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262例分析

    作者:张海成;张晓琴;肖世南;韩凯;董卫锋;鲁轩浩

    目的:评估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救治急危重患者心脏急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不同静脉途径及电极导管的利弊.方法:对262例伴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动态心电监测下采用床旁经静脉穿刺法行心脏临时起搏器安置术,人管路径依次为右侧颈内静脉136例次、双侧锁骨下静脉108例次、右侧股静脉18例次.评估临床可操作性、单次穿刺成功率、起搏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54例次经床旁盲插导管成功起搏,成功率97.0%.4例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成功起搏,4例起搏失败.平均操作时间2~ 12 min.起搏器安置术中、起搏应用过程中共发生室速、血气胸、导管脱落、感知起搏不良等相关并发症27例,占10.3%.无室颤、心急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心脏急危重患者特别是急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救治中具有快捷、损伤小、灵活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特别是右侧颈内静脉路径及球囊漂浮起搏导管在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中优势明显.

  •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作者:刘爽

    颈内静脉是目前采用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置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自体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病人,采用双腔导管插入颈内静脉已成为血管通路的途径[1]。

  • 锁骨临床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彭阳阳;李楠;陈夏夏;石家林;吴洁;伏辉

    锁骨呈“S”形,是重要的骨性标志,是上肢与躯干连接的唯一骨骼,其后方为胸廓上口主要为肺尖所占据,上肺沟为锁骨下动脉越过胸膜顶,胸廓上口的其他结构从前向后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喉返神经,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因胸膜顶向上突入颈根部,其上缘在锁骨上约3 cm,外侧缘距胸锁关节约5 cm.分布至上肢的大血管和神经均在锁骨中段后方通过.锁骨易骨折,多见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

    作者:秦惠芝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检测和治疗手段,是手术和术后复苏的重要保障.

  • 深静脉留置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作者:陈平;李冰

    深静脉留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是以特制的穿刺管经皮肤穿刺置于深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腔内,广泛应用于临床,经此输入高渗性液、高营养液、输血、化疗,同时可以测量中心静脉压.因留置时间长,容易引起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对46名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深静脉置管患者46例,其中男32例,女14例,颈内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4例,股静脉置管4例.年龄3-90岁,置管时间短3天,长134天.

  • 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田蜜;杨建军

    1一般资料近期在临床上遇到10例经传统的依靠解剖标志插管失败,后改行经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病例.其中4例为探测不到颈内静脉,6例为导丝送入受阻.分析其原因,其中4例患者常规插管前体检发现颈部有异常体征:1例为甲状腺肿大,1例为颈部有烧伤疤痕组织,1例为肥胖颈部短粗,1例为颈部饱满,颈外静脉扩张.

  • 一种改良中路法在颈内静脉穿刺术中的应用

    作者:严语;毛宵鹏

    目的:为常规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提供寻求一种更好的颈内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将预计常规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的100名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改良中路法,常规颈内静脉穿刺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49例(98%)穿刺成功,对照组39例(78%)穿刺成功(P<0.0l);试验组和对照组穿刺时间分别为(4.3±3.0)min、(8.5±5.1)min(P<0.01);试验组1例(2%)误穿动脉,对照组7例(14%)误穿动脉(P>0.05).结论:与传统穿刺法相比,改良中路法操作更简单快捷,穿刺成功率更高.

