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多向分化鉴定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的方法,并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表面标志物鉴定及分化潜能检测,为大鼠MSCs 进行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定向诱导向成脂、成骨方向分化。结果:72小时首次全量换液7天后观察可见呈放射状排列的细胞集落,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规则、生长旺盛,可连续传代10代以上;取3代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CD90呈阳性表达,CD34、CD45均呈阴性表达;细胞传代后加入成脂、成骨诱导剂定向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可大量分离、纯化、扩增大鼠MSCs。经诱导鉴定MSCs 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
肝癌干细胞与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进展
影响肝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确诊时间过晚、合并肝硬化、肿瘤细胞对放化疗不敏感以及术后的转移与复发等.以往对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重点在:(1)肝癌细胞的脱落、迁移;(2)肝癌细胞在局部组织的黏附;(3)肝癌细胞周围血管的生成.随着对肝癌干细胞的研究报道,使我们对肝癌的转移和复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通过基因层面对肝癌干细胞进行分析,从其来源、信号通路、标志物和治疗方面作一综述.
-
肝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肿瘤是由少数肿瘤干细胞与大多数的普通肿瘤细胞组成,这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了解肝癌.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LCSC)的研究为肝癌的治愈提供新的希望,因而LCSC的分离鉴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肿瘤干细胞的分离鉴定主要依据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目前多种肿瘤干细胞标志物已被科学家证实,肝癌也不例外.所以本文主要阐述总结了7种LCSC的表面标志物的特点及对其临床意义.
-
胰腺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理论已逐步被人接受.胰腺癌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初步确定为CD44+CD24+ESA+,将肿瘤干细胞理论运用于胰腺癌的研究,进一步研究胰腺癌于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及信号调控机制,可以提供胰腺癌药物作用干预的新靶点,希望能够寻找出一条治疗胰腺癌的新途径.
-
应城市城区部分小学生血清HBV表面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常见传染病之一.我国卫生部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2006年全国人群乙型肝炎等有关疾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92年我国约有1.2亿人口携带HBV表面抗原.为了解应城市小学生HBV感染状况,本研究于2007年10月,对城区某小学的小学生进行了HBV表面标志物的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今后接种乙肝疫苗,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牙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理想的种子细胞一直是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自体来源的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无胚胎干细胞的致瘤性及异体干细胞的免疫排斥反应,且其取材过程避免了对人体的二次创伤和伦理法律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分析整理了关于牙髓干细胞的来源、表面标志物的鉴定以及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卵巢癌干细胞标志物及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和靶向治疗
卵巢癌病死率高居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是根治性手术联合铂类辅助化疗.虽然卵巢癌的治疗在生物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大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耐药及复发.近年来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CSC)是肿瘤耐药和复发的根源,因此从CSC出发可为临床治疗卵巢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卵巢癌干细胞的鉴定及分离均取得了很大进步,在抗卵巢癌的治疗中,通过对卵巢癌干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及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研究已经成功引进了新的治疗方法.
-
喉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研究概况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向多种细胞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基因突变干扰了干细胞正常的自我更新和分化,从而使其转变成为肿瘤干细胞,并进一步转变为肿瘤细胞.这提示如果能在肿瘤细胞中分离鉴定出肿瘤干细胞,对于肿瘤的治疗、转移复发的预防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肿瘤干细胞表面标志物是分离鉴定肿瘤干细胞的重要物质基础.
-
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高度致瘤性的多潜能细胞,研究显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治疗抵抗都与其有着密切联系.靶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阻断其信号通路,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甚至预防的重要手段.本文就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
胰腺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胰腺干细胞是一种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前体细胞,可作为一种新的胰岛来源治疗糖尿病[1],但目前仍缺乏公认的干细胞标志物和评价指标.识别胰腺干细胞表面特异的表面标志物,对于胰腺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有重要的意义,且可更进一步了解胰腺干细胞膜内外信号传导机制及诱导过程.
-
肿瘤干细胞的MR可视化研究进展
干细胞示踪技术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在启动肿瘤形成和生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利用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可分离、培养肿瘤干细胞。 MR成像可视化示踪肿瘤干细胞,可实时监控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这些研究能够为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以及无创追踪肿瘤干细胞的体内行为提供支持。
-
不同浓度羟乙基淀粉对健康成人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羟乙基淀粉作为人工血浆代用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分子量、取代级和使用剂量是影响血小板凝血功能的主要因素[1,2].本研究拟观察不同浓度羟乙基淀粉对健康成人静脉血血小板表面的黏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表面标志物P-选择素的表达的影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的风险:促瘤及成瘤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应用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BMSCs可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肿瘤生长并形成肿瘤.首先作为一种免疫缺陷细胞,BMSCs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并通过IDO,PEGE2等多种途径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及功能.其次,BMSCs还可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参与构建肿瘤基质而促肿瘤生长.再次,有研究显示,长期体外扩增BMSCs,可致其出现永生化并显现肿瘤细胞特点,如形态变小而致密,表面标志物表达异常,接触抑制减弱及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移植入动物体内,可形成肉瘤.BMSCs恶性转变及成瘤的遗传学原因与染色体不稳定或基因序列错误累积有关,包括染色体增加、缺失及转位等.本文就近期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安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
子宫内膜中的成体干细胞
背景:近年来子宫干细胞尤其是子宫内膜干细胞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多个学者用不同方式证明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存在.目的:介绍子宫干细胞存在的依据、位置及表面标志物.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01/2010-12 清华同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子宫内膜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PudMed 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ndometrium stem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233 篇,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0 篇.结果与结论:近年来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仍在探索中.文章就克隆形成能力、标记滞留细胞实验及组织重建能力等多种方法对子宫内膜干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存在部位以及可能的表面标志物等进行了综述.
