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思通致复视1例

    作者:何元清

    自维思通上市以来,因其疗效佳、粒细胞减少和EPS的发生率低、患者服药依从性好等优点,倍受患者与家属的青睐.对于维思通致患者双眼复视的报道,国内外比较少见,笔者在用维思通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时曾遇到1例,现报告如下.

  • 侵入性曲霉病的药物治疗

    作者:郑方算;黄涛

    侵入性曲霉病的后果与早期诊断、冲击性治疗及免疫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移植病人逐渐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及纠正血液疾病中的粒细胞减少均是现代治疗的基础.抗真菌治疗的主要目的只是维持病人的生命,直至宿主免疫力恢复.过去40多年来,两性霉素B是曲霉菌感染中应用广泛的抗真菌药物.一些新药如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新型脂质体包封制剂已进入市场.

  • 奥氮平与氯氮平对QTc间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韩红霞;袁捷;刘月霞;高文丽

    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以来,精神病患者心源性猝死时有发生,有人认为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严重毒副作用,如肺栓塞、脑梗塞、粒细胞减少、麻痹性肠梗阻、恶性综合征、体位性低血压、传导阻滞等有关.尤其与抗精神病药诱发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心肌炎和心肌病有关[2].近年来研究认为心源性猝死与QTc间期的延长有密切关系.

  • 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预测

    作者:白茹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氯氮平引起粒细胞缺乏前有体温轻度升高现象,这可否作为粒细胞缺乏的监测,值得探讨.

  • 利培酮致粒细胞减少1例

    作者:邓龙

    1 病例患者男,28岁.诊断精神分裂症.因出现强迫动作,加用氯米帕明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改用利培酮与牛黄宁宫片(12片/d),利培酮起始剂量4 mg/d,1个月改为6 mg/d,10个月后改为5 mg/d,曾查血常规正常.

    关键词: 利培酮 粒细胞减少
  • 精神药物的副反应及其处理

    作者:席巧真;刘小翠;王心蕊;陈海支;李新胜;林敬华;赵惜辉;吴金凤;胡力沙;李晶;韩凤金;姜宇河;罗瑜;董问天;孙萍;李晓青;李净;安震;杨翔鸽;曾会群;黄玉芳;朱相华;李翔;郭沈昌;杨秋琴;刘安劳;赵长江

