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致鼻部压疮的护理进展

    作者:钱丽清;顾莺

    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无创辅助通气方式,广泛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湿肺、新生儿肺炎、呼吸暂停和拔管撤离呼吸机后的过渡等[1]。N-CPAP 能有效改善患儿肺通气,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呼吸衰竭。N-CPAP 治疗时间长,易造成患儿腹胀,局部鼻部皮肤破损甚至压疮[2];且不利于管道固定。其中鼻部破损为常见,是一种严重而又可以预防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0%~60%。现综述如下。

  • 原位肝移植术后呼吸衰竭成因及呼气末正压通气合理应用

    作者:杜传福;于立新

    原位肝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及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手段,但诸多原因使患者术后易发生严重的呼吸衰竭,这种呼吸衰竭通常难以应用普通呼吸模式纠正,必须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来减少肺内分流及增加功能残气量.

  • 肺保护性通气对全麻手术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影响

    作者:刘伟;吴城孝;张堃;徐威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在全麻手术合并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评估肺保护性通气对该类疾病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作用,为临床该类疾病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行全凭静脉麻醉,根据术中采取的通气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通气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每组患者各30例,对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包括麻醉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以及第7天)的肺部感染进行评分(CPIS)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CPIS分值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所上升,但常规通气组患者的第1、3、5天CPIS分值较麻醉前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性通气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常规通气组的20% (6/30) (P<0.05).结论 与常规通气比较,肺保护性通气可以减少全麻手术合并轻中度COPD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

  • 高频通气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眉月

    高频通气(HFV)为机械通气的一种形式,是以小潮气量、高频率方式进行通气,70年代后期起即应用于临床,儿科主要用于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的治疗,尤其用于需高正压通气的严重呼吸衰竭的早产儿.与常规机械通气(CMV)相比HFV优越性主要在于减少气道中的压力波动,HFV时因能募集更多的肺泡使肺处于均匀充气及合适容量状态,故减少了CMV过程中短期及长期并发症如气漏及慢性肺部疾病(CLD).较多研究证实如早期应用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能改善转归[1,2].迄今HFV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已二十余年,累积了许多临床实践经验,能检索到的文章达1900余篇,国内近年来应用HFV的临床报道亦有9篇之多,现就HFV应用中的主要临床问题加以叙述.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22例临床分析

    作者:曾葭;卓安山;董洁

    目的 分析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疗效.方法 常规治疗同时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观察使用无创呼吸机前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变化及后转归.结果 应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后24、48、72 h时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血气指标:pH值、PCO2、PO2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48、72 h时的呼吸困难分级评分、辅助呼吸肌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 无创双水平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可取得较好疗效.

  •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急性重度左心衰竭

    作者:胡建荣;李庆云;黄绍光

    呼吸机在呼吸系统危重症救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所有机械通气均存在对循环的影响,即回心血量减少,心排量降低,严重时导致血压下降.近年来,这种被认为是负面作用的机制,却对急性左心衰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研究[1,2]认为有创、无创机械通气有利于急性左心衰的缓解,对提高抢救危重心衰患者的成功率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无创机械通气对急性重度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 压力控制和容量控制用于儿童喉罩通气的比较

    作者:陈锡明;朱明;周泓;白洁

    喉罩是麻醉和心肺复苏中进行气道管理的常用装备.喉罩套囊充气后在喉部形成低压性密封圈,既可让病人自主呼吸,也可施行正压通气[1].经喉罩正压通气也已广泛应用于小儿[2].但是,经喉罩正压通气时气道压力过高可能产生漏气、胃胀气、返流和肺通气功能障碍[3].本研究在小儿全身麻醉应用喉罩通气期间,比较了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VCV)对气道压力和漏气的影响.

  • 机械通气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学斌;马少林;沈桢巍;叶海燕;蒋易;唐瑾

    在我国胸部创伤约占各类创伤的10%~15%,而在美国则占到1/3[1].出现连枷胸的患者,死亡率达10%~36%[2].机械通气是治疗连枷胸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因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升高,正压通气可造成气压伤,故对连枷胸患者能否进行机械通气仍有争议.本研究对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疗效、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探讨.

