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体会
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或硫化磷酸酯类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与CHE结合,形成磷酰化酶(即中毒酶),因CHE失去催化水解Ach的活性,导致胆碱末稍受体附近或突触间隙Ach大量蓄积,Ach的作用增强和延长,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胆碱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产生一系列的功能紊乱,产生……
-
有机磷农药中毒机理研究进展
有机磷化合物做为农用杀虫剂开发应用已半个多世纪,由于其品种繁多,杀虫效果好,在有机合成农药中占有极重要地位.但随之带来的人畜中毒,促进了对其中毒防治的不断深入研究,从而较清楚地揭示了有机磷进入体内,通过神经末稍的胆碱酯酶磷酰化使其失活,造成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在胆硷能神经与效应器接点,发生毒蕈硷样与烟硷样效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又根据此中毒机理,结合实践订出有机磷中毒诊断标准,并研制了解毒剂,提出一整套中毒抢救措施,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研究仍在继续深入.文献较集中于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
-
有机磷中毒的机理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理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直接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下一神经元或效应器过度兴奋或抑制.
-
1.12胃肠起搏原理及其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胃肠起搏(Gastrointestinal Pacing)在治疗某些功能性胃肠病及胃下垂等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其基本原理与心脏起搏类似,利用外加电流直接或间接地驱动存在于胃肠道各部的起搏点及其效应器--平滑肌细胞,促使胃肠恢复正常的电节律及运动,即外加干预因素产生了驱动效应(Driv-ing effect),外加电流则称之为起搏电流,或趋动电流;而胃肠起搏点电位发生了跟随效应.
-
常用降压药物在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应用
通常情况下全麻后拔管期可引起血压剧增、心率增快和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强烈的心血管反应[1].这种反应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左心负荷加重,使心脏储备功能明显降低,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衰和肺水肿[2].现将降压药物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 β受体阻滞剂预防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其受体分为β1受体、β2受体和β3受体3种类型.
-
温热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进展
在肿瘤治疗学中,温热治疗是指运用不同方法对恶性肿瘤进行热治疗,他常与放疗、化疗联用,肿瘤的温度常在40-43℃.现综述温热治疗的细胞死亡、体内温热治疗的特征以及温热治疗的效应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异丙酚预先给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科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已知参与ARDS发病的炎症介质多达15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终都要通过G蛋白这个跨膜信号转导通道,将信号转导至效应器而发挥作用[1].Gq/11蛋白属于G蛋白,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细胞系,可以和多种激素、肽类及炎性介质的受体耦联.如能阻断或改变G蛋白对这些信息的转导,就有可能改变众多炎症介质而引起肺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异丙酚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休克大鼠肺损伤程度[2] .我们拟通过观察异丙酚预处理对ARDS大鼠肺组织Gαq/11亚单位的表达,揭示其对减轻肺损伤的可能机制.
-
颈椎骨折脱位分类及手术治疗的现状与发展
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在创伤骨科中是一种较严重的损伤,尤其C4或C4以上水平面的骨折脱位,由于脊髓神经受到压迫后,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可产生部分或全部丧失功能,引起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常需气管切开或严重者用呼吸机支持呼吸,同时产生上下肢、膀胱、肛门括约肌的功能障碍[1].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G蛋白变化的研究
人体信号转导系统与血管收缩的关系已成为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之一[1],G蛋白是连接多种细胞膜受体与选择性效应器之间信号转导的重要蛋白质.在受体腺甘酸环化酶(AC)信号转导系统中,存在着两种G蛋白,刺激性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它们为不同的受体所激活,通过调控AC活性影响环一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进而调节着血管的舒缩功能[1,2].现已证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时外周阻力血管痉挛,导致血压升高,并带来一系列病理变化.然而,在妊高征时是否有G蛋白的变化,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妊高征患者胎盘及子宫组织中Gs的变化,对其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
肉毒毒素——针对神经系统效应器官的新型治疗手段
肉毒毒素作为一种局部强效的去神经手段,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临床治疗者在注射前应从效应器的角度出发,参照中国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制订合理的治疗目标.
