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清心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虹;胡思源;贺爱燕;魏剑平;胡淑萍;郭小燕

    目的:探讨清心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热毒侵心证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用清心液和西药常规疗法治疗6周.观察外周血NK细胞活性与α干扰素效价和痰病疗效.结果:中药组NK细胞活性和α干扰素效价明显高于西药组,中药组疗后NK细胞活性α干扰素效价较疗前有显著性提高,而西药组疗后较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清心液可明显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低下的NK细胞活性及α干扰素效价,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sIL -2R、炎前因子和IFN - α2a的检测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茸;张淼;丁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免疫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免疫功能异常在肝病发病机理中有重要的意义.sIL -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IFN -α(α干扰素)及炎前因子IL -6(白细胞介素6)、IL -8(白细胞介素8)、TNF -α(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病的免疫病理损伤有重要关系、但系统研究炎症性细胞因子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多见.采用ELISA法检测了甲、乙、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病人血清中sIL - 2R、IL -6、IL -8、TNF -α和IFN -α2a(α2a—干扰素),探索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病及肝脏病理损害的作用.

  • CpG-ODN活化人NK细胞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宁;范学工;陈立章;陈朝晖;刘洪波

    目的:研究D型CpG-ODN对人免疫细胞的活化效应.方法:CpG-ODN体外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检测培养液IFN-α及IFN-γ的含量;RT-PCR检测PBMC中TLR9的表达水平;MTT法观察活化的NK对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CpG-ODN有效诱导PBMC分泌IFN-α和IFN-γ,增强活化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且能显著上调TLR9 mRNA的表达.结论:在TLR9的介导下,CpG-ODN能有效激活NK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

  • 一种新的土拨鼠α干扰素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意义

    作者:卢银平;徐飏;王宝菊;董继华;陆蒙吉;杨东亮

    目的:建立新的土拨鼠α干扰素(IFN-α)基因分型方法,分析急性和慢性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不同型别的IFN-α基因表达谱及其意义.方法:利用已知序列和基因型的土拨鼠IFN-α基因克隆质粒,建立基于土拨鼠IFN-α基因序列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土拨鼠IFN-α基因分型方法.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土拨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调查正常土拨鼠PBMC受PolyIC刺激后IFN-α基因的表达谱.提取急性和慢性土拨鼠肝炎病毒感染的土拨鼠肝组织mRNA,RT-PCR扩增土拨鼠IFN-α基因,分子克隆后调查急性和慢性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IFN-α基因表达谱.结果:建立了土拨鼠IFN-α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急性和慢性感染的土拨鼠肝细胞中IFN-α基因的表达谱明显不同于正常动物的表达谱,假基因表达所占比例大.结论:新建立的土拨鼠IFN-α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分析土拨鼠不同组织中IFN-α的基因表达谱.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胰岛素对人α1(Ⅰ)前胶原启动子活性的影响1

    作者:伍严安;高春芳;王皓;万伟东;仲人前;孔宪涛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和胰岛素对人α1(Ⅰ)前胶原(COL1A1)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干扰素α(IFNα)对这一作用的影响. 方法:构建含COL1A1基因启动子序列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pCOLH0.27与pCOLH2.5,它们分别含该启动子序列-268~+42 bp(0.27 kb)与 -2483~+42 bp(2.5 kb)片段.将这2个重组体瞬时转染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加入IGF- 1或胰岛素 ,部分细胞还加入TNFα或IFNγ或IFNα,测定CAT活性. 结果:13 nmol/L IGF-1使转染后的这 2个重组体活性分别增高3.68倍与4.04倍.2.5 μmol/L的胰岛素亦使之分别增高3.69 倍与3. 93倍.TNFα、IFNγ、IFNα能降低IGF-1与胰岛素诱导的pCOLH2.5活性. 结论:IGF-1和胰岛素能在转录水平促进COL1A1基因的表达,TNF-α、IFNγ、IFNα能抑制IGF-1和胰岛素的这一作用.

