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埃索美拉唑、伊托必利与十六角蒙脱石联合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

    作者:袁增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伊托必利与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联合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试验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单用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伊托必利和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疗效,胃镜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随访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试验组患者症状和胃镜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灼热、反酸及胸骨后疼痛等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随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伊托必利与思密达联合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损伤黏膜修复,并降低复发风险.

  • IL-4和IFN-γ在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活检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内镜分级的关系

    作者:钟英强;许哲;沈溪明;李海刚;刘娟;李山山;曾志勇

    目的 研究IL-4和IFN-γ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活检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和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 RE、B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30例.记录RE患者内镜下表现以及RE和BE的病理表现.IL-4和IFN-γ在食管黏膜中的表达应用SABC法检测.结果 IFN-γ在RE组(5.39±1.14)和BE组(5.94±1.79)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1±0.24)(P<0.001);IL-4在BE组(4.45±1.41)表达的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RE组(1.28±0.35)和正常对照组(0.80±0.20)(P<0.001);BE组病理损伤轻于RE组;RE组的IFN-γ表达分别与镜下分级(r=0.509,P<0.01)、病理分级(r=0.493,P<0.01)呈正相关.结论 Th1/Th2免疫反应可能在RE和BE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不同的作用,RE以Th1免疫反应为主,BE中则Th1、Th2免疫反应均起到重要作用.

  • 线粒体DNA与消化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琤波;李凡;辛彦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参与氧化磷酸化和ATP生成所必需的多肽,与核基因组相比mtDNA突变率非常高,加之本身缺乏有效的损伤修复系统,所以mtDNA被认为与肿瘤发生有密切的关系.mtDNA的编码区内缺乏内含子,大多数突变发生于此编码序列,突变的积累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mtDNA的表达改变可能是癌细胞的一个特性.近年来对线粒体基因组的不稳定性(mito-chondrial genomeinstability,mtGI)及mtDNA与核基因组的整合研究逐渐增多,尤其针对消化性肿瘤的研究逐渐增多.肿瘤mtDNA的研究将成为对消化性肿瘤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表达异常、整合和不稳定性与消化性肿瘤发病机制的关系,尤其是在近年所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胃溃疡愈合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贺建华;罗和生

    目的:探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正常胃黏膜(20例)、胃溃疡活动期(24例)、愈合期(26例)和瘢痕期(20例)组织的bFGF的表达进行定位观察和图像半定量分析.结果:bFGF在正常胃黏膜呈弱阳性表达,在胃溃疡急性期呈阳性表达,在愈合期和瘢痕期呈强阳性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腺上皮、细胞外基质、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bFGF平均光密度值和面密度值在胃溃疡活动期、愈合期、瘢痕期与正常胃黏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0.247±0.042&0.321±0.096&0.296±0.048 vs 0.125±0.062,P<0.05;0.131±0.024&0.165±0.031&0.162±0.028 vs 0.081±0.008,P<0.05),在愈合期及瘢痕期组织与活动期溃疡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0.321±0.096&0.296±0.048 vs 0.247±0.042,P<0.05;0.165±0.031&0.162±0.028 vs 0.131±0.024,P<0.05).结论:在人胃溃疡愈合过程中,存在着内源性bFGF由弱到强的演变,说明bFGF与胃溃疡愈合密切相关.临床上合理应用bFGF有助于消化性溃疡愈合.

  • 7月盛夏,降暑补水靠丝瓜

    作者:王海宁

    7月开始进入盛夏,天气炎热,也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期.同时,炎热的天气也很容易引起食欲减退、身体乏力缺水、睡眠不足.因此,应该多吃清凉营养、容易消化性的蔬菜,这样不仅能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而且还有开胃增食的功效.

  • 单纯胰液反流性食管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达周;王雯;张志坚;王蓉

    目的 建立一种合理的单纯胰液反流动物模型,并比较胰液、胰液+胆汁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作用.方法 按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以及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胆管空肠吻合术分别制作胰液+胆汁混合食管反流(混合组,20只)及单纯胰液食管反流(胰液组,20只)大鼠模型,对照组(10只)仅单纯剖腹再关腹.术后1、2、4周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大鼠体重变化和食管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混合组大鼠术中及术后共死亡4只,制模成功率80%;胰液组共死亡6只,制模成功率70%.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体重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周后体重逐渐上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218±21)、(216±20)g对(286±28)g,P值均<0.05)].混合组和胰液组大鼠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变以食管下段为重,随病程延长加重;组织学表现为炎症、糜烂、溃疡、上皮高度增生及出现组织转化,但两组间食管损伤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成功制作单纯胰液反流的RE模型,为研究胰液造成的RE奠定了实验基础.

