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微米级羰基铁粉磁性骨水泥的制备与表征
背景:目前有日本学者提出采用磁性骨水泥治疗肿瘤的骨转移,然而现行磁性骨水泥添加的均为纳米级磁流体,将微米级羰基铁粉添入骨水泥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制备含不同比例微米级羰基铁粉的磁性骨水泥,并按ISO 5833标准测量相关指标及其磁性与体外升温情况。方法:将微米级羰基铁粉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制备成含羰基铁粉质量分数分别为0%,20%,30%,40%,50%的磁性骨水泥。将以上5组材料按ISO 5833标准测定凝固时间、聚合温度、抗压强度。并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定各组磁性及在交变磁场下的升温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着羰基铁粉含量的增加,磁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凝固时间有所延长。各组骨水泥的高聚合温度均在65-70℃之间,并未随羰基铁粉含量的增加而改变,仅聚合温度高点出现的时间随羰基铁粉含量提高而后延。各组骨水泥的抗压能力均大于60 MPa,但只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抗压能力>70 MPa,符合IOS 5833标准要求。各组磁性骨水泥的磁饱和强度随羰基铁粉含量的提高而提高。在交变磁场下,磁性骨水泥的升温速率与磁场强度和羰基铁粉含量呈正相关。 -
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
背景:多项体内外实验表明外源性植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骨形成过程,但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内易降解,影响疗效。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同种异体骨复合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同种异体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同种异体支架骨材料、β-磷酸三钙材料分别植入羊髂骨极限缺损处,植入后4,8,12周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同种异体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植入后12周,手术结合区成软骨样结构较多,术区中央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整个术区的支架材料降解较其他组多,支架材料孔洞内爬满纤维结缔组织,材料周围常见破骨样细胞;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强阳性表达。其他3组手术结合区虽有成软骨样结构及成骨样细胞出现,但中央区为死骨结构,且骨涎蛋白与Ⅰ型胶原呈弱表达。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同种异体骨可基本修复绵羊极限骨缺损。
-
小肠黏膜下层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组织相容性
背景:小肠黏膜下层有抗微生物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性能,能在体内快速降解,与半月板纤维软骨细胞的胞外基质相近。
目的:观察小肠黏膜下层与滑膜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先后采用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处理猪小肠黏膜下层,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制备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行以下实验:①热源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②皮肤致敏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内分别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多聚甲醛溶液及生理盐水。③全身毒性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小肠黏膜下层浸提液与生理盐水。将小肠黏膜下层与成骨诱导的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以小肠黏膜下层单独培养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经物理处理过的小肠黏膜下层表面仍然存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一些其他细胞黏附;经化学方法处理后其残留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主要结构和成分未被改变。小肠黏膜下层黏膜面较肌层面光滑,无细胞残留,表面纤维组织交错形成疏松的三维网状立体结构,孔隙率为80%。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无毒、无刺激、无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很好的生物材料,与兔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
可降解金属Mg-Nd-Zn-Zr镁合金的降解行为
背景:添加合金元素是改变镁合金微观结构和控制镁合金降解行为的有效方法。
目的:探讨Mg-Nd-Zn-Zr镁合金体内外的降解行为。
方法:①体外静态浸泡实验:在(37.0±0.5)℃条件下,将 Mg-Nd-Zn-Zr 镁合金和纯镁各6个样品分别浸入250 mL模拟体液中,浸泡过程中不搅拌振荡。静态浸泡第3,7,30天后从模拟体液中取出试样,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分析Mg-Nd-Zn-Zr镁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降解行为。②体内植入实验:在成年新西兰兔左侧股骨钻孔,实验组植入Mg-Nd-Zn-Zr镁合金,对照组植入钛合金,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内植物。植入后1,2,4,8周,通过X射线观察内植物的位置及降解行为;植入后4,8周,通过扫描电镜观察Mg-Nd-Zn-Zr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通过元素能谱分析腐蚀产物的成分,并计算材料降解速率。
