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对65岁以上老年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使用ASD封堵器(ASDO)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随访临床研究.方法:老年继发孔型ASD患者4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年龄在65~79岁(68.58±3.83岁),其中10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AF),8例持续性AF,ASD大小在5~49 mm(以大直径计算),肺动脉收缩压54.43±12.14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30.63±6.41 mmHg,患者术前2 d服用肠溶肠溶阿司匹林(ASP)200 mg·d-1,经股静脉穿刺,在X线下及体表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监测下使用国产ASDO进行封堵治疗,术后1个月改为ASP 100 mg·d-1,持续服用ASP治疗6个月.术前惠有AF的患者服用华法灵治疗,维持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INR)在2.0~2.5,4周以上,术后1、3、6个月门诊随访胸X线片和TTE.结果:48例患者中,2例在释放ASDO后即刻发现ASDO移位,手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1.7%,1例在手术后3 d发现ASDO移位,成功率为89.6%,1例患者在封堵后6个月发现ASDO移位,成功率为87.5%.ASDO直径为7~42 mm(29.44±12.14 mm).经导管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在34~89 mmHg(50.21±13.16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肺动脉压为22~48 mmHg(30,63±6.41 mmHg);TTE封堵前测定肺动脉收缩压为42~92 mmHg(54.43±12.14 mmHg),封堵后测定肺动脉压力为收缩压为35~76 mmHg(43.53±9.56 mmHg),与封堵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例发生头痛,发生率为4.5%(2/44),3 d后消失,随访中无头痛.患者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有栓塞性疾病.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心前区不适,发生率为34%(16/47);术后随访中发生心律失常有16例,发生率为36.4%(16/44),其中10例为房性早搏,在以后随访中消失,术后2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既往无AF的患者出现阵发性AF.1例患者阵发性 AF发作次数增多.1例阵发性AF在术后转为持续性AF;1例阵发性AF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结论:老年ASD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有效、相对安全,但对下腔静脉残端缺者应慎重;对主动脉残端缺者可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有AF的患者术前应行TEE检查以了解心耳有否血栓形成;特大型ASD在术前应行TTE检查、术中应行TEE监测.手术后应坚持随访.
-
经锁骨下静脉途径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1例报告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开胸手术,我国自2002年相继开展VSD经导管封堵治疗[1],这一技术已被证实为可行、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式[2].经导管封堵治疗需建立动静脉导丝轨道桥,常规的轨道桥由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股静脉组成.本院近期收治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的患者,需另辟蹊径建立轨道桥后进行封堵,现报告如下.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3例报告
应用Amplatzer法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已十余年,血小板减少是PDA介入封堵术后罕见并发症.2008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有3例患儿经Amplatzer法行PDA介入封堵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现报告如下.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封堵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介入治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膜周部VSD介入封堵术的患儿,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截取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总并发症、新发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反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186例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97例,年龄18~148(45.4±25.4)个月,体重8.5~48(15.7±6.1) kg;超声缺损(5.6±1.9) mm,压差(68.6±13.7) mmHg,距主动脉瓣距离<3 mm 8例(4.3%),术前有心律失常18例(9.7%),合并膜部瘤70例(37.6%);封堵器大小(6.3±1.2)mm,封堵器形状对称178例(95.7%)、偏心8例;麻醉方式为全麻147例(79%)、局麻39例,手术时间(38.8±15.0) min.②术后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60例(32.3%),新发心律失常30例(16.1%);残余分流30例(16.1%),其中1例为大量分流;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9例(4.8%),均为三尖瓣反流.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并发症:超声下大缺损(OR=1.264,95%CI:1.040~1.536,P=0.019)和偏心型封堵器(OR=6.732,95%CI:1.018~44.509,P=0.048)为危险因素;残余分流:超声下大缺损(OR=1.577,95% CI:1.154~2.155,P=0.004)和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80,95%CI:1.001~1.165,P=0.047)为危险因素,左心室平均压升高为保护因素(OR=0.913,95%CI:0.864~0.966,P=0.001);新发中度及以上瓣膜反流:右心室收缩压升高(OR=1.068,95%CI:1.006~1.133,P=0.030)和更大的封堵器(OR=1.585,95%CI:1.003~2.506,P=0.048)为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下VSD大小、封堵器的大小与形状、右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平均压与膜周部VSD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有关,同时提示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右心功能在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并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患儿,女,5岁,体重19 kg.体检发现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于2007年4月9日入院.病程中无紫绀、呼吸困难,无蹲踞现象,无发育迟缓,近1个月来无发热咳嗽.