  •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薇;石蕾;许乐

    目的 观察马来酸曲美布汀在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2014年我院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症状、且经胃镜确诊的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60例,食管压力测定、24 h食管pH-阻抗监测证实存在病理性酸性胃食管反流,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埃索美拉唑20 mg,3次/d,餐前服用,共8周,数字抽签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1)加用盐酸伊托必利(盐酸伊托必利组)50 mg,3次/d,餐前服用;(2)加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枸橼酸莫沙必利组)5 mg,3次/d,餐前服用;(3)加用马来酸曲美布汀(马来酸曲美布汀)200mg,3次/d,餐前服用;(4)对照组不应用促进动力药.服药4、8周时随访,分别观察4组症状改善情况,8周后复查内镜、食管压力测定、24 h食管pH-阻抗监测. 结果 治疗8周后,盐酸伊托必利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39例)、95.0%(38例)、92.5%(37例)、77.5% (31例);内镜检查结果提示,治愈率分别为70.0%(28例)、62.5%(25例)、72.5%(29例)、67.5%(27例),有效率87.5%(35例)、92.5%(37例)、87.5%(35例)、87.5%(35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食管体部下段蠕动波压力(LEPP)及食管体部异常收缩百分数与治疗前比较,盐酸伊托必利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 pH<4.0总时间百分比、立位时间百分比、卧位时间百分比和卧位反流次数、卧位反流>5 min次数、卧位长反流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其他3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盐酸伊托必利组、枸橼酸莫沙必利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与治疗前比较非酸反流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伊托必利组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组液体和气体反流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其他3组近段反流次数改善(均P<0.05). 结论 促动力药物联合PPI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老年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上消化道动力方面均优于单独应用PPI,马来酸曲美布汀具有与枸橼酸莫沙必利和盐酸伊托必利相似的改善食管动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选择性改善食管动力、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及胃排空功能,对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的关系

    作者:赵莉;许乐;刘方旭;石蕾;张雷;杨鹤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胃镜检查证实为RE老年患者69例,入选者均有胃灼热、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及咳嗽、喉炎,哮喘等食管外症状.对所有患者行24 h食管pH值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病理性酸反流组(中重度组)40例和轻度病理性酸反流组(轻度组)29例.两组均给予口服埃索美拉唑治疗(20 mg,3次/d),疗程8周,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酸反流中重组食管外症状总积分(14.4±2.71)分.明显高于酸反流轻度组(8.2±2.0)分,经埃索美拉唑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外症状比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后中重度组食管外症状总积分为(12.2±1.9)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 结论老年RE患者的食管外症状与酸反流显著相关.老年患者因慢性咳嗽、慢性喉炎及哮喘长期就诊而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考虑到GERD的可能性,尽早行胃镜及24 h食管pH监测,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1119例分析

    作者:郑松柏;项平;徐富星;欧平安

    目的探讨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和内镜特点. 方法将2067例RE分为老年组(1119例)和非老年组(948例),并对其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和非老年组RE检出率分别为8.9%和4.3%(P<0.01);呕血或/和黑便的发生率分别为14.6%和6.9%(P<0.05);其他临床表现两组相似.老年组内镜下分级为Ⅰ级62.4%、Ⅱ级24.7%、Ⅲ级11.6%和Ⅳ级1.3%,非老年组分别为74.5%、21.1%、4.1%和0.3%,两组构成趋势一致,但老年组Ⅲ级+Ⅳ级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分别为13.0%和4.4%(P<0.01);老年组伴发食管裂孔疝和残胃者分别为32.4%和9.8%,非老年组分别为11.9%和4.2%(均为P<0.05);老年组合并的Barrett食管伴异型增生者占33.8%(24/71)、癌变者占4.2%(3/71),非老年组分别为11.8%(9/76)和0%(均为P<0.05).结论RE是老年人常见病,检出率是非老年人的2倍;老年人RE伴发食管裂孔疝和残胃者较多,内镜下病变较重,伴出血者较多;老年人RE合并的Barrett食管更易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

  •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余跃;丁西平;王巧民;解丽;胡闻;陈柯

    目的 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RE患者老年组28例和非老年组1 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并计数肥大细胞和脱颗粒肥大细胞占肥大细胞总数的比率;电镜观察肥大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老年组的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10.24±2.56)个,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5.07±0.1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黏膜脱颗粒肥大细胞比率为(24.7±4.6)%,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3.5±5.5)%(P<0.01);且食管黏膜中肥大细胞的细胞数随食管炎程度加重而增多(P<0.01).电镜观察老年组食管黏膜肥大细胞内高尔基体、线粒体及内质网较多,胞质内有特异性分泌颗粒,胞质内存在较多脱颗粒后留下的空泡.结论 老年RE患者食管黏膜肥大细胞数增多,功能活跃,且与食管炎分级密切相关,可能在老年人RE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作用.

