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及临床对策

    作者:郑师明;梅峥嵘;黄汉辉;严鹏科

    近来由于化学药品的广泛使用,粒细胞减少已经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药物治疗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粒细胞减少是由于免疫介导或对骨髓的直接抑制作用而造成的.粒细胞是机体防御细菌、霉菌等其他病原菌侵袭的中心环节,粒细胞减少使机体易受细菌和霉菌的感染.严格控制用药指征是减少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必要措施.

  • 两种方案预防乳腺癌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余炜;谢瑞祥;范芳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预防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某院2014年1月~9月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8例,A组34例,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3 mg;B组34例,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皮下注射rhG-CSF 150μg,连用6 d。结果PEG-rhG-CSF组患者化疗间歇期Ⅲ/Ⅳ度骨髓抑制较rhG-CSF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的不良事件均有骨关节肌肉疼痛、疲乏、恶性呕吐,PEG-rhG-CSF组化疗间歇期的感染/发热的发生率较rhG-CSF组低。两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低值均提高,但PEG-rhG-CSF组ANC均值变化呈双峰形态,血药浓度较rhG-CSF组平稳。结论PEG-rhG-CSF方案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临床疗效较佳,并显示良好的耐受性,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 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或缺乏29例分析

    作者:郑晖

    目的:了解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情况.方法:调查了1 782例使用氯氮平的病人,对其中出现粒细胞减少的26例及缺乏的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发生率与国内报道一致,其发生与药物剂量、单一或合并用药无关,但与性别有关,并与用药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只要定期检查白细胞(1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异常,氯氮平的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和结直肠癌对FOLFOX6方案化疗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董秋美;黎莹;黄赛花;林广平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FOLFOX6方案化疗疗效和毒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Ⅲ-ⅣV期结直肠腺癌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FOLFOX6方案化疗,化疗前抽取患者外周血,提取DNA,采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并分析其与化疗方案疗效及毒性的相关性.[结果]9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MTHFR C677T CC、C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5.4%、40.2%、4.3%.携带T基因型的患者疾病控制率高于CC型患者(P=0.054).在血液毒性中,C/C基因型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较C/T、T/T基因型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他血液学毒性及非血液学毒性的发生率同MTHFRC677T多态性无相关性.[结论]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疾病控制率和粒细胞减少的预测指标.

  • 甲亢肝损害与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探讨

    作者:胡欣

    目的:探讨Graves'病(GD)肝功能损害(HLI)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机制.方法:测定并比较108例初发GD患者的肝功能、粒细胞计数及FT3、FT4、IgG、IgA、IgM、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水平.结果:HLI组血粒细胞计数低于肝功能正常组(P<0.01),IgG、IgA高于肝功能正常组,两组的血FT3、FL4、lgM、TGAb、TMA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粒细胞计数和血FT3、FT4、TGAb、TMAb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IgG、IgA水平有显著相关性.结论:GD肝损害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机制与全身免疫紊乱相关.

  •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38例

    作者:梁善斌;曹兴;连其平

    目的:观察DXM+VitB1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将76例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患者随机分成足三里穴位注射组(治疗组)及集落刺激因子注射组(对照组).治疗组每天治疗1~2次,每次用DXM5mg+VitB12 500μg行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每天1~2次,每次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迪利升(GM-CSF)100μg皮下注射.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1,3,5,7天的治愈率分别为11%(4/38),39%(15/38),76%(29/38),92%(35/38)和14%(5/38),46%(17/38),79%(30/38),95%(36/38),两组治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XM+VitB12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疗效较好.

  • 生脉注射液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彦帆

    乳腺癌术后化疗期间常出现头晕、乏力、纳差、心悸、盗汗等贫血、粒细胞减少、胃肠功能紊乱、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症状.笔者应用生脉注射液与乳腺癌化疗同期进行治疗45例,并与对照组43例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化疗毒副作用较对照组低.现报告如下.

  • 维生素B6片的含量均匀度考察

    作者:赵登飞

    维生素B6片是一种常见药,其主要用于长期应用异烟所致周围神经炎及中枢神经症状、妊娠呕吐、化疗及放疗后胃肠反应、粒细胞减少、贫血等.其片剂生产厂家众多.目前关于其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国内尚无报道.为了研究不同厂家同类产品的内在质量,建立药物制剂的质量标准,笔者对国内4个厂家6个批号维生素B6片的含量均匀度进行了考察.1仪器与试药1.1仪器UV-265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1.2试药盐酸(分析纯);样品(维生素B6片):广东省A药厂批号991006(A1);批号981208(A2);批号990305(A3);安徽B药厂批号980808(B);江苏C药厂批号980303(C);广西D药厂批号9910002(D).以上样品均经我所检验,含量测定符合规定.

  • Graves病伴粒细胞减少36例临床观察

    作者:周文生

    关键词: 粒细胞减少
  • 日本临床检查技师国家考试介绍(下午考试题)

    作者:刘泽军;前川真人;魏明竟

    40.那些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减少a)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综合征 b)猩红热 c)特异反应性皮炎 d)钩虫病 e)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

  • 临床药师对1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肺炎伴粒细胞减少的药学监护

    作者:石壬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学监护的过程中如何识别、解决和预防药物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患者肺炎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在查房过程中和医师、患者互动,针对病情变化,制订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结果:在临床药师的参与下,实现了患者治疗个体化,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结论:药学监护过程应该是全方位的,临床药师在优化治疗方案、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患者用药指导上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 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景;张志荣

    紫杉醇(paclitaxel,taxol,TAX)是从红豆杉属植物紫杉的树干和树皮中提取开发得到的天然抗癌新药,也是目前唯一的具有独特抗微管作用机制的广谱抗癌新药,临床用其注射液治疗乳腺癌和卵巢癌,并可望用于肺癌、食管癌、头颈癌、肠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但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剂量限制性毒性和骨髓抑制、室性心律不齐等毒副作用,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将TAX制成靶向制剂,可以提高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降低血液及其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其全身毒副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紫杉醇靶向制剂的研究.

