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发行周期: 周刊
  • 邮发: 8-584
  • 曾用名: 现代康复;现代康复杂志;中国临床康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 创刊时间: 1997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辽宁
  • 主编: 王岩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硫酸镁和抑肽酶保护作用的效应差异

    作者:樊立宏;程斌;李勇

    目的:观察硫酸镁和抑肽酶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影响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3-05/2004-0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造模分组及干预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造成兔脊髓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硫酸镁组实验全程持续给予150g/L硫酸镁0.25 mL/(kg·h)静脉灌注,抑肽酶组于缺血前10 min静注抑肽酶509.1 kat/kg,缺血开始后持续注入169.7 kat/mL抑肽酶1 mL/(kg·h)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硫酸镁组等量的生理盐水静注.②定量定性评估:监测缺血前、缺血30 min、再灌注1,2,8,16,24 h后的潜伏期变化,使用丹麦PANTEC公司生产的Kepoy型四导联诱发电位仪;再灌注24,48 h后对动物后肢运动神经功能评分(5分制法:后肢完全瘫痪为0分;后肢严重不完全瘫痪为1分;后肢可运动,但不能跳跃为2分;后肢可跳跃,但有明显不稳为3分;后肢可跳跃,但有轻微不稳为4分;后肢运动功能完全正常为5分);缺血再灌注48 h后,观察并计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单克隆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后切片.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3组27只.①各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硫酸镁组和抑肽酶组再灌注1,2,8,16,24h均短于对照组(P<0.05);硫酸镁组再灌注8,16,24h短于抑肽酶组[(33.9±1.5),(38.4±1.8),(39.3±1.9)ms和(35.6±1.4),(40.5±1.9),(41.7±1.6)ms,P<0.05].②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再灌注24和48 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高于对照组[(3.94±0.37)和(3.73±0.95)分,(3.98±0.44)和(3.02±0.22)分,(2.81±0.56)和(2.31±0.35)分,P<0.01],再灌注48h硫酸镁组高于抑肽酶组(P<0.05).③各组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元计数:再灌注后48h,硫酸镁组,抑肽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硫酸镁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胞质均匀.大部分细胞核居中,轮廓清晰可见,神经微丝抗体染色呈丝网状均匀分布于胞浆中,前索轴突分布均匀.抑肽酶组缺血再灌注后48 h,前角运动神经元轮廓清楚,多极形,细胞核大多位于中央,核仁清晰可见,尼氏体呈网状均匀排列于核周,胞浆均匀深染前索分布均匀.对照组前角运动神经元空泡变性,中央尼氏体溶解消失.核固缩变小,呈三角形,胞核结构大多萎缩消失,神经微丝抗体染色阳性,神经丝紊乱,稀疏结构大多萎缩消失,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硫酸镁与抑肽酶均能改善脊髓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病理损伤.虽然两者的脊髓保护作用在缺血期及再灌注早期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前者的保护作用较后者有显著增强的趋势.但两者合用可否有协同增强效应尚需观察.

  • 正常骨与软骨冷冻冻蚀范围及其致死的临界温度

    作者:周广伟;金冶华

    目的:通过冷冻家兔双侧胫骨上端,观察冷冻对正常骨与软骨冻蚀范围及其致死的临界温度.为临床采用冷冻技术治疗肿瘤寻找适宜温度.方法:实验于1987-06/1988-06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实验室完成.正常成年灰色家兔30只.采用液氮单周期间接冷冻家兔双侧胫骨上端,并连续记录距离冷冻中心0.5 cm,1.0 cm,1.5 cm不同点温度.术后3 d取材.①判断细胞存活标准采用琥珀酸脱氢酶组织学染色方法:胞浆内存在均匀细小的兰色琥珀酸脱氢酶颗粒,表示细胞存活,记为阳性细胞.切片标本中,观察六个平面视野如存在1个阳性细胞以上的,记为阳性标本.②超微结构的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兔30只.①细胞存活情况:骨细胞在0℃时约有半数死亡;在-11℃至-20℃时有14%的存活可能;低于-21℃时全部死亡.软骨细胞在-21℃时约半数死亡,而在-41℃以下才全部死亡;距冷冻边缘3.0 cm的区域内无生存细胞.②超微结构的变化:皮质骨,骨细胞位于骨陷窝中,充实、饱满、核椭圆;而酶阳性标本在电镜下无完整结构,偶见陷窝内残存的胞核及碎片,无细胞器成份.关节透明软骨,软骨细胞完整细胞器丰富,病变严重处关节表面粗糙不平,染色暗淡,细胞轮廓不清,软骨陷窝空虚;少数细胞偏于陷窝一侧,呈新月型,仅占陷窝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下.半月板,病变严重处,全片观察,可见纤维断裂,无细胞结构,电镜下纤维短截,横纹消失,胸膜破裂,残片包绕胞核.结论:在模拟临床条件的状态下,发现-21℃以下骨细胞全部死亡,在-11℃至-20℃有14%的存活可能.冷冻对正常骨与软骨冻蚀范围及其致死的临界温度将为临床冷冻条件的选择提供实验基础.

  • 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建立过程中的技术特征

    作者:徐惠民;胡燕华;赵巍;王启明

    背景:大鼠角膜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与人类角膜相似.早期实验证实大鼠作为穿透性角膜移植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且移植手术难度比小鼠低.目的: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分析模型制作中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探讨提高大鼠角膜移植模型成功率的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眼科完成.选取远交系两月龄Wistar雌性大鼠7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8只/组,无眼部疾病,清洁级,体质量180~200 g,右眼作为受体;SD雌性大鼠38只,双眼作为供体.全部动物均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中心穿透性原位角膜移植术,均选择Wistar大鼠右眼建立模型.术前10min用美多丽滴眼两次,将右眼瞳孔充分扩大,达到4.0mm.按体质量3.0 mL/kg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全麻,体积分数0.1地卡因滴眼液术前5 min点眼两次.大鼠头部常规消毒,保持鼠眼处于水平位置,保持大鼠呼吸道通畅.用有齿眼科镊夹持大鼠术眼后部,固定术眼使其处于半脱位状态.以3.5 mm直径环钻钻取SD大鼠双眼角膜作为植片,内皮面向上放入培养皿中,用质量浓度20g/L甲基纤维素覆盖备用.以3.0 mm直径环钻钻取Wistar大鼠右眼角膜作为植孔,立即将植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Wistar大鼠右眼植孔,实验组角膜移植缝合8针,对照组角膜移植缝合6针.术后滴氧氟沙星眼药水,胶带粘贴术眼.观察角膜排斥反应,以混浊、水肿及新生血管3项指标进行评分,3项评分之和为当日排斥反应指数.当日排斥反应指数≥5或角膜浑浊达到3级时,视为排斥反应发生.运用x2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结果:作为受体的76只Wistar大鼠中途脱落5只,其中实验组术后意外死亡1只,对照组术后意外死亡2只,互相撕咬伤及术眼角膜2只,淘汰后均及时补充,进入结果分析数量保持76只.①角膜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比较:实验组虹膜前粘连且瞳孔不圆、伤口闭合欠佳且前房不形成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4,14只,P=0.007;2,9只,P=0.047).②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及角膜排斥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基本接近[(8.9±2.3),(8.6±2.3)d,P>0.05];角膜移植术后16 d,两组全部发生排斥反应,排斥反应发生率100%.结论:在保留缝线、不加干预的情况下,大鼠角膜移植与人类角膜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似.实验结果说明,大鼠3.5 mm植片对3.0mm植孔的角膜移植缝合8针,可以减低大鼠角膜移植的并发症,使其成为理想的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良好的手术器械,以及充分散大的瞳孔可以大程度地减少大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双重免疫荧光标记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不稳定膀胱逼尿肌间隙连接蛋白43的定量和定位实验

    作者:周德荣;章振保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不稳定膀胱逼尿肌连接蛋白43表达和分布模式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只,不稳定膀胱组40只.建立膀胱出口梗阻模型之后行充盈性膀胱测压,确定不稳定膀胱组13只.对照组只行尿道分离术而不作结扎术.麻醉未醒即处死大鼠,取下膀胱分离出逼尿肌组织.①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标记:应用罗丹明麦芽凝集素标记逼尿肌肌细胞膜,异硫氰酸荧光素素标记间隙连接蛋白43.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使用ACAS/Ultima312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器1和检测器2同时分别检测连接蛋白43和细胞膜(当只开通检测通道1时,仅显示代表连接蛋白43的绿色小短杆状或小点状荧光斑;当仅开通检测通道2时,仅显示被染成红色的细胞膜,清楚地显示了细胞的外形轮廓,胞浆及胞核则不显示;当两个通道同时开通时,绿色的连接蛋白43与红色细胞膜重叠后变成黄色).主要参数如下:小孔孔径225μm,X轴扫描点数380,Y轴扫描点数390,扫描步径0.6 μm,镜扫描速度10 mm/s,扫描强度85%,激光强度360mW,每点采样次数30,物镜40倍,检测器1(适波长488 nm)灵敏度62%,检测器2(适波长514 nm),灵敏度58%.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分析法:应用ImageAnalysis程序进行图像分析.以连接蛋白43的像素值占总像素值的百分比值作为连接蛋白43的像素密度,其大小代表连接蛋白43量的大小;以连接蛋白43荧光斑面积的大小反映连接蛋白43量的大小.结果:不稳定膀胱组中出现不稳定膀胱的13只和对照组10只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大鼠逼尿肌连接蛋白43的像素密度和荧光斑面积比较:不稳定膀胱组连接蛋白43象素密度值较对照组象素密度值明显增多(3.45±1.58,0.85±-0.44,t=5.037,P<0.01);不稳定膀胱组荧光斑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增大[(19.92±8.61)μm2,(11.46±2.55)μm2,t=2.995,P<0.01].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双重标记的大鼠逼尿肌连接蛋白43荧光图像:对照组逼尿肌肌束细胞平行排列,分布均匀,连接蛋白43表达量极少.不稳定膀胱组细胞大小不一,形状多样,排列紊乱,连接蛋白43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表现在密度增大,荧光斑面积增大,连接蛋白43的表达主要出现在细胞与细胞连接处.结论:采用双重标记的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抗连接蛋白43单克隆抗体特异地与间隙连接蛋白43结合,在组织原位上准确地标记间隙连接,同时显示细胞膜,既能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又能同时对其进行定位.

  • 体外循环中炎性反应对亚临床脑损伤的影响

    作者:魏蔚;李云涛;刘斌

    目的:观察中低温体外循环期间脑循环中的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水平,并评价炎性反应与脑损伤标志性蛋白S 100β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胸血管外科2003-01/06拟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逆行放置导管至颈静脉球部,于体外循环前、稳定低温期、复温至33℃和体外循环后30 min,分别成对抽取桡动脉和颈静脉球部血样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于体外循环前和体外循环后30 min,6,24,48 h测量血浆S 100β蛋白水平.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体外循环中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增加(P<0.01),但仅在复温期和体外循环后30 min观察到颈静脉和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的差值,分别为(0.26±0.63)和(0.19±0.43)μg/L.②体外循环前后血浆S 100β水平的变化:体外循环后30 min达峰值,体外循环后48 h恢复至体外循环前水平.③S 100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关系:体外循环后30 min S 100β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r=0.489);而S 100β与颈静脉-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差值和脑摄氧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中低温体外循环可激活脑的炎性反应,并引起血浆S 100β蛋白水平增高;体外循环后血浆S 100 β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只有一定的相关性.

  • 创伤修复期间参附注射液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作者:夏中元;刘志刚;何宇红;陈向东

    背景:创伤修复期间胃肠道存在再灌注损伤和灌注不全,引起肠黏膜损伤.目的:观察人用等效剂量参附注射液对创伤修复期间家兔肠pH、肠黏膜一氧化氮、丙二醛、Ca2+含量、血清双胺氧化酶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8/10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学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单纯创伤修复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措施:通过股动脉放血[2 mL/(kg·min)],平均动脉压降至40mmHg并持续60 min,回输自体血及等量平衡盐液制备兔创伤修复模型;参附注射液组于回输自体血同时先静注参附注射液2.1 mL/kg,随后持续注入参附注射液5 mL/(kg·h).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实验前,创伤修复1 h,及再灌注1,3 h检测乙状结肠黏膜内pH、肠黏膜一氧化氮、丙二醛及钙含量、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结果:24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再灌注1,3 h肠黏膜pH为7.171±0.102,7.194±0.106,高于单纯创伤修复组(6.920±0.155,6.971±0.165,P<0.05,P<0.01)及对照组(7.329±0.038,7.322±0.101,P<0.05).②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再灌注1,3 h血清双胺氧化酶为(35.090±1.184),(32.440±2.884)μkat/L,显著高于单纯创伤修复组[(50.994±2.684),(52.377±1.217)μkat/L,P<0.01]及对照组[(15.970±1.734),(16.620±0.767)μkat/L,P<0.05].③再灌注3 h肠黏膜一氧化氮、丙二醛含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单纯创伤修复组[(61.8±5.3,72.2±5.8)μmol/g,(68.2±4.9,96.9±8.5)μmol/L,P<0.05].再灌注3 h肠黏膜Ca2+含量参附注射液治疗组为(2.43±0.27)μnol/L,低于单纯创伤修复组[(2.93±0.34)μmol/L,P<0.05],高于对照组[(2.26±0.31)μnol/L,(P<0.05)].结论:给予家兔人用等效剂量的参附注射液,增加了肠黏膜灌注及氧合作用,抑制了肠黏膜一氧化氮活性和清除氧自由基及减轻钙超载,对创伤修复期间肠黏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喉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Bak和Bcl-xl基因蛋白的参与排除与性别和吸烟关系

    作者:张欣然;王超;姜琳琳;韩瑞珠

    目的:探讨促凋亡基因Bak和凋亡抑制基因Bcl-xl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发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07/2002-04行手术切除的45块喉原发性喉鳞癌及25块正常喉黏膜石蜡标本.检测标本组织中Bak和Bcl-xl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患者性别、吸烟情况、临床分期及不同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与喉癌组织中Bak和Bcl-xl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①正常喉黏膜Bak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原发性喉鳞癌[92%(23/25),44%(20/45),P<0.01].②正常喉黏膜Bcl-xl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原发性喉鳞癌[16%(4/25),53%(24/45),P<0.01].③喉癌组织中Bak和Bcl-xl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吸烟情况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05,P<0.01).结论:Bak在喉鳞癌中表达较正常喉黏膜明显减少,其表达下调与喉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肿瘤分化越好,Bcl-xl的表达越强.Bak和Bcl-xl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说明Bak蛋白表达对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对喉鳞癌预后判断的指标.

