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外科治疗一例
患者男性,1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年入院.患者2年前因上呼吸道感染于外院就诊时发现心脏杂音,未行诊治.
-
主动脉窦瘤破裂介入封堵术成功一例
患者男,28岁,于3个月前突发胸痛,程度较为剧烈,伴有胸闷、心悸,就诊于外院发现心脏杂音。行心脏彩色超声(彩超)示: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窦瘤破裂(破入右心室)。此后胸痛消失,偶有心悸,无胸闷,无活动后气短,未系统诊治。于2014年1月3日为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RSVA)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无抬举性心尖搏动,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触及连续性震颤,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0.5 cm处;叩诊心浊音界无扩大,心率90次/min,节律规整,心音有力,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较粗糙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并向剑突传导,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未闻及额外心音。二维超声心动图及M型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及大血管内径基本正常。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向右心室流出道膨出,范围约1.8 cm×1.2 cm,瘤壁见多个破口,较大破口内径约为0.8 cm,见连续分流频谱,速度452 cm/s,压差82 mmHg(1 mmHg=0.133 kPa),余各瓣膜形态、回声、活动未见异常,房室间隔回声连续。影像诊断: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窦瘤破裂(破入右心室),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左心房、左心室肥厚。血常规、凝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尿常规、免疫常规、便常规+隐血、甲状腺功能三项等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异常。综合以上临床资料可明确诊断为RSVA(破入右心室)。决定对患者实施经皮主动脉窦瘤介入封堵术。
-
经桡动脉与经股静脉路径建立轨道后介入封堵成人室间隔缺损一例
患者女,36岁,以“心慌、气短2年,加重10 d”入院。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粗糙杂音。X线胸片示:双侧肺血增多,左心增大。心胸比率:0.50。心脏彩超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5 mm,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Holter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患者为成年女性,要求行VSD封堵术。
-
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与传导系统的损伤
无论是经皮介入封堵还是经外科手术修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室间隔缺损(VSD),房室传导阻滞(AVB)都是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随着经皮介入封堵VSD技术的迅速普及,这一并发症的报道日益增多,并已经备受人们关注.近期国内外陆续有大样本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报告.本文拟结合近期文献对该手术和传导系统损伤的关系作一综述分析.
-
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血浆心钠素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
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观察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介入封堵后血浆心钠素(ANP)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探讨此类患者介入治疗后ANP水平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
-
不明原因脑卒中伴卵圆孔未闭患者二级预防现状
不明原因脑卒中伴卵圆孔未闭(PFO)患者二级预防是临床面临的难题.随着越来越多针对不明原因脑卒中伴PFO患者二级预防临床试验的开展,介入封堵PFO已成为关注的新焦点.本文综述不明原因脑卒中伴PFO的二级预防与PFO封堵围术期抗栓治疗现状,以引起对介入封堵PFO围术期抗栓方案的重视.
-
手术同期封堵治疗伴有体肺侧枝的法乐四联症
目的:总结应用Hybrid技术治疗合并较大体肺侧支的法乐四联症的临床结果,分析该联合术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阜外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联合栓堵治疗的伴有体肺侧支的法乐四联症的临床资料,手术同期介入封堵及手术后介入封堵。
结果:同期手术同期介入封堵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小于手术后介入封堵组。同期手术联合介入封堵组病死率较分期手术后封堵组低。 -
升主动脉-肺动脉体肺分流在合并粗大体肺侧枝的肺动脉闭锁和法乐四联症非UF策略治疗策略的初步体会
目的:粗大的体肺侧枝血管(Mapcas)结构为扩张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壁结构不同。合并Mapcas的PAA或TOF通常采用UF治疗,创伤大死亡率高,融合后的Mapcas远期发育差。我们采用分期非UF策略,一期行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分流术,建立肺动脉前向血流,促进肺动脉发育和Mapcas闭合;二期完全矫治,如侧枝未闭合则介入封堵。本文探讨其安全性并评价一期体肺分流术后肺动脉发育及体肺侧枝闭合情况。
-
双封堵器介入封堵多孔房间隔缺损
目的:旨在评估采用双封堵器介入封堵多孔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回顾性入选2005-04至2014-12间就诊于我院采用双封堵器介入封堵多孔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共34例(平均年龄38岁、体重60 kg),收集临床数据并进行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 -
低体重、低龄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评价
1 资料和方法对象与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例单纯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患儿,男9例,女6例,年龄(2.61±1.67)岁,体重(9.23±0.23)kg,超声测量PMVSD直径(8.38±2.01)mm,PMVSD距三尖瓣距离(4.55±1.45)mm,距右冠状动脉瓣距离(3.63±0.98)mm,左心室舒张末径(29.3±2.7)mm.介入封堵操作方法详见有关文献.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及特征