  • 全身麻醉诱导期正压通气对Ⅰ度肥胖患者氧储备的影响

    作者:邵大清;祝胜美;叶志坚;卢照德;方韬

    目的 观察Ⅰ度肥胖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CPAP)和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模式对氧储备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Ⅰ度肥胖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纯氧机械通气组、CPAP+纯氧机械通气+PEEP组、体积分数0.6氧气机械通气组,每组15例.纯氧机械通气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在自主呼吸下通过面罩吸纯氧5 min,麻醉诱导后行面罩下普通机械通气3 min. CPAP+纯氧机械通气+PEEP组患者通过面罩行CPAP吸氧5 min,麻醉诱导后行面罩机械通气加用PEEP(6 cmH2O,1 cmH2O=0.098 kPa)3 min.体积分数0.6氧气机械通气组的操作步骤和通气参数与纯氧机械通气组相同,仅将吸入氧体积分数调整为0.6.气管插管后暂不连接通气环路,待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93%时迅速连接环路通气供氧.记录气管插管后SpO2降至97% 、95%、93%的时间.根据气管插管后即刻的血气分析值计算肺内分流率和氧合指数,记录胃部胀气时的视觉模拟评分.结果 CPAP+纯氧机械通气+PEEP组SpO2降至97% 、95% 、93%的时间均显著长于另两组(P值均<0.05),纯氧机械通气组又显著长于体积分数0.6氧气机械通气组(P值均<0.05).3组间SpO2降至97%与93%的时间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纯氧机械通气组的肺内分流率显著高于另两组(P值均<0.05),氧合指数显著低于另两组(P值均<0.05).体积分数0.6氧气机械通气组的氧合指数又显著高于CPAP+纯氧机械通气+PEEP组(P<0.05).3组患者行机械通气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胃部胀气,CPAP+纯氧机械通气+PEEP组胃部胀气视觉模拟评分0~2分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另两组(P值均<0.05),3~5分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另两组(P值均<0.05).结论 应用正压通气模式可显著降低肺内分流率,提高氧储备,但应警惕胃胀气的风险.

  • 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性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东波;单洪武;王翔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并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多以感染为诱发因素而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低O2伴有CO2潴留.近年来,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疗效,现将作者收治的2004~2008年的29例老年性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疗效分析总结如下.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无创通气支持监测与护理

    作者:徐锡凤;吴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继发于多种疾病,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死亡率较高[1].研究提示, 20% 以上的ARDS患者在病程中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 正压通气辅治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作者:刘旭帮;魏娟玲

    目的 探讨正压通气辅治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气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98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压通气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呼吸频率(RR)、动脉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RR、p(CO2))、HR和CVP明显降低,p(O2)、SaO2、SV和EF明显增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8% (P<0.05).结论 正压通气辅治急性心力衰竭效果显著,是纠正低氧血症、改善血气分析和心功能指标的有效方法.

  • 无创通气技术在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巩晓峰;吕建斌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BiPAP)在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低流量吸氧、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变化、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4 h,2组RR、HR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Sa(O2)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a(CO2)和Pa(O2)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H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可有效改善肺心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心脏负荷,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认知行为干预对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影响

    作者:支秀琴;范晓东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经多导睡眠监测明确诊断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在采取 AUTO-CPAP 治疗的同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认知行为有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舒适度、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干预组的夜间低 SaO2、夜间平均 S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干预组 AHI 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正压通气治疗 OSAHS 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可减轻其恐惧心理,为患者选择理想的治疗压力,提高了临床疗效。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并呼衰疗效分析

    作者:黄亚莉;周建光;闫丽娟;张海峰;严广兰;程心培

    目的探讨BiPAP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竭(ALHF)合并I型呼吸衰竭(ARF-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分析法,对老年ALHF合并ARF-I 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BiPAP ST-D-20、ST-D-30型呼吸机经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和血气指标进行监测. 结果正压通气2h后患者生命体征趋向稳定,呼吸困难缓解,呼吸频率和心率下降(P<0.01),无低血压症状,PaO2、PaCO2和SaO2明显改善(P<0.01),有效率90.6%(29/32)、病死率25%(8/32). 结论临床一旦明确ALHF合并ARF-I,即应尽早应用正压通气治疗;BiPAP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老年ALHF合并ARF-I患者的快速有效方法.

  •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郭君洛;侯晓丽;高春惠;李敬津;郑国静

    随着机械通气研究的不断进展,无创通气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得到进一步肯定,双相或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是较新的通气模式,吸、呼气相的压力均可调节[1],现就我们2年来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各类呼吸衰竭的情况报道如下.