结果与结论:①M g-Nd-Zn-Zr镁合金浸泡于模拟体液中不同时间点的降解速率均低于纯镁组;浸泡30 d后,沉积于Mg-Nd-Zn-Zr镁合金表面的腐蚀产物主要是氧、碳、钠、镁、钙、磷和氯,去除腐蚀产物后Mg-Nd-Zn-Zr镁合金和纯镁表面均有腐蚀坑,但Mg-Nd-Zn-Zr镁合金表面腐蚀坑体积更小,分布更均匀,表明Mg-Nd-Zn-Zr镁合金和纯镁存在不同的腐蚀形式。②M g-Nd-Zn-Zr 镁合金植入动物体内后随时间延长逐渐降解,材料表面腐蚀产物及成分类似于体外浸泡实验。 -
可塑形脱矿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的制备与细胞相容性
背景:应用预制成形的材料修复不规则骨缺损时,常出现材料与骨缺损形状不匹配的问题,制备可任意塑形骨泥对促进不规则骨缺损的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构建可塑形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筛选佳复合比例并评价其细胞相容性。
方法:选取合格供体皮质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分别配置浓度为0.75%,1.5%,3%,4.5%的透明质酸溶液并检测其黏度,以450 mg脱钙骨基质与上述各浓度透明质酸溶液1 mL混合,制备不同比例的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37℃条件下将骨泥浸泡在PBS平衡液中,观察其离散时间,筛选佳复合比例的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应用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浸提液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1,4,7 d采用CCK-8法检测骨泥的细胞毒性。
结果与结论:随透明质酸浓度的增加其溶液黏度增大,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的离散时间延长,3%浓度的透明质酸与450 mg脱钙骨基质复合制备的骨泥具有良好可塑形能力,离散时间为8 h,为佳复合比例。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骨泥浸提液培养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1,4,7 d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3.72%,101.65%,97.68%,细胞毒性级别为0或1级。表明脱钙骨基质/透明质酸复合质量比为15∶1制备的骨泥具有良好的可塑形能力及抗离散能力,细胞毒性轻微。 -
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与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背景:肿瘤标记物检测对于原发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评价及肿瘤预后和复发的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介绍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和标记物检测实例,为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终应用于肿瘤标记物临床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谷歌学术搜索数据库等2003至2013年有关肿瘤标记物、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检测应用等方面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硅纳米线生物传感器具有超高的敏感度、无需二次标记等优势,已被应用于前列腺癌肿瘤标记物、乳腺癌肿瘤标记物、结直肠癌肿瘤标记物、原发性肝癌肿瘤标记物等的检测,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获得了十分理想的检测限。但由于德拜长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应用只能停留在对标准品溶液的检测,缺乏对临床肿瘤患者血清的检测数据。 -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
背景: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化学阳极氧化钛是目前应用前景较好的纳米材料之一。
目的:综述二氧化钛纳米管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TiO2 nanotubes,Anodization, biomateria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中有关二氧化钛纳米管临床应用领域研究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及陈旧研究,共保留47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从检索到的47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二氧化钛纳米管能够促进包括人成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体内实验证实,二氧化钛纳米管能够促进钛金属内植物在体内的骨整合。此外,二氧化钛纳米管还可作为载体负载其他药物如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促进材料生物形容性及预防细菌黏附。结果说明,二氧化钛纳米管可促进材料的体内骨整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光纤传感器在人体内压力监测中的效应
背景:人体内压力尤其是食道曲张静脉压力监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光纤传感器在人体内压力监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目的:综述光纤传感器在人体内压力监测中的应用。
