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经验体会

    作者:吴耀华;刘惠玲

    颈内静脉置管在临床上作为病人术后CVP监测,胃肠道手术病人全静脉营养,肿瘤病人术后化疗,危重病人抢救用药的通道等诸多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静内静脉穿刺不当会造成一些并发症.其中误伤动脉为常见,临床报道超过15%[1].

  • 超声辅助定位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的应用体会

    作者:杨小磊;姚维娜;冯燕玲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辅助定位下的中心静脉穿刺和传统盲探法穿刺的成功率,探讨一种较佳的深静脉临床置管技术。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中晚期肿瘤患者100例,随机分成B、A两组:B组应用超声仪探查右颈内静脉进行辅助定位后穿刺,A组采用盲探法平行颈动脉旁穿刺。比较两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和并发症。结果:总成功率B组高于A组,其中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A组,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辅助的定位下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成功率高,便于示教。

  • 经颈内静脉置左房测压管及左房给药临床应用

    作者:富智;莫绪明;黄苏

    目的通过术中置放左房管进行左房直接测压和给药,观察其在术后的监护和病情判断中的作用,以及左、右心不同途径给药的临床作用。方法心内直视手术100例,术中将右心房内的导管尖端经卵圆孔置入左房约1~2cm,通过换能器,在监护仪上记录压力波形和数值,评价其临床作用。对部分患者采用左房直接给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96例患者CVP、LAP管均放置成功,术后结合中心静脉压、左房压、动脉压调整入量,对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右房给扩血管药物,左房给正性肌力及有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药物,临床效果满意。结论经颈内静脉途径左房直接测压、给药,经济、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早期颈内静脉置管在抢救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范再英

    目的 探讨早期颈内静脉置管和传统静脉输液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过程中的效果.方法 将9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 人,实验组使用颈内静脉置管在监测中心静脉压下快速输液,对照组进行传统静脉输液,在30min,1h,2h 分别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和尿量,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6.6%,无效率分别为2.2% 和4.4%,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4.4% 和45.6%,有效率分别为83.3%和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 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进展

    作者:龙凤;刘胜利

    随着医学模式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深静脉置管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常用的深静脉置管术有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而颈内静脉体表标志相对明显,血流量
      大,置管方法容易掌握,容易穿刺,易于固定,不限制患者活动,不易被污染,可长期留。颈内静脉置管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静脉化疗、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长期胃肠外营养支持等领域。置管前后的细心护理,对通畅输液和保留深静脉置管的时间长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其护理方法也在不断进步,现将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方法综述如下。

  • 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敷贴固定方式探讨

    作者:陈显春

    颈内静脉以其血管粗大、距离心脏近、血流速度快,易于固定观察而成为深静脉穿刺插管的常用途径之一,适用于快速输血、输液、大剂量化疗.

  • 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一例

    作者:郑曰宏;管珩;张杰峰;刘昌伟;李拥军;李秉璐;黄钟明

    患者男,63岁,教师,20 d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无痛性肿物,约9 cm×5 cm大小,隆起于右颈侧方,质地较软,边界清楚.患者诉自幼皮肤松弛柔软 ,手、脚腕活动度大,能够过度背伸.磕碰等轻微外伤后容易出现血肿,自行绷带加压包扎后可好转.全身轻微擦伤后容易生成瘢痕.年轻时即有双眼内眦肿物,诉眼睛常发干.PE:双眼内眦肉阜增生,右眼下睑下垂.右颈部胸锁乳突肌深部可及一直径9 cm×5 cm大小质韧肿物.全身皮肤松弛,尤以颈部、四肢、腹部明显,触之如软羊皮样,牵拉时如橡皮带般有弹性,可拉起10 cm长,皮肤皱褶较多.双腕、指关节松弛、可呈过伸状态.面颈部、前胸等处软疣样突起多,直径约0.5 cm大小,四肢、肩背大关节处有新旧大小不一的瘢痕.全身多处皮下触及质硬结节.双侧大隐静脉迂曲扩张,以右侧小腿为重,双侧Perthe试验(-).诊断:右颈静脉扩张症;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 患者在全麻下行右侧颈内静脉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颈内静脉扩张伴部分迂曲,大直径为6 cm,内充满陈旧性静脉血栓,静脉血管脆弱,极易撕裂,术野渗血明显.于颈内静脉近端汇入锁骨下静脉约1.5 cm处,环行游离后结扎切除扩张静脉.术中止血彻底,确认无明显渗血后放置橡皮管引流加压包扎返病室.夜间引流量约50 ml,次日发现右颈部切口下方血肿明显,皮肤隆起范围15 cm×8 cm.局部穿刺仅抽出100 ml血性液体后,去手术室清创血肿,创面仅见少量渗血,未见明显活动性出血.术后第2天再次发现血肿形成, 局部穿刺抽出80 ml血性液体.以后切口下方血肿逐渐变韧,术后9 d拆线出院.术后病理示:静脉内血栓形成,部分机化.

