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啡肽A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阿片样和非阿片样受体机制

    作者:洪新如;刘丽珍;卢晓欣;陈新民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的受体机制.方法:将7 d龄新生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在低氧环境下制成半球性脑缺氧、缺血模型,伤后即刻向小脑延髓池注射阿片κ受体拮抗剂nor-BNI或N-乙酰-D-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比较其对损伤后脑含水量、脑内强啡肽AA1-13免疫活性物质(ir-DynA1-13)、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给予nor-BNI或MK-801均可降低损伤后的脑含水量,给药后皮层、海马ir-DynA1-13和/或MDA水平在脑损伤后的升高被部分逆转,SOD活性也部分恢复.MK-801恢复SOD活性的作用明显而nor-BNI的作用较弱.结论:强啡肽A.3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影响,很可能是通过阿片受体和NMDA受体途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其影响的环节可能有所不同.

  •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基底节环路功能改变的研究

    作者:牛轶瑄;孙圣刚;魏桂荣;张允建;徐岩;曹学兵

    目的 研究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区前强啡肽原(PDyn)和神经生长因子诱导蛋白-B(NGFI-B)基因表达的变化与行为学特点,探讨LID时大鼠基底节环路功能改变与异动症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纹状体区PDyn mRNA和NGFI-B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LID大鼠治疗第28天的异常不自主运动(AIM)评分为(43.3±11.3)分,经SCH23390治疗后为(4.5±2.2)(P<0.01),而经氟哌啶醇治疗后为(39.8±8.4)分,(P>0.05).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区PDyn mRNA的相对表达量:PD组为(0.95±0.31)低于LID组(1.80±0.28)(P<0.01),SCH23390组(1.13±0.39)低于LID组(P<0.01),氟哌啶醇组(1.69±0.92)则高于SCH23390组(P<0.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GFI-B mRNA的相对表达量:LID组(14.98±0.43)较PD组(11.38±1.02)增高(P<0.01),SCH23390组(14.26±0.69)与L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哌啶醇组为(18.01±0.73),分别高于LID组和SCH23390组(P均<0.01).结论 LID的形成与基底节环路活动异常有关,其中直接通路的异常活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直接通路上PDyn mRNA和NGFI-B mRNA表达的增高与LID的形成密切相关.

  • 吗啡依赖及戒断对大鼠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万兴旺;黄矛;何雅琴;李万亥;由振东;路长林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形成及戒断对大鼠强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8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初剂量为10 mg/kg,以后每天增加5 mg/kg,3次/d,连续6天.应用放射性32磷标记的三磷酸脱氧胞苷掺入标记探针法进行Nor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三组大鼠强啡肽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连续6天给予吗啡,吗啡依赖组大鼠下丘脑(23.88±1.62)、纹状体(19.87±2.03)及脊髓(13.36±1.46)的强啡肽原mRNA相对含量分别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36±1.46、31.24±2.83和27.60±2.89;均P<0.01),海马(29.67±3.23)强啡肽原mRNA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25.87±1.74,P<0.05);(2)给予纳洛酮处理60 min后,下丘脑(10.22±1.22)、纹状体(5.90±0.84)、脊髓(2.99±0.48)强啡肽原mRNA的相对含量低于吗啡依赖组(均P<0.01),而垂体强啡肽原mRNA(26.72±1.79)却高于吗啡依赖组(11.60±2.24,P<0.01).结论慢性给予吗啡可影响大鼠强啡肽原mRNA的表达,从而参与吗啡依赖形成和戒断反应.

  • 纳洛酮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宦定才

    纳洛酮(Naloxone)又名烯丙羟吗啡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有三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肽类,存在于脑组织、垂体及下丘脑中,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与觉醒、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活动等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节作用.吗啡样物质可与体内吗啡受体结合,吗啡受体不仅存在于中枢神经内,也存在于心、肺、肾、小肠等器官内,故可产生广泛的生理、病理效应.纳洛酮与吗啡受体的亲和力比吗啡或β-内啡肽大,能竞争性阻止并取代吗啡样物质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吗啡样物质的作用,实现其疗效.自1971年引入临床医学应用以来,已有广泛的用途,且效果比较理想.本文对纳洛酮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强啡肽A1-13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变化