-
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致心室穿孔、心包填塞手术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2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入我院心内科,入院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轻度高压.于局麻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患者诉头晕、胸闷,并出现烦躁、血压由130/80 mm Hg降至60/35 mmHg、心率由90次/min升高到120次/min,经超声检查提示心包腔积液.考虑术中急性心包填塞.
-
三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婴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3岁以内婴幼儿单纯膜周部VSD 229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88例,外科手术(手术组)141例。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及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在次要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组。手术组在次要并发症多为呼吸道感染及术后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上显著高于介入组。结论3岁以下婴幼儿膜周部VSD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临床上可行,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改良操作技术基础上,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策略安全可靠,优势明显,可部分替代外科手术。
-
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介入封堵术后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介入封堵术后AF的预后与管理。方法2010年7月-2013年5月收治ASD合并AF患者24例,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及术后1 d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均针对AF情况进行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结果24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所有AF心律均未转为窦性心律,1例患者AF转为心房扑动,1例术前行AF导管消融术患者术后AF复发。1例术后服用华法林期间发生胃出血,自行停药3 d后发生脑梗死死亡。24例患者中有5例(20.8%)未口服任何抗凝药物,7例(29.2%)口服阿司匹林,仅11例(45.8%)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 ASD合并AF患者封堵术后AF自行转复率低,对术后抗凝情况要进行严格规范和管理。
-
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原因及效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行外科手术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人ICU监护.结果 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 mm增大,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3例,下腔型6例,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1.7%,不符合率为58.3%(P>0.05).3例Ⅲ° 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 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失败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回顾性分析
目的 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失败病例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以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应用价值,总结失败原因.方法 选取15例VSD封堵不成功病例.在分析左室造影主要观察指标后,用Philip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在不同超声切面于术后重复测量VSD大小、观察缺损口形态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以及各瓣膜的反流情况.结果 ①膜周部VSD 10例:膜部瘤8例,其中≥2个出口6例,膜部瘤基底部宽度8~18(10±2)mm,瘤深度3~10(6±2)mm;距主动脉瓣0-6(2±1)mm,距右房室瓣2~5(2±1)mm;均伴右房室瓣少量反流;主动脉瓣反流5例,为微量至少量.无膜部瘤2例.②嵴内型VSD 5例:大小6~10(7±1)mm,距肺动脉瓣2~3(1±0.8)mm,距主动脉瓣1-2(1±0.6)mm;主动脉瓣少量反流4例;右房室瓣微量反流5例;主动脉瓣脱垂4例;5例均成五彩花样分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受影响因素较多,对缺损的定位和大小的测量,应选择多切所、多方向的连续扫查法,以筛选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及合适封堵器大小,提高封堵成功率,保证VSD封堵术的远期疗效.
-
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封堵术
由于手术器械、内窥镜和导管介入技术的改进以及手术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科技术逐渐进入微创时代.以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的修补手术为例,除了传统的标准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外,还逐渐演变出胸骨正中、胸骨旁和右侧腋下小切口等手术方式;并且导管介入封堵和非体外循环的外科手术封堵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相应提高.
-
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的先天性畸形,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肌病之一.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对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已从外科手术修补方法逐步转为采用介入封堵VSD.
