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중국개입심장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1.2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8812
- 国内刊号: 11-315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生长分化因子-15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左心室内径及舒张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前期研究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与左室内径变化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密切相关,旨在探讨GDF-15与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左室内径及舒张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因STEMI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7例,介入治疗前检测GDF-15水平,并于入院后完善基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和冠心病二级预防.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分别计算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二尖瓣E峰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比值(E/Em)的变化率.统计分析基线GDF-15与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的平均GDF-15水平为(986.48±322.99) pg/ml.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随访患者LVEDD较基线平均增加(2.68±8.82)%,E/Em较基线平均增加了(4.51±33.50)%.GDF-15与LVEDD变化率存在负相关(r=-0.514,P<0.01),与E/Em变化率存在负相关(r=-0.501,P<0.01).以964.67 pg/ml作为界值,GDF-15预测LVEDD改善趋势的敏感性为77.4%,特异性为67.9%;预测E/Em改善趋势的敏感性为76.5%,特异性为69.8%.结论 GDF-15水平可能部分预测早期完全再血管化的STEMI患者远期LVEDD及舒张功能的改善趋势.
-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附两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入选2例典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于全麻下使用Symplicity导管及射频仪对患者行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螺旋式消融肾动脉内膜4~6个点,术中消融指标:每点消融时间2 min,消融功率8W,消融阻抗250~350Ω,消融温度50~60℃.结果 经过术后短期随访,两例患者血压控制良好.病例1患者血压由术后163/102 mm Hg缓慢下降,术后第2天晨起血压125/90 mm Hg,逐渐减少降压药,术后1个月行动态血压监测全天血压均值为129/82 mm Hg.病例2患者血压由术后151/102 mm Hg缓慢下降,术后第2天晨起血压120/78 mm Hg,逐渐减少降压药,术后1个月行动态血压监测全天血压均值为130/81mm Hg.结论 使用Symplicity导管及射频仪进行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效的新方法.
-
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初步探讨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例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在常规CRT植入技术基础上,左室电极选用美敦力主动固定电极Attain Star Fix 4195,到位后伸展伞叶将其固定至目标血管位置,测试参数并检测有无膈肌刺激,随访观察有无膈肌刺激、脱位、阈值明显增高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5例心衰患者全部手术成功.靶目标血管分别为心侧静脉2例,心后侧静脉1例,心中静脉2例.起博阈值为(1.3±0.7)V,R波幅度(7.9±2.9) mV.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与术前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 由(7.43 ±0.87) cm下降为(7.15 ±0.76) c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28.8±2.8)%上升为(36.0±4.0)%,肺动脉压(PAPs)由(51.0±20.6) mmHg下降为(24.6±2.6) mm Hg,二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6 ~16个月随访:NYHA分级4例患者由Ⅲ级下降为Ⅱ级,1例患者由Ⅳ级下降为Ⅲ级,均无脱位和膈肌刺激出现.结论 CRT采用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安全性好,降低脱位和膈肌刺激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
-
血浆白三烯-B4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白三烯-B4(LT-B4)的水平,探讨其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入选400例患者,冠心病组31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217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外周血浆LT-B4浓度.同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LT-B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12.365,P<0.05),ACS组LT-B4水平又明显高于SAP组(t=7.664,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LT-B4浓度逐渐升高;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LT-B4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回归分析表明LT-B4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ACS患者白三烯-B4水平增高,并与冠脉病变的严重性明显正相关,血浆白三烯-B4检测结合64层螺旋CT测定能否提高判断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对ACS的诊断及对冠脉病变的判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2型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289例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疑诊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CAD的标准,确诊CAD者6119例(65.9%),未确诊CAD患者3170例(34.1%),其中合并T2DM的2150例(23.1%)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合并T2DM的7139例(76.9%)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并计数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2150例合并T2DM患者中确诊CAD患者1717例,占79.9%;7139例未合并T2DM患者中确诊CAD的患者4402例,占61.7%.糖尿病患者CAD患病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79.9%比61.7%x2=4.027,P<0.001),且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表现为患者平均病变支数更多(1.63±1.11比1.11±1.10,t=19.20,P<0.001)、Gensini积分更高(35.47±36.80比22.65±31.42,=15.9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CAD发生的的强独立危险因素(OR值2.127,95%CI1.869~2.419,P<0.001).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CAD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更为严重;糖尿病与CAD发生的具有明显正相关性.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连续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市中山医院148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完全闭塞病变并确认为CTO(闭塞时间>3个月)病变者63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Rentrop法评价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积分2、3级判断为侧支循环良好,侧支循环积分0、1级判断为侧支循环不良;对两组患者在临床影响因素、病变影像特征、介入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63.6±10.7)岁比(66.5±11.2)岁,t=3.638,P<0.05;合并既往明确心肌梗死史(32.8%比39.5%,x2 =2.043,P<0.05);中重度吸烟史44.1%比59.5%x2=15.277,P<0.01;高尿酸水平(355.79±92.69)mmol/L比(370.94±94.81)mmol/L,t=2.697,P<0.05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5.51±1.38) mmol/L比(6.67±1.41) mmol/L,t =2.299,P<0.05;开口闭塞病变29.8%比20.7%,x2=6.927,P<0.01及病变近端中重度迂曲者19.1%比26.2%,x2=4.551,P<0.05,多出现侧支循环不良;经多元回归分析,既往有中重度吸烟史(OR:0.191,P<0.05,95% CI:0.052 ~0.699)、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0.377,P<0.05,95% CI:0.092~0.989)为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闭塞血管及位置、心绞痛病程、既往心梗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显示中重度吸烟史、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对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具有独立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心绞痛病程、心肌梗死等因素对其无明确影响作用.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收住沧州市中心医院的648例STEMI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相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和随访结果.结果 648例STEMI患者中有56例冠脉造影正常,占8.6%.该组患者中年龄较轻、大量吸烟者居多,多无心绞痛、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病史,且多有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明确诱因.完成随访的51例患者中,随访期间无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原性死亡.结论 STEMI可以发生于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中,冠脉内皮受损继而引起冠脉痉挛或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既使口服他汀类及钙拮抗剂等药物来稳定内皮、预防痉挛,仍有心绞痛症状发作,应引起重视.