    作者:洪新如;郑铃;陈新民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脑内移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载体细胞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中的作用.方法 7 d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HIBI+BDNF组(A)、HIBI+BDNF+U50,488H组(B)、单纯HIBI组(C)和假手术组(D).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新生大鼠HIBI,伤后立即脑内植入BDNF载体细胞(A、B)或空白细胞(C),植入后延髓池内注射阿片κ受体激动剂U50,488H(0.5 μg,B),观察处理后0、1、3 d左右侧皮层和海马强啡肽A1-13免疫活性物质(ir-DynA1-13)含量的变化及处理后1 d脑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左侧皮层ir-DynA1-13含量处理后不同时间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1、3 d A或B组显著低于C组;左侧海马给药后0 d(A、B、C)、1 d(B、C)、3 d(C)显著高于D组,1 d(A)、3 d(B)显著低于C组.新生大鼠HIBI后1 d,左脑含水量、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A、B或C组显著高于D组,A组显著低于C组;左脑含水量、MDA水平 B、C组差别无显著意义,左侧脑区细胞凋亡百分率B组显著低于C组.结论强啡肽A1-13参与HIBI病理生理过程.植入BDNF载体细胞减轻HIBI的作用途径之一,是抑制了强啡肽A1-13与其特异性阿片κ受体相结合所产生的加重BIHI的效应.

  • 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强啡肽能神经的影响

    作者:占婷婷;乔娴;刘劲松

    背景:以胃电刺激治疗难治性胃轻瘫有一定疗效,但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后大鼠下丘脑和孤束核中强啡肽(Dyn)能、5-羟色胺(5-HT)能神经活性的变化,明确胃电刺激的神经传导通路.方法:1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刺激组予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刺激频率20次/min,刺激能量300 μs×2 mA,刺激时间30 min;对照组仅予假性刺激.刺激结束后30 min取脑组织.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分析下丘脑和孤束核中的Dyn、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结果:刺激组下丘脑和孤束核中Dyn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和P<0.05),两组下丘脑和孤束核中均未见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论:大鼠下丘脑、孤束核中的Dyn能神经可能参与了高频短波胃电刺激中枢神经通路的调控.5-HT能神经则不参与此通路.

  • 强啡肽对大鼠行为学和脊髓组织学改变的影响及受体机制

    作者:陈语;祖启明;严望军;蔡斌;刘军;周大鹏

    目的探明强啡肽(Dyn)对脊髓的损伤效应及其受体机制.方法观测大鼠鞘内注射DynA(1-13)或联合注射Kappa阿片受体拮抗剂nor-BNI或兴奋性氨基酸(EAA)的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后的运动功能和脊髓病理学变化.结果注射30nmolDyn组3 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下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减少,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数轻度增生.14 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未恢复,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而鞘内联合注射100nmol nor-BNI、100nmol MK-801后3d时与单纯Dyn组结果相似,14 d时Tarlov运动功能评分明显恢复,脊髓前角神经元数目较Dyn组多,GFAP阳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不明显,nor-BNI组与MK-801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Dyn鞘内注射可使大鼠运动功能、脊髓组织损害,而nor-BNI或MK-801有对抗其损害作用.Dyn的病理作用是通过Kappa阿片受体和EAA的NMDA受体两种途径介导的.

  • 纳洛酮在抢救急危病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曲红

    纳洛酮(naloxone)又名烯丙羟吗啡酮,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受体拮抗剂.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主要有3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肽类.机体应激(如休克、缺氧、缺血、中毒、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时,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β-内啡肽类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纳洛酮是纯吗啡受体拮抗剂,体内吸收迅速,易通过血脑屏障,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肽,从而消除β-内啡肽对机体许多不利的影响.

  • 纳洛酮临床新用途

    作者:从莉萍;刘庆彦;赵凯华

    纳洛酮(naloxone)又名烯丙羟吗啡酮,是吗啡样物质的特异拮抗剂.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有三组:β-内啡肽类、脑啡肽类及强啡肽类,存在于脑组织、垂体及下丘脑中,它们在调节感知与运动、睡眠和觉醒、心血管功能与呼吸活动等均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质作用.吗啡样物质可与体内的吗啡受体结合.

