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转移性相关基因CD44v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意义

    作者:苑凤芹;石正;韩策;刘旭研

    结直肠癌转移是宿主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发现细胞黏附因子CD44基因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长、浸润、转移和预后相关.我们运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方法(S-P法)对165例结直肠癌组织用CD44 v6单克隆抗体进行标记,探讨其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 亲和素-生物素黏附系统修饰纳米纤维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俊;阎作勤

    目的 观察亲和素-生物素黏附系统(avidin-biotin binding system,ABBS)快速黏附雪旺细胞(SCs)对组织工程神经促进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以坐骨神经缺损10 mm作为实验模型.取40只Wistar大鼠分成A、B、C、D4组,每组10只.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组;B组:空白对照组,用聚乳酸己内酮共聚物[ Poly(L-lactic acid-co-epsilon-caprolactone),P(LLA-CL)]支架修复神经缺损;C组:P(LLA-CL)支架上用普通方法黏附雪旺细胞修复神经缺损;D组:P(ILA-CL)支架上用ABBS法黏附雪旺细胞修复神经缺损.术后3个月,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再生神经轴突及髓鞘厚度,评估ABBS对于促进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 C组与D组的神经修复效果无差别.虽然修复效果不及A组,但是均明显好于没有雪旺细胞的B组.结论 ABBS在动物体内实验中未对组织工程神经促进神经再生造成不利影响,是一种可靠的细胞快速黏附方法.

  • 脑脊髓病样表现的生物素酶缺乏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秀伟;侯豫;辜蕊洁;封志纯

    目的 探讨脑脊髓病样表现的生物素酶(BTD)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l例BTD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男,6岁,入院前3个月进行性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既往在3岁感冒后出现类似情况;平时手易脱皮,有口角炎.外院检查示视听诱发电位异常.入院后查脑脊液正常,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枕叶、基底节区多发点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入院后出现延髓麻痹表现,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尿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尿乳酸、3-羟基异戊酸、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甲基枸橼酸及3-羟基丙酸排泄量增高;血串联质谱技术(MS/MS)分析,丙酰基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C5-OH)浓度明显升高;血BTD活性明显降低0.076 pmol/(min·mm3),确诊为BTD缺乏症.给予生物素40 mg/d口服,3天后撤机成功,2周后可行走,皮疹消退;3周后复查头颅MRI示原病灶消失,脊髓MRI未见异常.PCR直接测序法检测BTD基因,发现患儿第2号外显子上T172 T/C杂合突变和第4号外显子上T1413C纯合突变,家系验证及数据库查询证实后者为致病性突变.出院后继续给予生物素口服20 mg/d,随访2年无异常.结论 BTD缺乏症表现复杂多样,尿GC/MS及血MS/MS分析可协助诊断,BTD活性测定及BTD基因检测可进一步确诊此病,及时给予生物素治疗疗效显著.

  • 生物素与生物素酶缺乏症

    作者:杨艳玲

    生物素(biotin)又称为维生素B8、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的含硫维生素,和其他B族维生素一样,大部分从食物中摄取,少数在机体肠道中的细菌体内合成.生物素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以动物肝脏、大豆、蛋黄、鲜奶和酵母中含量较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中含量很少.但是,食物中的生物素为蛋白结合状态,需在肠道中经过生物素酶的作用生成游离的生物素才能发挥作用[1~3].

  • SA-IL-7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膀胱内灌注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的治疗效应

    作者:张振;贺利民;马磊;李金龙;许晓玲;高基民

    目的:制备链亲和素标记的白介素7(streptavidin-tagged interleukin-7,SA-IL-7)融合蛋白,评价其对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治疗的效果.方法:构建pET24a-SA-IL-7重组质粒,制备SA-IL-7融合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SA-IL-7融合蛋白与生物素化膀胱癌细胞MB49的结合,胸腺细胞增殖法检测SA-IL-7融合蛋白促进胸腺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应用小鼠表浅性膀胱癌模型评价膀胱内灌注SA-IL-7的治疗效果,观察小鼠生存期,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结果:成功制备的SA-IL-7融合蛋白可锚定于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表面,结合率达(96.6±1.3)%;同时能够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SA-IL-7融合蛋白能够锚定于小鼠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表面7d以上,而未生物素化的膀胱黏膜在始终未检测到IL-7的存在.在小鼠表浅型膀胱癌模型中,MB49细胞接种后的第80天,IL-7灌注治疗组90%小鼠死亡,而SA-IL-7组60%小鼠存活且未出现肿瘤(P<0.05);且SA-IL-7灌注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1).SA-IL-7治愈的15只表浅型膀胱癌模型小鼠中,11只能够抵抗膀胱内MB49细胞的第二次接种,而对照组15只小鼠仅1只幸存(P<0.01).结论:SA-IL-7融合蛋白膀胱内灌注能够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和明显的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新方法.

