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冠状静脉窦缺如一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6岁,劳累后心悸、气短伴下肢水肿1年。查体:心尖部和胸骨左缘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35 mm,二尖瓣前叶裂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X线胸片示两肺血多,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率为0.58。诊断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术中发现冠状静脉窦缺如,心肌保护的停跳液由右心房壁上的多个小静脉和窦状隙开口流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为3.5 cm×4.0 cm,二尖瓣前叶裂至瓣环为三度裂,注水试验返流明显。将前叶裂间断缝合后注水试验,瓣口中央仍有明显返流。用4/0 prolene线将前叶裂边缘与后叶对应边缘缝合1针,形成双孔二尖瓣,再注水试验返流完全消失。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为防止损伤传导组织,经二尖瓣环间断褥式缝合、固定房间隔缺损补片的下缘。术后心脏复跳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关闭严密。X线胸片示心影较术前缩小,心胸比率0.51。痊愈出院。2 讨论 本例患者冠状静脉窦缺如,房室结及其传导束位置、走行难以确定。我们将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下缘的缝针置于左侧的二尖瓣根部,避免了传导系统的损伤,因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防止传导组织损伤的方法。另外,本例患者应用边对边二尖瓣成形术处理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闭合严密。已有学者应用该方法治疗退行性、缺血性等原因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效果满意,值得借鉴应用。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狭窄及关闭不全一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性,7岁,出生后不久发现心脏杂音,哭闹及活动时口唇发绀.查体: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发育欠佳,口唇轻度发绀,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第2心音固定分裂,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
-
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
1996年7月至2001年3月,我们于体外循环(CPB)心脏跳动下行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修补术1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及远期疗效
1983年6月至2004年8月我们共收治2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病人.现将其手术治疗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
-
边对边二尖瓣成形术矫治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边对边二尖瓣成形术亦称为双孔二尖瓣成形术(double orifice valve repair),我们采用该技术治疗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与方法例1 男,9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3年。查体:心尖部可闻及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左室高电压。X线胸片示两肺血多,左房、左室增大。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脱垂,左房、左室增大。诊断: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2000年4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术中见二尖瓣环扩大,二尖瓣前叶腱索延长、断裂,致前叶脱垂,二尖瓣中央及后内角反流明显。手术采用改良的Reed法在后内交界缝缩瓣环后,注水试验瓣口中央仍有明显反流。将脱垂的前叶边缘与对应的后****叶边缘用4-0 prolene线带垫片褥式缝合1针,形成双孔二尖瓣(图1),瓣口面积大于3.0?cm2。注水试验瓣膜对合严密。术后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仅有极少量反流,左房、左室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少量反流,心功能正常。 例2、例3分别为男、35岁,女、36岁。劳累后心悸、气短伴下肢水肿1年。查体:心尖部和胸骨左缘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I度房室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二尖瓣前叶裂,左、右心房、心室均增大。X线胸片示两肺血多,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率0.57、0.58。均于2000年5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例2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为3.5?cm×5.0?cm,前叶II度裂,注水试验前叶裂对应的瓣口中央有反流。将前叶裂的边缘与后叶相对应的边缘用4-0 prolene线带垫片褥式缝合1针,形成双孔二尖瓣,注水试验反流消失;补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前、后瓣环行DeVega成形。例3术中发现原发孔房间隔缺损大小为3.5?cm×4.0?cm,二尖瓣前叶裂至瓣环为三度裂,注水试验反流明显,间断缝合前叶裂后,瓣口中央仍有明显反流;同例2方法缝合,形成双孔二尖瓣,注水试验反流完全消失;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间隔缺损。例2、例3术后双孔二尖瓣的瓣口面积均大于4.5?cm2。术后心脏复跳均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关闭严密,未见反流。X线胸片示心影较术前缩小,心胸比率0.51、0.52。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无反流及狭窄,心功能正常。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伴左室-右房通道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8岁.因乏力,发育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来我院就诊.查体:发育较差,口唇发绀,杵状指,听诊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三、四级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仪器为PHILIPS -IU22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4.0MHz,患儿取左侧卧位、仰卧位,探头分别置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心尖处、剑突下等常规方位作切面扫查.超声检查所见:右心房、右心室内径明显增大,右室流出道及主肺动脉内径增宽.
-
右心室超声造影诊断冠状静脉窦间隔缺损1例
患者女,43岁.30年前诊断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于1974年外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无明显特殊不适,近3个月来感活动后胸闷、气短,遂来我院复查.