  • 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与α干扰素疗效关系

    作者:唐美芳;杨俊文;骆成榆

    观察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对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率的影响.对41例慢性丙型肝炎用α干扰素3MIU每天肌注一次,二周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共21周.治疗前用INNO-LIPA法作丙肝基因分型,并在治疗前、后每2月及停药6月时用PCR法检测HCVRNA含量和定性、每月检测肝功能.按国际标准判断干扰素的治疗末应答(ETR)和持续应答(SR).结果显示1b型HCVRNA的治疗末应答率占82.8%(24/29);持续应答率占78.9%(15/19).ALT的应答率分别是78.3%(18/23)和76.5%(13/17).HCVRNA含量显示≤5×105copies/mi的持续应答率高于>5×105copies/ml,二组P<0.01.治疗前ALT活力高低与干扰素治疗后ALT的应答率影响不大.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HCVRNA在血清中的水平.

  • 重组腺病毒载体表达的α干扰素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广明;李玉峰;王先炜;杜以军;白娟;姜平

    目的: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新的防治方法.方法:利用表达猪α干扰素的重组腺病毒(rAd-IFNα),通过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在Marc-145细胞上观察其对高致病性PRRSV SY0608株的复制抑制作用.结果:将rAd-IFNα接种细胞后24h,再感染PRRSV,可以有效阻止PRRSV造成的细胞病变,PRRSV滴度和mRNA水平明显降低;该抑制作用随rAd-IFNα接种剂量的增加而增强,但随病毒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弱.此外,将PRRSV感染细胞后24h,再接种rAd-IFNα,仍可以有效降低PRRSV滴度和mRNA水平,并且rAd-IFNα对PRRSV传统毒株S1株同样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rAd-IFNα可以有效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上复制,为PRRSV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用不同剂量的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疗效对比

    作者:肖仕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采用不同剂量α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64例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根据α干扰素用药剂量不同将其分为A组(n=20)、B组(n=22)、C组(n=22),均给予α1b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羟基脲进行治疗,同时A组患者给予500万U/次α1b干扰素,B组干扰素用量300万U,每隔一天使用,C组患者用药剂量为300万U,每天一次,观察三组的疗效.结果 C组患者1年后临床总有效率较B组显著要高(P<0.05),与A组无差异;三组治疗期间,以C组不良反应率低(P<0.05).结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采用干扰素(300万U/次/d)皮下注射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推广价值.

  • 氯原酸体外诱生人外周血白细胞中α干扰素实验

    作者:胡克杰;曲福君;王子良;王栋;孙考祥

    目的探讨氯原酸体外诱生α干扰素的药效学作用.方法用方阵滴定法,观察氯原酸体外诱生的人白细胞中α干扰素,抑制单纯性疱疹病毒致Hep-2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氯原酸药液随浓度的稀释而逐渐减少对Hep-2细胞凋亡的防护作用.结论氯原酸能够在体外诱生人外周血白细胞中α干扰素,并随药物浓度的降低,其诱生的能力逐渐降低.

  • 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猛;何胜菲;任浩;赵兰娟;戚中田

    α干扰素(IFN-α)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临床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方案.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感染性病毒HCVcc为研究对象,比较IFN-α和利巴韦林对HCV复制的影响,以及对干扰素调节因子9(IRF9)和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等抗病毒基因的调节能力.结果显示,100 u/ml IFN-α显著降低HCV RNA水平,利巴韦林剂量依赖性抑制HCV复制,且IFN-α联合利巴韦林对HCV复制及HCV NS3和E2蛋白表达具有协同抑制作用.5~80 u/ml IFN-α剂量依赖性诱生IRF9和ISG15;1和5μg/ml利巴韦林不促进IRF9和ISG15水平升高;而利巴韦林联合IFN-α对两者亦无促进作用.