  • IgG3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作者:张凯;颜光涛;林季;郝秀华;薛辉;王录焕

    目的:建立IgG3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探讨IgG3在炎症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方法:用兔抗人IgG3的多克隆抗体包被成固相酶标板,以识别结合待测标本中的IgG3,再用此多克隆抗体标记生物素(Bio-Ab),用亲和素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HRP-A),向固相酶标板中加入标准品或待测品,反应、洗涤后,加入Bio-Ab,反应、洗涤后,加入HRP-A,反应、洗涤后,酶标板上形成Ab-Ag-Ab-Bio-A-HRP复合物,加酶底物显色,用酶标仪在相应波长下测定光密度(OD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标本中的IgG3含量.结果:该法测定范围为(1.875~60)ng/ml,低检出量1.5ng/ml,批内和批间误差分析<8%和10%.用该法测得正常青年人血清IgG3含量为(12.91±4.25)ng/ml(n=64),风湿病患者为(11.23±4.64)ng/ml(n=64),肺部感染患者为(9.32±2.00)ng/ml(n=24),后两组血清IgG3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青年人(P<0.05).结论:我们建立的IgG3 ELISA方法稳定、简便,特异性和灵敏度高,适于检测人血清IgG3水平的变化.

  • 亲和素-生物素系统预定位放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

    作者:郑文莉;李贵平

    单克隆抗体在肿瘤学中已成为将放射性核素传递至肿瘤细胞的载体用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放免治疗(RIT)成为令人期待的治疗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2].例如,抗CD20介导的RIT即可单独或联合化疗或造血细胞移植(HCT)可明显提高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的预后,为侵袭性淋巴瘤的预后带来希望[1-3].靶向定位至CD33,CD45或CD66的放免治疗(RIT)联合高剂量化疗及HCT等方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同样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1].虽然淋巴瘤及白血病对辐射极其敏感,但许多病人经RIT治疗后仍然复发.已经建立了几种方法用于克服这些传递屏障及增加传递至肿瘤的辐射剂量.靶向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目的在于传递至肿瘤部位的治疗核素尽可能多以杀死肿瘤细胞,同时尽可能使正常组织的辐射毒性作用降至低.当利用抗体及其片段作为载体将放射性特异性定位于肿瘤时,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与抗体在肿瘤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需要达到佳匹配方可获得佳的定位及治疗效果.而抗体介导的靶向传递放射性核素的大问题在于选择性靶向定位的效率较差,因此,调整抗体的形式更好地与现有放射性核素的核物理特性相匹配,则可提高抗体的靶向定位性能[4].

  • 生物素中有关物质的HPLC法测定

    作者:陈雪帆;胡楚楚;赵盼盼;郑国钢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素的有关物质.采用C18色谱柱,以16.7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2.9)∶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生物素与各中间体及降解产物均能有效分离,4种己知有关物质在1~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3.3%~99.3%,低检测限分别为0.365、0.280、0.255和0.480 μg/ml.

  • 生物素中有机溶剂残留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

    作者:胡楚楚;陈雪帆

    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素中残留的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苯、吡啶、甲苯、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苯这8种有机溶剂.采用DB-624毛细管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载气流量5 ml/min,直接进样法,进样口温度150℃,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上述8种有机溶剂均得到有效分离,回收率及线性关系良好.