  • 彩超对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静脉血栓的诊断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卫东

    目的探讨彩超对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后形成的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证实患有血栓形成的恶性肿瘤颈内静脉患者进行彩超检查,评价有无血栓形成、完全血栓还是附壁血栓。结果 28例患者彩超检出附壁血栓形成14例,完全血栓形成12例,检出率92.9%。结论 彩超检查操作简便、无创、价廉,诊断结果可靠,是静脉置管血栓形成可疑病例首选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 超声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畅;景正连;董菊芳;李琼兰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并探讨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导管置入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对78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静脉,分析并发症出现的原因。结果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9例,2例出现感染;7例为导管血栓,其中超声发现导管外血栓4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法提高了穿刺准确性,值得推广和应用;并且超声对术后评价也有重要作用。

  • 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

    作者:王艳荣;王爱玲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其重要的给药方式.但由于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强烈刺激,化疗药物外渗,外周血管由于反复穿刺造成机械刺激,以及不同的药物酸碱度等均对局部有较强刺激而导致给药静脉及邻近组织坏死,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对化疗的恐惧心理,而且延误治疗.为了避免静脉给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方便快捷地获得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很多患者需要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已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 先心病患儿左侧高位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洪涛;钱金娣;戴勇;刘源;王俊玉

    心脏手术患儿病情危重,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进行输液和给药以及术中监测。左侧有胸导管,左颈内静脉穿刺可能导致胸导管损伤出现乳糜胸;因此临床上首选右侧颈内静脉进行中心静脉置管。但先心病患儿心脏储备差,病情变化快,一旦穿刺不顺利,反复穿刺易导致静脉撕裂,巨大血肿或血块压迫堵塞;同时,穿刺时间过长,患儿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1]。因此,临床麻醉中要求麻醉医师必须熟练掌握多个中心静脉穿刺路径以保证患儿麻醉安全。本研究拟评价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的效果,为先心病小儿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 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作者:潘丽娜;谢瑾棣;张晓柯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生命线,而有效的血管通路是透析质量的保证,而颈内静脉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术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那些血管条件差、不适宜内瘘手术患者的血管通路问题,为其提供了血流通畅、使用便利、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患者颈部可自由活动、顺应性好的血管通路。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感染、堵塞、血流不充足等并发症。我们通过护理,显著降低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 弹力网套在颈内静脉置管固定中的妙用

    作者:马晓玲

    颈内静脉置管在肾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操作,是临时性置管,导管穿刺点左右各有皮肤缝合1针固定导管,导管外固定无菌敷贴,使用寿命1-2个月。由于尿毒症的患者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呕吐过程中,颈静脉置管会出现松动,出血,甚至皮下血肿,且导管外固定的无菌敷贴由于天气炎热,患者易出汗,皮肤油脂分泌,头发胡须等因素导致敷贴粘贴不牢,导管安全性下降,有很多患者还会因为反复粘贴胶布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过敏和皮肤破损,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在伴有导管出血时我们常用冰袋或盐袋压迫止血,而冰袋或盐袋会因患者的头部运动而滑落,陪护若不能及时发现将不能起到有效的压迫止血作用,为减轻患者的上述不适和痛苦,我科采用脑外科的头部弹力网帽进行裁剪,制成大小合适的尺码,将其固定在颈内静脉置管外部,有效解决了导管及冰袋固定,患者敷贴过敏的不适,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重症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范娟;李宏;杜建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对严重创伤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选择并用超声技术定位右侧颈内静脉,局麻后,超声引导直视完成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结果:50例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并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率100%,穿刺时间为1~3 min;无动脉损伤、出血、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绿色通道手术目的是争取抢救时间,超声引导是提高血管置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解剖定位法,它可以提高一针到位率、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减少置管时间,其已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有力工具,特别适合应用于危重患者的快速抢救.