-
经胸超声引导下不同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 探讨不同封堵器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接诊的72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封堵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Amplatzer型封堵器)43例和对照组(弹簧圈封堵器)29例,比较两组封堵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封堵成功率分别为97.67%和89.66%,其中完全阻闭分别为95.35%与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量(LVSV)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封堵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4.01±0.86)cmvs(1.72±0.48)cm,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封堵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主动脉压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platzer型封堵器与弹簧圈封堵器在介入封堵PDA中均有良好的效果,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封堵 Amplatzer 型封堵器 弹簧圈封堵器 -
年龄≥60岁的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介入封堵治疗
目的:探讨年龄≥60岁的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者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51例拟行ASD介入封堵术的年龄≥6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及手术效果,并与其他年龄段的成人ASD进行比较.结果:年龄≥60岁的ASD患者(60ASD)占成人ASD的7.9%(51/647例).60ASD的房颤发生率(27.45%)明显高于18 ~60岁的ASD患者(59ASD)(3.52%).60ASD与59ASD患者相比:心脏结构的重构改变更加明显,包括心房和心室增大更多,心腔内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明显增高.但相关性分析显示,ASD患者年龄与肺动脉压力、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右室舒张末内径和肺阻力仅有较弱相关性(r分别为:0.263、0.500、0.215、0.174、0.153、0.335).60ASD与59ASD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别.不论任何年龄段的患者,术后右心重构均明显改善,表现在右房右室过度充盈减轻,内径缩小;但是60ASD患者心脏重构的改善程度小于59ASD.结果:介入封堵治疗年龄≥60岁的ASD患者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心脏重构改善.
-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ty arterial hypertension,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 vs (94.3±1.9)%,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 ±10.9)mmHg vs (90.1 ±17.2)mmHg,P<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120.1±20.5)mmHg,P<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
血浆生物活性分子内皮素1浓度的检测可作为评价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疗效的指标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ASD患者的术前、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血浆ET-1浓度.结果:无论ASD患者的肺动脉压是否升高,其血浆ET-1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前ASD患者血浆ET-1浓度与PASP、Qp/Qs和ASD大伸展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8、0.746、0.670(P均<0.01);ASD患者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后30 min进一步下降.结论:介入封堵ASD后,患者的肺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血浆ET-1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评价介入封堵ASD疗效的指标.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7例
目的 观察西藏地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方法 1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临床和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确诊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并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完全封堵率100%,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西藏地区经导管置人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对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影响
目的 分析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成功植入106例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O)和122例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SVSDO)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ECG和Holter检查.结果 术后新发生传导阻滞33例,AVSDO组与SVSDO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 vs.14.8%)(P>0.05).33例中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常见(19例),其次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8例)和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例Ⅱ度Ⅱ型AVB和3例Ⅲ度AVB均经临时起搏、激素治疗后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出院前21例传导阻滞消失.发生传导阻滞者较未发生者的PMVSD距主动脉瓣距离(DDRAV)长,PMVSD距三尖瓣隔瓣的距离(DDSTV)短,封堵器直径与PMVSD直径的差值(DDOV)大(P<0.05).新发生传导阻滞出现时间越早越难恢复.结论 应用AVSDO和SVSDO介入治疗PMVSD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且多数能恢复正常.DDSTV、DDRAV和DDOV可作为术后新发传导阻滞较好的预测指标.
-
介入封堵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行卵圆孔封堵术6例,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增强发泡试验证实为PFO并存在右向左分流,其中合并脑梗塞5例,短暂性脑缺血1例,收集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心电监护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及1例偶发室性早搏.患者术后射血分数较术前升高(P<0.05),左室内径无明显差异.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心超未见封堵器移位,房水平未见分流.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卵圆孔封堵术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概率降低,提示介入封堵治疗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预防再发具有一定疗效.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分析
目的 讨论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在介入中心行VSD介入封堵术后常规送入重症监护室,术后完善12导心电图,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和预后.结果 59例术后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以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共37例(30.83%).结论 VSD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与封堵器的型号、类型、缺损部位与三尖瓣隔瓣的距离是否≤3mm、建立A-V轨道时间及合并有室间隔膜部瘤有极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