-
3D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及其免疫调控机制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3D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D干细胞移植组和3D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7 d后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连续4周;移植后30 d,制备小鼠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30 d, 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3D 培养体系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 CD44,CD73、CD90和CD105;②细胞移植2-4周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3D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低于2D干细胞移植组,第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百分比下降,Th2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 < 0.01);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 3D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亚群百分比降低,Th2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 < 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 < 0.05);⑤结果表明,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效果优于2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调节性T细胞,维护体内Th1/Th2平衡相关.
-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原代培养
背景:兔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和多系统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及生物治疗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目的:体外培养扩增、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骨髓,分别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差速贴壁原理对细胞进行纯化扩增。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及生长规律,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物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时间短,增殖快,经过细胞传代后能够获得进一步纯化的细胞,杂质细胞减少。原代细胞形态即呈现三角形、长梭形、纺锤形的贴壁细胞特征。第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典型的极性漩涡状生长,形态单一均匀,不具有表达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抗原 CD34和白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45的表面标记物功能,但是具有能够表达出整合素家族的成员 CD29及黏附分子CD44的特点。说明经全骨髓贴壁法和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法体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和多向分化能力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流式细胞分析鉴定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表达的比较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是牙周膜细胞中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分化为成骨样细胞或脂肪样细胞。关于牙周膜干细胞是否表达甲状旁腺激素受体以及受体表达量对牙周膜干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等,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检测并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中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差异,并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受体在成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筛选分离牙周膜干细胞及牙周膜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并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中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的表达差异。应用荧光定量PCR、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及矿化能力分析等方法评价甲状旁腺激素受体对两者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应用免疫磁珠法筛选的STRO-1阳性细胞,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STRO-1、CD146、Vimentin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型均呈阳性,证明为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明,牙周膜干细胞表达甲状旁腺激素受体,其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与胞浆内,与牙周膜细胞及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系相似。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牙周膜干细胞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的表达量约为牙周膜细胞的3.7倍,与MG63细胞相近。经10-7 mol/L甲状旁腺激素处理30 min后,牙周膜干细胞的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表达量明显增加。经成骨诱导后,牙周膜干细胞的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表达量、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能力均高于牙周膜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证明,牙周膜干细胞能表达甲状旁腺激素受体,且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和细胞浆内。牙周膜干细胞甲状旁腺激素受体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牙周膜细胞,而且甲状旁腺激素受体表达量与细胞的成骨能力相关,说明牙周膜干细胞比牙周膜细胞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是口腔组织工程学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种子细胞。
-
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生物作用是目前牙周病治疗研究的热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是其分化的终末功能细胞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支持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对牙周膜细胞以及单细胞克隆分离纯化后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两种细胞分别进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CCK8法检测并绘制2种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比较2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实时PCR对2种细胞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和Scleraxi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外观差别明显,人牙周膜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前5d要低于牙周膜细胞,但在5 d后明显高于牙周膜细胞。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别为41.1%和23.9%。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2种细胞虽有相似的表达,但在表达率差异有有显著性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Scleraxis基因的表达检测均高于牙周膜细胞。表明牙周膜干细胞在成骨增殖等生物学功能上比牙周膜细胞具有更强的潜能。
-
低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促进人脐血干细胞增殖
背景:获得足够数量的细胞是细胞移植治疗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有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合理的刺激促进干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正常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为使用0.15 g/L质量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处理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MTT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第5,7,9天,实验组细胞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实验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分子 CD29\CD44\CD45\CD105的表达无影响。实时 PCR 结果显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RNA的表达(P<0.05)。结果证实,质量浓度0.15 g/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促进人脐血干细胞增殖。 -
体外培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
背景: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且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获得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对其形态学、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并鉴定其向成骨、成脂分化的潜能。方法:切取兔颈背区皮下脂肪,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第4代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成脂、成骨诱导分化后进行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其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结果与结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漩涡样贴壁生长,能稳定传代至第10代,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可高表达CD29、CD90及CD44,而CD34和CD45表达较低;成脂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油红 O 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的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以上结果显示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出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的细胞生长稳定,增殖活跃,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抗原以及具有向成骨、成脂等多向分化的潜能,有望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