方法:以“光纤传感器,压力,测量;fiber optical sensor, pressure, measurement”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1983年1月至2013年3月有关光纤传感器测压的文章。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文献,保留40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传统传感器相比,光纤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响应速度快、不受电磁干扰、防爆防燃、防腐蚀等优点,已被用于食道静脉曲张压力、颅内压、咽部压力、小儿气管内压力、心血管及血液压力、椎间盘压力、分娩时子宫内压力、结肠内压力、足底压力和剪切力等人体压力的测量。可见光纤传感器在医学中压力监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信随着制作技术的成熟和器件性能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光纤传感器将会进一步推动医学的快速发展。 -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小腿假肢的新进展
背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小腿假肢是由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制作而成,其强度高、质量轻,使假肢功能更完善,尤其是残疾竞技运动员发挥运动能力的理想截肢替代物。
目的:通过探讨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小腿假肢在竞技运动小腿假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了解不同运动项目小腿假肢的应用特点,为设计运动员假肢提供有益借鉴。
方法: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假肢、小腿假肢、残疾运动员”为中文关键词,以“CFRP,Energy-storing Prosthesis,Between-knee(Transtibial)prosthesis,Disable athletes”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维普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相关文章。纳入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小腿假肢应用相关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穿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小腿假肢运动员的步态分析、能量消耗和应力分析3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表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小腿假肢确实比传统假肢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与正常肢体相比,差别明显。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运动员的自身和项目特点设计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储能小腿假肢仍存在很多研究的难点问题。 -
骨诱导性双相磷酸钙陶瓷的研究与应用
背景:双相磷酸钙陶瓷是由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两相成分构成的陶瓷,其化学组成与骨组织的无机成分相似,目前体内外研究表明双相磷酸钙陶瓷除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骨传导性以外,还具有骨诱导性,因此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然而,双相磷酸钙陶瓷骨诱导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的:综述影响双相磷酸钙陶瓷骨诱导性的因素及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和PubMed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13年1月关于双相磷酸钙陶瓷骨诱导性的文章,在标题和中以“bone graft substitutes, biphasic calcium phosphates, osteoindu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双相磷酸钙陶瓷的骨诱导性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终选择34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综合相关文献发现双相磷酸钙陶瓷的化学组成通过影响钙磷的降解和再沉积速率,进而影响其骨诱导性的发挥;同时双相磷酸钙陶瓷的物理结构通过影响骨形成相关蛋白的吸附、血管生成、组织长入、局部微环境并进一步诱发干细胞的骨向分化来影响双相磷酸钙陶瓷的骨诱导性;另外双相磷酸钙陶瓷植入动物的种属,植入部位及植入体大小也可对其骨诱导性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对双相磷酸钙陶瓷骨诱导性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为制备具有稳定骨诱导性的骨替代材料提供依据。 -
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细胞生物活性
背景:微弧氧化技术可改善钛或钛合金的表面特征。
目的:研究纯钛表面微弧氧化涂层的表面性能及其对MC3T3-E1细胞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6个直径10 mm、厚度2 mm 圆盘状纯钛试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置于含0.02 mol/Lβ-甘油磷酸二钠盐及0.2 mol/L乙酸钙的电解液中进行微弧氧化处理,对照组对试件进行机械抛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试件表面形貌,X 射线能谱分析检测涂层表面钙磷比,X 射线衍射分析检测涂层晶相构成。将MC3T3-E1细胞接种在两组试件表面,1,2,4 h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在2,4,7 d通过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于7,14 d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与结论:经微弧氧化处理后,钛表面形成粗糙多孔的钙磷涂层,微弧氧化涂层主要元素为Ca、P、O及Ti,微弧氧化膜层主要由氧化钛、钛酸钙、磷酸钙及偏磷酸钙构成。电镜观察显示1 h 微弧氧化涂层表面细胞已伸出伪足,4 h呈现较典型的细胞形态。细胞在微弧氧化处理钛表面4,7 d的细胞增殖和7,14 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表明微弧氧化技术生成的粗糙多孔钙磷涂层能显著促进MC3T3-E1细胞的早期黏附、增殖及成骨活性。 -
