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21例临床分析
沙门氏菌是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常见致病菌.猪霍乱沙门氏菌为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沙门菌属的C群,国内较少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小儿猪霍乱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临床诊断为猪霍乱沙门氏菌败血症21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及其对策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问题,已成为临床医师每天都要遇到的难题.近年来,社区获得性感染耐药菌常见的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和志贺杆菌;院内感染常与抗生素治疗失败有关,常见的细菌以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杆菌、绿脓杆菌、沙雷菌)和肠球菌为主[1].
-
广州市荔湾区饮食及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沙门菌带菌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荔湾区饮食及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状况.方法 2001-2005年对饮食及公共场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采集肛拭子进行增菌培养并鉴定.结果 5年共检测151 490人,检出沙门菌带菌者721例,平均带菌率为0.48%;721株沙门菌中有545株分属43个血清型,有176株不能分型.菌型以德尔卑、阿贡纳、肯塔基、鸭、斯坦利、山夫登堡、汤卜逊和婴儿血清型为主,8个血清型共检出370株,占检出总数的51.32%;第2、3季度分离的菌株占全部阳性数的75.45%.结论 广州市荔湾区饮食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沙门菌带菌率处于较高水平,血清型较复杂,人群带菌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
2001~2003年广东省市售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广东省市售食品的沙门菌污染状况.方法按照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食源性致病菌监测计划提供的方法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对2001~2003年省内5个地区(澄海、湛江、番禺、宝安、仁化)9大类食品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5个地区9大类食品820份,检出阳性样本31份,检出率为3.8%;各地均检出阳性样本,其中湛江的检出率高,达8.0%;阳性样本全部集中于夏秋季;生肉制品的阳性检出数占检出总数的70.97%.结论广东省市售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容乐观,应加强对食品的分类管理和卫生监测.
-
DiversiLab系统对一起韦太夫雷登沙门菌食物中毒的DNA指纹图谱分析
目的 对一起由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所分离的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方法 对东莞市发生的一起由食物中毒事件中采集的12份样本(6份患者肛拭子及6份食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以rep-PCR为原理的DiversiLab系统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对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 12份样本分离出8株韦太夫雷登沙门菌;rep-PCR 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8株菌之间相似度为95.6% ~ 99.7%,聚类分析相似度≥97%.结论 8株韦太夫雷登沙门菌的DNA指纹图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确认这是一起由食用了受同一来源的韦太夫雷登沙门菌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 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 DiversiLab系统 -
SL7207/PCMV-mtHSP70-IRES-EGFP重组沙门菌的构建及在B16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能够稳定表达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 70,mtHSP70)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双基因的鼠减毒伤寒沙门菌真核共表达载体,探讨其在小鼠黑色素瘤B16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将重组质粒PCMV- mtHSP70-IRES-EGFP电穿孔转入减毒沙门氏菌SL7207中,酶切鉴定,并对构建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体外连续传代20代后再酶切鉴定,对其稳定性进行观察;重组菌体外感染B16,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16细胞荧光表达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菌在B16细胞内mtHSP70蛋白的表达.结果 PCMV-mtHSP70-IRES-EGFP成功导入减毒沙门氏菌SL7207中;该重组菌株在体外能稳定地繁殖、生长和传代;重组菌体外感染B16约36 h后,B16细胞胞体变圆并高效表达强荧光,重组菌在B16细胞内表达mtHSP70蛋白.结论 成功构建能在真核细胞中稳定表达mtHSP70与EGFP双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氏菌株,为恶性黑色素瘤靶向基因免疫治疗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四种儿童常见肠道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
目的 对儿童感染性腹泻能进行四种常见病原菌如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空肠弯曲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建立多重PCB检测体系.结果 用一次PCR即可检测四种肠道致病菌,灵敏度达10~100 CFU/mL;同时利用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域作为内参照,有利于对粪便标本的扩增进行质量控制;对粪便标本,整个检测过程约5 h.结论 通过检测编码细菌的毒力因子或特异性生化反应相关的酶的基因,多重PCR体系能特异、灵敏、快速地检测四种肠道致病菌;icsA基因可以作为志贺菌属检测的特异性靶基因;该方法可进一步完善成体外基因诊断试剂盒.
