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岩汤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津丽;贾英杰;张硕;张蕴超;李小江;陈昱丞

    [目的]观察消岩汤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合并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大株红景天注射液)40例,观察组(消岩汤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40例.两组均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岩汤口服治疗.21 d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分别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2)、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卡氏评分(KPS)变化.[结果]消岩汤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血液中D-D2水平,降低血小板,有效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观察组较对照组可以改善恶性肿瘤患者一般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消岩汤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补肾通络方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致膜性肾炎大鼠高凝状态的影响

    作者:汪保和;皮亦华;黄畅;金红;卢岳华

    目的 观察补肾通络方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致膜性肾炎模型大鼠高凝状态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阿司匹林给药组和高、中、低剂量补肾通络方给药组.用C-BSA免疫法制备膜性肾炎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测定24 h尿白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肾皮质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24 h尿白蛋白排泄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浆Fib和肾皮质TXB2的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补肾通络方给药组的这些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造模后大鼠肾皮质6-keto-PGF1a量明显减低,补肾通络方给药使其量有所增加.结论 补肾通络方能使膜性肾炎大鼠的血小板聚集性、血浆Fib水平和肾皮质TXA2的量降低,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防止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机制.

  •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非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王超权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内科住院的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47例.葛根素治疗组23例,对照组24例,正常组20例.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葛根素注射液250 mL每天静脉滴注1次,10d为1个疗程.测定各组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ηbl,10s-1)、全血高切黏度(ηbh,150s-1)、血浆黏度(ηp,120s-1)、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纤维蛋白原(Fbg)、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商、低切还原黏度(ηrh、ηrl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ACS患者ηb、ηbl、ηp、Fbg、ESR、K值、ηrh、ηrl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葛根素组治疗后ηbh、ηbl、ηp、Fbg、ESR、K值、ηrh和ηrl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可降低ACS非再灌注治疗患者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和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ACS患者高凝状态.

  • 血栓前体蛋白测定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红松;李培杰;陈天铎;杨兰;董晨明

    目的评价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变化在严重脓毒症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TPP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含量,并与10例一般感染组、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严重脓毒症患者收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后第1、3和5 d各项凝血指标,及与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OFA)、简化急性生理评分系统Ⅱ(SAPSⅡ)、Marshall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与D-二聚体含量阳性率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PT、APTT、Fib在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严重脓毒症死亡患者的TPP浓度持续升高,与SOFA、SAPSⅡ、Marshall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TPP可作为严重脓毒症预后及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与PT、APTT、Fib、D-二聚体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血栓弹力图在监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机制中的应用

    作者:许志平;崔玉静;吴铁军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该病严重威胁母婴健康,是导致妊娠期和围生期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为9.4%~10.4%,国外为7%~12%[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主要为广泛的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或变异导致高凝状态,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应加深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

    作者:马晓春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因制动、卧床、高凝状态及血管损伤等因素,无疑是DVT的高危人群.目前国内外已发表了多个DVT预防指南或共识,为相关人群的DVT预防提供了依据.

  •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观察

    作者:陈惠德;李宁;邱繁荣;林谷风

    近年来国外经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在各种循环衰竭发生前后,使用肝素可延长存活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和微循环[1].我们通过临床研究也发现,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危重患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器官衰竭(MOF);并证实了术后早期使用肝素可提高患者存活率[2].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高沿航;高普均;王春光;李艳茹;王丹;李玉琴;金晶兰;朴云峰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β2GPⅠ)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分别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组、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β2GPⅠ水平和阳性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①活动期及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IgM和IgG型aβ2GPⅠ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组与缓解期组相比,IgG型aβ2GPⅠ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aβ2GPⅠ阳性率的比较中,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组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可能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有关,是其高凝状态的可能原因之一.