  • 困难气道及其预测

    作者:邓晓倩;朱涛;魏新川

    1 何谓困难气道作为麻醉科医生在插管前应该能准确的预测潜在的困难气道并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Ezri等[1]认为所谓的困难气道应该从通气,喉镜暴露或是气管插管来决定.通气困难意为当吸入纯氧且正压通气时不能维持氧饱和度达90%以上.困难暴露意为用喉镜暴露声门时不能看见声门的任何结构.困难插管则指经3次以上的试插或是插管时间超过10min.而ASA[2]定义为当一名受过良好训练的麻醉科医生在管理病人气道时仍面临了困难的通气,插管,或是安置喉罩的这种临床情形,则可称为困难气道.

  • SLIPATM喉罩与PLMA喉罩在短小全麻手术中的气道管理比较

    作者:何德廷;李建军

    近年来声门上通气装置——喉罩通气道在全身麻醉呼吸道管理中应用日益广泛,取得了公认的临床效果.新型喉上通气装置流线型喉罩(SLIPATM)和食管引流型喉罩( ProsealTMLMA,PLMA)都是按人体口咽部的解剖结构塑型的.PLMA是万能型喉罩,独立的引流管设计把通往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通路分开.对于想获得正常通气压,同时又不想使用肌松剂的手术是理想的.SLIPATM喉罩气道导管是根据咽部结构由特殊材料吹制塑形而成,外型简洁,虽然没有充气罩,但在使用中仍然能够获得良好的呼吸道密封,可用于正压通气和自主呼吸.

  • 肺保护性通气可减轻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

    作者:谭义文;田毅;魏晓;程亮亮;符白嫩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对全麻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老年患者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上腹部手术的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5~81岁,ASA Ⅰ~Ⅲ级, BMI 19~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组 (PV组)和常规通气组 (CV组),每组20例.PV组行肺保护通气:IPPV,VT 6 ml/kg, PEEP 5~10 cm H2O,每隔30分钟进行手法肺复张;CV组行常规通气:IPPV,VT 10 ml/kg,不使用PEEP及肺复张.于麻醉诱导前 (T1)、机械通气后2 h (T2)、术毕时 (T3)、术后6 h T4)和24 h (T5)采集静脉血检测IL-6和IL-8的浓度;记录麻醉前、术后第1、3、5、7天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和术后肺部炎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BMI、ASA分级、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机械通气时间、手术方式、T1~T5时IL-6和IL-8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T1时比较,T2~T5时两组IL-6和IL-8浓度明显升高 (P<0.05).与麻醉前比较,术后第1、3、5天CV组CPIS评分和术后肺部炎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0.05);术后第1、3、5天PV组CPIS评分明显低于CV组 (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不能降低开腹手术轻中度COPD老年患者围术期IL-6和IL-8浓度,但是可减少术后肺部炎症的发生,减轻术后5 d内的肺部感染.

  • 气管内插管诱发哮喘急性发作一例

    作者:马伟;张维光;于布为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体重69kg.术前诊断为"左肩袖套紊乱”拟行"左肩关节镜检查”.患者有哮喘病史,发作时咳嗽剧烈不能言语及平卧,服药后可缓解.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前用药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肌注.给氧去氮8分钟后,静注氯胺酮80mg、地西泮4mg、潘库溴铵5mg,经口插入ID 7.5mm气管导管.手控呼吸时发现气道阻力大,胸廓起伏不明显,无PETCO2波形.遂退出导管.面罩给氧3分钟再次插管.手控气道阻力仍大,听诊两肺闻及响亮哮鸣音,PETCO2波形至插管后近20秒方逐渐出现并上升至55mmHg,呼气枝斜形抬高.判断为哮喘急性发作.即刻加深吸入麻醉,吸入3%安氟醚,机械正压通气,调节通气量维持PETCO2于正常高限.5分钟后血液动力学恢复平稳,听诊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干NFDA3音,手术延期.一月后再次入院手术,仍选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前肌注哌替啶50mg、异丙嗪25mg.诱导前静注地塞米松5mg和阿托品0.5mg.继以芬太尼0.1mg、丙泊酚140mg和维库溴铵8mg诱导插管.听诊两肺可闻及少量干NFDA3音,机械通气下的气道阻力>20cmH2O,PETCO2于正常高限且波形斜形抬高.吸入3%异氟醚,静注丙泊酚40mg,经导管气管内滴入2%利多卡因3ml后气道阻力<20cmH2O,血液动力学平稳.术中吸入异氟醚1.5%~2%维持麻醉.术毕20分钟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良好,充分吸引后拔管.

411 条记录 10/21 页 « 12...78910111213...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