-
应用g-I/eGFR比值预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风险
目的 探讨g-I/eGFR比值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nephropathy,CIN)风险之间的关系,旨在建立一种更简捷合理的预测方法,减少急诊冠脉介入术后CIN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130例,记录术前血肌酐水平、术中对比剂用量、术后48~ 72 h血肌酐水平,计算g-I/eGFR比值及对比剂肾病发生情况.使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了解CIN与各因素间的关系,应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肾功能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中,发生对比剂肾病25例,发生率为19.2%.CIN和非CIN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血肌酐、g-I/eGFR比值、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肾病、Killip分级>Ⅰ级、g-I/eGFR比值均与CIN的发生关系密切,其Exp(B)分别为7.742(95%CI0.932~64.301)、3.733 (95% CI1.258~11.077)和0.031(95% CI0.002 ~0.557).其中g-I/eGFR比值与CIN发生呈负相关(B=-3.476).结论 在急性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中,基础肾病、心功能不全是CIN发生的危险因素,g-I/eGFR比值与CIN在本研究中呈负相关.
-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近三年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现状及影响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1016名STEM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78.3%的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12小时,其中97.6%未能进行急诊PCI.1016名患者中,17.9%的患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68.8%的患者接受了择期PCI治疗,11.6%的患者仅接受了药物治疗,溶栓的患者仅占1.6%.年龄、合并糖尿病、职业及发病地点距医院的距离均是影响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的原因.结论 患者就诊不及时和转运时间延误是导致STEMI患者不能及时血运重建的主要原因,在时间窗就诊的患者医生的因素是未行血运重建的关键因素.
-
急诊冠状动脉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另一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一例
患者,男性,74岁,主诉因间断胸闷9年,胸痛伴出汗1小时入院.9年前活动时发作胸闷,伴出汗、乏力,无明显胸痛及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持续约10分钟休息后症状逐渐缓解.此后间断发作胸闷,与活动、情绪激动有关,发作部位及性质相似,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经介入抢救成功一例
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同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则更为罕见.该病诊断困难,死亡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经多科合作抢救成功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开通静脉桥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一例
患者,男,63岁,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9年,胸痛半年”入院.9年前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三支病变”,行CABG术,术后长期口服“倍他乐克、阿司匹林”,病情控制稳定.半年前胸痛再发,多于活动时出现,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
-
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原性休克、双支冠状动脉闭塞一例报告
患者46岁,男性,主因“胸痛9小时”来诊.既往有高血压病15年,陈旧脑梗塞5年.查体:血压86/56 mm Hg,神志清楚,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图1),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
临床试验研究常用的设计类型——交叉设计
交叉设计是临床试验研究常用的设计类型之一.在交叉设计的试验研究中,受试者通常会经过随机化过程进入不同的实验顺序组,在各个试验阶段按研究设计逐一接受相应的治疗处理.
-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高血压增加卒中、心血管事件、肾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血压每升高20/10 mm Hg,10年心血管死亡率翻倍.成年人中约有1/3患有高血压,现在全球有约10亿高血压患者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不理想,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只有一半患者的血压得以控制[1-3].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3例中期随访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TAVI)是近来研发的新兴心脏介入技术.自2002年Cribier等实施首例人体TAVI术以来,TAVI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000多例患者接受TAVI术.总的来讲,欧美地区TAVI发展较快,各国积累较多的病例,相关的TAVI注册研究也相继发表[1-4].
-
比较不同静脉路径建立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经颈外静脉和股静脉途径建立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的两种方法.方法 选用封闭群滇南小耳猪12头,月龄9~10个月,体重18 ~25 kg.在X线引导下,分别经颈外静脉(6头)和股静脉(6头)途径行房间隔穿刺和球囊扩张术,建立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比较两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12头除1头死于术中急性心脏压塞,l头死于术后感染外,其余动物均成功建立模型并存活,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显示ASD直径大小为(1.16±0.15)cm,ASD边缘与二尖瓣,三尖瓣,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右上肺静脉及冠状窦的距离≥5 mm,颈外静脉途径建立房间隔缺损模型手术时间(35.00±5.72) min和X线暴露时间(4.16±0.48) min与股静脉途径建模的手术时间(48.40±4.72) min和X线暴露时间(8.60±0.30) min两者比较,颈外静脉建立模型时间短于股静脉建立模型时间(t=5.15,P<0.05).结论 经颈外静脉行房间隔穿刺术及球囊扩张术制作猪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是一种有效,简便,微创,可重复的方法,在手术时间和X线暴露时间方面优于股静脉建立模型方式.
-
介入法置入栓塞弹簧圈制作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目的 探讨介入法在猪冠状动脉内置入栓塞弹簧圈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 2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股动脉穿刺,在前降支远段置入栓塞用弹簧圈(Cook公司产,型号:35 -3 -3),1周内观察心肌肌钙蛋白Ⅰ、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处死取出心脏,取目标冠状动脉和心肌,做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中2只死于造模过程中室颤,1只死于造模过程中出现麻醉意外,23头小型猪均发生了心肌梗死,且存活在1周以上,完成复查,总的成功率为88.5%.结论 该模型制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可作为较好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
年 | 期数 |
2019 |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z1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