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关腹膜炎治疗体会的探讨
目的 总结38例弥漫性腹膜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10年来38例腹膜炎病例资料.结果 伤口感染5例,经换药治愈,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7例均保守治疗出院.1例因乙状结肠癌伴穿孔,术后48小时神志未恢复放弃治疗出院,10小时死亡.1例因术后4天,肠功能未恢复转上级医院保守治疗出院,36例顺利出院.结论 重视术中彻底清洗食物残渣、脓液、组织碎块等,适时选择肠减压、肠排列,反复腹腔侵泡冲洗,可明显减少肠梗阻、腹腔残余脓肿,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
第三型腹膜炎
无论是原发性腹膜炎还是继发性腹膜炎,经过外科引流和必要抗生素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腹腔感染可以控制,少数患者在腹腔内形成脓肿需要手术或外科引流方能控制感染.然而极少数患者经过积极的外科治疗腹腔感染依然存在,仍然表现为腹膜炎剖腹手术探查未见腹腔内局限性病灶,仅见散在稀薄的积液.为了区别前两类腹膜炎,1990年Rotstein首先提出第三型腹膜炎的概念,近20年来,人们对第三型腹膜炎的认识不断增加,我国的医学专家对第三型腹膜炎的诊治越来越重视.
-
11例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护理干预体会
肝硬化患者常因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并发各种感染.有腹水的患者因肠道菌群的异位,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患者有发热、腹膜刺激征,腹水短期内迅速增加,或表现为肝功能迅速恶化,休克,还可诱发肝性脑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针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患者的病情需要,患者的个体特点,给予其有针对的特殊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的疾病的康复.
-
肺癌患者化疗中并发原发性腹膜炎1例分析
本文对一位高龄肺癌术后4次化疗患者,4年后入院进行辅助化疗中突发原发性腹膜炎病例的病因及诊断进行了探讨.
-
肝硬化腹水并原发性腹膜炎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78例报告
肝硬化腹水并发原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晚期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早期症状及实验室检查不典型而易延误诊治.本文对我院1999年7月~2005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作一总结,并对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
利妥昔单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一例
患者男,7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3 d入院,患者8月余前出现右鼻塞伴流脓涕,行穿刺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大细胞(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查肝功能正常, HBsAg及丙型肝炎抗体均阴性, MRI示:右侧下鼻甲黏膜稍厚。于7个月前(2012-03-19)开始行R-CHOP方案化疗6周期[利妥昔单抗(美罗华)600 mg do,CTX 1.2 g d1,EPI 110 mg d1~2, VCR 2 mg d1,pred 100 mg d1~5],结束时间为2012-07-04。化疗结束后患者一般情况可,多次复查肝功能正常。以后每周予注射用香菇多糖(天地欣)静脉滴注。患者入院前3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60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77 U/L,总胆红素36.3μmol/L,碱性磷酸酶171 U/L,γ谷氨酰转肽酶173 U/L;乙型肝炎标志物(雅培)示:HBsAg阴性, HBsAb阳性, HBeAg 阴性, HBeAb 阳性, HBcAb阳性;肝炎病毒(甲、丙、丁、戊)和嗜肝病毒( EB 病毒、巨细胞病毒)检测阴性。入院时,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32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505 U/L,总胆红素136.7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9.9%,HBV-DNA(COBAS)3.6×104 IU/L。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无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予复方甘草酸苷(美能)、苦黄、还原性谷胱甘肽等护肝退黄治疗,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间断补充血浆及白蛋白支持治疗。但患者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进行性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进行性下降,入院后13 d,复查血清总胆红素296.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38.3%,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随后予人工肝(血浆置换及血液滤过透析)支持治疗,但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原发性腹膜炎,腹水,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入院后46 d复查HBV-DNA阴性,入院后50 d患者死亡。
-
肝衰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比较
目的 比较研究肝衰竭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诊断标准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三0二医院2003--2008年住院的肝衰竭患者1810例,从中选取合并SBP者共420例,其中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cocyte,PMN)计数≥250/mm3者为143例(A组),腹水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250/mm3域腹水PMN 比例≥25%,但不足A组标准者277例(B组).对2组患者基本资料、抗生素治疗前后腹水WBC和PMN计数以及患者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前A组肝衰竭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多于B组(P<0.01 o治疗5 d时,A组59.7%(40/67)的患者腹水PMN计数控制在250/mm3以内;B组患者腹水WBC、PMN计数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A组腹水WBC、PMN计数明显高于B组(P均<0.01).治疗10d时,A组92.3%(24/26)的患者腹水PMN计数控制在250/mm3以内;B组患者腹水WBC、PMN计数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比较,腹水WBC、PMN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腹水PMN计数≥250/mm3作为SBP的诊断标准更为合理,更具有治疗价值.对肝衰竭合并SBP患者,建议抗感染疗程在10d以上.
