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GENMED乙酸比色法定量检测试剂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乙酸(CH3COOH)是国际纯粹(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建议名称,在化学命名法中的系统称谓是乙醇酸,中文称之为醋酸,而无水纯乙酸则称为冰乙酸.乙酸是一种简单的弱性有机羧酸和典型的脂肪酸,普遍存在于各种食品、饮料,甚至纸业、药业和工业材料中.
-
20世纪针灸治疗病症分类方法及病症名称的演变
通过对20世纪针灸治疗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对针灸治疗病症分类方法演变过程进行剖析,发现20世纪针灸治疗病症分类及病症名称经历了西医-中医-西医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内在需求抑或是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与针灸临床诊疗思路有一定关系,有关这个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同侧肢体腕肩髋三联损伤的诊断命名
我院从1989年1月~1999年10月共收治同侧肢体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骨折35例.由于本组病例在伤因机制诊断治疗及命名上具有特殊性,现就其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18~83岁,平均57.22岁,其中18~30岁6例,31~50岁4例,51~80岁22例,81岁以上3例,本组资料表明伤者以中老年人为主.侧别分布:右侧17例,左侧18例.
-
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名称标准化英译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名称标准化英译的原则和方法.方法:采用人工、计算机检索等对国内外主要中医正骨推拿著作、杂志和医学词典中涉及中医正骨推拿手法的名称、种类、数量和英文翻译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共检出手法228种,其中出现频度高的手法36种.单种手法翻译多的不足10次,具有英文翻译的手法名称达40种,国外手法30多种.在对中外手法名称、操作和英文译名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拟定了中医正骨推拿基本手法名称英译原则及方法(讨论稿),对30种基本手法名称进行了标准化英译的尝试.结论: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分类细,流派多,使手法的名称大量增加,且英译名少而又缺乏规范,有必要尽快开展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名词的分类、命名等的规范化工作.
-
从量化阴阳的角度看十二经脉的命名
依据<内经>等文献提供的线索,分析了三阴三阳的来源和各自阴阳的含量,指出阳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阳明、太阳、少阳,阴气由多到少的顺序是太阴、少阴、厥阴的内在含义.根据五(六)脏所处部位确定各自的阴气含量,按照阴气多配多、少配少的原则,五(六)脏与三阴相配.膈以上脏联系手经,膈以下脏联系足经,完成六阴经的命名.六阳经的名称与相表里的阴经对应,阴经联系手(足),阳经亦联系手(足),阴经所属脏的阴气多寡与阳经所属腑的阳气多寡相平衡,以此为原则,完成六阳经的命名.强调十二经脉的命名蕴含有深奥的中医理论问题,特别是中医借阴阳及三阴三阳,说明人体从整体到系统和大体器官水平的生命现象,所揭示的科学原理--"阴阳无限可分性"及其意义,一定能够指导现代生命科学从整体到分子生物水平生命现象的研究.
-
中医方剂名英译问题探讨--格式及其内涵
方剂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命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以方剂的组成命名,如:麻黄汤、桑菊饮等;(2)以方剂的主要功效作用命名,如生化汤、承气汤等;(3)以方剂主治病症命名,如鹭鸶咳丸等;(4)以方剂用法、制剂等特点命名,如十灰散、鸡鸣散等;(5)以立方者的思想内容命名,如白虎汤等.总之,方剂的命名不仅是为了区别,更重要的是它还表达了立方人的思想内涵.因此,在将其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其内涵.再者,中医方剂名属于药品名称,为了使其符合药名的国际通用标准,规范统一,在翻译时应参照拉丁语药品命名法.
