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置管发展现状

    作者:王利端;王涛;张学娥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1].中心静脉通道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进人上腔静脉;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 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

    作者:芮白华;孔凌

    目的 探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29例,分别使用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与传统固定方法,分析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改良组固定有效27例,高于传统组15例,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的安全有效性比传统固定方法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429,P<0.0l);使用1个月留置导管改良组固定良好为25例,高于传统组8例,患者对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的疼痛感受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20.318,P<0.01).结论 改良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固定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有效性和较轻的不良反应.

  •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固定保护带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范凤燕;朱小玲;刘霞;李海燕

    建立和维持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液净化临时性血管通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妥善固定和保护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十分重要,传统常规固定方法一般采用多根胶布粘贴,但常因患者出汗或头颈部活动易松脱,难以达到有效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并可能引起患者皮肤过敏以及局部潮红、瘙痒或破损,也容易粘连头发引起疼痛,且影响患者外观形象,同时增加护理工作量,影响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可能发生意外脱管等严重问题.笔者经过反复探索和试用改进,自行设计一种既能达到有效固定和保护作用,又使患者舒适美观的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固定保护带,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1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移位至颈内静脉报告

    作者:尹迪;许爽

    患者女,64岁,因"结肠癌术后第5周期化疗"于2008年8月收入院.患者于2月前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4 F三向瓣膜式导管经右侧贵要静脉置入,置管过程顺利,管头到达上腔静脉,体内留置长度为46 cm,外留长度为7 cm.置管成功后立即给予X线胸片定位,胸片结果证实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管头位于上腔静脉平第二、三肋间,遂行For-Fox方案化疗4个周期,未诉特殊不适,在院外期间患者每周行PICC维护1次,未见异常.本次入院为患者结肠癌术后第5期化疗,入院后行正位胸片检查,发现PICC导管移位入同侧颈内静脉约6 cm.

  • 1例颈外静脉留置中心静脉管误至颈内静脉的原因与护理

    作者:齐莉

    中心静脉置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插管,穿刺途径主要是锁骨下、颈内、颈外、股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为危重病人的药物治疗、TPN及长期输液提供了安全、可靠、有效的途径,减少了反复浅静脉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避免了高渗液体及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但在插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个别置管不到位的问题,现就1例经颈外静脉插管至颈内静脉的病例介绍如下.

  • 吹哨动作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置管时间的影响

    作者:王艳芳;安敏飞;任秋生

    目的:观察吹哨动作对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及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2014年7月—2015年8月浙江省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鄞州人民医院ICU及手术室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吹哨组( B组)、Valsalva组( V组)、对照组( C组),各30例。所有患者依次做平静呼吸、吹哨动作、Valsalva动作,同时超声仪在右侧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对颈内静脉横断面图像进行捕捉及测量;然后根据分组情况在指令动作下行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记录时间。结果平静呼吸、吹哨动作、Valsalva动作时颈内静脉横截面积分别为(101±28),(185±46),(196±59)m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5.716,P <0.05);吹哨动作与 Valsalva 动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组、V组、C组穿刺置管时间分别为(123±26),(137±31),(174±46)s,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18,P<0.05),B组、V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吹哨动作可以产生与Valsalva动作相同的颈内静脉扩张效果,缩短穿刺置管时间,简单易行。

  • 体表定位回撤导丝法预防 PICC 颈内静脉异位的效果

    作者:王珉;孙秀杰;王侠;牟楠;刘扬;赵美玲

    目的:通过体表定位回撤导丝预防 PICC 异位颈内静脉。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1月需要置入 PICC 的患者400例,依次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观察组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 cm,导管送入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入 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为0.0%,对照组为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7,P <0.05)。结论通过体表定位回撤导丝可以有效预防 PICC 异位颈内静脉。

  • 正常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时相特点的初步观察及分析

    作者:李佳;胡兵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匹配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观察正常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的造影剂灌注规律.探讨甲状腺及颈血管超声造影的时相特点.方法 共30例受检者进行了甲状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超声造影,记录动态图像,测定三者显影时相.并用相应的定量分析软件分析这三部分的时间一强度曲线,测定并计算抵达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平均灌注上升率、颈总动脉一颈内静脉渡越时间.提出并计算甲状腺相对灌注强度比.结果 超声造影时抵达时间依次为颈总动脉[(8.16±1.97)s],甲状腺[(9.90±2.20)s]和颈内静脉[(13.99±2.60)s],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达峰时间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组织三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甲状腺显影峰值强度为(28.29±7.13),低于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正常人颈总动脉一颈内静脉渡越时间为(5.77±1.37)s,不同年龄组间颈总动脉一颈内静脉渡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相对灌注强度比分别为RPIRTHY/CCApi65.73%±15.45%、RPIRTHYpi/CCA74.90%±21.74%,RPIRTHYpi/CCApi69.64%±16.89%,.RPIRTHY/IJVpi56.90%±11.42%.结论 本研究初步结果显示造影超声显示正常甲状腺、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灌注时相具有一定规律,研究结果将对颅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研究及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中的应用提供重要信息.

