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叶状肿瘤91例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王秋鹏;周涛;谢彩萍;王双珠;卢洪胜

    乳腺叶状肿瘤(PT)作为一组与纤维腺瘤类似的乳腺双向分化的肿瘤,占全部乳腺原发肿瘤的0.3%~1%,占乳腺所有纤维上皮性肿瘤的 2.5%[1].国外有学者首先报道并将其命名为叶状囊肉瘤,2003年WHO乳腺肿瘤分类中将其命名为叶状肿瘤,并分为良性、交界性、恶性三型.其临床和病理表现多样,临床上常被当作纤维腺瘤处理而导致肿瘤复发.现笔者对近年来收治的P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预后、治疗方法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

    作者:徐顺华;刘锦鹏;来晓春;崔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罕见的交界性胰腺肿瘤,预后相对良好,但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误诊率高,而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笔者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PTP患者的资料作一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该病的CT表现特点,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 卵巢黏液性肿瘤中EGFR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

    作者:于晓红;叶璐;丁洪慧;舒宽勇;魏宝秀

    目的 研究卵巢黏液性肿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的表达及K-RAS基因的突变,探讨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PV 9000两步法和PCR-RFLP法分别检测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中EGFR蛋白的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EGFR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37.5%、67.5%(P<0.01).K-RAS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但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GFR与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患者年龄无关(P<0.05),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EGFR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无关(P>0.05).K-RAS基因突变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无关(P>0.05),与患者年龄相关(P<0.05).EGFR的表达和K-RAS基因的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无相关性(P>0.05).结论 EGFR对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卵巢黏液性囊腺癌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K-RAS基因则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 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7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刘亚岚;徐晨;侯英勇;卢韶华;徐建芳;纪元;侯君;宿杰·阿克苏;曾海英;谭云山;朱雄增

    目的 阐述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特征并重新评估目前广泛应用于GISTs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共识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840名患者的病史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结果 筛除485例恶性GISTs及76例假定的良性GISTs,剩余的279例GISTs归为交界性GISTs,其中223例随访1~31年.2例患者局部复发,随后经过单纯手术切除治愈.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9%和100%.形态学上,交界性GISTs的典型特征为富于细胞、中度异型性、低核分裂活性(<10个/50 HPF)或较大肿瘤体积.依据NIH共识标准,279例中,极低危险度组13例,低危组164例,中危组71例,高危组31例,但各组间的无瘤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681).结论 交界性GISTs具有介于良恶性GISTs之间的临床及形态学特征.部分交界性GISTs表现出恶性潜能,需长期随访.NIH 共识标准基于肿瘤体积及核分裂象划分的危险度等级并不适用于评估交界性GISTs的生物学行为.

  • 卵巢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1例

    作者:池堂春;周彩云

    患者,60岁,因绝经后阴道流血1天入院.B超示:右侧卵巢肿瘤.妇科检查:右侧下腹部扪及一直径约6.0 cm包块.追问病史,患者伴有双侧乳房胀痛1月余.遂行右侧附件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右侧附件,结节状标本,大小5.5 cm×4.5 cm×3.0 cm,包膜完整,切面囊实性,囊性区域2.0 cm×1.5 cm大小,内含清亮液体,实性区域灰黄分叶状,肿瘤内无出血及坏死.上附输卵管1条,约5 cm长,直径0.5 cm,切面未见特殊.镜检:条索状和梭形细胞的间质间见大量分布不均的腺管结构,似子宫内膜样腺体,腺管上皮增生明显,呈假复层排列,3~5层,部分细胞极性消失,异型明显,偶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可见腺体共壁及筛状结构;部分区域腺体出现鳞状上皮化生.囊性区域可见囊内壁被覆单层立方上皮,未见内容物,上皮下见纤维性间质(图1).送检组织取材7块,均未见明显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腺上皮CKpan(图2)、CK7、EMA、ER(图3)和PR均(+),CEA腔缘(+),Ki-67增殖指数5%~10%(图4),纤维性间质:vimentin(+),SMA(-).

  • 卵巢交界性子宫内膜样腺纤维瘤1例

    作者:高罗玉;孙雪萌;王晓燕;王培杰

    患者女性,35岁,因间断性痛经4年,盆腔包块20天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于2008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痛,于经期第1天出现,持续2~3天,伴腰痛及肛门坠胀,严重时伴恶心,无呕吐、头晕、乏力,痛经呈间断性,未治疗,于20天前在当地卫生院彩超检查发现卵巢肿瘤,建议手术,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遂来本院就诊.彩超示:左侧附件区不均质低回声包块.左侧附件区见一直径5 cm质硬包块,表面结节感,活动差,轻压痛,右附件区(-).临床诊断左卵巢肿瘤,遂行手术切除.