-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前叶裂)1例
患者男性,41岁,已婚,育有一儿一女,经营粮油生意(卸油、卸面),从事体力活动时,无不适。因外伤(左手拇指远节骨折)入住我院骨科,骨科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医师申请超声心动图检查。
-
三尖瓣隔瓣重建术在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患者的三尖瓣隔瓣重建术,并探讨此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三尖瓣隔瓣和前瓣瓣叶及腱索的发育情况,采取不同的三尖瓣隔瓣重建方法,并于术前、术后(出院前)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此术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全组病例于三尖瓣成形术后,反流面积均较术前明显较少,其中 87.5%的病例为轻度以下反流,未出现重度反流者.结论:改良三尖瓣重建手术方法既能达到三尖瓣环缩手术法的效果,又能保证有效的三尖瓣面积,且操作简单,取材方便,临床效果满意.
-
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未出现不良症状.结论:外科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9例手术治疗报告
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9例2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并处理合并畸形.重点分析其诊治情况、手术方法与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2例患者复跳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再次阻断主动脉,重新缝合,未见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其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和二尖瓣成形.
-
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附30例报告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部分及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28例2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热垫缺损和2例2岁以上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3例均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其中1例术后胸骨后板活动性出血,行二次剖胸探查止血术.结论 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瓣膜的成形及避免损伤传导束.
-
CRRT治疗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16例监测与护理
2008年12月~2011年3月,我们对16例心脏术后并发急性肾衰竭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效果满意.现将监测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8~55岁,平均41岁.其中双瓣膜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主动脉窦瘤纠治术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弓置换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例,冠脉搭桥术2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行纠治术1例.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对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1例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修补.结果 11例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妥善修补缺损和二尖瓣裂,避免传导束损伤.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畸形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超声心动图对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partial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t,PECD)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但对部分合并畸形者容易漏诊.该研究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PECD患者合并畸形的种类及其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漏诊、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引起超声诊断工作者的重视,提高术前超声诊断PECD合并畸形的准确率.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38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治.结果 38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死亡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轻度返流12例,中度返流2例,三尖瓣轻度返流6例,中度返流3例.结论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确切缝合二尖瓣前瓣裂,纠正二尖瓣反流,修补原发孔房缺,避免传导束的损伤.
-
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134例报告
目的 探讨心内膜垫缺损的手术方法 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123例14岁以上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和11例14岁以上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手术矫治,同期处理合并畸形.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98%,死亡原因:3例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心律失常,另1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心内膜垫缺损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房室瓣的成形与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
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40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40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二尖瓣前瓣分裂的处理,36例缝合二尖瓣裂隙,4例行机械二尖瓣置换;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修补均采用心包片,15例患者采用McGoo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右房,25例患者采用Kirklin法将冠状静脉窦口隔入左房;同期处理合并的畸形.结果:无一例死亡,采用Kirklin法手术的患者中1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采用McGoon法手术的患者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随访1~ 88个月,无晚期死亡;2例患者3年后复查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2例患者出现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患者出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进行合理的手术方案设计,手术过程中仔细操作,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近中期疗效满意.
-
改良三尖瓣前瓣转移成形术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三尖瓣前瓣转移成形术在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矫治术中的应用,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2年6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患者95例,男39例、女56例,年龄3个月~46(3.2±6.6)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三尖瓣隔瓣发育不良及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14例,中度49例,重度32例.根据三尖瓣前瓣、隔瓣的发育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矫治合并的三尖瓣病变:隔瓣残余瓣叶大于正常瓣叶1/3者,将前瓣的隔瓣侧缘一半与隔瓣的左2/3连续缝合;隔瓣残余瓣叶小于正常瓣叶1/3者,在缝合房间隔缺损心包补片时预留室间隔嵴右侧部分心包片,将其左侧缘2/3与前瓣的隔瓣侧近瓣根部一半连续缝合.所有患者术中使用食管超声评价瓣膜成形效果,出院后3~6个月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的闭合情况.结果 全组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中食管超声提示三尖瓣成形效果满意,90例无明显反流,3例轻度反流,2例中度反流.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35.2± 11.2) min,体外循环时间(64.9±16.6) min.术后3~6个月随访,三尖瓣成形术后反流情况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其中89例为轻度以下反流,6例为中度反流,无重度反流患者.结论 应用前瓣行三尖瓣成形可有效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效果满意.
-
右腋下小切口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疗效评估
民卫生出版社2009:409-420目的:分析右腋下小切口治疗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共30例,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对治疗效果以及术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56.3±26.5)min,主动脉阻断(46.3±14.5)min,手术切口长(8.5±3.2)cm,患者24h 胸腔引流量平均(284.3±61.3)ml,未出现死亡,所有患者活动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在对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右腋下小切口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