  • 不同体位下颈内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作者:陈永超;邓雪飞;罗福成;韩卉;连娟

    目的 通过对不同体位下左右两侧颈内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照观察.为颈清术中是否应该保留颈内静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40例青年健康志愿者.受检者平静呼吸.采用彩超观测左右两侧颈内静脉在卧位和坐位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卧位时,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比左侧大58%、23%和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例(65%)患者颈内静脉为右优势型,10例(25%)为对称型,4例(10%)为左优势型;颈内静脉血流总量占脑总血流量的74%,其中29例(72%)受检者为颈内静脉优势型,9例(22%)为均衡型,2例(5%)为其他静脉优势型.坐位时,右侧颈内静脉横截面积、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分别比左侧大29%、35%和56%,其中血流速度和血流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例(45%)患者颈内静脉为右优势型,18例(45%)为对称型,4例(10%)为左优势型;颈内静脉血流总量占脑总血流量的23%,其中无颈内静脉优势型,9例(22%)为均衡型,31例(77%)为其他静脉优势型.结论 左右两侧颈内静脉存在不对称性,坐位时,颈内静脉并非颅内静脉的主要颅外回流通道.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为颈清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 超声诊断甲状腺滤泡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1例

    作者:谭鹰;华兴;郭燕丽

    患者男,52岁.发现右下颌骨包块2个月.查体见双侧甲状腺增大,质硬,与气管位置固定,无推动.双侧颈部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图1):甲状腺左叶内约54 mm×29 mm×34 mm的实质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可见大量簇状分布的点状钙化,CDFI示结节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甲状腺上静脉至颈内静脉内可见实质回声充填;左侧颈部2、3区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淋巴门结构消失,实质回声增强,CDFI示淋巴结内混合型分布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提示:甲状腺癌伴甲状腺上静脉、颈内静脉癌栓及左侧颈部2、3区淋巴结转移.术中见左侧甲状腺结节状肿块,大小为7cm×5 cm,甲状腺上静脉和面静脉被癌栓填塞完全并延伸至左侧颈内静脉汇合处,颈内静脉近甲状腺中静脉汇入处被甲状腺癌侵犯,静脉内扪及1 cm×1cm大小的质硬癌栓.术后病理诊断:左侧甲状腺滤泡状癌伴左颈内静脉癌栓及左颈部淋巴结转移.

  • 彩超诊断颈内静脉扩张并重复畸形1例

    作者:杨自鹏;殷修江;付晓华

    患者男,11岁.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屏气后隆起而来诊.体检:患儿屏气后可见右侧颈部局部隆起,触之柔软、囊性感,未触及搏动及震颤,临床诊断:右侧颈内静脉扩张.彩超检查:右侧颈内静脉局部呈梭形扩张,扩张段长约30 mm,扩张内径:平静呼吸为14.5 mm,屏气后为19.7 mm,其扩张段静脉内可见一带状强回声分隔(图1),将扩张段分为内外两个管腔,分隔长约36 mm,一端游离(图2).CDFI:内外两个管腔血流速度不同,内侧快于外侧.左侧颈总静脉内径:平静呼吸为7.2 mm,屏气后为9.3 mm,血流未见异常.彩超诊断:右侧颈内静脉扩张并重复畸形,左侧颈部静脉未见异常.行阔筋膜扩张静脉包裹术,术中见颈内静脉被分隔为内外两个管腔,屏气后两个管腔均扩张.

  • 颈部、静脉瘘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红丽;李凤华;李萍

    患者女,36岁.右颈部可扪及振颤.超声检查:右侧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可见无回声管道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右侧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间可见一瘘道,血流从颈总动脉流向颈内静脉(图1),颈内静脉血流紊乱,并可测及动脉样血流频谱.

  • 右心房原发横纹肌肉瘤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李刚;许敬华

    患者男,58岁.因颜面部浮肿半月而入住我院.查体: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明显充盈,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心音中,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四肢无明显肿胀,病理征阴性.心电图示:房扑3:1或4:1下传.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扩大,右心房前外侧壁低回声团块,并向上腔静脉内延伸,上腔静脉右房入口处几乎充满,团块大小约为:6.3 cm×3.3cm.上腔静脉可见小束血流,流速明显加快.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血流流速明显减慢,以右侧为著.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合并右颈内静脉血栓1例