-
海豹肢畸形与致死性骨发育不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海豹肢(phocomelia)来源于希腊语,是肢体局部罕见的畸形,患者的肢体呈鳍状,表现为1个或多个肢体近段、中段部分或完全缺失,手或足直接连于躯干或通过不规则状骨连于躯干.1975年国际先天肢体缺陷分类命名
将海豹肢畸形列入纵形肢体缺陷,而未将海豹肢畸形独立出来[1].1961年Frantz 和O'Rahilly[2]发表的 根据肢体缺失程度将海豹肢畸形分为完全型海豹肢畸形和部分型海豹肢畸形.其中部分型海豹肢畸形根据肢体缺陷发生的段不同分为近侧海豹肢畸形(proximal phocomelia)和远侧海豹肢畸形(distal phocomelia).根据其发生肢体不同分为左/右/双上肢海豹肢畸形和左/右/双下肢海豹肢畸形.Frantz和 O'Rahilly的这一分类命名法在学术界上影响较大,并为1969年德国的肢体缺陷命名法(Willert和Henkel)所参考 [3]. -
穿支皮瓣的历史、演变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自1989年Koshima首次报道穿支皮瓣以来,穿支皮瓣转移已经成为缺损修复和器官再造常用的手段之一.该文简要回顾了穿支皮瓣的历史,首次尝试将穿支皮瓣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年至2000年):概念提出和发展,为数不多的专家学者执着于穿支皮瓣研究,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第二阶段(2000年至2010年):全面普及,穿支皮瓣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推广应用、回顾反思,穿支皮瓣技术在更多的医学专业得到推广使用,学者们对穿支皮瓣的应用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详细介绍了与穿支皮瓣有关的根特共识的内容;对历史上关于穿支皮瓣的定义、分类、有关术语和已有的穿支皮瓣命名方法进行了回顾.对一些重要的穿支皮瓣进行了扼要介绍.对世界范围内促进穿支皮瓣传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30年来穿支皮瓣发展、演变和完善的历史,思考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
什么是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是指发生在代谢阶段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其次是肠壁。其代谢媒体重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简称药酶或P450酶,在体内受基因多样性控制,称为P450基因超家族,目前已知有12个亚族,命名法为凡P450基因表达P450酶系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以CYP(Cytochrome P450之缩写)后标一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者为一同亚族,在家族后面加一大写英文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P450酶,则是在表达式后再加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2D6。涉及大多数药物代谢的酶系主要有CYP1,CYP2,CYP3三大家族。具体药酶是CYP1A2,CYP2C8,CYP2D6,CYP3A4等。
-
P3在痴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1965年,Sutton在神经电生理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应用中,发现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al,ERP)P300,从而为观察人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事件相关电位是指受试者受到特定刺激后,在头部记录到的一系列脑电位变化,即一组波群.分为早、晚两种成分,早成分N1、P2与刺激的物理性质有关,属外源性电位.晚成分主要与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属内源性电位.内源性电位中以P3有意义,由于其通常在潜伏期300 ms(270~700 ms)出现,故称之为P300.根据出现顺序命名法,又称为P3.因P3由特定刺激--即"有意义的事件"所引起,故称之为事件相关电位.由于P3与大脑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将其用于大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及临床痴呆的检测,现综述如下.
-
神经节苷脂GD3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及机制
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GS)是一组含有唾液酸糖鞘脂,由亲水的含唾液酸的寡糖链和疏水的神经酞胺组成。在脊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上广泛存在,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高[1]。目前已分离鉴定出70余种GS,神经节苷脂的命名通常采用Svennerholm 命名法[2]。大写字母“G”代表神经节苷脂,紧接着的字母“M、D、T、Q、P、H 或S”则代表1~7个唾液酸的数量;用5减糖基数之差标示含相同数量唾液酸但不同糖基数的神经节苷脂,如1表示4个糖基,2表示3个糖基。现有研究表明,作为神经系统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GD3起着调节膜内蛋白质的重要作用[3],对于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促进损伤修复、预防和治疗部分疾病等方面都存在重要意义。
-
人类染色体与精神障碍
人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是细胞中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人类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数目是相对恒定的.根据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体制<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法国际体制>(ISCN1995),正常男性核型是46,XY,正常女性核型是46,XX.