    本刊编辑部综合 编辑:精神药物副反应多种多样,有些个案还是过去未曾报道过的,本刊相当时间以来,每期均有刊出,本期又对14篇来稿进行综合,是由16个单位27位作者所撰写。1 恶性综合征 席巧真、刘小翠、王心蕊:药源性恶性综合征(DMS)发生率似已降低,但难以完全避免。我院1994年10月~2000年9月间发生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53岁,平均(36±6)岁。除1例有心肌缺血,左肾结石及轻度萎缩外,余11例无严重躯体疾患。DMS典型发作10例,不典型发作2例(早期)。误诊为痴呆有2例在住院过程中有2次发作,余均发作1次。DMS发生前1周精神症状有兴奋冲动5例,食欲差及失眠各7例。各种抗精神病药(多为中、小剂量)均可引起。DMS发生时体温升高(>37.2℃),其中有2例超过39℃;肌肉强直,肌张力增高;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心动过速(均>100次/分),血压不稳,呼吸急促,有2例致面色青紫、多汗、皮肤湿冷。肌酸激酶(CPK)值增高(400~1 450U/L),白细胞增高,多为12.4~15.6×109/L。 经停用一切抗精神病药物;大量补液,适当给予能量合剂或林格氏液加速药物代谢,有的给予速尿促进其排泄;给多巴胺激动剂金刚烷胺、溴隐停或左旋多巴,以及对症治疗包括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处理后均获抢救成功。DMS多发生于长期或一次应用大量高效价抗精神病药物之后,或多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应用后。因此应尽量单一用药,加药应缓慢,如病情需要加快加大用量时应注意病情变化。对于饮食差或极度兴奋躁动过度消耗的病人,应保证病人营养。注意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况,对于夏季炎热天气,多汗易于虚脱,应适当降低抗精神病药量。2 肠梗阻 陈海支、李新胜、林敬华:我院近10年来精神药物引起肠梗阻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年龄18~56岁,平均(35.3±13.1)岁。单一用药6例,药物有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舒必利和氯丙咪嗪等,抗精神病药剂量大小不一,折合成氯丙嗪为50~600mg/d,平均(346±214)mg/d。8例患者均有典型肠梗阻症状和体征。在发生肠梗阻前24小时至2周甚至更长时间,有5例出现稀便,有3例便秘与腹泻交替,腹泻时大便及血常规检查正常,后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及排气。查体可见腹部高度隆起,有压痛,叩诊呈鼓音,偶尔可闻及肠鸣音。腹部平片结合X光透视可见肠腔大量充气,小肠和结肠显著扩张,运动迟缓。经过停药或减药、暂禁食、禁水、加用胃肠动力药(如小剂量新斯的明或西沙比利),行胃肠减压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有5例于24小时后病情缓解,3例病情恶化转外科治疗,其中2例通过保守治疗病情好转,1例无效死亡。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实属急性继发性肠假性梗阻(戴自英主编.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9~1395)。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在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后发生慢性肠假性梗阻。抗精神病药物有不同程度中枢及外周抗胆碱作用,可表现出交感和副交感为交错的临床症状。进一步发展便可能出现肠假性梗阻。应注意发现肠假性梗阻的早期症状,掌握其临床特征十分重要。 我们发现氯氮平更容易引起肠梗阻,并且与个体差异有关,与剂量并无绝对关系。3 氯丙嗪致性兴奋 赵惜辉:患者女性,35岁,未婚,既往体健,体检正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以氯丙嗪治疗,剂量加至300mg/d,4天后出现自觉周身发热,大汗淋漓,有性欲望,想脱衣服,想见刚认识的男朋友,因此焦虑不安,来回走动。以安定、心得安治疗无效,当天改为肌注海俄辛0.3mg,病者逐渐恢复平静,后予口服安坦2mg,每天2次,未再出现性兴奋表现。半月后停用安坦,3天后上述性兴奋症状再次出现,经肌注海俄辛,口服安坦后缓解。性激素除血清催乳素为1787μg/L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4 氟哌啶醇致意识障碍 吴金凤:报告1例分裂样精神病患者,男性,37岁,既往体健,体检正常。