    作者:江丽;徐新民

    患者女性,43岁,反复胸闷1年入院.查体:心率92次/分,血压16/10Kpa,右颈部触及条索状肿块,双肺叩诊浊音,双侧呼吸音减弱,心界扩大,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应用ACUSON ASPEND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2.5MHz(心脏)5~10MHz(血管).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右房扩大,内径5.38cm,余房室内径正常,房室间隔连续完整,右房内见一不规则稍强回声团块,大小约7.43cm×5.31cm,团块游离缘可随心脏收缩及舒张往返于三尖瓣口,基底较宽,与右房侧壁及心包脏层分界不清,心包腔内见大量液性暗区(图1).血管超声于右颈部肿块处探及颈内静脉扩张,内径1.56cm,内充满条索状不均质低回声(图2),CDFI及PW未见彩色血流信号.左颈内静脉二维声像及血流未见异常.超声诊断:1.右心房及心包腔实质占位;2.心包大量积液;3.右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心脏MRI示:1.右心房多发肿瘤并心包大量积液;2.胸腔少量积液,考虑恶性可能性大.CT示:1.肝胆胰肾子宫未见占位;2.双侧胸水;3.盆腔少量积液.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静脉瘘1例

    作者:田津

    患者,女,41岁.于主动脉瓣及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二个月偶感头痛,头晕,来院检查,体检发现右颈部杂音,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右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及颈内静脉管壁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脉冲多普勒频谱(PW)均未探及异常血流信号.右椎动脉起始部管壁平整,管腔内清晰,CDFI示血流充盈良好,PW示收缩期大流速(Smax)108cm/s.于距起始部约3.0cm处椎动脉管壁有一瘘口直径约0.3cm(图1).将取样容积置于瘘口处测得收缩期高速的连续性频谱Smax 208cm/s(图2).瘘口以远椎动脉流速明显减低Smax 47.3cm/s.椎静脉内血流呈动脉化.提示:右椎动静脉瘘.

  • 甲状腺疾病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缙熙

    甲状腺为人体内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前部气管前上及两侧面,中间联接两叶者为峡部.其大小为长4.5~5.0cm,宽2.0~2.5cm,厚1.5~2.0cm,右叶稍大.甲状腺前方有颈前肌群,侧方为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及颈内静脉,后方有甲状旁腺、颈长肌构成.

  • 在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术862例临床分析

    作者:裘剑波;罗义骏;林家燕;吴刚

    目的:评估在病房行中心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成功率和并发症,旨在针对具体患者时能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在病房行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术)862例,记录首次成功率,2次成功率,失败率,并发症(气胸,误入动脉,穿刺口渗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862例患者,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517例,成功494例,失败23例,其中穿到锁骨下动脉21例,2例发生气胸,失败后改右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231例,成功213例,失败18例,其中误入颈内动脉24例,失败后改右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股静脉(左、右侧)置管术114例,成功111例,失败3例,其中穿到股动脉16例,失败后改右颈静脉或右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均获成功。结论选择哪种穿刺置管方法,应根据自身掌握的穿刺技能,熟练程度,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医疗要求,穿刺条件,穿刺环境,选择优的穿刺置管途径。一般情况下优先选择右侧锁骨下静脉,其次右侧颈内静脉,后选择股静脉。

  • 颈内静脉改良前路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国栋;杨伯炜;侯文林;张俊秾;徐海文;李梅霞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者心腔,利用其测定各种生理学参数,同时为建立静脉营养和长期输液提供重要途径.但是深静脉操作是经体表盲目性的操作,颈内静脉穿刺易引起气胸,误穿动脉引起血肿、堵管、导管脱落、导管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有报道并发症的发病率为1%—24.68%[1,2].长庆油田职工医院麻醉科在2004年后采用了颈内静脉改良前路穿刺法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极大限度的减少了穿刺所造成的并发症,提高了穿刺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

    作者:朱研;杨鹏;刘大川;陈宏;杨磊;贾建国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相关因素及早期判断指标.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成功的患者167例,均采取Seldinger技术进行置管.记录穿刺部位、穿刺位点、进针方向、穿刺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操作者的感觉,分析上述各种因素及患者年龄、性别与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颈内静脉的关系.结果 共16例(9.58%)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进入颈内静脉与患者的年龄(P=0.375)、性别(P=0.259)、穿刺部位(P=0.175)及穿刺位点(P=0.061)无关.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较胸锁关节更易进入颈内静脉(P=0.002),而锁骨中内1/3交点下1 cm位点的进针方向更倾向于朝向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P=0.010).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P=0.000)、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P=0.000)时更易进入颈内静脉.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进针方向为胸骨上窝与喉结连线的中点时导管易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穿刺过程中患者有耳痛及耳周不适、导丝放置过程中有阻力感可作为判断导丝进入同侧颈内静脉的早期指标.

  • 导丝塑型在锁骨下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孙兴伟;白旭明;程龙;顾星石;原强;荆剑;张健;靳勇

    目的 探讨导丝塑型法在锁骨下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400例经右侧锁骨下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按就诊单双日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 研究组200例.置管由同一位操作者实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导丝异位的发生率.结果 393例成功置管,总体置管成功率98.25%,其中研究组置管成功率98.5%(197/200),对照组置管成功率98.0%(196/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研究组置管过程中导丝异位发生率1.02%(2/1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4%(14/196)(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丝塑型法能够有效预防置管过程中导丝异位的发生,该方法简单、 实用、 成功率高,是预防置管异位的有效措施.

805 条记录 2/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