目的:探讨常见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严重性和影响因素。
方法:登记了从2013-12至2011-12份成功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的199例先心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75例(37.7%),室间隔缺损(VSD)72例(36.2%),房间隔缺损(ASD)52例(26.1%)。所有入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17.8±16.8)岁;其中女性有141例(70.9%),男性58例(29.1%),身高(135.2±29.1) cm(72~190 cm),体重(38.2±21.3) kg(8.0~115.0 kg),体表面积(1.16±0.44) m2(0.39~2.47 m2)。动脉导管封堵术中肝素量为60 U/kg,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肝素量为80 U/kg。以血小板计数下降≤30%、31%~49%和≥50%作为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的定义范围。 -
应用探条辅助输送系统微创封堵心尖部室间隔缺损
目的:介入封堵心尖部室间隔缺损(AVSD)很困难。体外循环下开胸修复AVSD,创伤大,显露差,容易发生残余漏。本研究报告在心脏跳动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AVSD的方法、可行性和效果。
-
应用明胶海绵介入封堵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三例(个案)
-
应用第3代Amplatzer血管塞治疗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目的 探讨应用第3代Amplatzer血管塞(AVPⅢ)封堵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7年1至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应用AVPⅢ封堵的主动脉病变(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例,升主动脉瘤1例,永存主动脉干1例)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患者5例[男性3例,年龄(43.8±13.1)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漏口位于升主动脉,1例患者的漏口位于主动脉弓与置入的支架间.3例患者存在主动脉-右心房漏,导致进行性心力衰竭;1例导致主动脉与肺动脉间的假性动脉瘤;1例导致夹层假腔持续灌注.患者均通过建立股-股轨道的方式置入AVPⅢ,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介入治疗的效果.结果 5例患者成功置入AVPⅢ6枚,1例患者术后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在术后随访6(1,6)个月.3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由术前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提高至术后Ⅰ~Ⅱ级.3例主动脉-右心房分流患者的右心房收缩压由术前的(24.3± 2.3) 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术后的(8.7±1.8) mmHg(P=0.03).1例患者的假性动脉瘤瘤腔直径缩小,1例患者的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 初步经验表明,AVPⅢ封堵主动脉病变外科手术后吻合口漏可行、有效.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三例
例1 患者男性,9岁,因劳力性气促9年入院.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入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为136.00×109/L,红细胞为4.60×1012/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09/L.术中测肺动脉收缩压为90 mm Hg(1 mm Hg=0.133kPa),舒张压为49 mm Hg,平均压为62 mm Hg.造影示:巨大PDA(呈管状,窄处直径为26 mm),主动脉弓降部直径为32 mm.因无相应大小的PDA封堵器,遂用32 mm房间隔封堵器试行封堵.封堵即刻,测肺动脉收缩压为52mm Hg,舒张压为21 mm Hg,平均压为31 mm Hg,但试封堵后数分钟,封堵伞即自行脱位,遂取出封堵器,终止手术.
-
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并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一例
患者男,30岁,活动后心悸气促5年.心电图示右位心.胸腹部CT示心脏、胃肝脾反位.腹部B超提示副脾存在.心脏彩超提示主、肺动脉内径增宽,位置正常,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外侧壁之间一宽约16 mm的回声中断,肺动脉收缩压约86 mm Hg(1 mm Hg=0.133 kPa).
-
外科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迟发脱位一例
患者女性,26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扩大(54 mm×63 mm),右心室扩大(47 mm),房间隔上部连续中断2.38 cm,三尖瓣轻度反流.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继发孔缺损.2004年2月行介入封堵术治疗,应用32 mm国产房间隔封堵器(深圳市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术后即刻造影及超声显示心房水平分流消失.术后1个月和7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房、右心室仍扩大,其结果与封堵术前类似,封堵器位置正常,房间隔连续完整,三尖瓣轻度反流.
-
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伴下腔静脉缺如一例
目前,国内外临床已广泛采用介入封堵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房缺)、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末闭等[1,2],但采用介入封堵方法治疗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房缺伴下腔静脉缺如,采用介入方法经半奇静脉途径封堵成功.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目前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罕见[1],现报道介入治疗术后迟发性IE一例.
-
中老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三例
冠状动脉瘘是指左、右冠状动脉的主支或分支直接通入心腔、心脏周围的血管或支气管.这种疾病首先在1865年描述, 1912年Trevor报道了第1例尸检发现的右冠状动脉通入右室的冠状动脉瘘的患者.近2年来在我院行经血管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发现3例中老年冠状动脉瘘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