  • 血浆组织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黄琬玲;周燕斌;黎银焕;黄丽霞;蔡兴东;曾庆理;李少丽

    目的 检测组织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探讨其与NSCLC患者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1例NSCLC患者、13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14名健康对照者血浆组织因子浓度,分析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组织因子浓度NSCLC组、良性肺病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50.88±201.58)、(510.77 ±201.20)、(178.34±66.73) ng/L,P均<0.05].按组织因子水平分为低组织因子组(103.73~476.22 ng/L)和高组织因子组(476.22~1003.00 ng/L)后进行分析发现,NSCLC患者血浆组织因子水平随着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 =0.026),且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明显相关(P =0.0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x2=0.145,P =0.70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组织因子表达水平与NSCLC预后无显著相关关系(RR=1.001,95% CI0.998 ~1.004,P=0.452).结论 NSCLC患者组织因子水平与TNM分期有密切联系,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及生存率无明显相关,对NSCLC病情和预后的判断有局限性.

  • 原发性肺癌合并Trousseau综合征19例

    作者:刘如平;石志红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肺癌合并Trousseau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1月~1999年1月经我院诊治的1 792例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资料.对合并Trousseau综合征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 792例肺癌有19例合并Trousseau综合征,发生率1.06%(19/1 792),其中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为0.38%(2/518),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为1.33%(17/1 274).实验室检查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计数均有异常.结论 可能部分原发性肺癌存在血液高凝状态,易合并Trousseau综合征.在化疗的同时加用肝素钠(UFH)具有较好的疗效.

  • 早期肝素疗法对儿童肾病综合征预后的观察研究

    作者:赵丽;雷彦杰;张秋河;王增春;潘秋玲

    儿童肾病综合征(NS)中经多种治疗无效的"难治性肾病",其原因目前仍未阐明,但与病初的高凝状态未得到及时纠正,以致形成肾小球微循环内凝血加重病变的发展有较大的关系.

  • 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潘静玲;王小娟;吴萍

    目的 探讨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化疗科2009年1月至2012年5月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181例,依照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分为远处转移组(68例)和无远处转移组(113例),另匹配健康体检者270名为对照组.观察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总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浓度,并比较化疗前后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上述凝血指标的浓度.结果 3组化疗前PT、APTT、FIB、TT、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43、4.791、5.795、3.671、10.564,P均<0.05),且肿瘤无远处转移组和肿瘤远处转移组PT[(11.31±0.98)s、(11.20±0.95)s与(11.99±0.89)s]、APTT[(29.01±4.52)s、(28.25 ±3.98)s与(30.45±4.95)s]、TT[( 19.35±2.09)s、(18.68±1.98)s与(19.98±1.89)s] 均低于健康对照组,FIB[( 3.05±0.68) g/L、(3.89±1.01) g/L与(2.29±0.38 )g/L]、D-D[(98.88±15.94)μg/L、(227.31±35.12) μg/L与(35.41±3.43) μg/L]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肿瘤远处转移组在FIB[(3.89±1.01) g/L与(3.05±0.68) g/L]、D-D[(227.31±35.12) μg/L与(98.88±15.94) μg/L]亦高于肿瘤无远处转移组(P均<0.05).化疗前后对比发现,肿瘤远处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化疗前后PT、APTT、D-D、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化疗后FIB较化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转移组:(3.25±0.78) g/L与(3.89±1.01)g/L;无转移组:(2.58±0.75) g/L与(3.05±0.68)g/L;P均<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随着转移灶的出现,高凝状态可加重;并且化疗可一过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临床医师需要认清化疗前后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四种药物联合治疗136例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林丹华;庄永泽;陈建;谢福安

    激素仍是治疗肾小球疾病的主要药物,可使许多肾病患者得到缓解,单用易导致复发、依赖,长期大剂量使用副作用大.动物试验与临床研究均证实,单用雷公藤对某些肾小球疾病有一定的疗效[1,2].许多肾小球疾病存在高凝状态,激素及利尿治疗亦可加重高凝状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具有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的作用[3].因此,我们采用激素(P)、雷公藤(TW)、抗凝剂(AC)、ACEI四类药物联合治疗(简称PTAA疗法)136例肾小球疾病,旨在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报告如下.