  • 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作者:梁敏燕

    目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总结医院近2年内针对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102例患者中,单部位感染72例(70.59%),多部位感染16例(15.69%),未明确感染部位14例(13.73%);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单纯革兰阴性菌(G-)感染40例(39.22%),单纯革兰阳性菌(G+)感染23例(22.55%),G-与G+混合感染15例(14.71%),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13.73%),未检查出明确病原菌10例(9.80%);99例(97.06%)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34例(33.33%)为预防性使用,65例(63.73%)为治疗性应用,用药频度( DDDs )排序前3位药物分别为注射用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及氟康唑注射液,药物利用指数( DUI )≤1有14种,DUI>1有6种。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确保恶性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减少期间获得有效治疗的重要保障。

  •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对照治疗甲亢对血液系统影响的系统评价

    作者:刘敏;苏娜;秦舟;徐珽

    目的 系统评价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对甲亢患者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17年10月,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文献23篇,涉及患者共3325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和粒细胞减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2,95%CI(0.56,1.51),P=0.74;RR=1.54,95%CI(0.82,2.90),P=0.18];甲巯咪唑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均高于丙硫氧嘧啶组[RR=2.10,95%CI(1.40,3.13),P=0.0003;RR=6.00,95%CI(2.14,16.84),P=0.0007;RR=5.29,95%CI(1.72,16.27),P=0.004].结论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均可引起血液系统异常,导致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且服用甲巯咪唑的患者更易发生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 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

    作者:杨秋亚;赵继红

    卡马西平主要用于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1],偶见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笔者就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例卡马西平致大疱性表面坏死松解型药疹报道如下,以引起临床注意.

  • 乳腺癌不同方案新辅助化疗后对粒细胞减少的影响及处理

    作者:罗恩茜;倪青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不同化疗方案所致粒细胞减少及不同理化因素与粒细胞减少发生的相关性,为精准处置化疗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选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EC)与吡柔比星+多西他赛(THP+T)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统计每个患者化疗前后WBC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数目,并以第1个周期初次给药后48 h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为预防组,以48 h内未给予rhG-CSF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情况.结果 EC组中,对照组、预防组3~4度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减少性发热(FN)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0.557).THP+T组中,对照组、预防组3~4度粒细胞减少及FN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28).在THP+T组中,对照组、预防组出现3~4度粒细胞减少与年龄、民族、肿瘤T分期、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无明显关系,而与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E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3~4度粒细胞减少较少发生,不必预防性使用rhG-CSF;THP+T方案正相反,应预防性使用rhG-CSF.

  • 复方氨酚烷胺引起急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作者:龚旭;潘剑成;贺立新;林阳;何清义

    快克(又名复方氨酚烷胺)是极为常用的治疗感冒的一种解热镇痛药物,但其可引起急性粒细胞减少,现将作者治疗的1例报道如下.

  • 16例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的误诊探讨

    作者:李雷激;骆文龙;甘秀妮;苏莉莎

    目的探讨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的咽喉部表现、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首诊于耳鼻咽喉科,且造成误诊的16例粒细胞减少性咽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因发热、咽痛、咽部溃疡、呼吸困难等就诊于耳鼻喉科,其中6例初诊为急性咽峡炎,5例初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初诊为急性会厌炎,1例初诊为恶性淋巴瘤.15例经内科疗法治愈,1例行气管切开术后死亡.结论充分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尤其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咽峡炎相鉴别,进行针对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发生.

  • 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化疗后Ⅳ度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樊迪;尤海生;李红;贺银丽;唐丽娜;张玮;吕军

    目的 分析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化疗后Ⅳ度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乳腺癌和肺癌患者化疗后继发感染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试验设计,以2014年1月~ 201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化疗Ⅳ度粒细胞减少继发感染的乳腺癌、肺癌37例患者为病例组,以同期化疗Ⅳ度粒细胞减少未继发感染的乳腺癌、肺癌患者87例为对照组,通过回顾性收集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ASCC评分<21的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风险更高(P<0.05),乳腺癌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前两个化疗周期继发感染风险是后续化疗周期的2.87倍;对于肺癌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侵入性操作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均增加感染风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MASCC评分和化疗周期与乳腺癌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显著相关(P<0.05),侵入性操作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肺癌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显著相关(P<0.05).结论 MASCC评分和化疗周期是乳腺癌化疗致Ⅳ度减少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肺癌侵入性操作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肺癌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

  • 体外预测用不同的沉淀剂和抗凝剂比例分离WBC的效果

    作者:Gail Rock;Rachcl Berger;Robert A Romans;王莉红;李晓玉

    粒细胞输血的运用正逐步增加,在治疗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发生威胁生命的细菌和真菌感染时尤其有用,其有效性与输入的粒细胞数量有关.通常,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动员白细胞后,单采采集粒细胞.近来,G-CSF也被用于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以采集到足够的粒细胞.沉淀红细胞的方法可使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界面的粒细胞减少,从而采集到更多的粒细胞.历史上,高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HP)被用着沉淀剂,但可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激活时间(aPTT),导致血容量扩张,过敏反应.因此有必要选择其他沉淀剂.改性液态明胶和低分子量淀粉(PS)比羟乙基淀粉(HP)分子量低,可快速从循环中被清除,不影响血凝.但有人发现,在提高粒细胞回收率方面PS不及HP有效.

273 条记录 12/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