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静脉置管后的护理进展

    作者:邓金花;廖淑梅

    颈静脉包括颈静脉内和颈外静脉,在临床上通过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测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输注药物、快速输液扩容、血液透析等治疗有效途径.因此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如心理护理、严密观察、严格的合理操作、正确的封管等.当穿刺成功后,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时间.现将颈静脉置管后的护理总结如下:

  • 颈内静脉永久留置导管在血透应用中的护理

    作者:郑建华

    尿毒症患者要实现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临床上使用广泛的血管通路是建立动静脉内瘘.但在面对需要长期血透却因血管条件很差又不能移植血管的尿毒症患者时,则需选择一种较为长久而有效的方法替代内瘘,中心静脉永久留置导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效果.我院血透中心从2001年至今对23例维持性血透病人采用了颈内静脉永久留置导管维持血透治疗,取得了一些效果,通过对这些患者的护理,作出总结报告如下.

  • 强化护理干预预防维持性血透患者颈内静脉插管处的感染

    作者:文艳秋;张铭光;郭月瑜

    近年来,由于经颈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有其独特的优点,受到大多数临床工作者青睐,但感染仍是影响其使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于1998年11月~2000年10月开展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道以来,积极进行护理干预,不断改进方法,预防插管处的感染,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颈静脉孔穿行结构的标本制作

    作者:曹承亮;王小标;王德胜;王友刚;陈子龙;章文

    颈静脉孔是一个不规则的孔,位于枕骨与颞骨岩部的交界处.在颅底的内侧面观察其孔被硬脑膜覆盖,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三对脑神经穿行其中.位于前上的舌咽神经单独穿过硬脑膜进入孔内,中间的迷走神经和后方的副神经一起穿过硬脑膜入孔,乙状窦于孔内续于颈内静脉.

  • 胎儿头颈部血管铸型设计的某些改进

    作者:黄海龙;周显光

    作者曾撰文介绍婴儿头颈部动脉铸型标本制作的方法[1],浅谈了一些制作经验.多数报道头颈部血管铸型的制作,通常将头颈部离断取下,冲洗并在颈总动脉和(或)颈内静脉处插管灌注填充剂的技术方法.但由于胎儿头颈部的血管细小、弹性差,在冲洗、插管及灌注等方面较困难.因此,我们采取近心端插管灌注法,经过多次实验,铸型效果都较理想,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胸腺结核一例

    作者:马秉灵;陈永宏;张沛刚;贺丕瑞

    患者男,15岁.胸痛、胸闷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无结核病史,血沉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胸部CT示:前纵隔有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楚,密度不均,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不均质强化(图1).术前诊断:前纵隔肿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经胸部正中切口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前纵隔,大小约10cm×5 cm×3 cm,质中偏硬,边缘不规则,浸润双侧胸膜,与主动脉弓部、左无名静脉、左颈内静脉及左锁骨下静脉明显枯连,内有干酪样坏死.行全胸腺、肿块及其周围组织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结核(图2).术后给予抗结核治疗6个月,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

  • 婴幼儿超声预定位与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对比研究

    作者:魏新川;魏蔚;李羽

    目的比较二维超声预定位与常规解剖定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方法 62例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择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解剖定位组:30例,以颈内动脉搏动或胸锁乳突肌三角为标志穿刺;超声定位组:32例,使用HP SONOS 4500型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机的术中探头,以二维超声图象定位中心静脉.记录穿刺针数、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超声定位组和解剖定位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100%和80%,误伤动脉发生率分别为3.1%和26.7%,穿刺针数分别为1.57±1.04和2.55±1.76,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5,0.01). 结论婴幼儿二维超声预定位中心静脉方法简便,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胎儿颈项透明层测量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的意义及质量控制

    作者:田雨;王和

    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是指胎儿颈部皮肤与软组织之间大无回声区.正常情况下妊娠14周左右胎儿淋巴系统发育完全,淋巴系统健全之前少数淋巴液可积聚在颈部淋巴管内形成NT;14周后发育完全的淋巴系统迅速将积聚的淋巴液引流至颈内静脉,因此NT消失.1992年Nicolaides 等发现,胎儿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之间有明显相关性,这标志着影像学指标可以用来进行产前筛查.自此以后NT与胎儿各种先天性异常,包括染色体、心血管系统异常、骨骼系统发育不良、代谢及血液系统异常等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2].