  • 纯肝素封管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李小妹;林少容;侯满芳;向远湘;米艳梅

    目的 探究纯肝素封管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间在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经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进行血液透析150例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血液透析各75例次,对照组给予常规肝素盐水(1 562.5~3 125.0 U/ml)封管,观察组给予纯肝素(6 250 U/ml)封管,观察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对照组导管堵塞率为24.00%,高于观察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PT、TI、APTT凝血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纯肝素封管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护理中的应用,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永久性经皮下隧道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作者:蒋贤琴

    有效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血透)的基本保证.对于血管条件差,不能继续施行内瘘手术,且不愿或无条件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目前已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1].

  • 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比较

    作者:胡纪根;许红阳;杨挺;梁凤鸣;王雁娟

    危重病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常常放置深静脉导管.其中锁骨下静脉置管,因其感染率低、固定方便及患者感觉舒适而成为保留较长时间静脉通路的重要途径[1].而误入颈内静脉为穿刺置管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中心静脉压读数错误和血栓性静脉炎.笔者观察了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 经胸锁乳突肌外侧缘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超声影像学研究

    作者:李校宁;韦晓勇;闵红星;陆波

    目的 通过超声技术为经胸锁乳突肌(SCM)外侧缘行颈内静脉(IJV)穿刺置管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 选择80例成年志愿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18~ 65岁,平均年龄41.8岁.采用B超分别在3个不同头位(头向左侧偏0°、30°、45°)、不同解剖水平面,观测每一例成年志愿者的右侧IJV与颈总动脉重叠率、IJV内径及其外侧缘至SCM外侧缘皮肤的距离.结果 右侧IJV与颈总动脉重叠率:头向左偏0°、30°、45°时,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面明显高于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P<0.01);在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头向左偏0°、30°、4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JV内径:头向左偏30°、45°时,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较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面均增宽(P<0.05);在甲状软骨上缘、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头向左偏0°、30°、45°时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JV外侧缘至SCM外侧缘皮肤距离:头向左偏30°时,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较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面距离均缩短(P<0.05);头向左偏45°时,第7颈椎水平面较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面距离缩短(P<0.05);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面,头向左偏45°较0°距离缩短(P<0.05);环状软骨、第7颈椎水平面,头向左偏30°、45°较0°距离均缩短(P<0.05).结论 经SCM外侧缘行IJV穿刺置管相对理想的穿刺体位和区域为头向左偏30°~45°、环状软骨到第7颈椎水平面区域.

  • 产前胎儿部分超声征象的临床解释

    作者:柳展梅;鄂占森;吕海霞;张颖;王重阳

    1颈项透明层宽度颈项透明层宽度(nuchal translucency thickness,NT)指胎儿颈项背部皮肤层与筋膜层之间软组织的大厚度,反映皮下组织内淋巴液体的积聚.妊娠14周前胎儿淋巴系统未发育健全,少部分淋巴液聚集在颈部淋巴囊或淋巴管内,形成NT.14周后淋巴系统发育完善,积聚的淋巴液迅速引流到颈内静脉,NT随之消失.16周后改称颈后皱褶皮层厚度(nuchal skinfold thickness).

  • 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

    作者:吴斌;吴萍;薛月英;刘兴华;王焰磊;姜世忠

    目的:检验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的假设是否正确.方法:6名青年男性被试者经受了为期11 d、共9次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在训练前、后分别评价被试者对-30°/30 min头低位倾斜(head-down tilt,HDT)的反应,记录症状、心率、血压、颈部血流等主客观指标.结果:①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的反应得到了改善,表现为与训练前相比,HDT中的不良症状明显减轻(症状得分1.00±0.63vs6.00±3.79,P<0.05),心率降低的幅度明显增加(-4.4±3.6 vx-0.6±2.5,P<0.01);②训练前,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明显减少(P<0.01),初期颈内动脉血流明显增加(P<0.01),颈总动脉血流呈现增加的趋势;训练后,被试者在HDT中,颈内静脉血流与仰卧位比较无显著差别,颈内动脉血流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颈总动脉血流呈现降低的趋势.结论: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提高人体头低位耐力;血液头向转移得到抑制是反复体位改变训练提高头低位耐力的主要机制.

805 条记录 9/41 页 « 12...6789101112...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