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的制备及介导体外转染关节软骨细胞
背景:壳聚糖对软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但存在基因转染效率偏低的缺陷。目的:构建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 纳米粒,检测其理化性能,以及体外对关节软骨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将聚乙烯亚胺共价连接于壳聚糖骨架上构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复合物,再将聚乙烯亚胺-壳聚糖与负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 DNA 以复凝聚法制成纳米粒,以扫描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Zeta 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凝胶电泳阻滞实验观察聚乙烯亚胺-壳聚糖和质粒DNA的结合力。以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裸质粒DNA、脂质体2000及壳聚糖/DNA纳米粒转染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基因转染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DNA的入核情况。结果与结论: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 纳米粒多呈球形,粒径为(154.6±18.6) nm,表面 Zeta 电位为(24.68±6.82) mV,可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 DNaseⅠ的降解。体外转染实验证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关节软骨细胞并在细胞内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转染率达(23.80±1.74)%,转染率高于裸质粒DNA组及壳聚糖/DNA纳米粒组(P<0.05),与脂质体2000组无显著差别(P=0.522)。表明聚乙烯亚胺-壳聚糖/DNA纳米粒能有效保护质粒DNA免受核酸酶降解,对关节软骨细胞有良好的基因转染能力。
-
树脂渗透修复脱矿牙齿
背景:树脂渗透技术是一种治疗早期龋的新方法,为评估其治疗效果,与传统再矿化治疗方法进行比较。目的:比较树脂渗透技术与氟化物再矿化治疗拮抗牙体组织脱矿的效果。
方法:将35颗牛牙样本的釉质表面各制备出3个相同大小的窗区,分别设为渗透区、氟化钠区、空白区,将样本制备为脱矿模型,渗透区行树脂渗透处理(Icon?),氟化钠区每天以0.1%NaF溶液涂布连续7 d(即氟化物再矿化治疗),空白区不作处理;将样本自底部垂直向表面二等分,一份设为脱矿组再次脱矿,一份设为对照组置于去离子水中保存,观察脱矿组与对照组相对应窗区脱矿深度的进展。
结果与结论:牛牙样本渗透区、氟化钠区脱矿深度的进展均小于空白区(P<0.05),且渗透区脱矿深度的进展小于氟化钠区(P<0.05)。提示树脂渗透技术和氟化物再矿化治疗均可抑制牙体组织进一步脱矿,树脂渗透技术拮抗脱矿效果可能更佳。 -
应用轻型与重型网片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的Meta分析
背景:目前对于轻型网片及重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谁更具优势存在争议。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重型与轻型补片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Ovid、万方、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等数据库,并追查已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2月。收集比较重型与轻型补片应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预设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8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450例腹股沟疝。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重型网片相比,轻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后短期内疼痛及异物感较少[OR=0.57,95%可信区间(0.43,0.74),P<0.05]、[OR=0.49,95%可信区间(0.35,0.69),P<0.05];两组修补手术后复发、血清肿、血肿、切口感染、睾丸萎缩、尿潴留、中长期疼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现有证据表明,轻型网片修补腹股沟疝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与重型网片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因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及样本量有限,上述结论需要大样本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
受宠爱的吊兰
在很多办公室或到朋友家,一进门你的眼神立刻就会被那些站在书柜上、茶几上、窗台上那林林总总的吊兰所吸引。那种从顶端浅浅的绿慢慢的一层一层的变深,细细的藤条静静的一条一条的飘洒垂落下来,枝上一段一段有节律的冒出一棵一棵小小的白色的根,新的小吊兰就这样在空中悬掉着,像压弯腰腿用嘴衔花的杂技少女,被白色的墙壁衬托着,屋内顿时显得无比的优雅。
你会情不自禁的赞道:“好美的吊兰啊!”主人一定会说:“没什么,养这花儿不费事,栽上就活。喜欢,走时掐一棵就行。”好多年前,听了那话我会说:“我栽花技术不好,怕不活呀。”主人会坚定不移的告诉你:“这个你就放心了。”于是我回家时就带回了一棵又一棵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吊兰。 -
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影响的等效性比较:1798例总结
背景:有研究显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应用中具有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但国内尚缺少二者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疗效及安全性的前瞻性大规模、大样本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等剂量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否相同。