  • 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重建颈内静脉

    作者:任振虎;范腾飞;吴汉江;王铠;谭宏宇;龚朝建;刘金兵

    目的:探讨晚期口腔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血管的处理新方式。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术和血管纵向缩缝术相结合的方法重建颈内静脉。当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双侧颈内静脉均与周围可疑癌转移的淋巴结粘连紧密时,可以节段性切除颈内静脉,采用颈外静脉重建颈内静脉,或仅切除部分颈内静脉血管壁;同时对颈内静脉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纵向缩缝,使静脉管径均匀变化。选择5例接受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该方法重建颈内静脉,观察手术效果。结果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的面部水肿、咽喉部水肿、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颈内静脉栓塞。术后随访5~19个月,采用多普勒或CT血管造影等检查颈内静脉的通畅情况,均未发现栓塞。5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0%(3/5)。结论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 超声引导特殊体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56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金成勇;赵春燕;江琰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对特殊体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特殊体位下超声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经颈内静脉成功置管55例,其中半卧位穿刺置管52例,端坐位穿刺置管4例,成功率98.21%,失败1例改行超声定位经同侧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全程操作时间7~15min,平均10min;其中并发局部血肿1例,无气胸、神经损伤、空气栓塞发生.结论 超声定位下特殊体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高效、准确、安全,可作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降低特殊体位深静脉穿刺置管风险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 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和护理

    作者:文新元;鲁维维;杨莹;孙琴;张爱玲;王文婷

    血液透析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从高浓度溶液向低浓度方向运动.血液透析包括溶质的移动和水的移动,即血液和透析液在透析器(人工肾)内借半透膜接触和浓度梯度进行物质交换,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向透析液移动,透析液中的钙离子、碱基等向血液中移动.血液透析时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基本保证,透析效果对患者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1].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对维持型血液透析患者具有心功能影响小、无需穿刺、血流量佳、透析充分、并发症少、使用安全方便、能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在血液透析中应用越来越普遍[2].现将我科32例颈内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超声技术联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在导管多次异位颈内静脉复位中的应用

    作者:郑勇;彭小华;陈惠容;冯婷;胡小梅;罗艳丽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多次异位到颈内静脉时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 收集2014年3月-12月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时,导管头端异位到颈内静脉3次以上的患者17例,对其首先按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仍不能成功复位,则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以利用血液流向和重力作用,将异位的导管调整至正常位置.结果 17例患者先采用常规复位法复位3次,均不成功.改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进行复位,一次复位成功16例,成功率为94.11%;二次复位成功率达100%.结论 PICC置管联合血管超声,能及时发现导管是否异位颈内静脉,采用常规复位方法3次,均不能成功复位时,采用支撑导丝头端退出法,可有效纠正导管头端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反复送管所致静脉并发症.

  • 颈内静脉逆行置管60例报告

    作者:侯景利;李申一;盛恒伟;许平

    颈静脉球部血液色大部分来源于脑组织静脉血,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采集该处血样是研究脑氧供需平衡关系及能量代谢的敏感方法之一,本文就60例颈内静脉逆行穿刺置管体会报告如下.

  • 颈内静脉置管在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中的应用

    作者:杜春萍;仇桂东;龚仁蓉;虞献敏

    短期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arotid vein catheters,CVC),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和手术后应用,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为病人顺利度过危险期提供了良好的静脉通道,本文通过168例CPB病人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总结经验报告如下:

  • B超引导下经胸壁段腋静脉与PICC、颈内静脉置管准确性与安全性比较研究

    作者:郭玲;秦英;王国蓉;江群;郭琴;高丽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B超引导下经腋静脉、颈内静脉和手臂静脉三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资料,比较三种置管途径置管成功率和置管相关并发症特点的差异.结果 共1594例病例资料纳入研究,其中PICC组484例,经颈内静脉置入的CVC 902例,经胸壁腋静脉置入的CVC 208例.三组病例资料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一次以上穿刺成功率、一次性送管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一次以上送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颈内静脉CVC和腋静脉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6%(3例)、0.4%(4例)和5.3%(11例).结论 超声引导的胸壁段腋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送管成功率较高,与PICC、颈内静脉CVC相差不大,适合在有个体需求,有血管条件的肿瘤患者人群中开展.但应同时重点关注穿刺技术的精准性和并发症的预防以确保置管安全.