  • 乙型肝炎病毒3022~1787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蛋白具有抗α干扰素作用

    作者:王林;郭丹华;焦伯延;林万松;林建银;林旭

    为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 3022~1787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蛋白TS′X′(源于DNA聚合酶读码框架,T为TP区,S′为部分缺失的spacer区,X′为截短的X蛋白)具有抗α干扰素(IFN-α)作用并确定其功能区域,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TS′X′全长及片段TS′(含TP区及部分缺失的spacer区),并克隆于pcDNA3.1/HisC载体.重组质粒以FuGENE6转染Huh7肝细胞,48 h后裂解细胞,以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证实目的蛋白可在Huh7肝细胞中表达.重组质粒及空载体pcDNA3.1/HisC分别与IFN-α反应报告质粒p6-16CAT按分子数5∶1、10∶1、15∶1、30∶1 共转染Huh7肝细胞,转染后48 h给予终浓度为100 IU/ml 的IFN-α2a刺激,作用24 h后裂解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胞内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含量.结果显示,与空白载体相比,随着TS′X′及TS′重组表达质粒转染量的递增,Huh7胞内CAT值逐渐降低(n=6,P<0.05),但TS′X′与TS′之间无显著差异(n=6,P>0.05).本研究证实,HBV 3022~1787核苷酸缺失突变体编码的TS′X′蛋白可抑制Huh7细胞对IFN-α的反应性,其活性与其N端TP及部分缺失的spacer区有关.

  • 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苷类似物经治患者序贯α干扰素治疗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朋;李天驹;李子益;秦波

    目的 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 急性丙型肝炎血清 HCV RNA 含量相关性及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

    作者:胡大山;赵伟;李红林

    目的:了解急性丙型肝炎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 含量与ALT 的相关性与α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53例急性丙型肝炎患者 HCVRNA 含量,用α干扰素肌注联合利巴韦林口服抗病毒。治疗前作基因分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用 PCR 法检测 HCVRNA 含量、每月检测肝功能。判断α干扰素肌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情况。结果动态结果显示,血清 HCVRNA 含量与 ALT 水平呈正相关。HCVRNA 含量显示≤1×105拷贝/mL 的4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1×105拷贝/mL,二组 P <0.05。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 HCVRNA 在血清中的水平及 ALT 水平。结论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HCVRNA 含量是预测干扰素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急性丙肝 ALT 增高幅度高,HCVRNA 病毒复制快速,予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 RVR、EVR 均较高。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和α干扰素序贯治疗后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及绝对值变化

    作者:张静;徐维家;王青;王楠;石铭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与α干扰素序贯治疗后,进行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检测及亚群绝对值变化分析,来观察两组药物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62例没有接受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一组(64例)接受序贯治疗,另一组(98例)单独接受拉米夫定治疗.所有淋巴细胞经过体外培养、增殖、银染,在 KL型免疫图像系统上机进行读片,分析AgNORs.结果 序贯治疗组患者与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治疗48周时,T淋巴细胞AgNORs含量与基线(0周)对比,外周血嗜银蛋白含量有显著提高;序贯治疗组与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序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性,增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活性.

  • 干扰素α-1b对HepG2细胞CD147、MMP-2及其抑制剂表达的影响

    作者:赵铭锋;刘鲁英;曹璋;吴淑华

    目的 研究α干扰素( IFNα-1b)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影响,探讨IFN-α抗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复发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培养HepG2细胞,在不同剂量的IFNα-1b干预下,于不同时间提取上清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MMP-2、TIMP-2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7浓度变化.结果 在HepG2细胞培养24及48 h后,IFN-α剂量为3 000 IU/mL时的MMP-2蛋白浓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分别为(1 725.3±300.7)及(2 899.8±343.2) 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TIMP-2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MP-2与TIMP-2浓度比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 IFN-α干预组CD147平均荧光强度为54.6±2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的IFN-α可通过抑制HepG2细胞CD147表达水平降低MMP-2的分泌性表达,下调MMP-2与TIMP-2浓度比值,并呈剂量效应关系.IFN-α对HepG2细胞CD147、MMP-2表达的抑制作用在其抗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复发中发挥一定作用.