-
我国临床神经电生理工作中的问题和对策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是一门有长期历史、却充满生机的学科.临床神经电生理技术利用电子仪器检测神经系统及其感受器和效应器的生物电信号,利用信号的各种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服务,在临床实践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今神经科临床实践中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
电离辐射对EL-4细胞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Caspase-3(cysteinyl aspartic acid protease-3)是人类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是细胞凋亡过程中的重要激酶.在凋亡的执行阶段,Caspase-3负责对全部或部分关键性蛋白的酶切(激活或灭活).许多凋亡调节因子终作用于下游效应器Caspase-3,形成凋亡特征性改变[1].电离辐射可诱导多种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发生凋亡.笔者采用流式细胞术系统研究了不同剂量X射线对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为探讨电离辐射引起细胞凋亡机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Roy适应模式在ICU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Roy适应模式是美国护理学家Sister-Callisla Roy提出的一种护理理论[1].他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适应系统,包括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为了维持自身的完整状态,持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的作用后,机体适应系统通过生理和认知调节器两个亚系统进行控制、调整,并通过效应器表现出来,即产生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个方面的变化.
-
手术麻醉中应用肾上腺素的护理
肾上腺素是激动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的效应器上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的拟肾上腺素药.临床上多将肾上腺素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等其它速发型变态反应.肾上腺素是手术期间的常用药,在20ml局麻药中加入0.1mg 肾上腺素,可以延缓药物吸收,延长麻醉时间,减少切口组织出血,对降低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麻醉科护士要必须熟知其能及患者在应用期间护理上应注意的问题.
-
反应训练提高应对力
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对突发事件迅速做出反应,选择佳方式和时机使自己避开危险境地,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本领.从人接受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有一个反射弧,它由5个环节组成,即感受器(各种感官)、传入神经、中枢延搁、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组织),其中感受器的敏感程度,效应器的兴奋能力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反应能力.
-
唾液分泌相关的涎腺受体
所谓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药物、毒物等)并与之特异结合,将生物活性分子产生的信息传递到效应器,引起各种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大多是糖蛋白.涎腺的腺泡细胞和导管细胞膜上都有大量的受体分布,但是由于腺泡细胞是液体和蛋白质分泌的主要细胞,所以大多数的受体研究都集中在腺泡细胞上.英国学者Garrett将分布在涎腺上的受体分为四大类[1]:经典的神经递质受体、非肾上腺素能和非胆碱能受体、其他潜在的神经递质受体以及涎腺上的其他因子受体.
-
ATP敏感性钾通道在药理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心肌保护的有效措施是建立在对心肌缺血(Ischemia)及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目前认为心肌缺血预处理(IPC)是强有力的、可再生的内源性心肌保护的有效措施.尽管对IPC的保护机制仍有争论,但大多数观点认同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是心肌预处理保护作用的重要环节亦或终效应器.IPC现象的发现及对与其相关的KATPC的分子结构以及病生理学特点的研究,为人类利用心肌自身的保护机制,研究作用有效靶位的新药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目前KATPC与心肌药物预处理(PPC)保护机制研究现况做一综述.
-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急救体会
急性有机磷中毒(A O P P)是常见的农药中毒。有机磷农药目前仍是我国生产和使用多的农药,大多属剧毒类或高毒类。由于生产或使用不当,或防护不周,也可因误服、自服或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中毒。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脂类化合物,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理主要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胆碱能神经的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大量蓄积,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直接作用于胆碱能受体,导致下一神经元或效应器过度兴奋或抑制。
-
国内外Roy适应模式应用现状对比
阐述了 Roy适应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模式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该模式的应用现状对比,指出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将护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
罗伊和她的适应模式
美国波士顿大学护理学院的教授和护理理论家卡利斯塔·罗伊(Sister Callista Roy)创立了适应模式,该模式强调人是一个整体性适应系统,由输入、控制、效应器、输出和反馈5部分组成,输入由刺激和个体的适应水平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