  • 脑出血大鼠应用脑溢安后脑内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周虹;罗杰坤;唐涛;黎杏群;张海涛;邢之华

    目的: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是发育阶段神经干细胞膜上特异表达的糖蛋白,观察脑出血后其在脑内的表达与中药脑溢安干预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9/11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实验室完成.1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40只,模型组40只,脑溢安组40只.模型组和脑溢安组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建立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代替Ⅶ型胶原酶,正常对照组不造模.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不给药,假手术组颅内注射2μL生理盐水,脑溢安组行脑溢安浸膏(主要含钩藤、大黄、丹皮、地龙等)灌胃,2 mL/次,2次/d.假手术组、模型组、脑溢安组分别于术后1,3,5,7,10,14,21,28 d 8个时间点将大鼠麻醉后分批处死5只,取脑组织切片进行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免疫组化观察,以阳性细胞数作为观察指标.结果:125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术后1,3,5,7,10,14,21,28 d均无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表达.②脑溢安组及模型组大鼠均于术后5 d在血肿区出现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表达,7 d达高峰,10 d开始下降,至术后28 d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显色逐渐减少,并完全集中在血肿近侧脑室及海马处,两组变化趋势相同,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③术后14 d脑溢安组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细胞计数开始多于模型组(t=-2.984,P=0.017),至28 d仍显著高于模型组(t=-3.99,P=0.004).结论:脑出血大鼠术后5 d血肿区出现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呈阳性表达,证明其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重塑.通过强化此种重塑可能是脑溢安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途径之一.

  • 神经细胞老化过程中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作者:张毅;苏敏;蔡琰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A2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化成神经细胞过程中,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丙二醛和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探讨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和抗氧化能力与细胞老化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2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神经生物学实验室进行.①建立神经细胞老化实验模型:传代培养的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A2中加入无血清培养液后,在37℃、含体积分数为0.05的CO2的空气中培养,24 h后换培养液,以后每隔3 d更换培养液;按不同的培养天数分为培养1,7和14 d组,各组在培养至相应的天数后终止培养.②评估神经细胞变化的指标检测:采用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老化指标脂褐素水平(相对荧光值)反映细胞老化程度;以比色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浓度评估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亚硝酸盐比色法得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反映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结果:①细胞内脂褐素相对荧光值:培养1,7和14 d组分别是(11.55±0.9)%,(22.41±1.99)%和(29.51±4.5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478.04,P<0.01).②丙二醛浓度:培养1,7和14 d组分别是(O.90±0.20),(1.91±0.19)和(2.98±0.20)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148.31,P<0.01).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培养1,7和14 d组分别是(685.30±107.85),(372.07±74.35)和(175.04±29.67)μkat/L:组间比较差异显著(F=66.10,P<0.01).结论:①随着无血清培养天数的增加,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A2细胞内脂褐素逐渐增多,细胞在不断衰老.②细胞内丙二醛浓度随细胞老化而不断增加,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却随着细胞老化而下降.说明神经细胞的老化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呈正相关,与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呈负相关.③体外神经细胞老化实验研究模型是科学和客观的,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 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文良;吴岳嵩;杨柳;许建中;娄永华;焦炳华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于培养的人原代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的凋亡作用,并分析浓度效应.方法:实验于1998-04/2000-04在第二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完成.在人成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系HOS-8603中,实验组加浓度为1,10,100,1 000 ng/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对照组加等量的无肿瘤坏死因子培养基,培养后检测细胞活力应用噻唑兰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DNA梯形条带和透射电镜等方法.结果:①肿瘤坏死因子α对培养成骨细胞和HOS-8603细胞的作用(噻唑兰法):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00和1 000 ng/L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0.14±0.006),(0.10±0.010),(0.27±0.013)ng/L;HOS-8603细胞:(0.15±0.012),(0.09±0.015),(0.27±0.013)ng/L,P<0.05].②DNA梯形条带结果:凋亡细胞使DNA在核小体外降解,形成180~200bp或与之成倍的DNA片段.在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呈现梯形结果.在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为1 000 ng/L时,成骨细胞可检测到典型DNA梯形条带.③成骨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透射电镜检查,浓度为1 000 ng/L实验组较浓度为100 ng/L实验组凋亡细胞多.肿瘤坏死因子α同样可以诱导HOS-8603的凋亡,未加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很少,加入100ng/L及1 000 ng/L肿瘤坏死因子α时,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质量浓度达到100g/L时,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系HOS-8603细胞凋亡,并随浓度加大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验证了肿瘤坏死因子能刺激成骨细胞凋亡的假说.

  •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及不同转输方式的比较

    作者:关俊宏;于宏伟;潘尉然;杨涌杰;王成林;任长山;陈红;隋承光

    背景:利用肿瘤过继免疫和基因转移技术将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的载体导入运载细胞回输到体内,使肿瘤坏死因子α在肿瘤局部高浓度表达,既可增加肿瘤坏死因子α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又能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及不同转输方式对荷瘤裸鼠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设计:以实验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0-01/2001-12在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和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完成.TJ8510细胞(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细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提供;实验动物:先天性无胸腺BALB/C裸鼠36只.方法:在肿瘤坏死因子α反转录病毒转移系统的建立及运载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制备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单克隆病毒细胞株PLC-2和PLJC-5将标记基因NeoR和目的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导入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然后对其进行细胞增殖、肿瘤坏死因子表达、体外抗瘤活性的检测.将36只裸鼠接种肿瘤后随机分为6组,局部转输对照组、局部转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局部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静脉转输对照组、静脉转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静脉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对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进行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基因转导前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②体外抗瘤活性的测定.③动物实验结果.结果: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NeoR-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3组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NeoR-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与NeoR-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30 d,可持续表达高水平的肿瘤坏死因子α.③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NeoR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TJ8510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前两者相比杀伤活性有明显地提高(P<0.01).④动物实验结果: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40d后,肿瘤局部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肿瘤体积小于局部转输对照组[(307±42),(2 048±278)mm3,P<0.01],静脉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组肿瘤体积小于静脉转输对照组[(954±195),(1 989±305)mm3,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转导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能有效地表达肿瘤坏死因子,其在体外和荷瘤裸鼠体内的抗肿瘤效果明显高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静脉转输人脑胶质瘤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人脑胶质瘤裸鼠皮下实体瘤生长无明显抑制效应,但静脉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却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局部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较静脉转输肿瘤坏死因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提示过继免疫基因治疗胶质瘤以局部转输方式为佳.

  • 腰椎间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与其病变程度和病程的相关性

    作者:王春丽;梅伟;杨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病程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06/11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骨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作为病变组,均知情同意.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3.67个月.硬膜外麻醉下行髓核摘除术,记录椎间盘突出类型,病情从轻至重为:凸起型4例,突出型15例,游离型6例.同时选择3例急性腰椎爆裂性骨折行椎管内减压内固定术患者及2例行脊柱侧弯行前路松解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既往健康.手术中选取纤维环、髓核、软骨终板组织标本,每组标本分为两份,一份液氮速冻后转入-70℃超低温冰箱中冻存备用.另一份作光镜下病理组织学观察,根据Norbet Boos等的组织学分级将所有标本的病理病变程度分为轻、重两度.不同类型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终板组织标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情况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测定,并探讨其与病程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及对照组5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在髓核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纤维环、软骨终板中的表达[13.05±0.82,6.91±0.33,2.47±0.37 (t=12.03,10.16,P<0.05)].游离型显著高于突出型[8.36±0.41,4.13±0.14,(t=7.81,P<0.05)];突出型显著高于凸起型(1.19±0.48)(t=3.35,P<0.05).病变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61±0.34),(t=8.64,P<0.05).重度病变患者显著高于轻度病变患者[10.43±0.27,6.01±0.34 (t=8.26,P<0.05)].②病程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关系:病程大于12个月患者椎间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程3~6个月及7~12个月的患者[88.9%,39%,30.7%,(x2=19.24,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参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过程,随病情的加重而分泌增多.病程在12个月以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率较高.

  • 深低温冷藏并戊二醛化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特点评价

    作者:谢晞衷;余林权;孟宏;徐俊赐;张建民;陈奇鸣

    背景:采用不同方法处理的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外伤肌腱缺损,已成为近年手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经深低温冰箱冷藏及戊二醛处理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手部肌腱缺损的特点.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病房.对象:选择1997-01/2001-08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二病区住院的男性手外伤肌腱缺损患者15例(17条肌腱),年龄20~35岁.其中伸指肌腱缺损8条,屈指肌腱缺损9条;缺损肌腱长3~9 cm.方法:应用从健康青壮年意外死亡者志愿贡献或外伤断肢后无再植条件废弃肢体经无菌操作条件取出的手指屈肌腱(本人或家属均知情同意),经-80℃深低温冰箱保存,术前应用3.5 g/L戊二醛溶液浸泡后按显微外科缝合肌腱的方法将异体肌腱移植于手部肌腱缺损处.随访时按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制定的总活动度法评定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主要观察指标:手指总主动活动度和排斥反应.结果:15例患者(17条肌腱)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8个月,手指肌腱总活动度优级4条,良级6条,可级4条,差级3条,总有效率82.36%(14/17).全部病例没有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均没有发生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的肌腱无断裂.结论:异体肌腱经-80℃深低温保存及术前应用戊二醛处理,可以降低移植后的抗原反应,增加移植肌腱的强度和韧性,避免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的感染,是代替自体肌腱移植的良好方法之一,但移植后存在着肌腱粘连的并发症尚需解决.

  • 改良肩关节松动术对骨折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干预效应

    作者:万里;王国新

    目的:骨折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传统干预措施为运动疗法结合理疗及中医推拿手法,探讨肩关节松动技术增加到治疗方案中对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关节松动术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先行理疗,再行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总的治疗时间为每天1 h左右,结束后以中医推拿手法结束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关节松动术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松动技术,1.5~2.0 h/d.盂肱关节包括:①分离牵引.②长轴牵引.③向头侧滑动.④前屈向足侧滑动.⑤外展向足侧滑动.⑥前后向滑动.⑦后向前滑动.⑧外展摆动.⑨侧方滑动.⑩水平内收摆动.(11)后前向转动.(12)内旋摆动.(13)外旋摆动.胸锁关节包括:①前后向滑动;②上下滑动.肩锁关节:后向前滑动.肩胛胸壁关节:松动肩胛骨.评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患肩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范围值.结果:9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肩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范围:3个疗程后关节松动术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113±18,39±7,36±6,118±15)度;(87±11,30±6,25±7,79±16)度,(t=3.01~5.17,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3.75~7.96,P<0.01).结论:肩关节松动术能显著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可能与其可以直接牵拉关节周围软组织,在短时间内分离粘连,保持软组织良好的弹性和伸展性,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有关.