-
重症肝炎合并感染160例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与感染的相互影响与关系.方法:160例重症肝炎均为我院1997-2000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其中慢性重症肝炎106例,亚急性重症肝炎54例.男性:124例,女性:36例;年龄11-82岁,平均年龄:39.25岁,发病高峰年龄31-48岁.采用回顾性调查,逐份查阅统计病历的方法,对近几年住院的重症肝炎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例,占44.38%,治愈28例,死亡43例,占60.56%.非感染组89例,治愈5l例,死亡38例,占42.69%.160例重症肝炎患者中,发生重症肝炎之前发生了感染23例次,分别为:上呼吸道感染13例,肠炎5例,阑尾炎l例,胆囊炎1例,皮肤感染3例.发生重症肝炎之后发生了感染7l例121例次,其中单一感染67例,二种或二种以上混合感染41例.121例次感染中上呼吸道感染33例(占27.27%),肺炎5例,胸膜炎1例,肠炎18例(占14.88%),原发性腹膜炎37例(占30.58%),细菌性痢疾2例,胆囊炎13例(占10.74%),眼结膜炎2例,皮肤感染2例,静脉炎8例.合并感染戊型肝炎24例,合并感染丙型肝炎2例,合并感染庚型肝炎24例,合并感染TT病毒2例.血白细胞计数>10×109/L:43例,中性>75%:18例,血白细胞<4×109/L:18例.全部病例HBVM均为阳性.结论:重症肝炎时由于解毒、吞噬和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加重肝脏损害,重症肝炎并发感染影响患者预后,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
以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体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它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代谢紊乱严重,脂肪分解加快,导致有机酸和酮体的过度堆积。DKA也是常见的内分泌科急症。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常被误诊为急性肠梗阻、急性胃肠炎、急性胃扩张、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及消化道穿孔、原发性腹膜炎、重症肺炎等只予以相应的诊治及处理,不予降糖治疗,从而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危及其生命。本科收治1例以盆腔炎表现为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
浅谈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急性腹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或受化学、物理等因素刺激而引起的腹膜的急性炎症。根据发病机制、病因及范围等,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细菌性(化脓性)腹膜炎和非细菌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和弥漫性腹膜炎[1]。临床上以急性、继发性、弥漫性、化脓性腹膜炎为常见。临床所称的急性腹膜炎多指继发性的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
以急性胆管炎起病的十二指肠乳头癌一例
病人,男,47岁.因右上腹疼痛伴后背疼痛一周,黄疸并发高热2 d于1995年7月入院,体格检查:T 39.6℃.急性病容,巩膜轻度黄染,右上腹压痛,胆囊肿大伴触痛,WBC 19.3×109/L、GRA 89%,急诊超声检查提示胆管炎、阻塞黄疸、胆管下端占位、结石.在硬膜外麻醉下剖腹行胆管探查,发现胆囊胀大,胆管外径2 cm,似触及胆总管下端蚕豆大“结石”,切开胆总管见混浊胆汁,以取石钳向远端探查未见结石,进入十二指肠,疑胆石脱落于肠腔,即置入T管.术后12 d、14 d再T管均出现较剧腹痛,经T管行胆道造影,下端不通,疑有占位.于术后20 d在气管内全麻下循原切口再次进腹,触及壶腹处占位约蚕豆大小,打开十二指肠前壁,见乳头增大,约2 cm范围质中偏硬,无法准确判断是上次手术损伤抑或是癌肿,即行乳头局部切除,快速病理检查为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法),术后病理报告十二指肠乳头腺癌伴疤痕.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出院第三天起因胆管炎,吻合口出血反复住院,并因切口及右肝前叶转移癌二次入院手术,病理报告为转移性低分化粘液腺癌.病人于1997年3月因肝右后叶转移灶(3.8 cm×2.9 cm)伴原发性腹膜炎,经腹腔穿刺置管灌洗及大量抗生素联合应用无效,死于感染性休克.