  •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晓蕴;李莉;谭晓艳

    D-二聚体(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映凝血酶生成多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及判断溶栓疗效的有效指标.D-二聚体在动脉硬化尤其是多支病变增高明显[1].

  • 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

    作者:耿平;夏仲芳;顾健;徐敏;徐继扬;谈定玉;马爱闻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高凝状态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2例急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EICU)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以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按照严重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治疗;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7 d.健康对照组在体检当日清晨,中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入院1、3、5和7 d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栓前体蛋白(TpP)、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记录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1 d时,CD62P、TpP、TM、vWF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随入院时间延长,两组各指标数值呈下降趋势,至7 d时与1 d时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药治疗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至7 d时中药治疗组CD62P、TpP、TM与健康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治疗组28 d病死率为40.0%(8/20),中药治疗组为36.4%(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早期就存在高凝状态;血必净注射液对其能有效干预,其机制可能是保护了受损的血管内皮,但对病死率无影响.

  • 糖尿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作者:唐伟;孙敏;刘超

    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高凝状态,包括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减少及活性降低所致的内源性凝血系统活化;血小板膜流动性降低、更新加快、活性增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水平升高所致的纤溶活性降低.通过控制血糖和针对凝血因子、血小板及纤溶异常的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状态,从而降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血栓弹力图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安秀敏;蔡婷婷;缪珩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2 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血尿酸水平下的凝血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8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血尿酸正常组(108例)和高尿酸血症组(HUA组,10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02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均予以血栓弹力图、血脂、肾功能、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测.血尿酸与血栓弹力图参数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尿酸正常组及HUA组均呈现高凝趋势,表现为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明显降低(F=29.30、12.63, P均<0.001),凝固角(angle)、大振幅(MA)、纤维蛋白原升高(F=12.52、13.63、13.23, P均<0. 001);与血尿酸正常组相比,HUA组的K较低,angle、MA、纤维蛋白原较高(P均<0. 05).进一步对HUA组分别以性别及尿酸中位数分为4组,结果显示,与A1组(男<440. 5 μmol/L)相比, A2组(男≥440. 5 μmol/L)R、K降低,angle、MA升高(t=3. 46、2. 29、-2. 52、-2. 34,P均<0. 05);与B1组(女<452. 5 μmol/L)相比,B2组(女≥452. 5 μmol/L)K降低,angle、MA升高(t=2. 56、-2. 32、-2. 07,P均<0. 05).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因素后,血尿酸与R、K呈负相关(r= -0. 199、-0. 284,P均<0. 05),与angle、MA呈正相关(r=0. 269、0. 347,P均<0. 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尿酸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高凝状态相关.

  • 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系肥胖及其代谢合并症的促炎性脂肪细胞因子

    作者:朱大龙;童国玉

    肥胖常伴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T2DM)、高血压、内皮功能紊乱、血脂异常和高凝状态,这些与心血管疾病(CVD)相关的代谢危险因素在一个个体内集结的情况称为代谢综合征(MS).迄今为止,MS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中心性肥胖和IR是被公认的重要的致病因素.

  • 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

    作者:靳明星;刘艳迪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终身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炎症状态,并伴有异常的凝血和血液高凝状态.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主要临床范围在于激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其发生机制复杂,原因不明,是IBD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IBD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BD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治疗及预防是IBD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及重点.因此,检测IBD患者的凝血状态,重视IBD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早期快速诊断及干预DVT,对于改善IBD患者预后及降低病死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炎症性肠病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40年(Ⅱ)

    作者:王嘉桔;尚德俊;王书桂

    2开拓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新领域(1978~1998年)TAO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血瘀证和"脱疽"的范畴,是常见动脉闭塞性疾病.中西医对血行和血液循环、血瘀和高凝状态、气血瘀滞和动脉阻塞、活血化瘀和抗栓疗法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TAO的经验也就适用于其它周围血管疾病,而且与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相一致.这个观点在70年代末期,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报告中得到证实.尚德俊在我国首次出版<周围血管疾病证治>,为全面开拓中西医结合研究周围血管疾病,起到了推动作用.

1098 条记录 12/55 页 « 12...9101112131415...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