    关键词: 骨折 肩关节 康复
  • 晚期癌症患者麻醉药品用药情况及用药后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评价

    作者:蔡德;欧阳小青;杨绮华;谢奕如

    目的:调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及患者治疗前后行为状况和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为准确有效地对晚期癌症患者使用麻醉药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1999-01/2003-01中晚期癌症患者503例.患者材料来源于本院宁养院1999/2003年麻醉药品专帐登记本、麻醉药品处方及其他相关资料.对患者止痛所用的麻醉药品的用药品种、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用药频率(某药品年消耗量/该药品限定日剂量值),并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状况,①评价患者行为状况采用行为状态量表记分标准:无改善,治疗前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变化<10分;改善Ⅰ级,治疗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增加>10分;改善Ⅱ级,治疗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增加>20分;改善Ⅲ级,治疗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增加>30分;改善Ⅳ级,治疗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增加>40分;改善Ⅴ级,治疗后行为状态量表评分增加>50分.②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采用国内1990年制订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标准,包括闲暇活动、住居状况、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健康、总体生活状况6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分,总分6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主观满意度越高.结果:503例患者资料进入结果分析.①麻醉药品使用情况:共使用7个品种的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总消耗数量及用药频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口服吗啡制剂的用药频率高,5年总计达73 963人次,用量总计为4 607.2 g,占总用药量的92%.②治疗前后患者行为状态的变化:无改善59例,改善Ⅰ级347例,改善Ⅱ级68例,改善Ⅲ级24例,改善Ⅳ级4例,改善Ⅴ级1例,88.2%(444/503)的患者行为状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③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的比较:治疗后患者闲暇活动、住居状况、家庭关系、社会交往、健康、总体生活状况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5.02±0.68),(4.75±0.68),(5.11±0.61),(5.20±0.71),(4.72±1.01),(4.84±1.05)分,治疗前:(4.78±0.79),(4.21±1.09),(4.78±0.94),(4.61±0.99),(4.51±.084),(4.24±0.99)分,P<0.05].结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晚期癌症患者的麻醉药品应用已形成了以口服吗啡制剂为主的体系,应用合理,治疗后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提示这一形式的止痛治疗能使大多数患者得到较满意的服务,可作为失去根治治疗机会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关键词: 麻醉药 生活质量
  • 康复教育对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后行为及腰部功能训练的影响

    作者:武凤云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系统康复教育改善腰椎管狭窄手术患者行为的效果.方法:纳入1998-09/2003-09葫芦岛市中心医院骨科腰椎管狭窄手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除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外,还接受康复教育.康复教育方法:①心理咨询.②个体化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一对一指导,随时解答患者的问题.③康复教育宣教单:内容包括入院宣教、疾病名称、病因及诱因、临床特点、体位、饮食、术前教育、术后教育、功能锻炼方法、负重、康复期情况及应对措施,并以图的方式进行讲解.④演示与反演示:教育者针对健康教育单的图示亲自演示正确的锻炼方法,并要求患者进行反演示.⑤教育家庭重要成员: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家属,使其帮助患者共同遵从教育计划.⑥行为评估:设计统一的行为评定表,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焦虑发生率:评定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面谈及观察测评.第二部分为便秘、压疮、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评定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实际数测评.第三部分为功能锻炼正确率:评定患者能否进行所需锻炼及锻炼正确率,可观看患者直腿抬高、飞燕式、五点式3个方面的演示.第四部分为生活自理能力: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程度,分为自主翻身、洗漱、不负重行走、自穿袜子系鞋带、搀扶上下楼梯、自主上下楼梯6个级别,得分0~20分,每个级别相差4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理焦虑发生率:观察组治疗前为47%(14/30),治疗后为0;对照组治疗前为43%(14/30),治疗后为57%(17/30).②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便秘、压疮、尿潴留为7%(2/30),3%(1/30),0,对照组为67%(20/30),50%(15/30),0,P<0.01].③功能锻炼正确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直腿抬高、飞燕式、五点式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67%(20/30),60%(18/30),27%(8/27),P<0.01].④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13.73±3.59),(8.67±3.94)分,P<0.01].结论:系统康复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心理焦虑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功能锻炼正确率及生活自理能力.

  • 许旺细胞及其与三维支架的联合培养

    作者:贺政;佟晓杰;孙晓红

    目的:许旺细胞能够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的再生过程.应用许旺细胞与组织工程材料联合培养,构建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探讨许旺细胞的培养方法以及许旺细胞与三维支架的联合培养对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84-01/2004-01中有关许旺细胞培养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文章,检索词为"Schwann cells culture,tissueengineering materials,association cultur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6-01/2004-12中有关许旺细胞培养以及组织工程材料的文章,检索词为"许旺细胞培养,组织工程材料,联合培养",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重点选择介绍许旺细胞培养方法以及许旺细胞与三维支架联合培养的文献,对非随机试验予以排除.资料提炼:在所有检索到的文献中,排除非随机试验的文献以后,终选择24篇为相关的作为参考文献.其中有1篇重点介绍许旺细胞的作用,5篇重点介绍许旺细胞的培养方法,其余的主要研究许旺细胞与三维支架的联合培养.资料综合:许旺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组织块法和酶消化培养法.可与许旺细胞进行联合培养的支架材料包括聚酯纤维、聚羟基乙酸、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和聚乳酸共聚物、ZQ膜、壳聚糖等等.这些支架材料为人工神经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为应用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奠定了基础.结论:应用组织块法和酶消化培养许旺细胞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对于那些可与许旺细胞进行联合培养的支架材料的研究,应当尽快由现今单纯的体外培养逐渐向动物实验过渡,为早日研制出合格的人工神经做进一步的努力.

  • 人体完成动作过程中股胫关节接触的影像技术及有限元方法分析

    作者:郝智秀;金德闻;张济川

    目的:基于X射线照相术、CT技术及荧光镜图像和MRI技术对人体股胫关节接触的测量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资料来源:主要应用计算机检索1998-01/2004-12 elsevier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词为"femur,tibia,contact,knee pressure",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同时检索2003-01/2004-12 http:∥www.chinajournal.edu.cn的文献,检索词为"股骨,胫骨,关节接触,有限元分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股胫关节接触判断方法、接触压力分析相关的文献.纳入条件:①动物实验.②临床研究.③观察性研究.此外根据数据库提供的文章相关性检索工具又进行了进一步检索.排除条件:①非图像方法文献.②综述文献.③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5篇与膝关节接触压力和接触位置判断关系紧密的文献.数据综合:①基于MRI技术的股胫关节接触:分析发现,当从0°位置到30°位置曲膝时,接触点向后、下和侧方移动,当继续曲膝到60°位置时,接触点略向前、上和进一步侧向移动.相对于股骨,胫骨出现轻微轴向转动.接触点在内侧和外侧的运动是不对称的.②基于X射线照相术和CT技术的股胫关节接触:在股胫关节近距离接触中,中间接触较侧面接触大.此外,股胫关节内侧接触轨迹长度在关节前后和内外方向比外侧长.③基于荧光镜图像和MRI技术的股胫关节接触对于规则形状实体的移动和转动精度分别控制在0.1 mm和0.1°内.④存在问题:MRI方法测量膝关节是在静止且无生理载荷以及未考虑肌肉随时间的收缩等情况下完成的;X射线照相术和CT方法测量无法得到含关节软骨的接触情况;荧光镜图像和MRI方法分析中计算和对位工作量很大.结论:在MRI图像的基础上,寻找一种重构关节三维模型的方法,结合步态测试系统获得的参数,通过优化的方法及接触判断的方法获得人体在完成某个动作过程中关节的接触情况,可能更具有普遍意义.

  • 烧伤性增生瘢痕应用美宝疤痕平的效果

    作者:高映辉

    目的观察美宝疤痕平对烧伤引起的增生性瘢痕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999-05/2002-12惠州市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烧伤愈后瘢痕增生患者87例.治疗前清洁瘢痕区皮肤,将美宝瘢痕平均匀涂抹在瘢痕皮肤上,指腹按摩5~10 min,每天重复三四次.按摩时用力适度,以不伤新生皮肤为主.连续使用3~5 d后,若瘢痕皮肤颜色由暗红变为淡红色,并出现小皱襞,则继续使用.20 d后,每次涂药按摩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直至瘢痕皮肤松软变平为止.对于瘢痕形成时间较长的皮肤,按摩时间增至10~20 min/次.治疗过程中出现小水疱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放水,待创面愈合后继续用美宝疤痕平治疗.效果评估:良好:痛、痒、灼感消失,瘢痕松软变平;较好:痛、痒、灼感基本消失,瘢痕大部分变软,外观感觉尚可,皮肤接近正常肤色;尚可:痛、痒、灼感明显减轻,瘢痕呈一定程度萎缩;无改变或加重:痛、痒、灼感无明显改变或加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7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观察.恢复良好32例(36.78%);恢复较好19例(21.83%);尚可26例(29.88%);无明显改变或加重10例(11.49%);总有效率88.51%,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美宝疤疤平对烧伤性增生性瘢痕的改善作用明显,受损部位的活动功能得到恢复.

  • 截瘫便秘患者的护理训练干预

    作者:熊淑芳;冯黎维;王凤英

    背景:便秘是截瘫患者常见的、由多种病理过程引起的一种较复杂的症状,临床上由于粪块长时间停留于肠道内,引起腹胀及下腹部疼痛,还可引起异常发酵、腐败,并产生大量对人体有毒的毒素,目前便秘的治疗手段不多.

    关键词: 截瘫 便秘 康复护理
  • 运动性损伤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作者:李翠珍;胡玲

    准备活动是运动训练和运动健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运动员训练和群众体育健身运动中准备活动普遍得不到重视,往往导致没有必要的运动性损伤.以运动生理为基础,阐述准备活动的生理原理,提出作好准备活动减少运动性损伤的建议.

  • 腕舟状骨骨折治疗重建血运功能的特点

    作者:郝玉洁;白跃宏

    目的探讨腕舟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以恢复其生理解剖位置及重建腕舟状骨血运功能.方法从腕舟状骨骨折移位情况、治疗时间及带蒂骨瓣手术方法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①早期诊断的急性无移位稳定手舟状骨骨折:10周内骨折愈合率可达95%.②逆行筋膜骨瓣移植加桡骨茎突切除治疗腕舟状骨骨不连:术后两三个月内即可实现骨性愈合,愈合率可达100%.③腕舟状骨近端骨不连带桡动脉茎突返支的桡骨骨膜移植术:愈合率90.9%.结论早期无移位腕舟状骨骨折行保守治疗预后佳.切开复位以掌侧入路为首选,可减少对骨血液供给的损伤.治疗的关键在于消除剪力、恢复腕舟状骨解剖位置及重建腕舟状骨血运.

  • 神经阻滞结合针刀与单纯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效果比较

    作者:李娟红;张卫;周艳艳

    目的观察相关周围神经通道的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与单纯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疗效比较.方法纳入2001-02/2002-01河南省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肩周炎患者152例,分为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组96例,单纯针刀治疗组56例.单纯针刀治疗组按病情轻重程度,活动受限的方向,选择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肩袖、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中两三个点作针刀治疗,4 d治疗1次.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组在针刀治疗基础上配合相关周围神经通道病变部位(肌间沟路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桡神经的肱骨肌管部神经阻滞)作神经阻滞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痊愈,肩部无痛,生活自理,肩关节外展>80°,后伸>30°,上举>150°;好转,肩部轻微疼痛,生活基本自理,肩关节外展>60°,后伸>25°,上举>100°;无效,肩部剧痛,生活不能自理,肩关节外展<40,后伸<20°,上举<15°.治疗后电话随访1年,每3个月1次.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15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组96例,单纯针刀治疗组56例.①两组治疗的有效率: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组高于单纯针刀治疗组[100%(96/96),86%(48/56),P<0.05].②两组1~5次治愈:神经阻滞结合针刀治疗组高于单纯针刀治疗组[56%(54/96),34%(19/56),P<0.01].结论相关周围神经通道的神经阻滞治疗结合针刀能显著提高肩周炎的治愈率,缩短疗程.

  • 颈淋巴结清扫术对肩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伟正;杨熙鸿;林建英;郭海鹏

    目的:比较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及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功能的改变.方法:纳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97-07/2004-12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头颈癌患者51例,共54侧.按手术方式分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40侧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14侧.术后1周以上进行肩功能评价,①肩疼痛:有主诉患侧肩周酸痛.②肩下垂: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双肩高度相差≥1 cm.③耸肩高度: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 cm.④斜方肌萎缩: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患侧斜方肌呈软瘫状,无肌张力.⑤肩活动度:人体正立,上肢伸直,测量从体侧外展上肢的大角度.1级≥120°;2级≥90°,<120°;3级<90°.以肩疼痛,肩不对称,肩活动度<90°,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 cm中任何一项作为肩周功能失调的指标.结果:54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的颈功能失调率低于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58%(23/40),93%(13/14),P<0.05].结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对患者肩功能损伤小,对合适的病例,可考虑施行创伤更小的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以更好地保全患者的肩功能.

  • 放射线与物理疗法对皮肤瘢痕增生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作用

    作者:鲁曼华;郭占文;孟春艳

    目的观察放射线与物理疗法对皮肤瘢痕增生患者关节活动功能的恢复,以及对瘢痕的抑制效果.方法选取1989-05/2003-07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放射治疗科门诊的269例瘢痕增生患者,分为单纯放射治疗组87例,手术加放射治疗组182例.①单纯放射治疗组行放射治疗;手术加放射治疗组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手术,术后在不同时间进行放射治疗,两组单次照射剂量300 cGy,每周照射2次,总照射剂量1 500~1 800 cGy.②手术加放射治疗组有46例患者瘢痕增生发生在关节活动区,整形手术切除瘢痕1周后行放射治疗,同时开始物理疗法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每天一两次,持续30~60 min/次.瘢痕增生病变位于手腕关节处可先从群指运动开始,五指合拢、分开,半握掌到握掌,手握小球、圆棍棒等辅助活动工具.瘢痕增生病变位于肩、肘、髋、膝等关节时,术后1周可进行主被动功能练习.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269例皮肤瘢痕增生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活动区瘢痕增生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行放射治疗配合物理治疗后,46例患者关节活动功能均恢复良好,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区别,有效率100%.②瘢痕增生抑制总有效率比较:手术加放射治疗组明显高于单纯放射治疗组(75.3%,70.1%,X 2=3.478,P<0.05).③手术加放射治疗组术后不同时间行放射治疗的患者瘢痕增生抑制有效率比较:术后1周之内明显高于超过术后1周的患者(79.5%,68.5%,X2=4.96,P<0.05).结论瘢痕切除术后进行放射治疗对瘢痕增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术后与放射治疗的间隔时间对预后也有影响,术后应尽早放射治疗.对于发生在关节活动功能区的瘢痕增生,放射治疗的同时配合物理疗法有利于活动功能的恢复.