方法:前瞻性入选1798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n=1104)及进口氯吡格雷组(n=694),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前给予300 mg负荷剂量,序贯75 mg/d,随访3-28个月,观察对急性、亚急性、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和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脑卒中联合终点事件及出血等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两组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心源性死亡、出血和大出血事件及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国产氯吡格雷组血红蛋白较进口氯吡格雷组下降明显(P<0.05)。表明等剂量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 -
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封闭式负压引流修复骨外科创面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运用于各种骨科创面的治疗或促进移植皮肤的成活,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外科四肢开放性骨折、软组织缺损、压疮、慢性骨髓炎的创面修复中的疗效。
方法:选择解放军273医院54例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术后骨外露、骨髓炎、大面积压疮或重度感染等患者,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两组治疗,试验组36例局部清创后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封闭式负压引流,对照组18例按常规换药处理。对比两组创面清洁时间、换药次数及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创面清洁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换药次数明显减少(P<0.05)。试验组去除海绵敷料后,创面肉芽新鲜,将残余坏死组织清除,再次更换负压封闭引流,肉芽生长明显,表面无分泌物;骨外露患者创面缩小,甚至不再有骨外露;游离植皮后经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吸引及加压,植皮全部成活;慢性骨髓炎患者更换负压封闭引流三四次后,分泌物逐渐减少直至无分泌物,细菌培养未找到致病菌;大面积压疮在清创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吸引治疗后,有较多新鲜肉芽生长,多次更换负压封闭引流后,肉芽生长至与周围皮肤同样高度。 -
可吸收胸骨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的应用
背景:可吸收胸骨钉逐渐在临床应用,但在胸骨骨折和心脏术后胸骨固定应用可吸收胸骨钉的临床效果报道较少。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应用可吸收胸骨钉关胸的效果。
方法:1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手术结束后,其中95例采用常规钢丝固定胸骨,作为对照组;另55例在常规钢丝固定胸骨的同时放置可吸收胸骨钉,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杜冷丁用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结果与结论:随访3-8年,两组均未见胸骨感染及胸骨不愈合现象。试验组杜冷丁用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 <0.05);两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使用可吸收胸骨钉固定是可行的,并不会增加感染的发生。 -
经皮椎体成形中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
背景:通过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可增强椎体强度及稳定椎体,达到止痛目的,但骨水泥可能在注入过程中渗漏入椎旁血管,并通过腔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室进而进入肺动脉造成肺栓塞。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与骨水泥性肺栓塞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患者134例,其中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患者共23例设为实验组,取未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4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椎体成形前后行脊柱和胸部X射线检查确定两组患者是否存在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及骨水泥性肺栓塞。
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中共有23例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占17.2%。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23例中有3例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占出现椎旁血管渗漏患者的13%,但均无胸部症状。对照组43例患者中未出现椎旁血管渗漏的患者也未出现骨水泥性肺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9)。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椎体成形过程中一旦出现骨水泥椎旁血管渗漏,尽管并无胸部症状仍应警惕骨水泥性肺栓塞可能。 -
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是如何包裹肝细胞的?