-
侗族药物的类别和命名方法
目的:研究侗族药物的类别和命名法.方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应用的705种药物名称为分析研究材料,<侗汉简明词典>、<汉侗简明词典>为语音及书写标准,用汉语释义,进行侗族药物命名法的研究.结果:侗族药物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植物药可分为"蕨"类、"藤"类、"菜"类、"树"类、"草"类等;侗族常依药物的形态等相关的特征或药用器官给药物命名.命名法有:1、"类别词+专指名或特征性词(词组)"构成完整的侗族药物种名;2、"药用器官的名称词+专指名或特征性词(词组)"构成完整的侗族药物种名;3、"侗语物种名称词或侗语物种名称词+特征性词(词组)"构成完整的侗族药物种名的三种命名法,以及由中药名称借词构成的侗族药名.结论:侗族药物命名具有显著的侗族医药文化特色,特点是"药物名称具体、生动、易懂、易记,很适宜仅以语言方式传承",药物命名的方法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分析研究结果反映了侗族药物命名的规律.
-
血管畸形研究进展
以往各种混淆不清的命名法以及冗长的描述,难于对血管异常进行恰当的分类和诊断.Mulliken和Glowacki于1982年提出并于1996年进一步修改的血管异常生物学分类方法,已被普遍接受.应用他们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可将血管异常分为血管肿瘤(主要是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除了分类方法的改进,对血管系统胚胎发生的分子背景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笔者摘要翻译有关血管畸形的遗传学研究.
-
腺病毒7型复兴感染
一、腺病毒7型的基因型腺病型7型(adenovirus type7:Ad7)的基因型尚无统一的命名法.目前广为采用Wadell与Li等提出的以BamHI为基础的分类法,迄今已有P~K之13类,细分之则有20种以上之基因型.各地的主体流行株基因型特异性不一,欧洲、北美和澳洲为7b,南非为7c、中国为7d,而南美则以7h占优势.另外,主体基因型也有年代变迁特点.现知欧洲和澳洲系由7c转为7b,南美系由7c转为7h,中国则系由7b转变为7d.1960年代日本的分离株为7p.有认为,基因型与流行株的病原性具相关性.
-
中医病-证关系探析
中医的"病、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这是中医理论的基本问题.什么是中医的"病"呢?<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4种命名法:一是根据类来划分,如按照"阴、阳、开、合、枢"等特性将伤寒病分为三阴三阳病;二是根据疾病部位命名,如肺痿、肺痈、肠痈;三是根据病因命名,如湿病、宿食、寒疝;四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命名,如腹满、黄疸、消渴等.
-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及临床特征(附16例报告)
为提高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AL,杂合性白血病)的认识,现将本院1994~2000年经MIC确诊的MAL16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①病例选择:由475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确诊MAL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6~67岁,中位年龄37.2岁.②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GIL)提出的MAL诊断积分系统.③免疫学检查:用细咆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标记,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5 000~10 000个细咆.CD34阳性细胞≥10%为阳性标准,其余抗原阳性细咆≥20%为阳性标准.④染色体核型分析:取骨髓直接法与24 h培养法,用R带显带方法,根据国际人类染色体命名法(ISCN)命名核型.⑤临床治疗:16例中2例采用DOLP方案,10例采用MOAP方案,4例采用DA方案.
-
标定化合物手性分子构型R/S简易方法
在经典IUPAC采用R./S构型命名法基础上,总结了一个标定化合物手性分子构型R/S简易方法.此种方法避免了在立体三维结构中推断和标定化合物手性分子构型R/S可能差错,并且学生通过运用它能又快又准标定出结构复杂的化合物手性分子构型R/S.
-
后喙肱肌一例
解剖一汉族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腋窝内有一额外肌。该肌起于肩胛骨喙突,止于肱三头肌长头。按位置和起止点命名法将该肌命名为后喙肱肌。喙肱肌与后缘肱肌之间隔以腋部的神经和血管。
-
一些寄生虫与寄生虫病专业名词用法的商榷
际动物命名法则和动物寄生虫病的标准命名法,结合寄生虫学的新研究成果,本文对一些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与旋毛虫病、丝虫与丝虫病、棘球绦虫与棘球蚴病等)专业名词的用法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