  • 辐射生物薄膜促进创面修复的动物和临床实验

    作者:谢向晨;宋烜赫;马勇胜

    目的:探讨新鲜人羊膜去除绒毛膜干燥后修剪成薄厚各种的单层类型,经塑膜包装后再经γ射线辐射的辐射生物薄膜,在创伤创面修复中对创面的保护和促进愈合作用.方法:①动物实验:2001-03/2002-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创伤实验室完成.选取Wister优质大鼠40只,麻醉后背部脱毛,浸入沸水中8 s,致背部烫伤,烫伤面积相当于鼠体表面积的15%~20%,镜检相当于深Ⅱ度创面.每只大鼠的烫伤创面分别贴敷辐射生物薄膜和常规油纱,用纱布间断缝于创缘.术后3 d去除敷料,暴露对比分别观察贴敷辐射生物薄膜和油纱后的创面愈合情况.于烫伤后4,6,8,10,12 d活杀取材,各8只,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组织学及电镜检查.②临床观察:选取2001-11/2004-1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急诊创伤外科的130例烫伤患者,共150个创面,其中手术供皮区创面60个,浅Ⅱ度创面50个,深Ⅱ度创面40个.手术供皮区创面:取皮厚度0.5~0.8 mm,面积0.5%~4.0%.供皮区取皮后压迫止血,取皮创面对称贴敷辐射生物薄膜和油纱,15 d后进行创面的检查换药处置.浅Ⅱ度创面:面积0.25%~3.0%.创面常规清创后,对称贴敷辐射生物薄膜和油纱,2 d后进行创面的检查换药处置,对贴敷辐射生物薄膜侧的创面行半暴露疗法,对贴敷油纱侧的创面仍行包扎换药.深Ⅱ度创面:面积0.5%~3.0%.具体方法同浅Ⅱ度创面.如创面干燥,贴敷辐射生物薄膜侧行半暴露疗法,直至创面愈合;如创面渗液较多,给予有孔辐射生物薄膜重新包扎,待渗出停止时再行半暴露疗法.油纱侧检查换药后,仍行创面包扎疗法.结果:动物实验:中途无脱落.创面愈合情况:①大体观察:伤后4,6 d贴油纱侧和辐射生物薄膜侧毛发均未长出,炎性水肿逐渐吸收.油纱侧创面伤后12 d仍可见灶性小溃疡;而辐射生物薄膜侧创面伤后8 d即可见大量毛发生长,伤后10,12 d全部创面均愈合,皮肤具有弹性,毛发规则丛生,与正常表皮无区别.②光镜所见:贴油纱侧的创面,伤后4,6 d表皮内大片凝固性坏死,真皮内大量急性炎细胞浸润,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伤后12 d创面仍有灶性溃疡,真皮层少量毛囊、毛根、毛发再生;而贴辐射生物薄膜侧的创面伤后10,12 d,表皮角质层、透明层、真皮乳头层、网状层均不见炎细胞浸润,水肿细胞完全消失,纤维走形正常,属于正常皮肤组织状态.③扫描电镜观察:贴油纱侧创面伤后12 d,创面中心为坏死结痂,大量炎性渗出物及白细胞存在,覆盖创面表面的为无结构状的坏死组织;而贴辐射生物薄膜侧的创面伤后12 d,可见规则的角化层,毛发发育良好,毛囊数量较多,毛发成束存在.④透射电镜:贴油纱侧的创面伤后12 d,细胞结构模糊不清,系创面坏死组织,其中夹杂着大量中性白细胞;而贴辐射生物薄膜侧的创面伤后12 d,可见部分表皮和真皮全层,棘细胞排列整齐,颗粒层呈扁平排列,核质稀疏,角质颗粒较多,角化完全,似正常皮肤.临床观察:按实际处理分析,150个创面中,贴敷辐射生物薄膜侧脱落6个,其中浅Ⅱ度创面2个,深Ⅱ度创面4个.①不同程度创面皮肤愈合时间贴辐射生物薄膜侧比贴油纱侧平均提前时间:供皮区创面四五天[(17±1.5),(21±1.5)d];浅Ⅱ度创面五六天[(9±2),(12±2)d];深Ⅱ度创面七八天[(t4±1.5),(21±1.5)d].②深Ⅱ度创面细菌学检查结果:烫伤后8 d,贴辐射生物薄膜侧的创面无细菌生长,贴油纱侧的刨面细菌生长明显.结论:辐射生物薄膜制品行塑膜包装储存,拆装即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经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观察,辐射生物薄膜为手术供皮区和各种程度创伤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保护条件和环境.

  • 大鼠骨折端两侧骨膜下多点注射pBLAST49-mVEGF质粒、脂质体混合物对骨折愈合的作用不同时间点骨折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随机、空白对照

    作者:钟刚;裴福兴;樊瑜波;李胜富

    背景:研究表明骨折后72 h~3周骨折断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呈持续高表达,推测其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的方式诱导治疗性血管生成的研究正受到人们关注.目的:通过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寻找外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体内转染的有效途径,以及其基因表达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对象: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3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方法:实验于2003-04/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40只大鼠建立右侧股骨干骨折模型.于股骨中段切断,断端间相距1 mm,于髁间倒置入直径1mm的克氏针,固定骨折断端.实验组将脂质体转染剂100 μL和pBLAST49-mVEGF 100μg质粒混合物两侧骨膜下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3,7,14,28,42,56,70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2只取右侧股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大鼠各时间点右侧股骨断端标本观察:①大体观察.②X射线摄片结果.③组织学结果.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胞浆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两组大鼠7个时间点各选2只,共28只进入结果分析,剩余12只剔除.①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大体标本和X射线片结果观察:实验组骨折端28 d软骨骨痂出现并逐渐替代纤维骨痂,骨折线消失,术后56 d骨折完全愈合;对照组28 d可以看见纤维骨痂,骨折线仍然很清楚,56 d才有较多骨痂出现,骨折线开始变模糊.②大鼠骨折端组织学结果观察:骨折端切片后组织细胞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组术后56 d,骨折完全愈合,重新塑形,髓腔再通;对照组术后56 d,骨折未完全愈合,髓腔未再通.③不同时间点大鼠骨折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两组表达均于14 d达到高峰,28 d开始下降.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鼠骨膜下局部注射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剂和质粒混合物是一种有效的体内转染途径;pBLAST49-mVEGF基因转染能有效促进大鼠骨折的愈合.

  • 大黄素对家兔离体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的可能途径

    作者:李志刚;王章阳;刘松青

    目的:探讨大黄素干预对家兔离体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观察其浓度效应剂量.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药学部完成.选择雄性家兔1只作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动物来源,采用组织贴块法进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细胞培养成功后分2组:对照组和大黄素组.对照组不加药,大黄素组按剂量分为5个亚组即1.25,2.5,5,10,20mg/L组,每组6孔.选用生长良好的第三四代细胞,加3H-标记的胸腺脱氧核苷酸行液闪计数以表征细胞增殖的程度,细胞增殖测定采用酶标仪上比色(波长为570 nm)用吸光度值表示.超过氧化物歧化酶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法,直接以每毫升培养液中超过氧化物歧化酶kat表示.脂质过氧化物测定采用改良TBA微量法,以脂质过氧化物的稳定终产物丙二醛浓度(nmol/L)表示.实验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用SNK法进行均数之间的显著性检验.结果:①大黄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大黄素剂量的增加,吸光度值逐渐减少,抑制率逐渐增高.大黄素5,10,20mg/L剂量组的吸光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594±0.037,0.410±0.014,0.301±0.024,0.730±0.041,P<0.05).②大黄素对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人量的影响:随着大黄素剂量的增加,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人量逐渐减少,抑制率逐渐增高.大黄素5,10,20 mg/L剂量组每分液闪计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黄素(33537±3 713,29 304±4 336,21 155±1 938,73 958±2 276,t=5.862,7.330,18.688,P<0.05).③大黄素对超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大黄素剂量1.25,2.5 mg/L剂量组,超过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5,10,20 mg/L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8.19±3.56),(127.48±4.59),(140.23±4.96),(100.16±9.83)kat/L,t=4.224,6.170,8.914,P<0.05].④对丙二醛含量变化的影响:随着大黄素剂量的增加,其水平逐渐减少,当大黄素剂量为5,10,20mg/L时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低[(2.336±0.113),(1.945±0.135),(1.381±0.193),(3.110±0.256)nmol/L,t=6.774,9.857,13.187,P<0.05].结论:随着培养液中大黄素浓度的增加,超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同时丙二醛水平逐渐降低,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此,此作用均从5mg/L剂量组开始,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 新鲜异体和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差异评价

    作者:董纪元;刘相成;王岩;孙明学;卢世璧

    目的:通过压配技术进行移植修复,并评价新鲜异体和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软骨缺损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采用2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成2组,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每组10只.制备髌股关节面的股骨槽沟内直径4 mm的软骨缺损的动物模型,①自体移植组在手术过程中取兔右侧关节的骨软骨块植人左侧的股骨槽沟缺损骨洞内,并与股骨槽沟软骨面平齐,闭合切口.②异体移植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组内配对将配对兔右侧膝关节取出的骨软骨块经乳酸林格氏液冲洗后,植入同组配对兔左膝的缺损内,同样将同组配对兔右膝取出的备用软骨植入配对兔左膝的缺损内.③于手术后12周观察移植后兔的关节活动度、关节腔积液情况,关节挛缩、粘连及血管翳形成情况.修复组织的质地以及周围组织和基底部的结合程度.髌骨面的退变情况.观察软骨基质分泌情况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番红0染色.缺损处修复组织的超微结构行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缺损的组织学评分以半定量的改良Wakitani score法评估,内容包括:细胞种类,髓质染色(易染性),表面完整性,软骨的厚度,移植软骨在受体周围组织的完整性6个方面19项内容,采用0,1,2,3,4评分,大总分14分.结果:所有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全部成活,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移植软骨情况的大体观察:异体移植组移植后局部高度及颜色已与正常软骨一致,平滑且结合紧密,与周围及基底部界限模糊且质地坚硬.关节囊正常.自体移植组移植块无陷落,无倾斜,仍然完整,厚度不变.②移植后软骨的微观结构:光镜观察可见两组移植软骨均已覆盖缺损,与正常软骨高度相当,缝隙已接近连接,细胞成熟,有大量软骨基质分泌,细胞排列规则,番红O着色深.周围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自体移植组移植软骨与正常软骨的边缘之间形成锐利边缘的微裂,软骨基质没有能融合一体.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异体移植组见软骨细胞位于陷窝内,清晰,呈扁平状.细胞表面有多个突起,核呈椭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粗面内质网呈扩张状态,腔内有中等电子密度的分泌物,可见高尔基复合体.基质中可见胶原纤维存在.在成熟软骨细胞中可见细胞分裂象,并可见许多电子密度高的颗粒.自体移植组所见与异体移植组相同.③移植软骨的组织学评分结果:于12周观察自体移植组和异体移植组在组织学方面评分,细胞种类,髓质染色(易染性),表面完整性,软骨的厚度,移植软骨在受体周围组织的完整性评分相似,总评分相近(3.9,4.3,P=2.295).结论:①同种关节软骨移植后可完全修复全层关节软骨缺损,软骨细胞存活,可分泌软骨基质,其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类似于正常软骨细胞.②异体骨软骨移植后近期存活良好,并与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新西兰兔的全软骨缺损在组织学上相近,未见免疫排斥反应,故说明新鲜异体骨软骨也可以作为移植的供体修复骨缺损.

  • 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成骨表型转化

    作者:郭国宁;张正丰;周跃;李华壮;郭志良;张伟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成骨的共同信号分子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其成骨表型转变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0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行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NIH3T3成纤维细胞,成骨标志基因Ⅰ型胶原、骨钙素、骨唾液蛋白、碱性磷酸酶、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骨钙素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bfa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检测.结果:①NIH3T3成纤维细胞经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染后出现骨钙素、骨唾液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表达,Ⅰ型胶原表达增强,说明在转录水平有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到了骨钙素的表达,显示NIH3T3细胞已发展为成骨细胞.③Westernblot检测到了核心结合因子α1蛋白的表达,证实了成纤维细胞发生了表型的改变.结论: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转移NIH3T3成纤维细胞改变了成纤维细胞向成骨表型转化,增加了成骨细胞数量,使成骨能力增强成为可能.

  • 原位形成骨骼矿物相材料碳酸化磷灰石的骨界面组织学特点

    作者:郝立波;毛克亚;唐佩福;王岩;王继芳;卢世璧

    目的:通过观察碳酸化磷灰石与骨界面间形态学特征及其成骨和降解情况,探讨原位形成骨骼矿物相材料碳酸化磷灰石的组织学特点.方法:实验于2001-03/11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成年新西兰兔30只,将两侧股骨远端制作直径5 mm,深10mm的缺损模型,随机选一侧植入碳酸化磷灰石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对照组.于术后1,4,8,12和16周时分批麻醉处死动物,每批6只.对植入材料与骨界面之间形态及降解的情况进行以下观察.①大体观察.②组织学检测.③体视显微镜观察.④荧光染色观察.⑤钼靶软X射线观察.结果:术后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体视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观察和钼靶软X射线观察显示碳酸化磷灰石术后在1周时固化填充良好,与骨结合紧密,4周时界面出现成骨,8周时开始降解,16周时大部分碳酸化磷灰石已经降解,有大量新骨形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界面间始终没有成骨现象,1周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化填充良好,与骨结合紧密,8周时界面间开始形成纤维结缔组织,16周时界面间形成一层厚的致密纤维结缔组织.结论:碳酸化磷灰石是生物相容性非常好的生物活性材料,植入体内后能够与骨直接结合,界面间不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并持续有破骨和成骨活动存在,随时间推移可以逐步降解,但是确定完全降解的时间尚需更长时间的观察和验证.

