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潮气量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老年患者单肺通气的临床研究

    作者:叶建荣;马宁;米娜瓦尔·热扎克

    目的 探讨低潮气量(VT)联合低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老年患者实施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择实施胸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术中采用低VT联合低PEEP;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通气方案.记录两组术中PaO2、PaCO2、PETCO2、MAP、CVP及气道峰压(Ppeak).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单肺通气60 min时研究组PaO2显著升高,Ppeak明显下降(P<0.05);两组不同时点PaCO、PET CO2及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3d内有3例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例(P<0.05).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实施胸科手术采用低VT联合低PEEP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开胸手术.

  •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何建华;马曙亮;顾连兵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P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切口所在肋间胸椎旁注射0.5%罗哌卡因12~15 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插管后手术前、切皮后5 min、手术结束前及术后2h的MAP、HR.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6、12、24和48 h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G组比较,P组切皮后5 min 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P组术后2、6、12时点的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P组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较好(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用于胸科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

  • 不同镇痛方法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心肌肌钙蛋白T的影响

    作者:张焰;钱红娣;沈志耘;吴长毅;杨定清

    目的研究不同镇痛方法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比较哌替啶组、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和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的镇痛效果,监测术前、术毕、术后6 h和24 h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cTnT含量的变化,并记录SaO2、HR、BP和RR.结果(1)PCIA组和PCEA组的镇痛效果及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明显优于哌替啶组(P<0.01);(2)三组术后6、24及48 h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及cTnT含量均升高,但PCIA组和PCEA组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哌替啶组(P<0.01),同时PCEA组优于PCIA组.结论PCEA和PCIA都能明显抑制术后疼痛,同时可减轻血液粘滞度升高,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心脏供血,提高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尤以PCEA为佳.

  • 高乌甲素复合曲马朵用于胸科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作者:卞清明;顾连兵;黄凤伦

    目的: 观察高乌甲素复合曲马朵用于胸科手术病人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高乌甲素组(L组):高乌甲素0.6 mg·kg-1;曲马朵组(T组):曲马朵12~14 mg·kg-1;高乌甲素复合曲马朵组(L+T组):高乌甲素0.6 mg·kg-1+曲马朵6~7 mg·kg-1.均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按2.0 ml/h速度使用一次性镇痛泵经静脉持续镇痛48 h.比较三组镇痛、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T组、L+T组患者术后48 h内镇痛效果优于L组,但L组、L+T组术后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T组(P<0.05).结论: 高乌甲素复合曲马朵术后静脉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可以减少曲马朵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 右美托咪啶用于抑制胸科患者术后围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作者:李锋;袁媛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抑制胸科术后患者围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 Ⅰ~Ⅱ级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和生理盐水,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躁动呛咳发生率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率低,清醒度、镇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胸科患者术后围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 手术室舒适护理在胸科患者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袁松林

    目的:探讨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在胸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方法:将70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以舒适为准则的舒适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两组均于术前1天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得分愈高,焦虑程度愈重;分别于术前1天和麻醉前测量患者的心率、收缩压;及术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术前1 d HAMA得分情况、麻醉前与术前1 d心率和收缩压变化情况、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是人性化关怀式的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是护理观念的升华.让患者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可减轻患者对手术恐惧和担忧,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

  • 单肺通气对胸科手术患者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

    作者:高永涛;张伟时;曾因明;丁锦芸

    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下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方法:10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ASAⅠ~Ⅱ级,分别在单肺通气前1min(T1)、单肺通气30min(T2)、单肺通气结束前1min(T3)各时刻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T2、T3时刻,肺内分流率较T1时刻显著增加,动脉血氧分压较T1时刻显著下降,T3时刻的动脉血氧分压较T2时刻有所回升.结论: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血气将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上胸科手术行单肺通气是安全的.