  • 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反流病食管酸暴露的特点比较

    作者:王琨;段丽萍;陈洪;夏志伟;林三仁

    目的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各亚组食管酸暴露特点.方法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128例患者,经胃镜等系统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便携式pH监测仪行胃食管24 h pH监测, DeMeester积分≥15分为存在病理性酸反流.结果 128例患者中,37例(28.9%)存在RE,91例(71.1%)为NERD.pH监测阳性在RE组和NERD组中分别为25例(67.6%)和46例(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DeMeester积分均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3.45±62.04 比 40.04±61.80,P>0.05). RE组长反流次数显著高于NERD组(8.16±10.27 比3.96±6.87,P=0.004).以症状指数>50%为阳性,NERD阳性组(pH值监测异常) 症状指数阳性率显著高于NERD阴性组(pH值监测正常)(43.5% 比15.6%,P<0.001).NERD阴性组中具有阳性症状指数的患者7例(15.6%),阴性症状指数者38例.前者总反流次数及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显著高于后者.RE患者中,12例pH监测阴性者食管及胃内pH的中位值显著高于pH监测阳性者.结论 RE患者长反流发生率高于NERD患者; 症状的发生与酸反流相关; NERD患者根据酸反流与症状关系可分为不同的亚组.RE阴性组可能存在混合反流或胆汁反流.

  •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在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天佑;刘宾;王立东;王敏丽;姜佳丽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及治疗干预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213例RE及26例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的食管上皮活检标本,组织病理学HE染色,并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测定PCNA和p53的表达.结果随着食管黏膜从正常到RE和非典型增生,PC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92±120)/mm2、(326±200)/mm2、(596±208)/mm2,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53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分别为5.9%、34.4%、57.6%,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6例RE病人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食管黏膜形态恢复正常,其食管黏膜的PCNA阳性细胞数为(306±214)/mm2,p53阳性率为26.9%,均较干预前的(483±218)/mm2和61.5%明显降低(P<0.01);但仍然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随食管反流性病变的加重,PCNA及p53蛋白的表达增加;RE患者经干预治疗后内镜下恢复正常者,其食管黏膜在分子水平尚未达到正常,故仍需维持治疗和内镜随访.

  •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姜佳丽;王虹;王敏丽;王天佑;毕春山;刘宾

    目的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24 h 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 结果 52例受检者中,42例测得明显反流,其中混合反流占59.5%(25/42),单纯反流仅占40.5%(17/42).在单纯反流中,以单纯酸反流为主,占76.4%(13/17);在混合反流中,以酸反流为主,反流程度较重,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P<0.05),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P<0.05);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 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 酸反流是引起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

  •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兆申;徐晓蓉;邹多武;谢渭芬;于晓峰;陈锡美;林勇;夏俊;朱风尚;温武;苏暾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外表现(EED)的临床特征和质子泵抑制剂对EED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前瞻性临床研究,在上海市的4家医院同期入选GERD患者,均符合内镜下有反流性食管炎(RE)的诊断标准,无RE者则为24 h食管pH监测阳性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进行GERD典型症状和EED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并记录积分,有EED症状者行电子喉镜检查并记录有关征象,然后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共分析200例符合标准的GERD患者,伴有EED者95例,无 EED者105例;NERD患者66例,RE 134例,其中 65例为具有EED的RE患者.EED的症状常见的为咽球感和(或)咽部异物感,发生率为27%,其他常见的依次为咳嗽、咽喉灼痛、声音嘶哑,哮喘较少,其发生率分别为21%、16%、11%、3%.有EED的患者中并存典型GERD症状的发生率为56%,EED症状的严重程度在RE和NERD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喉镜检查示声带红斑、水肿32%,杓区红肿25%,咽后壁淋巴增生20%,未见明显异常的42% .95%的EED患者治疗8周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较大比例的GERD患者中有EED存在,而喉镜、常规24 h pH监测对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不高,高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对EED的治疗有效.