  • 磁性纳米粒子与链霉亲和素的连接及初步应用

    作者:孙敏莉;张皓;张柏根

    目的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偶联上链霉亲和素,用于VEGF质粒的提纯.方法用缩合反应将链霉亲和素偶联在磁性纳米粒子上, NBT/BCIP显色法和放射性核素标记法测定链霉亲和素的连接;利用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的高亲和力将生物素连接的探针连接在磁性纳米粒子上,制备成三链螺旋磁性纳米粒子;修饰好的粒子从含有VEGF质粒的细菌裂解上清液中提纯质粒.结果显色反应证实链霉亲和素连接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核素标记法显示其结合率在室温时为2.5 μg/100 μg,65 ℃时为22.28 μg/100 μg;三链螺旋磁性纳米粒子可以提纯出质粒,且纯度较高.结论通过一定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可以从含有质粒的细菌裂解上清液中提纯质粒.

  • 抗EGFR单抗放免显像三步法预定位技术的实验研究(摘要)

    作者:洪群英

    目的提高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抗放免显像的诊断效果。方法应用三步法(抗EGFR单抗-生物素-亲和素,111In-DTPA-生物素)给药,在注射放射性标记物后2~4 h对荷A549肿瘤细胞裸鼠进行γ显像并测定生物学分布。结果三步法组2 h已见肿瘤部位放射性浓聚,4 h明显显影;对照组无明显显影。三步法组显像瘤/血比值为2.354±0.432,明显高于对照组(两步法组、放射性标记物组和直接标记法组分别为1.415±0.332、0.961±0.446、1.438±0.361),P<0.05。结论三步法给药能迅速降低本底,提高靶/非靶比值,缩短显像时间,改善显像质量。[全文刊登于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9,19(4):222]

  • 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和形态学特性在发育中的变化

    作者:涂娅莉;刘应兵;张莉;赵妍君;王蕾;胡志安

    为研究大鼠不同发育阶段视皮层神经元电的生理学与形态学特性, 实验观察了神经元电生理和形态学特性的变化与年龄的同步化程度, 探讨视皮层视觉依赖性突触的形成和重新分布的细胞内机制.应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和细胞内生物素标记相结合的方法, 记录4-28 d SD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postsynaptic currents, PSCs).共记录156个大鼠视皮层神经元, 睁眼前与睁眼后组中无反应型细胞数量, 多突触反应型细胞数量、细胞的输入阻抗有显著性差异.成功标记23例神经元, 不同年龄的神经元的形态学成熟度不同.低输入阻抗神经元在形态学上属成熟型, 高输入阻抗神经元属幼稚型.该结果表明, 大鼠在发育过程中, 视皮层神经元功能的成熟表现为在形觉刺激以及局部神经元网络的整合作用下的视觉依赖性突触的形成和重新分布.在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 视皮层神经元形态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与年龄的同步化程度大于皮层下结构.

  • 生物素——抗结核药物新研究方向

    作者:THOMPSON Andrew P;STERNICKI Louise M;WEGENER Kate L;陆伟;竺丽梅;BOOKER Grant W;POLYAK Steven W;李燕

    耐药菌的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结核分枝杆菌(TB)是结核病的病原菌,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体之一.新抗生素的研发用以治疗耐药性结核病已成为临床及公共卫生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生物素(维生素B7)在结核杆菌的代谢途径如脂肪酸合成和三羧酸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生物素蛋白连接酶连接活性辅助因子而被激活.生物素蛋白连接酶及其相关生物合成通路是微生物合成生物素过程中必不可或缺的关键分子,因而有可能成为新的药物靶点.遗传研究表明,结核杆菌需要由菌体进行生物素的全程合成,因此,生物素合成酶在在结核杆菌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了抗结核药物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论述了结核杆菌生物素合成通路,并重点分析了生物素合成过程中可能成为药物靶点的关键酶,旨在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酶联反应板包被链霉亲合素的优化方法

    作者:刘宾;汤汉文;魏华琳;董红军;吴希阳

    目的 对链霉亲合素(streptavidin,SA)预包被酶联反应板的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比较干法、湿法包被的优越性.方法 通过对包被缓冲液、SA浓度、17种市售反应板的比较试验,得出SA包被的较优条件.结果 选择洁特高亲和力板,采用碳酸缓冲液千法包被,37℃温育16 h至全干,达佳包被效果,此时SA浓度为2 μg/ml.干法包被的孔间差2.95%,批间差7.37%,37℃保存7 d结合生物素的效果无显著改变.生物素结合量为每孔1 ng,是国产SA预包被反应板的5倍.结论 用干法预包被SA优于传统的湿法包被,效果等同甚至超过现有进口SA预包被板.