  • 重组前强啡肽基因35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作者:项红兵;杨叶洋;戴双华;肖建斌;程飚;高巨;招伟贤

    目的 构建含前强啡肽(PDP)基因的重组35型腺病毒载体(Ad5/F35).方法 以pUC57-PDP重组质粒为模板扩增PDP基因,将回收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片段克隆入pDC316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DC316-PDP.骨架质粒pBHG-fiberS/35和穿梭质粒pDC316-PDP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产生Ad5/F35-PDP.经PCR鉴定目的 基因的表达.结果 PCR表明Ad5/F35-PDP质粒构建正确.结论 获得的Ad5/F35-PDP可以用于转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 携带前强啡肽基因的Ad5 F35重组腺病毒制备及鉴定

    作者:肖建斌;项红兵;司俊丽;招伟贤;戴双华;高巨

    目的 用Ad5F35载体制备携带前强啡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5F35-PDP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利用NheI和Agel分别对合成的目的 基因prodynorphin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和pDC316-LacZ-a载体质粒进行双酶切.将PDP目的 基因片段和线性化的pDC316连接,克隆构建pDC316-PDP.pDC316-PDP与腺病毒骨架pBHG-fiber5/35共转染293细胞制备Ad5F35-PDP重组腺病毒,收获并纯化病毒,检测重组病毒滴度,运用PCR进行鉴定.结果 编码PDP的基因序列经测序鉴定证实与Gene Bank中的一致,pDC316-PDP构建成功.pDC316-PDP与腺病毒骨架共转染293细胞后见明显的毒斑,说明两者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并包装成功.经PCR证实Ad5F35-PDP重组腺病毒构建完成.病毒滴度为1×1012v.P./ml.结论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含PDP全序列的高滴度、高纯度的Ad5F35-PDP重组腺病毒,为下一步进行该重组病毒生物安全性能和生物学功能研究及今后应用Ad5F35-PDP重组腺病毒对吗啡成瘾患者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 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洪新如;卢晓欣;陈新民

    目的:探讨强啡肽A1-13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d龄新生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在低氧环境下制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向小脑延髓池注射强啡肽A1-13抗血清或阿片κ受体拮抗剂nor-BNI,给药后不同时间比较其对幼鼠一般状况、脑含水量、乳酸含量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给予强啡肽A1-13抗血清或nor-BM均可改善幼鼠伤后的一般状况,降低伤后48h左侧脑含水量和乳酸含量,而以前者作用更为明显;强啡肽A1-13抗血清可显著减轻皮层,海马细胞凋亡,nor-BMI此作用较弱.结论:强啡肽A1-13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影响,除通过阿片途径外,尚可能通过其它非阿片途径共同作用而实现的.

  • 强啡肽对尿毒症皮肤瘙痒大鼠P物质的影响

    作者:黄小妹;张英;周小勇;何达;郭隧怀;张玲;郑妮军;谢兰茜

    目的 研究强啡肽及P物质在尿毒症皮肤瘙瘁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5/6肾大部切除模型(STNx),24周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D).分为A:STNx+P,B:STNx+强,C:STNx模型对照及D:假手术组.分别皮内注射P物质(SP)、强啡肤及生理盐水.注射后30 min内现察搔抓反应.ELISA法检测血中SP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SP表达.结果 5/6肾切除大鼠血中SP升高,皮内注射sP的大鼠进一步升高,而皮内注射强啡肽后可明显降低血中SP浓度(A-D:2530.0±236.3vs612.4±72.2vs1010.2±103.5vs240.2±36.5).免疫组化皮肤组织SP的表达可见到相似的趋势.STNx+P组大鼠搔抓次数多,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表达增高有关.皮内注射强啡肽不能诱发尿毒症大鼠皮肤瘙痒反应,并能降低其血中及皮肤组织中SP的水平.

  • 电针对产妇DYN水平影响及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冯媛媛;罗敏然;蒋秋燕;李丽;王美丽;唐厚秀