  • 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及p21 ras蛋白的表达

    作者:叶璐;揭由坤;揭由琴;于晓红

    目的:观察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中K-ras基因突变及p21 ras蛋白的表达,探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及靶基因治疗的可能。方法采用PCR-RFLP法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分别检测40例卵巢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4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和2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表达。结果 K-ras基因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0、37.5%、7.5%,交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K-ras基因突变在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年龄分组中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21ras蛋白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黏液性交界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5%、45%、10%,交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K-ras基因突变及p21ras蛋白表达可能是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形成的原因之一,有利于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判断,还可为临床作为靶向治疗药物分析提供病理学基础。

  • 卵巢浆液-黏液性癌:一种罕见的新分类的肿瘤报道

    作者:魏建国(摘译);许春伟(审校)

    浆液-黏液性肿瘤是新版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有关卵巢上皮性肿瘤增加的一个新肿瘤。目前,交界性肿瘤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描述,然而很少有浆液-黏液性癌的报道。该文报道19例卵巢浆液-黏液性癌,患者年龄16~79岁,平均47岁;其中16例单侧发生,3例双侧发生;瘤体直径1.8~18 cm,平均10.5 cm;肿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1例,Ⅲ期3例。12例以乳头状结构为主,含有少量腺管状、微管状和实性成分;6例以腺管状结构为主,1例以实性生长成分为主。典型的特征是两种细胞类型的混合。15例以子宫颈样黏液细胞为主,4例以子宫内膜样细胞为主;另外一些细胞类型,包括鞋钉样细胞、嗜酸性细胞、鳞状细胞、透明细胞及印戒样细胞,可以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多数病例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为显著特征。大多数病例呈现伴透明胞质和腔内多形性改变的微管状结构区域,这一特征与子宫颈微腺性增生相似。少数病例可出现间质玻璃样变区、腺纤维瘤样结构和砂粒体。10例卵巢发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同时有浆液-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的成分。采用FIGO分级系统关于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级:1级13例,2级5例,3级1例。1例同时伴有子宫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免疫表型:CK7(17/17)、ER (16/16)、PR(6/7)、CA125(15/15)、Pax-8(8/8)、CEA (8/13)、CA19.9(8/9)、WT1(2/13)、野生型p53(4/4)阳性;p16局灶阳性(5/5);CK20和CDX2在所有检测的病例中均阴性。8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7例无病生存(随访3~74个月),1例ⅡB期肿瘤患者术后192个月死亡。鉴于两型细胞混合的特性及其与低级别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及子宫内膜样肿瘤在形态学重叠的特性,对浆液-黏液性癌的适合的分类仍然未明确。尽管形态学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相似,本文认为好将其视作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不同的肿瘤,由于其与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生物学行为相似,推荐将该肿瘤重新分类。

  • 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

    作者:刘俊英;戚沛霖

    1 交界性肿瘤的概念肿瘤从良性到恶性是一个连续的谱带,它需要一个漫长且极为复杂的细胞生物学演变过程.临床上所见到的一些肿瘤正是处于良性病变或良性肿瘤向恶性转化的某一个阶段,即为交界性病变和交界性肿瘤.

  • 胸腔内交界性孤立性纤维瘤

    作者:王云龙;李粉娣;陈恒;徐建勋;黎毅仁

    1临床资料1.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4岁,2002年12月8日入院.主诉:进行性消瘦1年,胸闷、咳嗽、指、趾肥大半年.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现象,并呈进行性加重,体重减轻13kg,无恶心、呕吐及其他症状.近半年来觉指、趾渐渐肥大并觉胸闷及呼吸不畅,时有咳嗽伴少量白黏痰,但从未有发热及咯血或痰血现象.近月来出现下肢酸痛、指及趾肥大更为明显.在外院胸片检查发现"右肺野巨大占位性病变"而转来.

  • 交界性并行心搏伴前向、反向文氏现象

    作者:梁芳

    患者谢某,男,84岁,因腹胀伴皮肤黄染2周入院,入院经腹部超声、腹部核磁共振、MRCP检查诊断为胰头癌.入院常规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遂予动态心电图检查,截取部分动态心电图条如下:心电图特征:图1可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P-P0.84s,P1-R1、P3-R3、P6-R6、P8-R8间期均为0.38s,P4-R4为0.66s.