    关键词: 磷灰石 组织学 骨骼
  • 体内外不同环境下成纤维细胞丝裂素原激活蛋白激酶的变化

    作者:毕洪森;陈东明;李健宁;赵霞;李生

    目的:观察脱离体内环境因素时成纤维细胞中信号蛋白表达及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作为阴性对照)均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手术患者各6例.取小块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用组织块接种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后,进行细胞传代.试验所用为第5~8代细胞.①评价信号蛋白的含量,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积分吸光度值.②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强度,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平均积分吸光度值.③评价信号蛋白的活化程度用活化率值(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结果:①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平均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均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023±0.005和0.025±0.005,0.030±0.000和0.042±0.004,P<0.05).②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积分吸光度值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6 048.7±1 576.2,3 006.3±174.4,P<0.05),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无差异(4 876.0±895.8,3 966.5±533.1,P>0.05).③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率比较: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低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830±0.134,1.319±0.156,P<0.05).结论:成纤维细胞在脱离生物体内环境后,其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细胞培养中,磷酸化的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在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间无明显差别,而p44/4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活化程度和活化强度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明显高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 纤维蛋白凝胶基质材料用于组织工程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与Ⅰ型胶原凝胶和混合凝胶性能特征的比较

    作者:王立春;张旗涛;张宏颖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凝胶、Ⅰ型胶原凝胶、混合凝胶3种不同生物型细胞外基质用于组织工程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形态学及性能特征比较.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实验中心进行.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48只.①人工软骨制备:传代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原凝胶、Ⅰ型胶原凝胶、纤维蛋白-Ⅰ型胶原混合凝胶混合制成3种人工软骨.②模型制备与动物分组:兔麻醉后取膝关节外侧切口,显露髌股关节面,作直径4.5 mm,深3 mm转孔获得关节软骨缺损模型.48只兔分为4组,每组12只.纤维蛋白凝胶组,缺损区充填骨髓基质细胞纤维蛋白凝胶;Ⅰ型胶原凝胶组,充填骨髓基质细胞Ⅰ型胶原凝胶;混合凝胶组,充填骨髓基质细胞纤维蛋白-Ⅰ型胶原混合凝胶;空白对照组,不充填材料.术后各组动物膝关节不予外固定,自由活动.③标本观察:分别于4,8,12周每组取3只(6侧膝关节)麻醉后处死,行膝关节大体观察,选择损伤区股骨干切片作苯胺蓝、苏木精-伊红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按改良的Seller评分(0分为正常关节,分数越高表示关节退行性变越严重)进行量化评分.结果:①各组兔膝关节4周及12周时大体形态学观察:4周时:纤维蛋白凝胶组、混合凝胶组为淡粉色半透明的软骨样结构,Ⅰ型胶原凝胶组、空白对照组多数缺损区仍呈暗红色,表面不规则.12周时:纤维蛋白凝胶组、混合凝胶组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平滑过渡高度一致、光泽度较正常软骨略差;Ⅰ型胶原凝胶组、空白对照组修复区多数不平整,中央凹陷且存在龟裂.②各组兔股骨组织切片观察结果:纤维蛋白原凝胶、混合凝胶组各时间点组织化学染色均显著优于Ⅰ型胶原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凝胶、混合凝胶组无显著差异.③组织切片的Seller评分结果:纤维蛋白凝胶组、混合凝胶组在8,12周均显著低于Ⅰ型胶原凝胶组与空白对照组[8周:(19.7,20.5)分比(27.0,25.1)分,P<0.05;12周:(7.4,9.1)分比(18.2,20.0)分,P<0.05].结论:纤维蛋白凝胶作为支架材料修复缺损软骨,材料成分接近透明软骨,优于Ⅰ型胶原,与纤维蛋白Ⅰ型胶原混合物无显著差异,可作为理想的细胞外基质用于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 脱细胞脐静脉基质制备及其与上皮细胞的共培养

    作者:包全凯;保庭毅;丁新民

    目的:探讨脐静脉脱细胞组织基质的制备,以及与上皮细胞共培养后支架材料与细胞间的亲合性能.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采用去污剂脱细胞法,加以改进,取新生儿脐静脉,用区拉通X-100及苯甲基磺酸氟在碱性缓冲液中处理,彻底去除细胞成分,保存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等无免疫源性的大分子物质,获得血管脱细胞组织基质,并与上皮细胞共培养.①根据血管支架的组织学要求,观察不同时间脱细胞的程度.②脱细胞血管支架与细胞共培养情况.结果:①脱细胞程度:多步骤血管组织脱细胞方法去除了细胞成分,大分子成分主要是维持血管张力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等间质成分.其抗原性很低,是维持血管强度的主要成分,并且有促进细胞附着和生长的特殊生物信息.②支架结构:经过4 d左右处理的支架可达到佳效果,超过24 h后可观察到部分间质发生断裂,大负载明显下降.③细胞与支架复合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上皮细胞与支架材料共同培养48 h后,细胞在支架表面贴附,并生长.培养液在一两天内pH下降,表明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开始生长后沿支架表面爬行,并向基底层浸润.说明支架材料与细胞间有良好的亲合性.结论:脐静脉脱细胞基质的制备是可行的.适宜于上皮细胞的共培养,可以进行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

  • 大鼠牙胚发育早期核心结合因子1表达的时空特异性

    作者:郭红延;徐蓬;郭希民;杨成;王常勇;吴补领

    目的:探讨采用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核心结合因子1 cDNA探针对大鼠不同时期牙胚进行原位杂交实验,以及其在牙胚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3-05/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取SD孕期大鼠12只,利用核心结合因子1 cDNA克隆产物,自行制备核心结合因子1 cDNA探针,并对同笼后11d(蕾状期)、14d(帽状期)、17 d(钟状早期)及出生后1 d和9 d(钟状晚期)4个时期的大鼠牙胚进行原位杂交实验,观察核心结合因子1在大鼠牙胚不同时期中的表达.结果:①大鼠牙胚蕾状期原位杂交可见明显阳性表达结果,其表达部位主要集中于牙胚及牙蕾顶部邻近的外胚间充质.②帽状期及钟状早期牙乳头、成牙本质细胞及成釉细胞均呈阳性表达.③钟状晚期表现于成牙本质细胞的表达明显下调,而成釉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核心结合因子1在牙胚不同时期的表达有时空特异性,在大鼠牙胚发育早期即蕾状期的强阳性表达,表明核心结合因子1参与了牙胚的早期发育.

  • 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的表达

    作者:刘勇;郑启新;杜靖远;杨述华;郭晓东;段德宇

    背景:将生物材料复合细胞因子基因,或复合转入细胞因子基因的细胞植入骨缺损处可以促进骨修复.目的:观察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进行骨缺损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对象:新生SD大鼠5只,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0-02/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通过脂质体介导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导入大鼠成骨细胞,并以质粒pcDNA3转染细胞作为对照.转染24 h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目的基因瞬时表达的情况.采用G418筛选转染细胞2周,获得阳性细胞克隆,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转染细胞稳定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转染细胞基因表达情况.结果:①pcDNA3-TGF-β1转染成骨细胞瞬时表达组化检测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24 h转染成骨细胞胞浆中充满染色的棕黄色颗粒,对照组空载体转染细胞胞浆中则没有棕黄色颗粒,说明转基因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明显增高.②G418筛选转基因细胞组化检测:G418筛选2周后的转染细胞仍然有较高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结论: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可使成骨细胞瞬时、高效表达细胞因子,转染后瞬时和筛选2周后,均呈现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成骨细胞后稳定的高表达,说明采用细胞因子基因转染成骨细胞进行骨缺损的基因治疗具有可行性.

  • 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

    作者:李予鲁;高志强;王辉;刘稳;全仕明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非神经组织材料翻转静脉-骨骼肌移植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北京协和医院动物实验室、耳鼻喉科电生理实验室和神经科病理实验室完成.选取雄性新西兰兔10只,随机分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5只/组.分别用自体内外面翻转的静脉内填充骨骼肌的复合移植体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右侧面神经上颊支10 mm缺损.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通过实验侧/正常侧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来观察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以组织形态观察和有髓轴突计数分析再生神经的组织形态恢复,根据两侧上唇、触须和鼻尖形态及活动的对称性从外观上判断面神经麻痹的出现及其恢复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共10只兔进入结果分析,每组各5只.①两组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和组织形态恢复: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103%,93%,80%,59%和50%;正常侧/实验侧潜伏期比分别为67%,75%,115%,62%和50%;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63%,68%,96%,39%和30%.自体神经移植组实验侧/正常侧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振幅比分别为99%,95%,78%,64%和53%;实验侧/正常侧潜伏期比分别为78%,100%,80%,75%和67%;有髓纤维恢复率分别为71%,62%,47%,53%和51%.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再生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振幅比、潜伏期比)、有髓纤维恢复率基本相似(t=0.05,P=0.961;t=0.509,P=0.624;t=-0.22,P=0.832),表明两组再生神经有等同的功能和形态恢复程度.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程度与再生有髓轴突数量的多少不完全一致,不能单纯以有髓轴突数的多少来评价神经再生的效果.再生有髓轴突数量多,形态与正常神经相似,并且形成多个较大、排列相对集中的神经束时,功能恢复往往较好.②面神经麻痹恢复和神经愈合情况:从外观上观察,两组动物的面神经麻痹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半数以上恢复明显,每组各有两只恢复正常.两组移植体均与神经缺损两断端愈合,恢复了神经的连续性.结论:翻转静脉-骨骼肌复合移植修复面神经短距离缺损可获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同的效果,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短距离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 藻酸钙复合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及软骨的实验

    作者:李文辉;侯筱魁;汤亭亭;王友

    背景:软骨组织工程的两个关键问题是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保证支架材料上有足够数量的功能细胞是体内形成骨和软骨组织的基础.目的:对经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藻酸钙载体及生长因子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性骨及软骨进行形态学观察.设计:细胞形态对比,观察12周实验结果.单位:郑州大学骨科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科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1-09/2002-06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骨科实验室完成.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9只,平均体质量3.2kg.方法:复合材料分别为:①藻酸钙.②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③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④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⑤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将5种组合注射于同一个体新西兰大白兔背部不同部位皮下组织中,每组各注射2处,共10处,每处0.2mL,分别做好标记.按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各时间点处死动物3只,取兔背部皮下增殖物进行骨和软骨组织生成物观察,应用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Masson、番红-O染色技术.主要观察指标:兔背部皮下增殖物的组织学观察.结果:兔背部皮下增殖物的组织学观察结果:4周时可见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组有岛状软骨样组织形成,软骨细胞包绕于碱性基质中,8周时复合物中形成大量的类软骨结构,并部分向骨组织转化,细胞周围有大量的基质分泌,部分软骨细胞呈簇状分布.12周时藻酸钙+骨髓基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组软骨组织基本转变为骨组织,并开始吸收.结论:骨髓基质细胞-藻酸钙-生长因子复合材料能形成软骨及骨组织.藻酸钙适合骨髓基质细胞生长,是一种良好的骨及软骨组织工程载体.

  • 增龄变化对血管移植材料脐带静脉顺应性的影响

    作者:李文春;张一飞;王军;黄铁柱

    背景:血管重建术中内径小于6 mm的人工合成血管替代人体小动脉或静脉一直未获得满意的效果,因而目前小动脉及静脉代用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观察不同胎龄脐带静脉压力-容积关系,为血管移植材料脐带静脉的生物力学性质上提供实验数据.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材料:实验于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医用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科收集胎龄在24~42周自然流产或分娩的正常胎儿脐带静脉50条(经产妇许可),产妇年龄20~30岁.其中胎龄24~27周8例,28~32周7例,33~36周8例,37周4例,38周5例,39周5例,40周5例,41周4例,42周4例.干预:取胎儿脐带50条,测量一段脐带长度(2 cm)并标记两端点后,切下脐带置于生理盐水中.仔细地对脐带静脉进行机械剥离后,将试件两端标记点固定在软组织生物力学试验台上,测定其压力-容积关系,计算出顺应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脐带静脉的压力、容积及顺应性.结果:50条脐带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37~40周脐带静脉压力-容积曲线比较接近,而28周,42周脐带静脉压力-容积曲线幅度明显下降,经二次回归分析可见38周胎龄压力-容积曲线回归系数绝对值大.②脐带静脉顺应性随胎龄增加而增大[24~27周(2.22-±0.34)×10-4mL/(kP·cm),28~32周(3.65±0.46)×10-4 mL/(kPa·cm),33~36周(4.22±0.55)×10-4mL/(kPa·cm),37周(7.63±0.48)×10-4 mL/(kPa·cm),38周(8.32±0.76)×10-4mL/(kPa·cm)],但39周以后又降低[39周(7.61±0.46)×10-4 mL/(kPa·cm),40周(7.53±0.72)×10-4 mL/(kPa·cm),41周(4.13±0.35)×10-4 mL/(kPa·cm),42周(2.25±0.62)×10-4 mL/(kPa·cm)].37~40周脐带静脉的顺应性较相近,而42周及28周以下脐带静脉的顺应性与37~40周比较(F=65.84-86.52,P<0.01).结论:人脐带静脉是动脉移植物的良好替代材料,在移植时除了考虑脐带静脉与宿主动脉相匹配外,还应注意其顺应性与胎龄的关系,实验结果提示,胎龄在37~40周的脐带静脉作为临床应用的移植材料较为理想.