入院当晚给服氯丙嗪50mg,肌注氟哌啶醇5mg,凌晨2时在走廊上乱跑,表情茫然,问话不答,随地小便,翌晨醒后完全不能回忆。停用氯丙嗪,仅肌注氟哌啶醇5mg,当晚又出现以上情况,改用氯丙嗪,安定后未再发生。本例病人由小剂量氟哌啶醇引起意识障碍,可能与个体特异性有关。5 氯氮平致肠梗阻 胡力沙、李晶:陈海支等报告氯氮平较易引起肠梗阻,我们也见到1例,且为小剂量所引起。患者女性,19岁。既往无过敏史,体检正常。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给予氯氮平及舒必利治疗,半月后氯氮平125mg/d,舒必利800mg/d,出现腹胀,腹部透视提示肠梗阻。给予新斯的明1mg肌注,清洁灌肠,胃肠减压,禁水,停药,第2天恢复。3天后再服氯氮平50mg/d,舒必利400mg/d。10天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即停服氯氮平,改服泰尔登、舒必利治疗,上述症状未再发生。2个月后治愈出院。对用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如氯氮平或合并抗胆碱能药物者及胃肠功能紊乱者,活动较少者(如长期卧床),反应迟钝,不能正确主诉者,饮食不节,或暴饮暴食者,更要注意防止肠梗阻的发生。6 利培酮致意识障碍 韩凤金、姜宇河:有一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27岁。以利培酮治疗,起始服1mg,每日2次,渐增至2mg,每日2次。约半月后突然出现嗜睡状态,从鼻腔、口腔溢出少量白色泡沫,大小便失禁。白细胞13.6×109/L。立即停用利培酮,给予输液、抗炎、利尿治疗,约4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对所发生事情部分遗忘。改服氯氮平与舒必利未再发生,3月后治愈出院。本例表明对个别病例,利培酮可致中枢抑制而出现意识障碍,可能与体质差异有关。7 利培酮致阴茎异常勃起 罗瑜、董问天:阴茎异常勃起是利培酮少见的副反应。患者男性,15岁,诊断“精神分裂症”。以利培酮治疗,剂量于2周内加至2.5mg/d,5天后阴茎异常勃起,每天4~10次,自感疼痛,每次持续数至数十分钟,夜间更多,影响睡眠。患者表现紧张、恐惧,强烈要求使阴茎变小的药物,“否则不想活了”。停用利培酮1周后上述情况消失,改用氯丙嗪后未再发生。后又换用利培酮,剂量加至4mg/d,3天后又有阴茎异常勃起发作,改用氯氮平后渐好转,且未再发生。其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文献报道主要在于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下视丘-垂体-生殖轴。而李咏梅认为利培酮引起阴茎持续勃起的机理为支配勃起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去平衡所致,因利培酮不仅能与α1-肾上腺能受体结合,还能与α2肾上腺能受体结合,使交感神经受到抑制而使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从而使阴茎海绵体的血管扩张而引起持续性勃起。8 利培酮致泌乳 孙萍、李晓青、李净:患者女,16岁。其父有“精神分裂症”病史。曾有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过敏史。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给予利培酮治疗,初始剂量为1mg/d,1周后渐加至3mg/d,出现轻微静坐不能而加用安坦4mg/d。至第12天出现乳房胀痛,并日渐加重。至第15天,两乳房出现泌乳,乳汁可自行流出浸湿小片内衣,多时则能自行滴下。逐渐减少利培酮用量,换用奋乃静治疗,泌乳逐渐减少,停用利培酮1周后,泌乳及乳房胀痛等完全消失。已有研究表明,利培酮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泌乳素水平,这一作用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似,推测可能与其对DA受体,尤其是对DA-D2受体的阻滞作用有关。9 利培酮致性功能障碍 安震:有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出现性功能障碍副反应。系男性,31岁。利培酮剂量渐增至4mg/d,1月后体重由61kg增加至80kg。9月后剂量又渐减至1mg/d,体重亦降至72kg。服药2月后夫妻生活不和谐,阴茎勃起持续时间短,射精快。男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未经处理,剂量减至1mg/d后上述情况已明显改善。