  • 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 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对比研究

    作者:江静敏;蒋艳华;秦英;高丽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和颈内静脉置管在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61例术前1d接受中心静脉置管的颅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197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患者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脑肿瘤围术期患者,经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并且对常用的中心静脉置管存在禁忌症时可提供新的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 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

    作者:余启艳;成玉;王佳;陆翔

    目的:探讨颈内中心静脉导管原位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55例需要更换颈内静脉导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7例,采用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法;对照组78例,采用颈内静脉重新穿刺置管法。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出血量的差别。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导管原位置换操作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既可使通道重建,又减轻患者重新穿刺的痛苦,利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 颈内静脉 原位换管
  • 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中腔内心电图P波波形改变及临床意义

    作者:秦英;郭玲;张文斌;王国蓉;江群

    目的:通过分析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中腔内心电图的P波变化特点,探讨心电图辅助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8月至12月共876例行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肿瘤患者参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术中采用腔内心电监测技术引导送管,终导管留置长度以“Peres’ formula”定位身高长度为准,术后行导管尖端位置X线定位。对腔内心电图P波特征性改变包括P波振幅升高、双相P波及双峰P波获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6例患者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升高率、双向P波和双峰P波获得率分别为94.2%、17.5%和54.6%,特征性P波获得率即获得P波振幅升高、双向P波或双峰P波其中任意一项的比例为97.8%。在P波振幅增高的825例中,置管到位时振幅增加值平均为(4.2±2.6)mv,其中62.8%的患者在送管至“Peres’fomula”定位长度时出现高振幅P波,其余37.2%均提前出现高P波;送管到位时P波的振幅与R波振幅之比P 50为0.4。结论不推荐将腔内心电监测技术作为X线诊断的替代方案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的判断标准。但该技术在置管操作中对帮助判断导管异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经济、便捷、适用性强,可作为颈内静脉置管中一项重要的辅助技术应用。

  • 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张智敏;王景梅;周伟;张志强

    目的 了解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和优点.方法 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体表位置容易掌握.16例尿毒症患者采用经皮隧道植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 695例患者穿刺置管710例次,其中645例患者穿刺成功,成功率90.8%,37例患者透析4~49d后出现感染,占透析患者总数6.4%,31例穿刺针误入右颈总动脉,占患者总数4.5%,须拔针,充分压迫止血.结论 颈内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血管损伤小,留置时间长,尤其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前的初期血液透析阶段,也适用于危重患者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时可以采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解决血管通路.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DIC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术1例

    作者:余少斌;付平;周姣姣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9岁,因“中上腹部疼痛5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d进食后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当地医院查脂肪酶254 IU/L,淀粉酶161 IU/L,行腹部CT提示急性胰腺炎,遂入住我院。入院诊断:①重症急性胰腺炎;②感染性休克;③急性肾损伤;④多器官功能衰竭;⑤肺部感染;⑥重度低蛋白血症。经过治疗15 d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胰周坏死组织清除术”,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少尿,每日尿量约100~200mL,并出现酸中毒、高钾、肌酐进行性升高,行股静脉置管术后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透析过程中患者反复出现管路凝血,先后2次右侧股静脉置管及1次左侧股静脉置管。1月后患者左侧股静脉导管动静脉端均堵塞,床旁彩超提示血栓形成。查体:T40℃, P150次/min,R34次/min,BP83/48mmHg(多巴胺浓度40mg/h,去甲肾上腺素浓度1mg/h)。气管切开术后,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短颈,右侧颈部水肿,并随呼吸机送气起伏。双下肢重度水肿,不能扪及股动脉。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67×109/L,NEU%89%,HGB 49g/L,PLT 8×109/L。血生化:TB230.9μmol/L, ALT 1403IU/L,AST 6567IU/L, Alb 19.3g/L, Scr 124μmol/L,脂肪酶583IU/L,淀粉酶231IU/L,K 5.5mmol/L。血气分析:PH 6.986,PCO 236.1mmHg,Lac>20.00mmol/L, BE-23mmol/L。凝血功能: PT31s, APTT144.4s, INR2.68,FIB1.41g/L, D-二聚体18.72mg/L。与患者家属沟通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采取平卧位,头稍偏向左侧,应用便携式超声仪的探头轻触皮肤,长轴切面显示血管无狭窄及血栓。长短轴切面交替进行定位,以探头加压血管可压瘪,多普勒频谱显示血管随呼吸起伏、连续低速,与伴行动脉频谱主波方向相反,确定为颈内静脉。消毒棉签在距离探头约0.5 cm处轻触皮肤,使棉签位于颈内静脉正中,并测量皮肤与静脉中点距离,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采用纵切面,距离探头约0.5 cm处,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穿刺针与皮肤呈60°,观察到穿刺针插入颈内静脉后回抽注射器,见暗红色血液,回抽顺利,床旁血气分析示氧分压44 mmHg。以Seldinger 技术成功置入双腔导管,便携式超声仪显示双腔导管位于右侧颈内静脉,周围无血肿,固定双翼,消毒包扎。术后无血肿、岀血、渗出。安排CRRT治疗,透析过程顺利。

805 条记录 35/41 页 « 12...3233343536373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