  • 晚期肺癌并双侧颈内静脉栓塞1例报告

    作者:罗云秀;何安兵;罗喆;胡巍;王群;龙志雄

    2012年收治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并双侧颈内静脉血栓患者,现对此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回顾。
      1病例介绍
      女性患者,65岁,因“左肺鳞癌并纵膈右锁骨上淋巴结、脑转移于放化疗3天后,右颈肿胀1天”入院。2012年2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无其它不适伴随症状。CT提示左肺上叶肿块34mm ×31mm,伴纵隔、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右锁骨上淋巴结病理提示转移性鳞癌。脑 MRI 提示左顶叶异常强化,直径1cm,考虑脑转移。骨、腹部影像检查
      未见转移。诊断左肺鳞癌并多发转移。患者于2012年2月24日-2012年8月22日行5周期 GP 方案化疗及左肺肿瘤姑息性放疗(PTV DT 58Gy/2Gy/29f),化疗2周期评价 CR,4周期评价 SD,化疗期间出现Ⅳ度骨髓抑制,输血及细胞因子治疗后缓解。既往体健,无遗传及肿瘤病史。查体:KPS 70分,右颈局部皮肤红肿3cm ×2cm,皮温升高,表浅静脉曲张,轻压痛,右侧锁骨上可见1.5cm 愈合良好瘢痕,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肢可见 PICC 置管,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余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FIB 3.6g/ L, INR 1.5g/ L。彩超提示右侧颈内静脉血栓(见图1)。诊断:①左肺上叶鳞癌并多发转移(纵隔淋巴结4R、6、7区、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脑转移)于放化疗后;②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于切除术后;③右颈内静脉血栓。分期:AJCC7版分期 T2 N3 M1b IV 期。

  • 脑室-心房分流术中遭遇颈内静脉缺如1例

    作者:费力;赵远党;李荣刚

    脑室心房分流术是脑积水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近遇到一例目标颈内静脉缺如病例,文献类似报道甚少.患者,男性,50岁.2014年2月10日摔倒致头部外伤在外院行左侧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2014年4月3日继发脑积水行右侧侧脑室额角置管脑室腹腔分流加颅骨成形术.术后早期恢复良好,基本生活自理.

  • 重度颈部外伤24例的救治体会

    作者:殷汝良

    颈部有重要器官,无坚硬的组织结构保护,一旦受到某些致伤因子的伤害,则易受到损伤。我院于1990~1999年救治此类患者24例,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8~56岁。其中,刀割伤14例,爆炸伤3例,枪弹伤2例,车祸伤4例,钝挫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3 h。24例中,呼吸困难17例,大出血12例,失声5例。损伤的部位:气管离断伤5例,食管裂伤2例,颌下腺、甲状腺损伤各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喉损伤2例,颈外动、静脉损伤4例,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损伤1例,颈部其它组织伤5例。其中合并脑外伤4例,颌面部伤8例,胸腹部伤3例,伴有颈椎骨折2例,失血性休克7例,下颌骨骨折2例。1.2 救治的方法  本组病例均住院治疗。对呼吸困难17例中的14例出现Ⅲ-Ⅳ度呼吸困难,做紧急气管切开,3例轻度呼吸困难采用保守治疗而改善;颈外动脉结扎4例,颈部探查扩创,修复气管、食管、神经、腺体、血管22例,抗休克治疗7例,合并颅脑、胸腹伤7例,及时请相关科室医生配合救治。经清创缝合,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对症处理。术后5~7 d顺利拔管,通气良好。2 结 果  24例经上述处理,23例存活,1例因出血休克,时间过长死亡,有2例出现声嘶,2例伤口感染,经换药痊愈,其余均恢复正常呼吸、语言功能,痊愈出院。3 讨 论  颈部外伤多有窒息、重度出血休克,对于颈部外伤的处理应以挽救生命为第一。首先处理致命伤,在处理程序上迅速快捷地建立和维护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的同时及时止血、抗休克。抓紧完成各项必要检查,明确有无颅脑损伤、颈椎骨折、血气胸、肝脾破裂内脏出血等。如合并有其它情况,应尽快邀请相关科室医生协同处理。  关于呼吸困难的处理:应放宽气管切开的指征,只要快捷准确的切开气管,呼吸困难就能缓解。因颈部损伤的部位不同,气管切开的部位也应发生改变,不能按常规切,但不能伤及喉部,以免发生喉狭窄。本文1例气管离断伤,由原伤口插入气管套管,通气好,避免了血液灌入气管内发生窒息。广泛的颈部损伤,除了注意气管的通畅外,还要注意有无喉损伤、舌骨及舌根部损伤,以防止咽喉部的梗阻。  颈部大血管损伤多为开放性造成,易诊断。当患者具有下列情况时应做手术探查:①伤口处活动性出血:②低血压伴有伤口出血史:③口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口腔粘膜正常;④颈部增粗,皮下淤血;⑤由于气管受压,气管移位;⑥颞浅动脉、面动脉搏动消失。急救时采用填塞、压迫止血为有效。当清创止血的手术条件不具备时,不要轻易取除纱布和清除伤口内血凝块。因随时可引起再出血,故手术一定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在查找出血点时,往往可因组织淤血严重,视野不清,或组织损伤严重,血管断端缩入软组织而不易找到。对于大血管出血,沿其行径仔细寻找,予以钳夹、结扎,对小动脉损伤,局部加压和填塞是有效的。  关于血管破裂的处理:颈外动脉、椎动脉和颈外静脉损伤只需简单结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受损应及时予以修复,包括端端吻合、侧面修复或血管移植。本文1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不完全离断,因出血过多,时间长未抢救成功。  开放性颈部外伤清创缝合时应注意:①对污染伤口用体积分数为3%过氧化氢液、新结尔灭及生理盐水彻底清洗;②尽量保留软组织,不要修剪过多;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者尽量用局部皮瓣转移修复;④依层次缝合伤口,破损的粘膜要尽量保留,对位严密缝合,防止内外相通;⑤要注意颈部器官的修复,保持其形态和功能;⑥要选择好抗生素,量足,插鼻饲管,注意营养,促进早期愈合。