  • 地塞米松对成骨细胞中mac 25基因表达的调节

    作者:蔡马;张宝;姜立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在骨代谢过程中对成骨细胞mac 25基因表达的产物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9在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理生化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新生24 h的SD大鼠8只,雌雄各半,麻醉后切取颅盖骨,剥离骨膜后,用磷酸盐缓冲液漂洗后剪成1 mm×1 mm×1 mm大小的骨块,体外培养成骨细胞,1周后传代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上.将培养的成骨细胞分为两组,实验组成骨细胞与地塞米松共同培养,地塞米松在培养液中的浓度为10-7 mol/L;对照组成骨细胞则应用Dulbecco's的改良的Eagle's培养基常规培养.培养2周后提取总RNA进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两组成骨细胞中mac 25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成骨细胞中mac 25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31±0.12,1.16±0.11,(t=2.671,P<0.01)].结论:糖皮质激素能在转录水平上增强成骨细胞中mac 2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的表达,骨微环境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水平的升高可阻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与胰岛素的作用,这可能是糖皮质激素抑制骨形成的原因之一.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浓度依赖性效应及配体受体学说

    作者:赵德萍;刘流;吴勇;袁瑞红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参与组织修复与瘢痕形成的效应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1/05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完成.对5例瘢痕标本(患者知情同意)进行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将培养的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设6个平行孔.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00,250,500,750,1 000 U/mL)50 μL;对照组加相同容积的无血清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液.于培养24,48,72 h观察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与对照组比较,A值越大表示细胞增殖越强;成纤维细胞DNA含量、Fas和Bcl-2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结果:实验组加入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后72 h,其中250,500,750 U/mL浓度组显著高于与对照组(0.706±0.037,0.744±0.051,0.738±0.059,0.612±0.063,P<0.01),其增殖效果呈浓度依赖性反应,但1 000 U/mL的浓度组对成纤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对照组细胞48~72 h进入增殖状态,但其增殖结果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显著(F=28.16,P<0.01).②成纤维细胞DNA含量结果:DNA合成期-DNA合成后期-分裂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从58.8%~67.7%.③成纤维细胞Fas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两者表达量均增高.结论:实验结果提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效应,再增加浓度并不能使其效应与之成正比,推测可能是因为其效应途径为配体和受体的结合,当受体被占据后,再增加配体的浓度也不能发挥起效应.该实验验证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促进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客观、直接的结果.

  • 嗅鞘细胞移植对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的修复作用

    作者:康毅;何兴国

    目的:观察大鼠腓神经轴突数目、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神经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恢复率,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行嗅鞘细胞移植对端侧吻合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端端吻合组:行左腓总神经端端吻合;端侧吻合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嗅鞘细胞组:行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室内注嗅鞘细胞悬液.术后30和60 d进行各项指标检测.①再生腓神经的神经电生理检测:应用VikingⅡ型肌电图仪检测大鼠胫前肌的肌电图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②胫前肌湿重:胫前肌肌湿重恢复率=实验侧肌湿重/正常侧肌湿重×100%.③组织学检查:腓总神经轴突数目.④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纳入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再生腓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术侧胫前肌M波,术后30 d,端端吻合组出现M波,波幅>5 mV,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75%出现M波,术后60 d,端侧吻合组和嗅鞘细胞组100%出现M波,其中嗅鞘细胞组的波幅大部分>5 mV.随时间的延长各组手术侧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潜伏期缩短,30 d,端端吻合组与正常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60 d时嗅鞘细胞组与端端吻合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端侧吻合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P<0.05).②大鼠胫前肌湿重恢复率:30 d,嗅鞘细胞组明显优于端侧吻合组[(56.57±1.89)%,(50.21±3.68)%,P<0.05],在60 d时已与端端吻合组无显著性差异[(91.34±1.76)%,(97.11±3.41)%,P>0.05].③大鼠腓总神经组织学检查:60 d,嗅鞘细胞组神经轴突数目优于端侧吻合组[(997.00±123.34),(710.00±102.01)个/mm2,P<0.05].④大鼠再生神经组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60 d嗅鞘细胞组再生纤维增厚,髓鞘内板层变致密,轴浆内富含神经微丝,微管排列规则,分布均匀,电镜下观察同端端吻合组类似.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轴突再生,改善端侧吻合质量.

  • 脊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生存和修复的影响

    作者:涂致远;张文明;朱维钦;郑志父;胡建石

    目的:观察臂丛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分化、迁移情况以及对原有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以及福建省骨科研究所完成.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①单纯组:将Cs-7神经根经后路撕脱制作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模型,不进行细胞移植.②对照组:模型制作后即刻移植灭活神经干细胞(5×108 L-1)4μL于C6脊髓前角.③实验组:模型制作后即刻把体外培养的5-溴尿嘧啶标记的神经干细胞(5×108 L-1)4 μL移植于C6脊髓前角.各组于术后1,2,4,8,12周5个时间点取脊髓标本制备切片,每个时间点4只,分别计算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观察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分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不同时间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实验组2,4,8,12周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组[实验组:(79.3±2.9)%,(66.2±3.8)%,(57.0±5.4)%,(47.6±4.8)%;对照组:(69.4±3.1)%,(45.4±3.7)%,(33.4±6.5)%,(29.2±2.3)%;单纯组:(71.0±3.0)%,(45.9±2.9)%,(35.5±5.4)%,(27.9±1.9)%,t=3.873 0~8.500 9,P<0.01].②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脊髓后不仅能存活,迁移达一个脊髓节段,并可以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以及星型胶质细胞.结论:①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脊髓前角内可以提供神经干细胞分化成星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适宜微环境,而随时间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分化趋向.②移植神经干细胞大鼠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增高,说明神经干细胞移植除能分化为神经元而发挥神经元替代作用外,对神经根撕脱引起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也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减少神经根撕脱后运动神经元的继发性变性死亡.

  • 体外培养不同代次人成纤维细胞的衰老程度

    作者:蔡霞;高学军;张鹏;唐胜建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不同代次人成纤维细胞的衰老程度,为组织工程化皮肤提供合适的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0-09/2002-06在潍坊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所完成.取6~8岁正常男性儿童20例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健康包皮组织,将包皮二倍体成纤维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以不同代次(P0,P5,P10,…,P65)的细胞为实验对象,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一系列检测方法,对不同代次成纤维细胞的衰老程度进行观察.结果:①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P45以内成纤维细胞生长迅速,两三天即呈汇合状态,细胞排列紧密,多呈放射状、编织状或漩涡状走行,有的交叉重叠生长.P46以后细胞排列不规则,体积较大,形状扁平,胞浆区域增大,胞质突起多而大,胞内出现颗粒和空泡,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成批的细胞出现固缩、脱落,有离壁漂起的现象.②透射电镜结果:P0~P40:成纤维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突起,可见微绒毛和胞浆皱褶.P41~P65:细胞核/浆比例减小,细胞表面突起和微绒毛减少;核膜内折,有凋亡现象.③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P60增殖速度较P10明显减慢.P10大增殖数为47.3×105,对数生长期在3~6 d,细胞倍增时间为2.18 d;P60大增殖数为8.5×104,对数生长期在4.0~7.5 d,群体倍增时间为3.86 d.④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结果:与P10相比,P60中阳性细胞率大为增强(阳性细胞率为4%和60%);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阳性率和细胞代龄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2,P<0.01).结论:各代成纤维细胞老化程度不同,46代后的细胞老化明显,不适合作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种子细胞.

  • 体外培养及其诱导分化人胚胰腺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细胞的实验

    作者:郑宗梅;陈东明;李凌松;李健宁

    目的:观察从人胚胎胰腺体外分离培养的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细胞,分析其基因表达及诱导分化能力,探讨为胰腺组织工程移植提供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2-01/2004-05在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完成.实验采用标本为北京市海淀妇产医院产科药物引产的人胚胎,引产药物为米索.使用的胚胎经孕妇同意,并签署同意书.选取18例胎龄为12~24周的人胚胰腺,用Ⅴ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贴壁生长的人胚胰腺细胞,观察其原代培养、传代培养、增殖能力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胰腺干细胞标志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细胞及胰岛素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总蛋白中胰岛素含量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18例胎龄为12~24周的人胚胰腺全部纳入实验.①人胚胎胰腺组织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人胚胎胰腺组织消化后可获得胰岛样结构,能贴壁生长,传代20代以上,然后进入凋亡期.汇合的细胞加入诱导分化培养基,24h后即可见大部分细胞聚集成团;周围散在贴壁细胞突起细长,立体感增强.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缓慢,个别细胞脱落、死亡.细胞团易于脱落漂浮,继而死亡.但仍有部分细胞及细胞团贴壁生长.②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广谱角蛋白及角蛋白19含量测定:无论是第2代还是第10代细胞中均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K-Pan和CK-19染色阳性的细胞.第2代细胞中,巢蛋白阳性细胞约占总细胞数的20%,个别细胞核神经元素3阳性,多数细胞为两者均阴性.第10代细胞中95%以上为巢蛋白强阳性细胞,约90%细胞神经元素3阳性且阳性部位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并与巢蛋白共表达.但第18代细胞,荧光染色神经元素3染色转阴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可检测到少量mRNA的表达),而巢蛋白阳性无明显变化.③诱导前后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细胞及胰岛素表达:诱导前有巢蛋白、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神经元素3的表达,无胰岛素表达.诱导后出现胰岛素表达,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表达增高,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表达下降.④胰岛素含量测定结果:诱导分化后,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细胞的总蛋白质中含有胰岛素量为2.10IU/g总蛋白,作为阳性对照的人胚胎胰腺组织总蛋白中的含量为2.70IU/g总蛋白,而未诱导的细胞的总蛋白质中未检测到胰岛素.结论:从人胚胎胰腺可以体外分离获得巢蛋白和神经元素3阳性人胚胎胰腺干细胞,为未分化细胞,能在体外大量扩增,可长期培养.总蛋白中有胰岛素表达,有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的潜能,有望为胰腺组织工程移植提供足够的种子细胞.

  • 干细胞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的特性变化

    作者:杨敏;闫纯英;吴贤仁;黄林喜;陈广玲;陈畅;张钰;李玉光

    目的:观察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心肌组织及其进一步分化的能力,以及激素干预后其归巢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完成.选用10~12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为心肌梗死+动员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以及心肌梗死组.①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②动物分组干预: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于造模后即刻按30 mg/kg剂量经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在造模3 h后按30μg/(kg·d)剂量皮下注射重组人干细胞因子,共5 d,心肌梗死组大鼠则于造模后,不作任何处理.③于造模前和造模后24 h和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计数各组大鼠制模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骨髓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百分率.④随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检测造模后24 h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区、边缘区组织中是否存在CD34阳性细胞;检测造模后24 h、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⑤采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分析造模后24 h和4周各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量.对图像进行平均灰度值测定,以此代表该组织切片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相对含量.灰度值的高低与表达量成反比关系.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造模后24 h和4周各组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特征及细胞排列方向等组织学变化.结果: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24 h和4周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表达百分率:心肌梗死+动员组和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明显高于造模前[(0.919±0.187)%,(0.834±0.110)%;(0.886±0.104)%,(0.794±0.296)%;(0.043±0.023)%,(0.041±0.028)%,t=2.679,2.354,2.413,2.208,P<0.05].②造模后24 h大鼠归巢于梗死灶内心肌组织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多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607,2.816,P<0.05).(3)造模后24 h大鼠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心肌梗死+动员组明显大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和心肌梗死组(t=2.825,2.341,P<0.05),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少.④心肌组织学变化: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轻,可见CD34阳性的幼稚心肌细胞样细胞,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在动员干细胞24 h后,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灶中有大量CD34阳性单个核细胞浸润,为骨髓源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内皮干细胞等),同时还发现有与浸润的单个核细胞的胞核相似,但较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胞浆少而深染的细胞,其免疫组化检测CD34也呈阳性,考虑可能是浸润的骨髓干细胞正向心肌细胞分化早期,故形态幼稚.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由于激素治疗的影响,归巢梗死灶的干细胞数量少,因此骨髓动员4周后,心肌梗死+激素+动员组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变性,融合成片,心肌组织排列有序的基本结构遭到破坏而瘢痕化;而心肌梗死+动员组大鼠由于归巢的干细胞数量多,动员治疗4周时的病理切片可见核大、胞浆丰富、深染的心肌细胞,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组织结构排列基本处于有序状态.结论:①应用干细胞因子动员急性心肌梗死大鼠骨髓干细胞后,有较多干细胞向梗死灶迁移存活,在心肌微环境作用下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方向分化,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②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心肌梗死灶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吸引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的原因之一.③骨髓干细胞归巢于梗死灶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血流的再通.④激素可阻断炎症反应过程,但同时也抑制了骨髓干细胞向梗死灶归巢.