10 利培酮致耳鸣、乳房疼痛 杨翔鸽、黄玉芳、曾会群:报告1例男性患者,35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以利培酮治疗10月,大量为4mg/d,后以2.5mg/d维持治疗,出现左耳有“噗,噗”似飞娥扇翅膀声,每日2~10次,每次约1分钟,五官科检查阴性。2周后并出现左侧乳房胀痛及轻度压痛,并轻度肿大,无溢乳。利培酮剂量减至2mg/d后消失,再加量至2.5mg/d时又出现,后以2mg/d剂量维持,上述症状未再发生。11 利培酮致恶性综合征 朱相华、李翔:抗精神药可引起恶性综合征(NMS),利培酮也偶有发生。有1例女性,37岁,诊断精神分裂症,曾以氯氮平、舒必利、奋乃静、氯丙嗪、电休克等治疗,均无明显副反应。后换用利培酮。至12天时服氯氮平75mg/d,利培酮4mg/d,突然出现高热(38.7℃),全身肌肉张力明显增高,伴有粗大震颤,行走困难,张口及吞咽困难,表情漠然,缄默不语,多汗,呼吸急促22~26次/分,心率90~110次/分,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足量补液,营养支持,予能量合剂,鼻饲奶粉,抗生素防感染,物理降温,加强护理。1周后,病情好转。利培酮引起的NMS,国外已报道5例,国内亦报道4例。本例病人系由于过快换药所致。换药中出现NMS的机制可能是:长期服用氯氮平后,使中枢神经系统各神经递质受体产生适应性调节,当快速由氯氮平换为利培酮时,由于利培酮与氯氮平所阻滞的神经递质受体谱系不同,对各种神经递质受体的阻滞程度不同,造成DA系统与其它神经递质系统不能保持功能平衡。下丘脑通路的功能紊乱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温调节异常,散热减少;黑质纹状体通路的紊乱导致肌肉强直,并致产热增加,中脑皮质通路的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状态改变。12 奥氮平致粒细胞减少 郭沈昌:患者女,20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使用氯氮平治疗时,曾发生白细胞缺乏,经停用氯氮平,并使用惠尔血后粒细胞回升至正常,以后未再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因病情复发,单独使用奥氮平治疗,开始剂量2.5mg/d,当时血象正常。7天后药量加至5mg/d,查血白细胞(WBC)5×109/L,中性0.62。14天后奥氮平加至7.5mg/d,约2月后WBC4×109/L,中性0.02。约20天后奥氮平降至5mg/d,WBC3.7×109/L,中性0.64%。即停用奥氮平,使用惠尔血,5天后WBC11.8×109/L,中性0.86。因本例患者出现过氯氮平引起的粒细胞减少,故使用奥氮平时较为慎重,但仍引起粒细胞缺少。 奥氮平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国内尚未见报道,国外资料从2000年9月4日在Internet网上检索来看,有关报道有16篇。该病人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后1年余再使用奥氮平,又出现粒细胞减少,可能是该病人对药物特别敏感所致。故提示今后如发现有氯氮平出现粒细胞减少者,在使用奥氮平时仍需谨慎,以防止再次出现粒细胞减少。13 阿米替林致畸胎 杨秋琴、刘安劳:报告1例女性,26岁,诊断为“忧郁状态”。内服阿米替林50mg,奋乃静2mg,每日2次。5天后阿米替林加至150mg/d,奋乃静12mg/d。1月后病情缓解,以阿米替林100mg/d,维持治疗。2周后又减量至50mg/d,维持1月,自动停药。 患者于1年后来院诉说,上次住院时已怀孕,后足月出生1男婴,系双头,双头左右并肩而排。一个头颅五官发育正常,一个头颅较小,耳、鼻、口都有,但发育明显不成熟,出生后不会哭,自然死亡。今年再次见到患者时,又生育一健康男孩。14 多虑平致白细胞减少 赵长江:白细胞减少不仅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可能引起,某些抗抑郁药也可发生。报告1例女性,17岁,体格正常,诊断抑郁症。予以多虑平治疗,5日内,剂量由50mg/d增至200mg/d。1月后出现气短、乏力。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9×109/L。次日复查为3.7×109/L。立即停用多虑平改用丙咪嗪,并给鲨肝醇治疗,7日后再复查白细胞3.1×109/L,加用复方阿胶浆。再半月后,检查白细胞为6.8×109/L,停用鲨肝醇。本例病人于用药30天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状,并且进展迅速,经鲨肝醇的初期治疗,效果不显,合并复方阿胶浆治疗后获得了满意效果,表明多虑平致白细胞减少症不可忽视。 (本文署名,以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所致皮肤白血病一例