  • 椎动脉损伤的特点及诊治体会——附2例报道

    作者:韩小宪;张庆诗;陈宇轩;林雪梅;赵鹏

    颈部大血管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损伤后常常出血凶猛,大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也可形成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同时还可伴有气管伤引起误吸和窒息.如不能准确地诊断,给予迅速合理的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颈部血管伤通常以颈外动脉、颈外静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颈前静脉损伤多见.椎动脉损伤的患者及有关椎动脉损伤的检查、治疗报道较少.我科近年收治了2 例椎动脉损伤的患者,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

    作者:张宏文;邓小军;邓梨平;彭蔚芳;唐静;段诗娇;肖艳;谢卫华

    目的 观察和分析永久性右侧颈内静脉置管的血管并发症,探讨和总结相关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收集本院140例行右侧颈内静脉永久性置管术的尿毒症患者.观察和分析血管并发症情况,总结相关处理措施和经验.结果 12 例患者发生血管并发症,严重并发症2例,所有患者经积极介入方法处理,病情转为平稳,无死亡病例.结论 介入治疗是处理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血管并发症的安全有效方法,具有有效、微创等特点,绝大多数病人可转危为安.

  • 眼眶静脉曲张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卢定友;顾建华;孙维高;史讯

    眼眶静脉曲张为眶内血管畸形而非真正的肿瘤,常规CT或MR检查易漏诊.采用颈内静脉加压使颈内静脉压力增高,对CT或MR发现诊断眼眶静脉曲张有重要价值.本文搜集了1990-06~2001-07经CT、MR或手术证实的眼眶静脉曲张共10例(其中6例由手术证实),就其检查方法、发病机制、影像学特点逐一讨论,以提高读者对眼眶静脉曲张的认识.