  • 低氧诱导小鼠胎肝间质细胞表达红细胞生成素

    作者:刘革修;张洹;何冬梅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小鼠胎肝间质细胞中红细胞生成素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1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取孕14.5 d小鼠胚胎肝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及传代,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细胞在体积分数为0.95的N2和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混合气条件下培养,分为培养0(对照组),2,4,8,16,32 h组,在相应时间下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其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结果:①在常氧压下培养的胎肝间质细胞中,红细胞生成素mRNA及其蛋白水平均较低.②低氧培养则可显著提高胎肝间质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mRNA及其蛋白水平.红细胞生成素mRNA在低氧培养4 h时即显著增高,8 h时达到高峰水平,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红细胞生成素与β-actin信号比从对照组(4.92±2.31)%增加到(26.69±7.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红细胞生成素蛋白在低氧培养4 h时显著增高,16 h时达到高峰水平,Western检测红细胞生成素与β-actin信号从对照组(3.57±2.34)%增加到(19.81±6.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低氧预处理可诱导胎肝间质细胞表达红细胞生成素,提示低氧预处理小鼠胎肝间质细胞在组织缺血损伤中的潜在治疗作用,如治疗脑缺血和心肌缺血等疾病.

  • 反转录病毒介导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内成骨效应

    作者:蔡善保;杨民;马庆军;余希杰;党耕町;王申五;马大龙

    目的: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探讨以转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1-05/2003-01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完成.①采用DNA重组技术,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cDNA克隆到pLXSN反转录病毒质粒,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包装成为pLXSN/BMP2重组反转录病毒.取15 d龄BALB/c系小鼠5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提取.将重组病毒感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经筛选后,聚合酶链反应鉴定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cDNA在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中的整合情况.②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渍杂交和核糖核酸印渍杂交技术检测.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采用钙-钴法染色检测,用以评定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生物活性.③取6周龄BALB/c小鼠6只,将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羟基磷灰石构建人工骨植于小鼠骨骼肌内,体内成骨情况予组织学观察评估.结果:①pLXSN/BMP2质粒的鉴定结果:经酶切及DNA测序证实重组pLXSN/BMP2序列正确.②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包装的病毒滴度为(6~8)×105cfu/mL.③基因整合及表达的分析:聚合酶链反应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基因组中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 cDNA整合;核糖核酸印渍杂交和蛋白免疫印渍杂交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稳定表达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钙-钴法染色证实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④小鼠体内成骨情况:甲苯胺蓝染色的组织切片镜下观察显示转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骨髓基质细胞构成人工骨可见少量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存在,软骨细胞呈巢状分布.结论:成功地构建了pLXSN-BMP2重组反转录病毒载体,该载体不仅有效地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够诱导未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且在体内肌肉环境下能促进成骨.

  • 干细胞培养物表面滴注对豚鼠皮肤重度缺损的修复作用

    作者:陈强;吴新宇;龚守良

    背景:干细胞是动物和人的一种特殊功能的细胞,存在于多种组织之中,其大部分分化成各种特定组织器官,一部分保持干细胞状态,以备组织修复之用.有研究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烧伤创面,用以诱导皮肤干细胞的增生和活化,以达到治疗烧伤的目的.目的:观察采用体外培养干细胞培养液滴注于豚鼠皮肤重度缺损局部对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情况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空白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材料:成年健康豚鼠14只,体质量300~350 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10豚鼠,经颈部放血处死,提取骨髓,经过培养制成单细胞悬液备用.将14只豚鼠制成两侧重度皮肤损伤模型.随机选取10只豚鼠,其中一侧滴加干细胞培养物(干细胞组),而另一侧滴加培养液(培养液组);剩余4只动物不做任何治疗,作为空白对照组.3 d后,每两天用透明有机玻璃置创面上方,描画其形状,观察创面情况,并将其图形复制到透明玻璃纸上,在直角坐标纸上精确查出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速度.主要观察指标:大体观察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及平均愈合时间和速度.结果:14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情况:3 d时,干细胞组创面干燥,无明显渗出,在创面底部有一层膜状物质,与纱布粘贴比较牢固,敷料不易脱离;培养液组创面情况与干细胞组基本一致,但无膜状物质形成,敷料易脱离;空白对照组动物创面炎症明显.②各组豚鼠创面愈合时间:干细胞组明显少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12.45±2.18)d比(26.29±1.38)d和>30 d,P<0.05].③各组豚鼠创面愈合速度:干细胞组明显快于培养液组和空白对照组[(40.42±2.14)mm2/d比(15.53±5.22)mm2/d和(10.27±4.57)mm2/d,P<0.05].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动物干细胞培养物进行皮肤表面滴注修复其损伤创面,干细胞能够在创面上生长,并向皮肤细胞转化,促进创面皮肤修复,用于皮肤重度缺损治疗是可行的.

  • 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区的细胞成分及结构观察巢蛋白能否作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

    作者:孟艳;蔡青;张耀芬;鲁强;徐群渊

    目的:观察利用巢蛋白标记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区域不同类型细胞的成分及其结构.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观察3只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区的细胞组成情况,对组织切片进行内氏染色以及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巢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内氏复染.结果: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在内氏染色切片上,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区由深染和浅染细胞组成,深染细胞呈多唾液酸神经细胞黏附分子阳性,而浅染细胞呈胶质源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深染和浅染细胞均可呈巢蛋白阳性.另外,侧脑室壁上靠近管腔的单层细胞也呈巢蛋白阳性.结论:在大鼠侧脑室外侧壁室管膜下区,成神经细胞和星型胶质细胞均可表达巢蛋白,侧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也能表达巢蛋白.说明在成年动物脑内,单独的巢蛋白不能作为标记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

  • 兔骨髓基质细胞与陶瓷样异种骨的体外培养实验兔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生长、附着及增殖性能观察

    作者:李彦林;韩睿;黄河;李世和;曾才铭;王宏邦

    背景:天然异种骨采用适当的理化方法可将其抗原性削弱或消除,且能保留其天然的网状孔隙系统,从而使其结构和组成符合生理要求,可望作为一种骨移植替代材料.目的:采用传代的骨髓基质细胞与陶瓷样异种骨体外复合培养,以了解陶瓷样异种骨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形态、生长、附着及增殖的影响.设计:空白对照实验.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材料:3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5只,体质量1.5~2.0k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于2003-06/10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市售新鲜猪肋骨经理化处理制备陶瓷样异种骨,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证实,其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经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该材料具有原骨组织的网状孔隙结构系统.取日本大耳白兔5只各抽取骨髓1 mL,经PRMI 1640培养液稀释制成骨髓基质细胞悬液,取上层细胞培养.以细胞1×106个/瓶,共接种25 mL培养瓶8瓶,按1:1比例传代,并将准备好的陶瓷样异种骨置入培养瓶内,每瓶置5块,共置5瓶,作为实验组,另3瓶(不置陶瓷样异种骨)作为对照组.2周后终止培养,取部分置人材料用于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陶瓷样异种骨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特征、生长、附着及增殖的影响.结果:①兔骨髓基质细胞活体相差显微观察结果:原代培养:接种后10~14 d细胞增殖连接成单层网状结构.传代培养:24 h后完全贴壁,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皆生长良好.实验组陶瓷样异种骨周围的成纤维样细胞排列更密集.②兔骨髓基质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传代培养2周后可见一些连接呈网状的成纤维样细胞附于陶瓷样异种骨网状孔隙的内壁、孔底及骨小梁表面,细胞多呈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细胞.结论:陶瓷样异种骨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且有原骨组织的网状孔隙结构系统,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形态、生长、附着及增殖均无不良影响,可望与骨髓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

  • 大鼠胰腺间质细胞体外培养过程及其形态学特征

    作者:刘卫鹏;张传仓;杜江;朱为国;封志纯

    目的:对胰腺间质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观察其形态学的变化.以探索一种简单稳定的获取及培养胰腺间质细胞的方法.方法:用机械剪切加胰蛋白酶消化的方法制备SD大鼠胰腺单细胞悬液,取新生SD大鼠1只麻醉断髓处死,体积分数0.75的乙醇浸泡消毒,无菌条件下取出胰腺组织,去除红细胞,剪切,加入胰蛋白酶消化,消化终止后细胞筛过滤,收集滤过的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液,重复1次.收集获得的单个胰腺间质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0.1的胎牛血清、0.05g/L的亚胺培南的DMEM/F-12(1:1)培养基,培养48 h后换液,弃上清及悬浮细胞,继续培养48h后,换用含1×10-5mol/L阿糖胞苷的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再换正常培养基继续培养,在培养细胞达到80%~90%的细胞汇合时,按1:3进行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及贴壁率,原代细胞及传代细胞用双硫腙染色,鉴定有无胰腺β细胞.结果:①原代细胞及传代细胞形态学观察:原代培养换液前,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大小不等,悬浮,有较多细胞碎片.48 h首次全量换液后,悬浮细胞减少,经3次换液可基本去除.加用阿糖胞苷培养24 h,大量细胞相继死亡.至第10-14天,培养细胞明显增加,基本铺满瓶底,以星形、梭形为主,细胞呈放射状或漩涡状生长,部分区域呈灶状.传至第5代细胞出现老化.②细胞生长曲线:细胞从传代后第2天,数量即开始增加,第4天增加幅度大,至第6天细胞数量大,以后数量略有下降.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2-4 d,对数增殖期结束后,第6天细胞生长缓慢,进入平台期.③细胞的贴壁率:传代细胞培养2 h已有部分细胞贴壁;培养4 h贴壁细胞接近50%;培养10 h贴壁达79%;培养12 h细胞全部贴壁,而且部分细胞开始分裂增殖,细胞形态与原代细胞基本相似.④胰腺β细胞的化学鉴定:对胰腺组织分离所得单个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及传代培养细胞分别用双硫腙染色.培养前细胞染色,可见少量腥红色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腥红色细胞逐渐减少,在原代培养10~14 d,腥红色细胞消失,传代培养细胞染色未见腥红色细胞.结论:细胞培养12 h全部贴壁,传代培养对数增殖期为2-4 d,第6天细胞进入平台期.原代培养胰腺间质细胞形态多样,主要呈梭形,少数呈三角形或星形,贴壁爬行生长,第1周增殖较慢,随后增殖加速,细胞团块多见,偶可见大的圆形细胞生长,核大,胞浆内颗粒多.传代培养,细胞能迅速贴壁生长,细胞形态逐渐均一,主要为梭形、三角形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双硫腙染色阴性;但细胞培养至第5代,胞浆颗粒增多,细胞增殖减慢,大部分细胞逐渐老化死亡.

  • 人表皮干细胞体外分选和培养对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的可能性

    作者:谢举临;利天增;黄冰;陈系古;祁少海

    目的:探讨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分选和培养的可能性,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实验于2002-01/12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动物中心完成.根据表皮干细胞与Ⅳ型胶原蛋白的高黏附的特性,运用黏附实验将干细胞从培养在鼠Ⅳ型胶原包被的培养瓶的表皮细胞中分选出来,并从形态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分选出来培养的细胞符合表皮干细胞的特征,说明分选培养的细胞是表皮干细胞.结论:预先在体外对表皮干细胞进行分选和培养是可行的,该细胞群有望成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为下一步应用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 胎鼠纹状体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

    作者:段发亮;马廉亭;于耀宇

    目的:利用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培养液中加入SD 14d胚胎大鼠纹状体区神经干细胞,探讨其分离、纯化神经干细胞操作技术的改进.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11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SD大鼠20只,取孕13~14 d的SD大鼠胚胎纹状体,吸管吹打(不超过10次)后,用组织剪剪成1 mm3块状,以1.25 mL/L的胰酶,在37℃下消化20 min,以S-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F12中止消化,采用1 000 r/min离心10 min,显微镜下细胞记数,以1×104/cm2接种到改良的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铺被的12孔培养板上,培养液为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F12加上B27,加入血清和20μg/L表皮生长因子.7d后用吸管吸取漂浮的细胞球,机械吹打成单细胞悬液,按每培养孔1×104/cm2细胞行传代再培养,此后5~7d再传代,方法同前.②利用神经干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贴壁之间的差异,使细胞分为贴壁和漂浮的两层细胞,分离去掉贴壁的神经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部分的神经干细胞,得到漂浮的细胞球.③机械吹打后制成单细胞悬液,再传代培养,细胞重新增殖成细胞球,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特异性抗原巢蛋白检测初的细胞球、吹打后的单细胞和重新增殖的细胞球巢蛋白抗原的表达和分化后特异性成熟神经细胞抗原的表达.巢蛋白为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其阳性表达表明神经干细胞的存在.结果:①原代培养的纹状体细胞第2天可见贴壁生长的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增殖的细胞球(约10~16个细胞大小),漂浮的细胞开始出芽并增殖;第3天贴壁的细胞球继续增殖(约50个细胞大小),漂浮的细胞则增殖成4~8个大小的细胞球;第4~7天贴壁的细胞球开始分化,漂浮的细胞则继续增殖成约30个细胞大小的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②漂浮的细胞,吹打后行传代培养,加入表皮生长因子、血清和多聚赖氨酸,细胞仍漂浮生长,1周后增殖成约70~80个细胞大小的细胞球,吸管吹打继续再培养,细胞仍漂浮增殖成细胞球,巢蛋白抗原表现阳性.③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原代培养中贴壁的细胞球、吹打后的单细胞、漂浮的细胞球巢蛋白染色阳性,吹打后的细胞若不加入表皮生长因子,则细胞染色显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丝蛋白阳性.分离纯化后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有很强的增殖能力.结论:利用有血清和多聚赖氨酸加入的方法分离培养的原代细胞球巢蛋白表达阳性,具有纯化度高,存活时间长的特点.