  • 生物素对生物素-链霉亲合素免疫分析系统干扰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珍如

    外源性生物素对生物素-链霉亲合素免疫分析系统的干扰现象,近几年广受关注.使用该系统方法进行检测的常规项目,如激素、心肌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可受到生物素不同程度的干扰,导致结果异常,甚至造成疾病的误诊或误治.该文对生物素的应用及其干扰生物素-链霉亲合素免疫分析系统的情况进行概述,并分析消除干扰的对策.

  • 生物素酶缺乏症一例研究

    作者:杨艳玲;何小菊;涂平;杨淑霞;钱宁;包新华;秦炯

    目的探讨因生物素酶缺乏症所致皮肤、神经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尿有机酸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干燥血液生物素酶活性测定进行筛查与诊断,对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生后2个月头部出现散在湿疹、脓疱疹,8个月时全身发红、脓疱疹;智力发育正常,运动发育落后,6个月起出现肌张力不全样发作.5岁4个月时来院.体检见重度营养不良貌,毛发稀黄,全身弥漫性浸润性红斑,头面部、躯干、四肢散在脓疱疹,表面可见脓痂.全身瘫痪,四肢挛缩,躯干及四肢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发现轻度贫血、代谢性酸中毒、血浆肌酸激酶增高.有机酸分析显示尿乳酸、丙酮酸、3-羟基丙酸、丙酰甘氨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增高.干燥滤纸血片生物素酶活性<0.1 pmol·min-1·3 mm-1,符合生物素酶缺乏症.经生物素(10 mg/d)补充治疗与营养干预后,患儿全身情况逐渐好转,2周后皮疹愈合,经康复训练后,运动能力亦逐渐提高.结论生物素酶缺乏症常导致严重皮肤与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挽救患儿的关键.该患儿以脓疱性银屑病样损害及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为主要表现,生物素补充治疗疗效显著,但由于发现过晚,遗留下肢痉挛性瘫痪.

  • HLA-G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表达

    作者:沈军;赵玉铭;王雅坤;高连基

    以往的研究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免疫耐受分子,它与许多临床疾病有密切联系[1].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标记亲合素生物素-链霉亲合素法(LAB-SA)对寻常性银屑病皮损中HLA-G进行检测,以探讨HLA-G在寻常性银屑病中的表达.

  • 尖锐湿疣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增殖

    作者:冯进云;樊翌明;吴志华;李顺凡

    有关尖锐湿疣(CA)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与增殖平衡方面的研究少见,故值得探讨.本研究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采用免疫组化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检测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探讨CA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和增殖及其平衡在CA发病中的作用.

  • 多形红斑皮损中角化不良细胞的凋亡原位标记检测与Bax、Bcl-2的表达

    作者:李远;董平;詹敏;李东琼;周平

    为了探讨多形红斑(erythema multiforime,简称EM)皮损中角化不良细胞的本质是否为一种凋亡现象,我们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介导的dUPT-生物素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分析了多形红斑皮损中表皮角化不良细胞的凋亡情况,并与常规HE染色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检测了多形红斑皮损中Bax、Bcl-2的表达.

  • 乙酰肝素酶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朱宝;谢国强;肖华龙;黄飚;邵科晶;许亚丰;张艺

    目的 建立测定乙酰肝素酶(HPA)的生物素-链亲和素系统(BSA) TRFIA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采用部分基因重组的鼠抗人HPA单克隆抗体包被微孔板条,加入HPA标准品和生物素标记的HPA,两者竞争性结合HPA单克隆抗体,再利用铕标记链亲和素(Eu3+-SA)作为示踪物,建立竞争法BSA-TRFIA.利用该方法检测健康人血清样本(n=32)和肿瘤患者血清样本(n=54)HPA水平,并比较TRFIA结果与ELISA结果的相关性.数据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该法测定HPA的灵敏度为0.33 iug/L,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5.29%和7.54%,平均回收率为105.5%,标准曲线范围为O-1 000 txg/L.健康人血清样本测定结果为(2.03±1.47)p.g/L,患者血清样本为(22.13_+7.38) tg/L(t’=19.388.P

195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