  • 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化疗25例

    作者:苏春年;杨博;李陕区

    0 引言 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化疗手段,目前它已由单一的用药、单途径用药发展到联合用药、大剂量用药和多途径用药,而深静脉置管化疗已成为肿瘤化疗护理中的新内容.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的化疗已被临床证实是一种简捷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不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

  • 采用V型导管行血液透析51例

    作者:雷军荣;李辉;王周勤;罗永康;谢飞;黄蕾

    1 临床资料我院1998-07/2000-12使用V型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51(男32,女19)例,年龄14~62(平均38)岁. 每例使用8~32次. 选择颈内静脉留置V型导管,患者仰卧位,消毒铺巾后取胸锁乳突肌与喉结水平线交点处为穿刺点,摸到颈内动脉后向内推开,以10 g*L-1利多卡因5 mL浸润麻醉,30°~45°进针,穿次针逐层探入颈内静脉,如有静脉回血即拔出针芯,插入引导钢丝,拔出穿刺针,沿引导钢丝放入导管,深入血管约10~15 cm,拔出钢丝,肝素盐水封管,皮肤缝合一针固定导管,伤口包扎. 透析时仅需与透析管道连接即可,操作极为方便. 术后使用抗生素5~7 d预防感染,每周更换敷料2~3次,肝素盐水重新封管3~4次*wk-1以保持管腔通畅,出现堵管或抽吸不畅时说明血栓形成,即使用尿激酶溶栓处理,若溶栓无效则拔出导管. 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均达到240 mL*min-1以上,透析效果满意,置管期间无出血、感染并发症出现. 有1例因堵管经尿激酶处理无效而拔除导管. 有1例于置管1 mo时出现管周肉牙增生. 该组患者均于透析后行肾移植手术,术后1 wk内拔除导管.

  • 双腔导管在长期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文英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长期血液透析中的效果.方法:对34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留置带涤纶环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和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导管置入后均可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50~300 ml/min;双腔导管留置4~22个月,平均(12.7±3.4)个月;2例出现隧道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继续血液透析;1例出现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继续血液透析.结论:双腔导管用于长期血液透析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并能提供稳定的血流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B型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张爱萍;郦惠芳

    目的:探讨B型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内科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的86例中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B型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置管术)和对照组(传统标志盲穿法行右颈内静脉置管术).记录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并发症(误穿动脉以及血肿形成与否、气胸等)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B型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置管术较传统标志盲穿法更安全、快捷,值得推广.

  • 小儿CVC维护

    作者:付攀

    中心静脉置管是经过皮肤直接自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进行穿刺,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方法[1]。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为危重症患儿重要有效的药物和营养支持以及测压等通路。因小儿外周静脉穿刺难度高,留置时间较短,使用中心静脉置管可减少反复多次穿刺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痛苦,且不影响患儿舒适和活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尽管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很多优点,但因置管引起的感染,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患儿的身心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因此CVC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 两种血管通路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蔡军峰;龚争;黄瑞萍;樊凰玉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血管通路的选择。方法将40例行CVVH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股静脉作为血管通路,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作为血管通路,观察两组患者在血流量速度200ml/min情况下,动脉端压力(PA)监测、导管贴壁发生率、机器报警次数、血液滤过上机持续时间、导管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血流量为200ml/min PA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05);观察组导管贴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血液滤过上机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观察组导管感染发生率比对照组低。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行CVVH治疗时,由于通便治疗,体位变化频繁,选择股静脉血管通路血滤机报警频繁,尤其是伴有腹内高压患者,血滤凝血加重常常被迫下机,同时导管部位易受污染等,带来安全隐患,选择颈内静脉时可以规避以上因素。因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从血流量的提供和并发症发生率综合考虑,颈内静脉为CVVH治疗更为合适的血管通路。

  • 121例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过程分析及体会

    作者:庞艳;吴小香;姜孝娣

    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们对121例乳腺癌患者成功进行PICC置管术,为患者化疗提供了治疗途径,减少了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在同事协助及配合下共进行PICC置管121例,其中改良塞丁格血管鞘下穿刺103例,盲穿置管16例,B超下塞丁格置管2例,一次穿刺并置管成功99例,其中贵要静脉置管85例,肘正中静脉置管7例,头静脉置管7例;导管异位10例,其中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8例,导管异位至上腔静脉附近2例,至左上腔1例,乳腺癌患侧上肢置管4例。年龄28岁~70岁,均为乳腺癌化疗患者。

805 条记录 37/41 页 « 12...33343536373839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