    目的 探讨电针疗法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其机制,明确电针对产妇血清强啡肽(DYN)水平的影响,为电针疗法应用于分娩镇痛提供依据.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产妇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穴位按摩镇痛组60例,自然分娩组60例a分娩过程中,对电针组产妇合谷穴、三阴交穴采用电针治疗;穴位按摩镇痛组在分娩过程对合谷穴、三阴交穴进行按摩;自然分娩组在分娩过程未采用镇痛措施,分析比较三种疗法对产妇分娩镇痛的有效情况和血清DYN分娩前后的变化.结果 电针组与穴位按摩镇痛组、自然分娩组产妇分娩镇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9.58%、66.67%、11.76%,电针组与穴位按摩镇痛组、自然分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082,P=0.037;Z=-6.566,P<0.001);穴位按摩镇痛组与自然分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39,P<0.001),提示电针组的疗效优于穴位按摩镇痛组,穴位按摩镇痛组的疗效优于自然分娩组.电针组与穴位按摩镇痛组产妇产后血清DYN含量升高,与分娩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4,P<0.001;t=108.964,P<0.001);电针组与穴位按摩镇痛组、自然分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9.492,P<0.001; q=145.482,P<0.001);穴位按摩镇痛组与自然分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7.711,P<0.001).结论 电针疗法对产妇分娩有镇痛作用,血清中DYN含量升高,提示电针对产妇分娩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血清中DYN含量升高有关.

  • 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强啡肽A(1-8)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

    作者:展淑琴;An Zhou;Tao Yang;郭新奎;黄芳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及纹状体中强啡肽A(1-8)含量及含水量的变化.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用放免法观察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组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中强啡肽A(1-8)在100min,MCAO后、再灌注8h及24h含量的变化,并测定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再灌注8h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5.58±0.61pmol/g及3.51±0.43pmol/g;缺血侧纹状体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7.72±0.92pmol/g及5.62±0.71pmol/g.假手术对照组大鼠及脑缺血再灌注24h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5.43±0.52pmol/g及2.41±0.32pmol/g;缺血侧纹状体强啡肽A(1-8)含量分别是7.59±0.88pmol/g及4.35±0.63pmol/g.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缺血组大鼠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含水量逐渐增高.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降低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中的强啡肽A(1-8)含量及增高缺血侧脑皮层及纹状体的含水量.

  • k阿片受体三维结构的模建及其与强啡肽A(1-8)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万旭虎;黄小琴;周德和;蒋华良;陈凯先;池志强

    目的:模建人Kappa阿片受体(HKOR)三维结构,并研究它与强啡肽A(1-8)(Dyn8)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以牛视紫红质(OPSD)为模板,运用比较分子模拟模建HKOR七段跨膜区的三维结构.运用分子动力学优化HKOR模型并根据强啡肽A(1-14)核磁共振结果构建其三维结构,通过自建数据库搜寻建立HKOR的膜外环区.应用DOCK4.0将强啡肽A(1-8)与HKOR进行对接.结果:(1)得到HKOR三维模型,并用理论及实验参数进行了校正.(2)合理解释了Dyn8-HKOR相互作用机制:Aspl38通过与Dyn8的N端残基形成氢键及静电作用,在配体受体结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HKOR膜外第二环区(EL2)中带负电荷的氨基酸Asp223和Glu209与Dyn8的C端带正电荷的残基相互作用,而Glu209可能是决定肽类配体特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结论:EL2,TM3,TM4,TM5上的一些关键氨基酸残基决定Kappa阿片受体与肽类配体的选择性结合.

  • 左旋千金藤立定诱导6-羟基多巴胺损毁大鼠的纹状体Fos、前脑啡肽mRNA、前强啡肽mRNA表达与旋转行为的关系

    作者:丁允闽;唐放鸣;张光毅;俞蕾平;傅雨;金国章

    目的:研究左旋千金藤立定(SPD)调节6-羟基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纹状体的Fos、前脑腓肽(PENK)和前强啡肽(PDYN)mRNA表达水平与旋转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Fos表达,用地高辛非同位素法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检测纹状体PENK和PDYN mRNA,进行图像处理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SPD给予1,3,7 d后,损毁大鼠旋转行为仍维持在高水平;(2)SPD诱导双侧纹状体Fos显著表达,尤以损侧为甚.SPD重复应用使双侧纹状体的Fos诱导表达下降,尤以健侧为显著;(3)与健侧相比,损毁侧纹状体的PENK mRNA表达水平增加非常显著.SPD重复应用7 d,使这种增加的PENK mRNA水平明显下降.同时,SPD也使健侧PENK mRNA水平降低.然而,6-OHDA损毁和SPD处理对双侧纹状体的PDYN 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SPD激发6-OHDA损毁大鼠旋转行为维持在高水平,与损侧纹状体的Fos表达和PENKmRNA水平下降是同步的.但是,6-OHDA损毁和SPD均未显示出对PDYN mRNA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