  • 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研究和进展

    作者:徐龙明;朱云柯;左云霞

    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实施及镇痛效果越来越受到重视.术后镇痛对于促进患者术后尽早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临床上术后镇痛模式、镇痛药物的种类很多.有研究表明多模式镇痛对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临床推广价值[1].胸外科手术术后镇痛方式包括患者自控静脉镇痛、胸部硬膜外镇痛、肌内注射镇痛、口服镇痛药、肋间神经冷冻.超声技术的发展,使得椎旁神经阻滞技术和竖脊肌筋膜下阻滞技术在镇痛领域得到广泛开展.镇痛药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其作用机制及镇痛效果不同.镇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术后的镇痛效果更加确切.术前对患者身体素质进行整体评估,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病史,制定个性化术后镇痛方案,将更加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实施.目前关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文献较多,但是国内外均缺乏这方面的综述文献.本文着重阐述了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必要性、药物机制、镇痛效果、研究现状.旨在让临床医师更清楚地认识术后镇痛的方法与机制,为更好地处理胸科患者的术后疼痛提供理论支持与临床参考.

    关键词: 胸科手术 术后镇痛
  • 3种药物配伍硬膜外持续泵注用于胸科术后镇痛临床观察

    作者:姚乃修

    目的比较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不同配伍用于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年龄36~76岁、体重46~79kg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加例,麻醉前硬膜外穿刺置管,均采用复合全麻或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麻.A组:术后硬膜外腔先予0.25%布比卡因5 ml后接镇痛泵,以2 ml/h速度注入0.125%布比卡因;B组:镇痛复合液为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 mg/L(2 ml/h);C组:镇痛复合液为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 mg/L+氟哌利多25mg/L(2 ml/h).分别在术后2、4、8、12、24、48h观察患者疼痛程度、镇静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反应,同时观察患者的循环功能.结果B组和C组患者术后各时刻的疼痛评分均低于A组,且其镇静程度评分明显高于A组;B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A组与C组;3组均无肺部并发症.结论选择布比卡因、芬太尼及氟哌利多联合用于胸科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好,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少.

    关键词: 胸科手术 术后镇痛
  •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气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刘勇;曹春芳;廖建文

    胸腔镜,纵隔镜的出现为胸科手术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单肺通气技术的操作越发显得重要.但临床上常遇到导管插入后管端不到位或由于术中患者体位变动,手术牵拉等原因,致导管错位.通常插管后用传统定位法(听诊法、呼出气流法),双肺隔离效果不佳,甚至发生低氧血症.自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应用于双腔管定位以来,双腔管插管错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大为降低.

  • 复方利多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用于胸科患者的术后镇痛

    作者:倪燕;丁正年;张国楼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CL)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胸科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CL组、罗派卡因(R组)和单纯静脉镇痛(I组)三组.术毕,CL组和R组分别由术者实施0.8%CL 12 ml或0.375%罗派卡因12 ml肋间神经阻滞,范围包括胸部切口上下两个肋间.三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FCIA药物:芬太尼12μg/kg+格拉司琼6 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总量100 ml.记录术后1、4、24、48、72 h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并监测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 CL、R组各时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P<0.05),而CL组的疼痛评分又明显低于R组(P<0.05).CL组PCA次数和哌替啶用量均明显少于R和I组.结论 关胸前施行CL肋间神经阻滞能明显增强术后镇痛效果,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用量.

  • 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陈斌;苗民;韩继修;胡北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监测在老年患者胸科手术围术期麻醉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老年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采用麻醉深度监测,结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术中麻醉管理;Ⅱ组未行麻醉深度监测,以患者循环指标调节麻醉深度.连续监测MAP和HR,记录拔管后5、10、20和30 min时的躁动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随访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即刻的MAP和HR均较诱导前降低(P<0.05),但 Ⅱ 组下降较 Ⅰ 组明显(P<0.05).Ⅰ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完成指令时间和拔管时间均较 Ⅱ 组缩短(P<0.05).拔管后各时点Ⅰ组躁动评分较Ⅱ组低,Ram say镇静评分较Ⅱ组高(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发生.结论 老年胸科手术全身麻醉下实施麻醉深度监测能实时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蔡英蔚;魏忠友;张辉

    开胸手术多首选全身麻醉.本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和单纯全身麻醉.比较两种方法对呼吸、循环、复苏过程以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 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在胸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史俊武;王瑛

    目的 评价盲探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在胸科单肺通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8例全麻胸科手术患者,行盲探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麻醉.结果 48例均顺利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其中45例一次性成功,3例二次插管成功.插管短时间为1 min,长为10 min.48例在术中均隔离完全,均未出现插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利用气囊阻塞手术侧支气管的方法来实现单肺通气,其插管难易度等同于一般单腔插管,肺隔离完全,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较小,对上呼吸道有变异或双腔管插管有困难者也适用.