    作者:陶诗沁;金城;朱小红;华海康;王智;赵晓红;宣旻;杨莉佳

    患者男,28岁,因全身皮疹3天,发现粒细胞减少1天来本科门诊就诊.就诊前3天发现躯干、四肢、面部皮肤出现红丘疹伴轻度瘙痒,逐日增多,自觉乏力外,无其他不适,门诊查血常规WBC 1.5 × 10~9/L、PLT 79 × 10~9/L,以粒细胞缺乏症收住血液科.

  • 替考拉宁在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侯韬;徐燕平

    目的 探讨替考拉宁在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收治的94例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感染患者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地嗪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替考拉宁治疗.治疗7d后,对比2组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 vs.63.83%,x2 =4.414,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6.244、3.734,P<0.05),病原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11% vs.65.96%,x2=4.663,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77% vs.10.64%,x2=0.103,P>0.05).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感染的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病原菌清除率,且安全性高.

  • 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体会

    作者:庄若

    常用抗甲状腺药物(硫脲类和咪唑类)主要副作用是粒细胞减少,严重时可致粒细胞缺乏,一旦发生,严重危及生命.在抗生素应用以前,其死亡率高达75%~90%,抗生素广泛应用以后,死亡率也高达25%[1],故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现将我院抢救因服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粒细胞缺乏患者护理体会归纳如下.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治疗粒细胞减少伴发热33例疗效观察

    作者:谭洁;李汉冲

    随机分组观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对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疗效,结果发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72 h体温恢复正常的比率(54.5%)高于头孢噻肟组(25.8%),提示在严重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治疗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有良好疗效.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缪亚军;张亮;杨莉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G-CSF,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结果: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5%,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0%,抗生素使用率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5%、15.0%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两组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 特尔立治疗药物性粒细胞减少38例次疗效分析

    作者:王学文;刘海宁;史平;王承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能特异性刺激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分化、增殖和成熟,并能提高效应细胞免疫活性.1997年8月~1998年3月我们应用国产rHuGM-CSF--特尔立治疗药物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38例次(29例),现将疗效和毒副作用报告如下.

  • EB病毒感染所致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二例

    作者:朱从龙;严海林

    EB病毒(EBV)感染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系统,在血液系统的并发症常见的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但并发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临床少见,现将本科收治2例报告如下.

  • 丙基硫氧嘧啶致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血管炎临床分析

    作者:黄坚;陈江华;李夏玉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常见病,丙基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是治疗甲亢常用药物之一,其副作用发生率约为1%~5%,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等.但自1993年Dolman[1]首次报道PTU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后,PTU的这一少见副作用才逐渐被认识.尽管发生率较低,但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易漏诊,且部分患者有咯血、肾功能不全等重症表现,故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医院和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例患者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伤寒、副伤寒30例误诊分析

    作者:何伟春

    伤寒、副伤寒是由沙门属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有稽留热、玫瑰疹、相对缓脉、肝脾大、粒细胞减少等,少数病例有肠出血或肠穿孔.但近年来出现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再加上抗菌药物及预防接种的广泛应用,典型病例已较少见,不典型轻症病例则较前增多,极易造成误诊、误治.现将我院2001-2009年收治的经细菌培养后确诊为伤寒和副伤寒的病例资料分析如下.

  •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粒细胞减少外周血G-csf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寿荣;叶非

    由于脾功能亢进等原因,肝硬化患者粒细胞减少临床上并不少见,感染后外周血象不高也不少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为一重要造血调控因子,对维持和调节外周血粒细胞数量和功能起关键作用.肝硬化粒细胞减少后G-csf如何变化,特别是合并感染后外周血象不高者又是如何改变,迄今缺少文献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总结如下.

  • 姜黄素在铁过载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赟飞;吴迪炯;温晓文;叶宝东;周郁鸿

    铁过载是由于体内铁供给超过铁的需求而导致铁在某些组织器官贮存增加的病理现象。许多急慢性疾病,涉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都与体内铁过载或铁的异位沉积有关[1]。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去铁胺(DFO)、去铁酮(DFP)和地拉罗司(DFX)三种铁螯合剂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眼耳毒性、生长迟缓、骨骼改变、粒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2,3],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疗效。

  • 赛治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出现呼吸困难3例报告

    作者:章海敏

    甲巯咪唑是临床常用的抗甲亢药物,常见副作用有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及皮疹,少见的副作用有关节痛、血小板减少、脱发等.赛治系德国默克医药公司生产的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商品名:赛治,5mg/片,50片/盒),在本院投入使用近二年,常见副作用与国产的甲巯咪唑相似,但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等临床症状未见有报道.现将赛治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出现呼吸困难3例作一报道.

  • 抗血小板药物噻氯匹定致急性肝损伤2例

    作者:江建军;卢先本

    噻氯匹定为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起作用,目前已广泛地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其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出血、粒细胞减少等,肝脏损伤罕见,严重的肝脏损伤发生率仅为0.0013%[1].至今,有关噻氯匹定致严重肝损伤的相关文献报道仅30余例[2].本文报道2例因噻氯匹定所致的严重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各种临床特征.

  • 药源性血液病

    作者:徐薇

    药物引起的血液病比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病死率比较高.世界卫生组织(WHO)药物副作用国际研究中心的资料指出,因药物的有害作用而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的顺序为: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下简称再障).病死率以再障为高,可达50%.

273 条记录 8/14 页 « 12...567891011...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