  • 窦房传导阻滞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和室性并行收缩

    作者:罗昭林;钟杭美;张晓燕;文芳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附图)显示3种P波,第1种直立P波为窦性,Ⅱc中P12.2.8.9为连续出现的窦性P波,其PP间距为660ms,频率91次/min,PR间期160ms,其余散在出现的窦性P波,相互之间的公约数为660~680ms,是短的窦性PP间期的整倍数(图上方数字表示);第2种逆行P′波为交界性,均为连续出现,RR间期恒定为740ms,频率81次/min,P′-R110ms;第3种P波的形态介于窦性P波与交界性P′波之间,为房性融合波(图上方AF表示).

  • 舌下含化异搏定致交界性心律休克1例

    作者:贺常萍

    患者男,73岁。有冠心病史十余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史两年余,超声心动图正常,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电生理检查为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曾先后服用心律平、乙吗噻嗪、异搏定等药物预防发作,均效果不佳。多因情绪波动诱发。此次因发作PSVT频繁,平均每周1次两月余,于1996年5月24日入院。住院27天共发作8次,心率140~160次/分,血压正常,心电图证实为PSVT,分别予心律平70mg,西地兰0.4mg静注转复。

  • 恶性黑色素瘤误诊1例

    作者:周井红;胡玮;李莉

    男,52岁.因右足大拇趾黑色素瘤2年余,加重伴糜烂6个月,以黑色素瘤收入骨科.外院曾2次活检均报告为交界性瘤.查:右足大拇趾沿甲根处可见2.5 cm×0.7 cm大小的黑色素瘤,表面糜烂,渗液,有轻度恶臭味.右侧腹股沟可触及2.5 cm×2.0 cm大小质硬、表面粗糙、不可活动的淋巴结.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行以恶性黑色素瘤为中心,直径为5 cm的截肢术,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黑色素瘤.

  •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诊疗现状

    作者:刘杰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组具有低度潜能恶变的特殊病理类型的卵巢肿瘤,具有发病年龄轻、确诊时多为早期、病程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等特点。主要病理类型为浆液性和黏液性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一般行全面分期手术,年轻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早期和低危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患者术后无需辅助治疗,但有远期复发可能,需长期随访。

  • 富于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马灵

    子宫平滑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的子宫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很少见.近年认识到在两者间存在交界性肿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瘤即为其中之一[1].本文对我院有完整资料的5例富于细胞性子宫平滑肌瘤进行回顾性复习,现报告如下.

  • 阿托品激发试验致反复搏动1例

    作者:赵淑美;窦会芹;李彩梅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8岁,临床诊断:浅表性胃炎.因常规卧位心电图心率44次/分而行阿托品激发试验.给予阿托品2 mg静脉注射,连续观察、间断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如图1所示.用药后大心率>90次/分(104次/分),于3分钟出现R-P'-R'图形,异位P波在Ⅱ导联倒置,在aVR导联直立,故排除伪反复搏动;R-R'间距=0.52秒,P'-R间距=0.12秒,因P'-R间期=0.12秒,故排除交界性早搏;又因同导联R-P'间距固定,故可排除非折返性异位性房性早搏.在7分钟时,R-P'-R'图形消失.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动过缓(2)阿托品激发试验阳性(3)阿托品致房性反复搏动.

  • B超检查卵巢巨大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1例

    作者:陈皓

    1 病历摘要患者女,75岁,于入院前2年B超检查发现盆腔一肿物,平时偶伴有下腹不适.近4个月来,起床时于下腹部自己能摸到一儿头大的肿物,B超检查发现肿物明显肿大;近一周来,自觉下腹部坠胀感,伴腰痛而住院治疗.

  •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作者:路名芝;刘勇

    软组织肿瘤的病理诊断是临床病理学中疑难的领域之一,本文从肿瘤还是反应性病变、良性、交界性还是恶性、间叶源性还是其它、肿瘤分化方向(组织起源)如何、软组织肿瘤WHO分类如何以及怎样书写病理诊断报告六个方面阐述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 直立倾斜试验中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

    作者:杨剑雪;陈芳;周纪宁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而不明原因晕厥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尽管可进行全面神经系统及电生理检查,但不能解释原因者仍占半数以上.目前认为,该类患者主要属于神经介导的反射性、短暂的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即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直立倾斜试验(Upright-Tilt test)作为原因不明晕厥患者的诱发试验,是诊断VS安全、易行的方法[1].但此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尚不够理想.本文主要评价直立倾斜试验中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on paroxysmal junctional tachycardia,NPJT)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

387 条记录 13/20 页 « 12...10111213141516...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