出现头疼、呕吐症状加重并烦躁不安症状,复查颅脑CT无继发性颅内出血存在,考虑为骨折片压迫静脉窦致颅内压增高所致,急诊行开颅清创术,术中见右横窦近乙状窦处颅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深凹入颅内约1.0 cm.
-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是由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所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的范围为大脑半球中3/5,由于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症状外,还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急骤的颅内压增高.对于部分mMCAI的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发生脑疝而死亡,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mMCAI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常规内科治疗的必要补充[1].我科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mMCAI2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松果体区肿瘤脑积水的处理
松果体区肿瘤常继发阻塞性脑积水.过去有些作者主张在术前存在颅内压增高的病例应常规行CSF分流术;另些则认为这种继发的脑积水可在肿瘤切除后,重建脑脊液循环而不需施行CSF分流术.通过对23例松果体区肿瘤手术切除病人脑积水的处理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处理继发于松果体区肿瘤脑积水的问题.
-
半球间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治
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997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14例半球间硬膜下血肿,男12例,女2例;年龄21~70岁.均为车祸伤,致伤部位:枕部7例,额部4例,颞顶部3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6例,9~12分5例,7分2例,5分1例.均有不同程度颅内压增高或脑膜刺激征;排尿困难7例,下肢单瘫6例,脑疝1例.头颅CT影像表现为大脑纵裂呈宽带状高密度影;2例为大脑镰双侧血肿.
-
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手术中破裂的探讨
我院从1990年以来对106例破裂脑动脉瘤选择早期手术治疗,其中14例术中发生破裂,现对其有关情况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0岁.其中首次出血发作8例,二次出血发作4例,三次出血发作2例.高血压病史3例.2.临床症状:所有病人均有脑膜刺激症状,动眼神经损伤2例,视神经损伤1例,颅内压增高7例,肢体不同程度瘫痪5例.按Hunt分级: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我院从1990年开始对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3.2岁。其中二次出血15例,三次出血4例,高血压病史11例。 2.临床表现:术前按Hunt分级:Ⅰ级25例、Ⅱ级3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患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视神经损伤5例,伴有不同程度瘫痪23例,颅内压增高63例。 3.X线情况: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其中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9例(后交通动脉36例、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32例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2例,多发动脉瘤1例(前交通、大脑中动脉)。全部病例术前CT扫描,7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脑室出血8例,脑积水9例。 4.治疗:54例翼点入路,30例患侧额叶入路。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0例,A1段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5例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术中均予以控制。去骨瓣减压23例。所有病例术后脑池引流,平均引流2.5天。同时脑室-腹腔分流7例。术后16例脑血管痉挛,10例未构成后果。
-
岛叶胶质瘤附18例报告
发生于脑岛扩展至额颞顶多脑叶胶质细胞瘤较少见,往往发展至颅内压增高和癫痫发作等症状,在进一步检查时被发现,手术治疗又因侧裂血管的存在及紧邻功能区而难以选择佳入路.现将我院自1986年至2002年12月收治脑岛-多脑叶胶质细胞瘤18例报告如下.
-
自体颅骨帽状腱膜下保存及回植
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颅内压增高需去骨瓣减压患者采用自体颅骨带蒂转移至帽状腱膜下保存,待颅高压消退后再将保存颅骨回植于原骨窗,达到颅骨成型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
一、临床资料男,41岁,女50岁,其中垂体腺瘤63例,颇咽管瘤21例、鞍结节脑膜瘤4例、下丘脑胶质瘤2例和胆脂瘤1例.大多数以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内分泌障碍为主,少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
犬颅内压增高后肺动静脉分流的变化
一、材料与方法健康杂种犬16只,雌雄不拘,体重11.5±1.5kg,随机分为高颅压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3%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麻醉,维持体温37℃~38℃,监护心电,气管内插管.左股动脉插管,采集动脉血用,右股静脉插入Baxter7F四腔漂浮导管至肺动脉,取混合静脉血用.犬改俯卧,头架固定,双侧顶结节各钻孔一个,左顶行侧脑室穿刺接压力传感器测压,右侧额顶部硬膜处置乳胶球囊,经硅胶管连接注射器,封闭骨孔.高颅压组向球囊内注入37℃生理盐水,维持颅内压在8±0.4kPa 6h以上.分别在颅内压升高前和升高后30min、1h、2h、3h、4h、6h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对照组不升高颅内压,在上述相应时象点采集血标本.根据公式计算Qs/Qt(肺分流率),A-aD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观察犬呼吸.6h后放血活杀,立即开胸观察肺改变并取右肺膈叶标本行光镜、电镜观察.余肺称重为湿重,置65℃烘干72h,称重为干重,计算湿重/干重比.
-
CO2激光显微技术治疗蝶鞍区肿瘤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男7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45岁.垂体瘤6例,颅咽管瘤3例,脑膜瘤6例,表皮样囊肿1例.视力改变9例,内分泌异常6例,颅内压增高4例.CT或MRI检查:肿瘤直径1~6cm,平均3.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