  • 食管运动功能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中的地位

    作者:许军英;谢小平;侯晓华

    目的通过对重度反流性食管炎(RE)治愈前后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研究,了解食管体部运动功能在重度RE中的地位.方法对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从中筛选23例重度RE(内镜诊断为洛杉矶C和D级食管炎);且24 h食管内pH监测证实为病理性酸反流;食管压力测定证实有食管体部运动障碍患者.给予兰索拉唑30 mg/d治疗3~6个月至内镜下食管炎完全愈合后,再行食管压力测定,观察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变化.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结果食管炎治愈前后,LESP[(6.00±0.86)mm Hg比(5.10±0.87)mm Hg,1 kPa=7.5 mm Hg,P=0.476],食管远端收缩波幅[(34.1±4.1)mm Hg比(37.2±4.0)mm Hg,P=0.593]、湿咽成功率[(33.5±6.5)%比(38.6±7.1)%,P=0.59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均值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治愈食管炎并不能提高LESP及改善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和酸反流是RE的重要发病机制,尤其是重度RE.

  • 反流性食管炎1 827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兆申;王雯;许国铭;于凤海;邹多武;孙振兴

    目的 通过研究10年间内镜所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探讨中国人RE的内镜和临床特点。方法 1990至1999年胃镜诊断的1 827例RE患者,按洛杉矶标准及中国试行标准进行分级,部分患者还进行食管运动功能检查。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伴发疾病及与各项检查的关系。结果 RE占总胃镜检查人数的2.02%,男女之比为3.9∶1。平均年龄(52.02±14.38)岁,58.62%的原发性RE超过50岁。仅36.29%有典型的反流症状。RE以中、轻度者(洛杉矶标准的A、B级或烟台标准Ⅰ级)多见,近80%,重度少见。RE患者的平均pH<4总时间百分比及平均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正常 (P<0.01),重度RE显著高于轻度 (P<0.05),而平均下食管括约肌压与正常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结论 中国人RE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以男性老年人多见,程度多较轻,与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均有密切关系。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RE的敏感性较低,内镜对RE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奥美拉唑治疗前后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变化

    作者:薛艳;周丽雅;林三仁

    目的 观察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前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方法 20例经胃镜确诊的糜烂性食管炎患者给予奥美拉唑20 mg,2次/d,治疗4周后复查胃镜.治疗前后2次胃镜检查时于齿状线上方2 cm取活检,观察透射电镜下鳞状上皮细胞间隙的变化.治疗前后患者分别接受症状问卷,症状严重程度用积分表示.结果 治疗前平均细胞间隙、大细胞间隙和小细胞间隙分别为(1.14±0.15)μm、(1.47±0.15)μm、(0.85±0.17)μm;治疗后分别为(0.51±0.18)μm、(0.72±0.25)μm、(0.36±0.1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短期应用奥美拉唑治疗可以使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增宽的食管下段鳞状上皮细胞间隙恢复至正常.

  •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分类治疗的效益分析

    作者:沙卫红;李瑜元;聂玉强;吴惠生;黎庆宁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PUB)常见,其预后与溃疡本身及全身情况密切相关,对不同病情轻重的病人进行分类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耗费是国外热门课题,国内则未见系统的前瞻性研究报告,我们对此进行探讨,以摸索适合国人的治疗流程.

  • 消化性溃疡穿孔保守治疗合并胃瘫一例

    作者:孙永浩;毛毛

    患者男,42岁,因腹部剧痛向肩背部放射6h入院.既往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未系统诊治.查体:T 37.3℃,P 84次/min,R 21次/min,BP 130/78 mm Hg(1 mm Hg=0.133 kPa),痛苦面容.腹式呼吸消失,板状腹,右侧腹部压痛、反跳痛.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示:双侧膈下游离气体.考虑消化性溃疡穿孔.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对症、支持等治疗,逐渐好转.入院后第5天进半流质饮食、停止胃肠减压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胃部振水音.

  •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颅内转移性肿瘤1例

    作者:王伟;孙志坚;郄言言

    糖皮质类激素被广泛用于治疗颅内肿瘤瘤周水肿,疗效肯定,研究表明它的确能够减轻2/3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1],但机理尚不明确。由于糖皮质激素影响水盐代谢、糖代谢,可出现高血压、低血钾、骨质疏松、糖代谢异常、消化性溃疡穿孔出血和水钠潴留性浮肿等多种副作用,因而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准确地评估患者对地塞米松的反应,在控制症状的前提确定小有效量是十分必要的。现报道1例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颅内转移性肿瘤临床疗效。

397 条记录 2/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