-
电视腹腔镜内凝法阑尾切除术1277例分析
我院自1993年9月至2000年8月共行电视腹腔镜阑尾切除1 27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 277例,男804例,女473例.年龄5~79岁,平均41岁.其中慢性阑尾炎1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786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34例,坏疽穿孔阑尾炎并腹膜炎2例.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例,并胆囊息肉,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各1例.全部病例中1 265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例行腹腔镜阑尾周围脓肿冲洗引流术.2例原发性腹膜炎,腹腔镜控查时盆腔积脓,冲洗吸后放置引流并顺便切除阑尾.另2例中转开腹行阑尾切除中8例为阑尾根部穿孔,4例为腹膜后阑尾.全部病例中1例术后第4天仍然高热行开腹探查,结果为残株炎,行坏死组织清除,荷包包埋,术后加强抗生素治疗,痊愈出院.戳孔感染5例,经戳孔换药后痊愈.无术后内出血及肠瘘发生,无术后肠粘连梗阻而再手术者,平均住院4.1 d.
-
抗感染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影响及分析
目的:探讨抗感染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所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显著高于无感染组(F=4.419、5.807, P<0.05);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显著下降(t=6.428、3.513,P<0.05);且经Spearman相关分析,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与SBP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并SBP的重要指标,抗感染治疗可显著降低PCT和CRP的水平。
-
丽珠肠乐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丽珠肠乐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并发菌群失调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住院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67例,在基础支持疗法和护肝、利尿、抗感染治疗基础上,按入院顺序分为丽珠肠乐治疗组(35例)和乳果糖组(32例),观察治疗前、后病人的腹水、生化、血氨、血浆内毒素等的变化.结果丽珠肠乐组和乳果糖组67例病人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腹水消失或减少,生化指标改善,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分别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丽珠肠乐组降低血氨和内毒素的作用明显优于乳果糖组,分别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6例原发性腹膜炎病人也取得较好疗效.结论丽珠肠乐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和菌群失调的治疗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可有效纠正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病人的球菌/杆菌比例失调,通畅大便和排气,减轻病人腹胀症状,降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防止发生其它并发症.
-
94例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目的 对94例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进行护理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病例诊治情况.结果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较多,预后差,重点是护理观察.结论 做好饮食、皮肤护理及病室卫生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
观察对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与分析对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患者154例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77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77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与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记录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腹膜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
原发性腹膜炎诊治进展
原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腔内没有原发感染灶的弥漫性腹膜炎.目前临床发病率较低.原发性腹膜炎多见患有呼吸道、皮肤和泌尿系统感染或者患肝硬化腹水、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基础疾病的病人.病原菌主要通过血行、淋巴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等途径扩散到腹膜,引起腹膜弥漫性炎症.
-
肾病综合征并原发性腹膜炎31例临床分析
肾病综合征并发原发性腹膜炎较为少见,但病情较重,预后欠佳,早期诊断租积极治疗尤为重要[1].本文对我院1995~2007年间收治、有完整资料记载的此类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为肾病综合征并发原发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原发性腹膜炎20例报告
原发性腹膜炎临床比较少见,在诊断与治疗上具有一定的特点.现将我院1992年10月至2003年6月间收治的20例患者情况讨论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
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的治疗作用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慢性乙肝的严重后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特别是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往实施的护肝、利尿、补充血浆及白蛋白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方式疗效短暂,后常发展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腹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近几年来,国内外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我们于2000~2001年在我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疗,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