-
盛夏来临,小心食物中毒
近一段时间,各地医院接收了多起因食用不洁食物造成食物中毒的患者.临床上,凡因进口的食物被细菌、毒素污染或食物本身有毒性,吃后发生胃肠道症状者,均称食物中毒或急性胃肠炎.病原包括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孤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毒蘑菇、毒鱼(如河豚)等,可见食物中毒并非单一病原所致的独立疾病.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沙门菌研究中的应用
在迄今已发现的2200多种不同血清型的沙门菌属中,以伤寒沙门菌(S.Typhi)引起的伤寒热为严重,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起伤寒暴发流行的重要病菌,已成为当前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于沙门菌属型别复杂,在传染来源的流行病学追溯中往往采用传统的病原分型方法进行,如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生物学分型等方法,也采用了以大肠菌素产生情况而进行的分型,随后又发展了抗性分型、全菌蛋白图谱分型、生化指纹分型、脂多糖分型以及菌毛分型等研究,在伤寒现场防治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在生物学的多学科中的日益崛起和迅速发展,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miology)方法也应运而生,同时也看到了有机地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与流行病学研究结合起来,能发展一些灵敏、特异、应用广泛的现场流行病学分析方法之广阔前景,从中引起人们更迫切地欲从更深层次去了解病原体致病遗传背景与其引起疾病流行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防治工作实际研究和发展了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
2009~2014年珠海市腹泻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了解2009~2014年珠海市腹泻儿童感染沙门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9~2014年珠海市妇幼保健院4395例门诊和住院感染性腹泻患儿送检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学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出30种血清型沙门菌546株,分离率为12.42%,小于3岁的婴幼儿沙门菌阳性病例占93.22%,男女患儿分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P>0.05)。6、7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峰时期,分离率分别为16.40%和16.09%。鼠伤寒沙门菌(50.92%)、肠炎沙门菌(13.55%)和斯坦利沙门菌(10.26%)为沙门菌优势血清型。结论沙门菌是珠海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其感染与年龄和气候密切相关。
-
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分别针对沙门菌invA基因、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hlyA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多重实时荧光PCR(TaqMan)检测.结果 经过对多重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检测的灵敏度达到11.5 fg和25.5 fg.结论 实时荧光PCR能够有效地同时检测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并且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
从痰液中分离出1株鼠伤寒沙门菌
沙门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和动物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经口传播。引起人类的疾病常见以下类型,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血流感染、伤寒与副伤寒以及病菌携带者。2014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从1例脑出血患者痰液中连续两次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是沙门菌属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血清型,但从痰液中分离出此菌的报道较为少见。
-
肠道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药敏分析
沙门菌属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是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原菌.通常可引起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菌血症、伤寒与副伤寒[1].为了解沙门菌对抗菌剂的敏感情况,作者对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到的沙门菌做药物敏感实验,为治疗由沙门菌引起的疾病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参考,现报道如下.
-
一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证实本起食物中毒由韦太夫雷登沙门氏菌引起.
-
2007年自贡市食源性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07年自贡市食源性沙门菌菌型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该地区致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菌型分布及该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为防治因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按GB/T4789.4-2003和WS/T13-1996<沙门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阳性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K-B)法.结果 食品及食源性腹泻样本经生化、血清学鉴定分属2个群4个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沙门菌8株,德尔卑沙门菌5株,肠炎沙门菌4株,斯坦利沙门菌1株.18株菌对氨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100.00%敏感.结论 自贡地区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及肠炎沙门菌.治疗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宜首选安曲南、复达欣、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先锋噻肟等抗生素.
-
安奇-一个值得介绍的抗菌药
安奇系阿莫西林(amoxicillin)与克拉维酸钾(potassium clavulanate)的复方制剂.阿莫西林的抗菌谱基本与氨苄西林相同,但对肠球菌属和沙门菌属的作用较氨苄西林强2倍,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迅速和强,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本品穿透细菌细胞壁的能力较强;②本品抑制细菌的胞壁的合成,使细菌迅速成为球形体而破裂溶解.
-
SL7207/pBud-VP3-IL-24的肿瘤靶向性及其对胃癌细胞免疫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白细胞介素(IL)-24的减毒沙门菌载体SL7207/pBud-VP3-IL-24对胃癌细胞的靶向性及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胃癌细胞荷瘤模型,将SL7207/pBud-VP3-IL-24(A组)、SL7207/pBud(B组)、生理盐水(C组)经口服饲喂胃癌荷瘤小鼠,分别采用组织匀浆菌落计数、RT-PCR分析及荧光蛋白定位检测减毒沙门菌株SL7207、apoptin-EGFP融合绿色荧光蛋白及IL-24基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及中性红试验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毒作用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结果 在A组治疗后7d,小鼠肿瘤组织发现有减毒沙门菌株SL7207;随着时间推移,肿瘤组织中细菌数量逐渐增多,第21天,肿瘤组织中细菌数量比其他组织明显增多(P<0.05).病理切片提示胃癌组织细胞溶解坏死.同时,IL-24基因和apoptin-EGFP蛋白在肿瘤组织有所表达,RT-PCR定量显示IL-24基因在肿瘤组织较其他组织多(P<0.05).MTT和LDH实验显示,A组淋巴细胞增殖(0.75±0.11)和NK细胞活性(0.38±0.06)%明显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红实验结果提示,A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0.4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7 207/pBud-VP3-IL-24对胃癌组织具有靶向性,能在肿瘤组织优先表达其携带基因及蛋白,并通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调节抗肿瘤免疫.
-
扬州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沙门菌带菌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扬州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沙门菌带菌状况,防止因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2014年选取扬州市1035名食品加工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填写《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监测信息表》,采集肛拭子进行沙门菌检测.结果 1035名调查对象中检出沙门菌14株,带菌率为1.35%,分布在5个血清群.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种的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带菌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食品加工从业人员沙门菌带菌率较高,存在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隐患.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健康监管力度,确保居民食品安全.
-
左氧氟沙星治疗尿路感染15例临床分析
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抗菌药,为氧氟沙星左旋体,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变型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部分大肠杆菌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本文观察15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尿路感染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恙虫病误诊为沙门氏菌感染1例
患者女性,29岁,于2003-10-3因发热、头痛、腹胀及四肢乏力3天入院.患者长期在山间矿区工作,既往身体健康;体查:体温37.5℃,脉搏78次/分,左侧颌下触及0.5cm×0.3cm淋巴洁,质中、活动、无压痛,咽后壁无充血水肿;胸廓无畸形,触诊语颤对称,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及胸膜摩擦音;左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及,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存在.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4.6×109/L,N0.731,L 0.219,PLT 164G/L,Hb 125g/L,EC 0;肝功能正常,肥达-外斐试验(-),查疟原虫(-),血培养(-),大便常规、培养(-),胸片及腹部B超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