  •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夏昌兴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胸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3例实施全麻,B组25例实施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检测诱导前即刻(T0)、切皮时(T1)、切皮后2h(T2)、切皮后4 h(T3)、停药时(T4)、拔管后5 min(T5)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白细胞介素6(IL-6)、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变化,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两组切皮后Cor、E、NE、IL-6水平均高于基础值,切皮后3~5h达到高峰,T2-T3时段B组Cor、E、NE、IL-6水平低于A组;B组术中rSO2较基础下降幅度小于A组;B组术后1d、3dMMSE评分高于A组,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科手术使老年患者应激激素升高,硬膜外麻醉对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老年胸科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

  • 胸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研究

    作者:傅晓青;杨勇;董礼文;程根苗;王军

    目的:探讨胸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中医辨证规律.方法:建立胸科疾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标准,对150例胸科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胸科手术患者术前痰证占45.3%,其次为血瘀证(17.3%)和气滞证(16.0%).术后虚证增多明显.气虚、阴虚、血虚证共51例,占34.0%.兼夹证术前、术后分别为37.5%和42.0%.手术前无证候者术后也大多无证候.结论:胸科患者术前多属实证,证型以痰证为多见;术后属本虚标实,以气虚痰瘀、脾虚痰湿为多见.痰浊为主要致病之邪,手术前后化痰可作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治则之一.

  • 盲探置入支气管封堵导管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漆勇;任利远;潘志浩

    胸科手术常需单肺通气,大多通过一些气道管材来实旋,常用的有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由于插管和定位比较方便,对肺的损伤小,以及双肺隔离较彻底且可选择性阻塞一侧肺或肺叶[1],而被广泛应用。支气管封堵导管须从单腔气管导管内置入到需萎陷侧肺支气管内,为保证单肺通气时准确对位的效果,常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来定位[2]。作者采用盲探法完成多例麻醉,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利用 PetCO2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位置

    作者:吴晓平

    随着胸科手术及各种术中需行单肺通气(OLV)手术的发展,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在临床麻醉中较多地被运用,但其插管后定位较单腔管困难,传统的定位是通过听诊和调整DLT的位置;Smith等认为通过反复听诊确定双腔支气管导管已到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仍可发现48%的导管管端是错位的.作者通过观察病人在平卧位双肺同时通气时两侧各自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数值及波形的监测来研究其变化与DLT位置的关系,为临床麻醉行DLT插管提供借鉴.

  • 硬膜外复合全麻用于胸科手术糖尿病人的麻醉

    作者:李平安;黄自生;郭学文;卢子会;刘雪玲

    开胸手术多首选全麻,本文采用硬膜外复合全麻( GE)和单纯全身麻醉( GA).比较两种方法对呼吸、循环、血糖浓度、苏醒过程以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作者择取了 1998年 5月~ 2002年 10月间的 28例胸科手术糖尿病病人的麻醉,现报告如下.

  • 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对笑气吸入浓度的影响

    作者:蓝志坚;徐军;杜光生

      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指新鲜气体流量低于1L/min,大于500mL/min[1]。由于呼出气体的重复吸入,可致环路内吸入的氧浓度逐渐降低,麻醉气体浓度逐渐增高,宜监测环路内吸入的氧浓度、笑气(N2O)浓度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以策安全[2]。本文通过118例低流量循环紧闭麻醉病人的观察,认为吸入N2O浓度的变化是存在一定规律的。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ASAⅠ~Ⅲ级,择期手术病人118例,男性55例,女性63例,年龄(49.7±13.6)岁,体重(57.4±10.1)kg。胸科手术14例,腹部手术100例,脊柱及其他手术4例。手术时间172.9±83.1min。术前用药鲁米那钠0.1mg,阿托品0.5mg。二、麻醉诱导安定0.2mg/kg,芬太尼4~6ug/kg,依托咪酯0.2~0.3mg/kg、万可松0.12mg/kg面罩加压吸氧,纯氧去氮后,口腔明视下气管内插管。

347 条记录 9/18 页 « 12...6789101112...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