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报告
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intradural lumbar disk henfiation,ILDH)是一种少见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发生率较低,国外学者报道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0.04%~0.33%[1].现将我院收治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玻璃酸钠注射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炎疗效观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肿胀及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但至今病因不十分清楚[1].大多数研究认为,除退行性病变外,还可因损伤、感染和炎症引起,也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我科自1998年起,应用玻璃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注射液(商品名:施沛特),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492 例,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护理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的骨科疾病,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从而压迫颈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至行走活动困难,胸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带来困难.同时心理也产生不平衡状态.
-
磁共振T2 mapping序列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T2弛豫时间图(T2 mapping)成像技术在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97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485个腰椎间盘)纳入观察组,另选择97名同期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组;通过3.0T磁共振成像(MRI)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进行扫描,行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成像,对不同MRI腰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T2 mapping值(T2值)进行比较,并对不同分级腰椎间盘T2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两组Pfirrmann分级平均得分.结果:通过T2 mapping扫描,在97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的485个腰椎间盘中,I~Ⅴ级腰椎间盘个数分别为:87、142、117、98、41.通过方差分析,I~Ⅴ级间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T2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86,F=7.013,F=11.689;P<0.05);组间两两比较,前纤维环T2值中,Ⅲ级与Ⅳ、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4,5.69,P<0.05);后纤维环T2值中,Ⅰ级与Ⅱ级、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级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8,7.09,P<0.05);髓核T2值中,Ⅳ级与Ⅴ级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级间均有统计学差异(t=6.34,t=5.17,t=4.82;P<0.05).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髓核各分区T2值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5),前纤维环和后纤维环T2值无明显相关(r=0.08,P>0.05).观察组Pfirrmann分级平均得分(78.57±10.12)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6,P<0.05).结论:T2 mapping成像技术可作为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量化依据,对于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具有积极意义.
-
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0例
2005年以来,笔者综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0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50例中,女34例,男16例;年龄35岁以下4例,50~60岁34例,60~80岁12例;有外伤史12例,退行性病变30例,不明原因8例;病程1年以内6例,1~2年18例,2~3年15例,3年以上11例.
-
益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30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系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一种退行性病变.临床以痞满为主症,伴有胃脘部隐痛、刺痛、纳差等.笔者根据"久病气虚"、"久病必淤"、"久病多淤"、"病久入络"的病理特点,用益气活血为主治疗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红外线照射配合药膜外敷治疗颈椎病30例
我们采用红外线照射加敷药膜治疗颈椎病30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9~65岁,平均43.2岁;病程1~25年.临床表现为颈部不适,头晕,头痛,颈肩痛,劳累或局部受寒时加重,甚者伴有呕吐,心悸等症状.为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或颈椎呈退行性病变.均经CT确诊.
-
中药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
1995年以来,笔者用中药身痛逐淤汤配合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小18岁,大65岁,平均35岁;病程长11年,短20天。有明显外伤史者32例,劳后发病者21例,无明显诱因者25例,均有腰痛或腿痛且沿坐骨神经放射。患肢小腿后侧及足部感麻木者53例,有跛行或间歇性跛行4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退者47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3例,X线平片显示椎体退行性病变者27例,椎间隙前窄后宽生理曲度变直者52例,脊柱侧弯者48例,腰椎骶化者12例,骶椎腰化者8例,经CT检查确诊者28例。……
-
耳穴贴压法治疗颈椎综合征46例
我们用耳穴贴压法治疗颈椎综合证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6例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诊断依据确诊.其中男31例,女1 5例;年龄大72岁,小35岁,平均55岁;病程长30年,短6个月.神经根型32例,混合型9例,椎动脉型2例,脊髓型2例,交感神经型1例.诊断依据为: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往往慢性发病.⑧颈、肩背疼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者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低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空隙变小.
-
针灸治疗颈椎病34例观察
笔者根据针灸治病的原理,用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并按辨病与辨证论治结合的原则选择相关穴位,采用适当的疗法,结果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现代医学诊断标准:①有慢性劳损及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部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MR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针推科住院及门诊病人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2~70岁,平均50.79岁;病程短1周,长21年,平均38.2个月.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各1 5例,混合型4例.
-
化脓灸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1例
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是由于耳蜗、听神经及其中枢通路中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听力减退或丧失,基本临床特征为气导、骨导听力同时下降,病变位于耳蜗、听神经和各级听觉中枢,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病因可能与耳部血流和神经障碍、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噪声、耳毒性药物损伤、老年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目前主要采用营养神经、扩张血管药物、溶栓及高压氧仓等治疗,但效果不理想.笔者用化脓灸法治疗感音性神经性耳聋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中药治疗甲状腺结节研究进展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ar,TN)是临床常见甲状腺疾病,指局部甲状腺细胞生长异常导致甲状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退行性病变等均可引发TN。大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触诊发现患病率为3%~7%,高清晰甲状腺B超发现患病率为20%~70%[1]。TN广义上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排除并发囊内出血和感染以及甲状腺癌囊性变者[2]。中药已成为防治TN的重要方法。现将近年来中药治疗TN研究综述如下。
-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为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临床上以膝关节的发病率高。国外调查25岁以下人群中发病不超过5%,但80岁人群中90%以上患病[1]。国内调查表明,西安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为27.8%,40岁人群患病率为16.8%,60岁为38.4%,70岁以上为46.6%[2],上海骨关节炎患病率为4.18%[3]。
-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睡眠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原因未明的中枢系统退行性病变,多发于中年或老年早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AD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现就AD患者睡眠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活血化淤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运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本病系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的一种退行性病变.其以胃脘疼痛、痞闷、胀痛或胃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为主要临床特征.
-
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概况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arterial,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病症。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针灸治疗CSA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联合针刀松解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的疗效
目的 比较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与硬膜外阻滞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腿痛的疗效.方法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腿痛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B组采用硬膜外阻滞,注射药物种类、剂量与A组相同.两组患者均治疗2次,1次/10d,2次1疗程.记录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VAS值.于治疗后12个月行改良MacNab评价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后24 h的VAS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周~12个月腰痛的VAS明显降低(P<0.05),而腰痛伴腿痛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优良率73.9%(17/23例)高于B组39.1%(8/23例)(P<0.05).结论 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加针刀松解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痛的有效方法.
-
心传导系统病变猝死1例
心传导系统病变导致猝死的公认病变是心传导系统肿瘤,炎症及出血,而国内法医实践中往往把心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作为其死因诊断标准,但病理学者则有不同认识,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复习相关文献,结合案例,阐述对其诊断标准的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
太极腰痛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术后5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医风湿病中常见的腰腿痛疾病,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与损伤,导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使椎间盘的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而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的一种病症,属中医“腰痛病”、“痹证”范畴。中医治疗有明显优势,针刀治疗已广泛认可。然术后反复、麻痛遗留等情况屡见不鲜。2015年4月以来,我们两科运用科内制剂太极腰痛丸联合中药熏蒸,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巩固疗效之用,能缩短病程,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
颈椎病患者颈部自我功能锻炼健康教育的体会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以退行性病变为基础的疾患,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系列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的综合症侯群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智能手机、工作方式、电脑及空调的普及应用,智能手机网络游戏的诱惑致使低头族人群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颈椎病发病率已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1].颈椎病患者颈椎周围肌肉与健康人相比更容易疲劳,颈椎肌力失衡导致颈椎间盘退变.其中,对颈部后肌群的锻炼尤为重要.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牵引并配合功能锻炼等等.我们通过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让他们主动参与配合治疗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