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苯酞对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S100B蛋白的影响
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其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常规治疗方法往往疗效不佳.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我们应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死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 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脑梗死急性期早期溶栓治疗是抢救缺血半暗带,及时恢复脑血流,挽救神经细胞之关键。而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脑梗死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失去溶栓时间窗,因此对于这种患者尽早选用有效药物治疗,促进损伤神经组织的再生及修复等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并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治愈率低。常使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早期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出血风险大且治疗时间窗窄。大多数患者入院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不能接受溶栓治疗。因此,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经临床治疗,梗死面积仍进一步扩大,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的患者,一般发生在发病后6h至1周。这些患者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进展性脑梗死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常规治疗效果差,难以控制。丁苯酞注射液是治疗脑梗死的新型药物,通过阻断急性脑梗死的多个病理环节挽救缺血半暗带。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科收住院诊断为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
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川芎是伞形科Umbelliferae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Hort的根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川芎根茎的化学成分以苯酞衍生物、生物碱、酚酸类化合物为主,还含有苯丙素、蒽醌、萜、甾醇等类化合物;其地上部分公有挥发油成分的报道.
-
当归中苯酞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当归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妇科疾病.苯酞类化合物是当归中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该文针对当归中苯酞类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丁苯酞对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影响的实验研究
丁苯酞是一种新型抗脑缺血药物,前期的研究已证实丁苯酞能够增强大鼠缺血预处理(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后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1].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11年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另一成员——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上游的转录调控因子磷酸化的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yclic 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在局灶性脑缺血耐受动物模型的脑梗死灶周围的表达,并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CREB/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表达,探讨丁苯酞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可能的保护机制.
-
草酸艾斯西酞普兰联合丁苯酞治疗脑卒中后强哭发作临床观察
强哭强笑发作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强哭发作往往被人误解为精神失常或患有抑郁症,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较少,故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利于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现就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5例脑卒中后强哭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当归化学成分的HPLC-MS/MS分析
目的 分析当归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当归中一些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并对当归中苯酞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水(含甲酸0.5%)-乙腈(含甲酸0.5%),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为2 μL.质谱的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源,采用正离子模式.结果 初步推测出阿魏酸、9个已知的苯酞类化合物和一个未知的苯酞二聚物的衍生物.结论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可获得苯酞类化合物的丰富的结构信息,为这些化合物的定性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也为当归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关键词: 当归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苯酞 -
北京宣武医院首次证实丁苯酞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
本刊讯 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贾建平教授主持的"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成果被世界权威医学期刊《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接收,并在线发表,这是国际上首次证实一种药物对皮质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有治疗效果.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观察
突发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麻木)、行走不稳是神经内科患者常见的就医原因之一,而这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经过检查终可确诊为后循环缺血.多数研究提示,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不良,及时的干预治疗成为后循环缺血患者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软胶囊是《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1]推荐的在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的药物.随着进入高龄化时代,脑梗死的发病率随之增高,致残率也相应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本研究观察我科从2010年6月~2012年6月使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62例,观察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护生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角色分析及意义
我科是具备临床试验资格的专业科室,自2010年至今相继完成桂哌齐特、丁苯酞、复方依达拉奉等3种药物共218例样本试验。我院也是教学医院,护士同时承担护理教学任务,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除学习常规护理工作,也会接触到药物临床试验。那么,护生接触临床试验药物是否合法,其在药物临床试验中扮演何种角色,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对护生有何影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出如下分析。
-
一类新药丁苯酞在石药投产
-
当归苯酞类和萜类成分作用的虚拟评价
目的 利用理论对接方法对当归苯酞类和萜类成分可能的活性进行虚拟评价.方法 选取当归苯酞类和萜类11种成分作为配体,选取与疾病相关的靶标晶体结构作为受体,利用Schrǒdinger软件进行对接计算.根据对接得分G-score进行分级评价.结果 当归苯酞类和萜类除具有文献报道的药理作用外,还可能用于肿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白血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对接结果显示当归苯酞类和萜类作用较弱.结论 通过虚拟评价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研究和临床报道一致,当归苯酞类和萜类挥发油成分可能的药效作用需要从实验上进一步证实.计算机辅助药物筛选联合实验技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研究中药作用机制的方法.
-
当归抗抑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当归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当归所含的有机酸类、苯酞类、多炔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神经保护及单胺类递质再摄取等作用.当归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与其对神经损伤、神经递质系统紊乱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相关,以期为当归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科学依据.
-
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大鼠MDA、SOD 的影响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 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 的影响做一报道.
-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口服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我院自2007年1月~10月对50例脑梗死患者口服丁苯酞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全部经过CT或MRI证实,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2-78岁,平均57.2±9.6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8.3±10.2岁.
-
大株红景天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变化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是导致中老年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1,2],大株红景天为景天科红景天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抗缺氧、降低血液黏滞度、清除体内自由基等作用[3]。但目前在国内外,大株红景天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较少。本实验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HISS)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 )和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旨在探讨大株红景天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 hs-CRP和 M M P-9水平的影响,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
我科应用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80例,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为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的入院治疗的患者,发病在6~48 h内入院,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1995)修定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证实.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4~78岁,平均(65±13)岁,合并高血压13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18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80岁,平均(65士11)岁,合并高血压14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17例.2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排除脑出血及严重心功不全、肾功能不全、严重肺感染、肝功能异常者,既往无心肌梗死及肝脏、肾脏、肌肉、肿瘤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