  • 外周血白细胞的改变与α干扰素抗HBV疗效的关系

    作者:曾建勇;欧宏杰;张静华;李立新;潘业;吴晓鹭;刘家俊

    本研究探讨α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病例来源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科2006年2月-2007年10月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

  • 单用拉米夫定与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杜以真;王磊;张照华;王晶波;李晓迎;费筠华;王耀宗

    目的观察和对比单用拉米夫定与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拉米夫定组64例,单服拉米夫定,100mg或150mg,每日1次,其中54例(84.4%)用药超过12个月.联合组49例,拉米夫定用药2周后加用干扰素(甘乐能或罗荛愫),3MU~5MU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周3次,24周后停干扰素,继续服拉米夫定,其中38例(77.6%)治疗超过12个月.两组在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并继续随访4~26个月.结果拉米夫定组和联合组6个月时ALT/AST复常率分别为90.6%/92.2%和89.8%/93.9%(P>0.05);HBVDNA阴转率分别为96.9%和98.0%(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为20.3%和28.6%(P>0.05).12个月时两组ALT/AST的复常率分别为90.7%/90.7和89.5%/92.1%(P>0.05);HBV DNA阴转率为88.9%和89.5%(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则分别为31.5%(17/54)和55.3%(21/38),P<0.05.HBeAg的血清转换率似乎与治疗前的转氨酶水平较高、HBeAg和HBV DNA水平较低有关.治疗9~24个月期间拉米夫定组9例(14.1%)、联合组6例(12.2%)发生HBV多聚酶YMDD变异.结论拉米夫定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1年后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单用拉米夫定组.

  • α干扰素促进急性髓性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分化

    作者:朱学军;李晓惠;姜鹏君;刘丽;孙雪梅;季建敏;倪海雯;朱光荣

    目的:研究α干扰素interferon alpha,IFN-α)对不同亚型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5例初发AML患者(其中M2 1例、M4 2例、M5 2例)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GM-CSF、IL-4 、TNF-α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11 d,其后加入IFN-?2a (1 000 U/ml)继续培养3 d,获得DC(IFN-AML-DC),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表型,同种异体混和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的免疫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白血病细胞培养14 d后均转化为IFN-AML-DC,与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由GM-CSF+IL-4+TNF-α培养获得的DC(monocyte-derived DC,MoDC)及AML细胞由GM-CSF+IL-4+TNF-α培养获得的DC(AML-DC)相比,IFN-AML-DC具有典型成熟形态的细胞明显增多,表达CD83+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HLA-DR、CD86分子的表达水平增高,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激活能力明显高于MoDC及AML-DC.结论:IFN-α能够促进ML-DC的体外成熟,形成更强的免疫激活能力,为AML的免疫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手段.

  • 5-Fu和α干扰素抗肿瘤血管形成协同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耿怀成;陈龙邦;尹鸣;王靖华;褚哓源;张群

    肿瘤化疗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对肿瘤细胞选择性较差,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有时损伤严重而不得不停止化疗.近年来研究表明,一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类等具有抑制肿瘤血管作用,为改变化疗药物的临床使用方法、降低毒副反应提供了理论依据.5-Fu是常用的化疗药,可长期口服给药,其是否有抗血管形成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α干扰素的抗肿瘤效应及抗血管形成作用已为人们公认.本实验研究这两种药物是否具有抗肿瘤血管形成的协同效应,以期为两者联合应用提供依据.

  • α干扰素联合肉桂酸诱导A549细胞分化及对端粒酶活性的作用

    作者:张婷

       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因没有系统的化疗方法,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肿瘤之一。一般认为癌的发生与正常细胞的分化受阻有关,研究表明,分化诱导方法有可能单独或联合应用对肿瘤的防治。  本文检测了α干扰素(IFN-α)与肉桂酸(CINN)单独或联合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分化作用及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及应用价值。

148 条记录 3/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