背景:前期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国内外尚未见以壳低聚糖和海藻酸钠制备的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的研究。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结构和性能,然后将这种微胶囊用于肝细胞包裹,研究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表达。
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分别为50%,30%时,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结构和膜厚,机械破碎百分率测定微胶囊的力学性能,通过包裹FITC标记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的释放来测定微胶囊通透性。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在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形态,检测肝细胞白蛋白和尿素的合成。
结果与结论: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的膜内层致密而外层疏松,呈一种非对称膜的结构。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微胶囊的膜也越来越疏松,这些现象表明半乳糖的引入削弱了海藻酸钠分子链上负电荷的密度,影响了静电复合反应。微胶囊的力学性能与胶囊膜的结构和厚度有关;随着半乳糖化海藻酸钠含量的增加,膜结构越来越疏松,同时膜的厚度也减小,因此其力学性能变差。微胶囊的通透性主要决定于皮层的孔径,而疏松的亚层结构对通透性影响不大。制备的微胶囊具有选择性通过白蛋白,截留球蛋白的能力,表明胶囊膜的皮层孔径介于白蛋白和球蛋白尺寸之间。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呈球形聚集体形态,并且肝细胞在半乳糖化微胶囊中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能力明显强于在海藻酸钠-壳低聚糖微胶囊中的效果。 -
三丙烯微球栓塞子宫动脉对子宫内膜血管的影响
背景:子宫动脉栓塞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妇产科疾病,但对于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的有何变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至今少有文献报道。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对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方法:60只雌性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及子宫动脉栓塞组(n=45),子宫动脉栓塞组动物应用三丙烯微球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子宫动脉栓塞组再随机分为 E1,E2及 E3三个亚组(n=15),分别于子宫动脉栓塞后7-15 d,16-30 d及31-45 d内获取子宫标本。
结果与结论:常规病理染色显示豚鼠子宫动脉一级分支、浆膜下动脉支及子宫肌层微小动脉血管内均可见大小不等栓塞微球分布。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 CD34在子宫动脉栓塞后降低,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 <0.05);而子宫动脉栓塞豚鼠子宫内膜基底层微血管密度CD105在子宫动脉栓塞后增加,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提示随着栓塞后时间推延,新生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基底层微血管密度有逐渐恢复趋势。 -
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促进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
背景:研究表明壳聚糖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甲基泼尼松龙可改善损伤神经附近微环境,临床常用于中枢神经损伤急性期治疗。
目的:观察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修复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的效果。
方法:将大鼠坐骨神经切断,立即显微吻合,分别于神经吻合周围注入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改性壳聚糖+甲基泼尼松龙,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并设假手术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在所有组中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展爪恢复时间早(P<0.05)。建模后4,8,12周,与改性壳聚糖组、甲基泼尼松龙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较快(P <0.05),腓肠肌湿质量残存率下降较少(P <0.05),腓肠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较大(P <0.05)。建模后12周,改性壳聚糖与甲基泼尼松龙联合治疗组通过吻合口的神经纤维显著增多,且直径大小、排列较为一致,神经变性较轻。结果证实,改性壳聚糖联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有利于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
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修复牙冠缺损的疗效分析
背景: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缺损牙冠,既能修复其应用功能又能修复其形态功能。目的:探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冠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冠缺损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并将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临床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冠缺损患者的随访治疗效果与文献研究中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明确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牙冠缺损应用的可行性。
结果与结论:文献数据研究中,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修复牙冠缺损的成功率达90%以上。临床治疗随访的12例患者修复后检查患牙修复的光固树脂冠稳固,修复的外观与邻牙对侧同名牙对称,有正常的咬颌关系。随访观察修复后的19颗患牙,稳固无松动,无脱落,咬颌关系正常,无叩痛,X射线片显示根尖无阴影。而光照对双固化树脂修复牙冠缺损影响的研究中显示,光固化的效果仅限于根上段和根中段,不能影响根尖段的固化效果,且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形状记忆输卵管避孕材料与其他输卵管避孕材料的特点分析
背景:输卵管绝育器对女性生殖功能及内分泌平衡干扰少,方法简单有效。
目的:阐述形状记忆输卵管避孕材料与其他输卵管避孕材料的优点及不良反应。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6至2013年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有关形状记忆输卵管避孕材料与其他输卵管避孕材料的文章。
结果与结论:目前应用的输卵管避孕材料主要有记忆金属生物材料、非降解高分子生物材料及可降解高分子生物材料。形状记忆输卵管避孕器植入后,对输卵管上皮具有短期炎性刺激作用,但其对上皮输卵管黏膜层的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植入时间延长,输卵管上皮炎性反应逐渐减退,其管壁的绒毛逐渐修复,表明输卵管再通具有可复性的组织基础。聚乙烯材料具有高抗冲性、耐磨性、优良的对化学药品稳定性、吸水性、电绝缘性、生物惰性等,现在几乎是所有宫内节育器的支架材料。硅橡胶耐热、耐寒、无毒、耐生物老化,具有化学稳定性、生理惰性、物理机械性能,植入人体组织后不会引起异物反应。聚乳酸具有较好的化学惰性、易加工性和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体内5年后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