  • 骨髓基质细胞分化状态对腺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效应的影响

    作者:张志山;马庆军;党耕町

    目的: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向成骨细胞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量和反应成骨细胞特性的指标变化.方法:实验于2002-04/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6周龄雄性BALB/c小鼠6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别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液和骨诱导培养基(含地塞米松10-8mol/L、L-抗坏血酸50 mg/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 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液)培养.①不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取原代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加入转染指数25,50,100,200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以不加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对照.6 d后收集细胞,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②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实验分5组:骨髓基质细胞组,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9 d;骨诱导培养3 d组,骨诱导培养3 d改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6 d;骨诱导培养9 d组,骨诱导培养9 d;骨诱导培养3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骨诱导培养3 d,加入转染指数50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作用6 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用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培养3 d,加入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作用6 d.收集细胞,测定碱性磷酸酶比活性.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桥蛋白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蛋白印迹方法.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结果:应用骨诱导培养基或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均使细胞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明显增加(P<0.05).①不同量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显著高于骨髓基质细胞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25,100,200)组[(7 658.53±1 600.32)比(1 932.89±665.30),(4 311.53±1 108.89),(5 360.90±1 374.61),划内(2 661.86±653.46)nkat/(g·L),P<0.01].②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染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的碱性磷酸酶比活性的比较:骨诱导培养3 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转染指数=50)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著高于骨诱导培养3 d组和骨诱导培养9 d组(P<0.05).③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桥蛋白检测结果:骨诱导培养3d+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组两指标表达量均高.结论:单纯用诱导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以及先诱导培养再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均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但是骨髓基质细胞用骨诱导培养基作用3 d再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能分泌表达更多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从而提高了目的基因表达的效应.

  •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整体功能及局部心肌运动的影响

    作者:于玲范;吕勃;于玲媛;李天发;陈延军;刘文华;姜雪松;田家玮;张淑云

    目的:采用经冠状动脉途径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通过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移植前后患者整体及坏死局部心脏功能变化,以了解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介入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①选择2003-09/2004-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选择其中10例进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2±10)岁.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术后随访.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获取:介入手术当天,约于细胞注射前3 h进行.选择髂后上棘行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60~80 mL,离心后,取单个核细胞层配成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所获取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平均为(7.67±1.34)×109L-1,细菌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果.③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细胞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后第7~14天进行.将直径2.5 mm的OTW球囊置于心肌梗死边界区(血管堵塞部位),10 min内缓慢注入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10 mL.④移植后心脏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评估;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单个核细胞移植术前及术后7,30,90及180 d行组织多普勒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整体心功能测定:左室长轴取二尖瓣水平M型,分别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比值;并计算出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等.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了解坏死局部心肌运动情况: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测量坏死局部心肌运动,在10μg/(kg·min)时心肌运动改善明显.于静息状态、各剂量输注3 min后和终止多巴酚丁胺输注5 min后,连续监测超声心动图,分别取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心尖长轴切面,将每个切面分成3个节段(即基底部、中间段、心尖部),并于每个切面的瓣环水平取样,测量局部节段性心肌运动的大位移(局部心肌大位移的大小取决于存活心肌的数量,存活的心肌细胞多则局部心肌大位移大).⑤随访:患者于术后7,30,90和180 d在本院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上述其他检查,并观察其安全性.⑥治疗前后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心肌梗死患者1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随访.①心脏整体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二尖瓣侧环心肌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每搏输出量、左室短轴缩短率差异不明显(P>0.05).②心脏局部功能: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运动明显改善[大位移:基底段术前(49.58±10.18)mm,术后6个月(61.91±16.70)mm,t=1.82,P<0.05;中间段术前(31.89±6.42)mm,术后6个月(4155±9.94)mm,t=2.97,P<0.05;心尖部术前(13.60±6.65)mm,术后6个月(22.28±8.31)mm,t=2.33,P<0.05].③随访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结论:①采用组织多普勒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局部心肌大位移进行定量分析,可间接评估梗死区心肌的存活情况.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可以明显增加梗死区域存活的、有功能的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但是,患者心脏的整体功能无明显改善,推测可能与所选患者梗死面积较小,且均得到及时血运重建治疗,致使患者的心脏功能在细胞移植术前得到了大的保留有关.③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是比较安全的.④骨髓细胞移植的佳的时机很可能是心肌梗死发生后的7~14 d.

  • 电针对成年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喆;赖新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n=36)与电针组(n=36),均采用开颅热凝闭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按缺血时间3,7,14和21 d将模型组与电针组又各分为4组,即8个亚组(n=9).对电针组采用1寸毫针针刺大椎、百会,联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选择5~10 Hz频率的等幅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大鼠身体轻微颤动为宜,持续30 min.模型组大鼠只予以同等条件抓取,但不实施电针治疗处理.观察不同时相脑缺血情况,采用巢蛋白免疫组化法记录大鼠巢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其数量增加表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果:①模型组脑缺血后不同时相(3,7,14和21 d)巢蛋白在缺血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均有阳性表达细胞[(5.20±1.70,14.16±3.95,9.26±3.29,6.70±2.27),(13.58±2.33,20.34±2.73,13.12±2.25,8 64±1.56)],其中7 d的阳性细胞数量比其他时相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②电针组在不同时相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加(缺血侧脑皮质:11.50±3.39,26.40±4.65,18.16±3.03,12.66±2.57;海马齿状回:20.04±3.60,29.26±3.16,18.78±2.24,13.52±2.1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具有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巢蛋白在缺血侧阳性表达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作用.

  • 骨髓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对比实验

    作者:张军;曹阳;杜劲松;王俭;张信英

    目的:检验大鼠骨髓干细胞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神经根脊髓内植入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3/2004-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室完成.成年雄性SD大鼠3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提取;新生1~3d雄性SD大鼠5只用于脊髓细胞提取;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8只制作C5,C6,C7,C8,T1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骨髓基质干细胞及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至第3代时标记5-溴-2-脱氧尿苷.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6只.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损伤脊髓内注入相应干细胞10 μL(1×1011L-1),对照组损伤脊髓内注入10μL生理盐水.两个月后观察大鼠运动功能(采用grooming实验评价标准,分为0~5分,0分为严重障碍,5分为正常);电生理检查结果;大鼠颈髓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大鼠18只,实验过程骨髓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死亡2只、对照组死亡3只.进入结果分析11只.①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脊髓干细胞移植组1只大鼠左前肢恢复行走功能,左前爪已伸开,其他3只分别为4分,3分和1分;骨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3只达2分,1只无恢复;对照组3只存活大鼠无一只恢复.②大鼠电生理检查结果:电生理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有明显的收缩波.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肌电图可见肌肉纤颤波.③大鼠颈髓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植入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均能存活,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突触明显的神经细胞,而骨髓干细胞移植只有较少的细胞分化为突触较长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神经干细胞较骨髓干细胞分化好,游走广.结论:①脊髓神经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具有促进作用.②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较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神经根再植的功能恢复效果好.③移植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密度大,分化的神经细胞突触粗大,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只有少数细胞分化为胞体较大的运动神经细胞.可见脊髓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后分化明显好于骨髓干细胞.

  • 短串联重复序列监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

    作者:李桢;邹红岩;邓志辉;程良红;金士正

    目的:监测和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植入状态及其演变过程.方法:于2003-01/2004-12在中国造血干细胞库深圳分库采集完成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的6对供受者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检测技术,对6对供受者标本移植前后的系列血样进行D8S1179,D21S11,D18S51,D5S818,D13S317,D7S820,D3S1358,vWA,FGA共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Amelogenin性别位点的检测,找出供受者间的差异基因,通过移植后不同时间段患者基因型的转变情况,判断供者细胞是否植入以及嵌合体类型.结果:供受者6对样本均获得满意的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和1个性别位点的分型结果.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间存在明显差异.第3对、第5对在第14天已为供者完全嵌合状态,而第1对在第16天、第4对在第18天尚为供受者混合嵌合体.但6对样本都是一个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结论:①6对移植标本短串联重复序列差异基因由受者型向供者型转化的时间为14~23 d,6对样本都有从混合嵌合向完全嵌合发展的良好趋势.②采用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方法可精确地测量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的数量,描述造血干细胞的植入程度及植入的整个演变过程.

  • 中国汉族群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高分辨分型

    作者:程良红;邹红岩;高素青;金士正;李桢;周丹;张姝颖;吴国光

    目的:通过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受者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的序列分析,探讨中国汉族群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分型的必要性.方法:实验于2000-08/2004-03在深圳市血液中心完成.供者和受者114对的血样分别来源中华骨髓库和各移植医院,供者和受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技术对114对中国汉族无关供受者间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观察中国汉族无关供受者对间等位基因水平的配合率、各等位基因家族的配对分布和错配分布规律.某些位点的模棱两可结果,则通过相应位点的高分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试剂进行分离并确认后结果.结果:①高分辨与低分辨分型结果比较:114对无关供受者对中,110对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结果与低分辨(等位基因星号后两位数)DNA分型结果相吻合,4对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结果与低分辨结果不相符.②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高分辨配对分类结果:39%的中国汉族供受者对完全配合,但61%的供受者间存在至少一个等位基因的错配.③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等位基因家族配对分布结果:3个座位的错配率分别为A(23%),B(10%),DRB1(17%);A和DRB1座位的错配比较集中,A座位仅见于A*02,A*11和A*24家族,DRB1座位见于DRB1*04,DRB1*08,DRB1*12,DRB1*14和DRB1*15家族;而B座位的错配则比较分散,比较高的是B*35,B*48,B*61和B*62.④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错配等位基因组合结果:3个座位的错配等位基因组合呈现较高的多样性,比较常见的几种组合为A*0201/0207,A*1101/1102,A*0201/0206,A*0203/0207,B*4002/4006,DRB1*1201/1202和DRB1*1501/1502.结论:中国汉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受者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配合率低且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和特殊性,在移植前有必要对无关供受者对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分型.

  • 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对脊髓损伤猴后索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刘晓刚;邓宇斌;刘祖国;朱文标;王建云;张成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控释生物材料联合移植治疗猴急性脊髓损伤过程中,对后索结构修复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雄性恒河猴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4只.制作猴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治疗组植入3.0×106个/kg神经元样细胞与含2 μg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用200 μL磷酸盐缓冲液制成悬液,损伤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治疗后四五个月进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处死动物前3周将True Blue注射到脊髓损伤部位下界下部后索部位,制备石蜡切片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脊髓后角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甘氨酸银浸镀法染色观察后索结构.结果:8只恒河猴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动物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结果:脊髓损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信号消失,治疗后四五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损伤治疗组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损伤治疗组波幅降低度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3.78±1.32)μV,(9.85±0.84)μV,t=-11.194,P<0.01].②病理结果表明,损伤治疗组后角轻度胶质增生;损伤对照组后角神经元少见,胶质浸润.③脊髓后索神经纤维密度和积分吸光度值:损伤治疗组后索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1 338±276)个/视野,(574±168)个/视野,t=4.734,P<0.01];积分吸光度值高于损伤对照组(9 966.73±3 753.78,4 323.25±1040.92,t=2.897,P<0.05).④荧光显微镜下,损伤治疗组大脑皮质躯体感觉区(对侧)存在蓝色荧光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无此现象.结论:①注射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恒河猴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基本正常,波幅降低,表明其本体感觉获得了一定程度恢复,同时说明波幅的变化在判断脊髓损伤方面比潜伏期更敏感.②后角神经元明显增多,说明骨髓间充质神经元样细胞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猕猴后索组织结构的修复.

  • 第二届全国肿瘤学进展学术峰会

    作者:

    关键词: 肿瘤学 学术
  • 一种双联星形轮机构电动爬楼梯轮椅的设计

    作者:苏和平;王人成

    目的:目前已有多种方式的爬楼梯轮椅设想和样车,但因为操作复杂、体积大等,未能家庭实用化.借鉴IBOT3000的爬楼梯方式,设计一种体积小巧轻便,使用简单方便的电动爬楼梯轮椅,来推进爬楼梯轮椅的实用化.方法:采用双联星形轮机构爬楼梯,在平地上行走时,星形轮由一对电动轮毂驱动运动;爬楼梯时,由专用电动机,通过一个行星轮系驱动一对双联星形轮交替运动,完成攀爬楼梯动作.①计算爬楼梯需要的功率P为:P=M×ω=260 W.②当楼梯高度为M(M=145 mm),行星轮系外壳半径为R 3,星形轮半径为R 1,R 2,(R 1=R 2),为使行星轮系外壳不与楼梯发生干涉,经计算R 1=200 mm,R 3=127.5 mm.③选择和设计了2 K-H型行星轮系为轮椅爬楼梯的翻转机构.经计算,行星轮系的各个参数满足均布安装和邻接条件.结果:整个外形尺寸相当于普通的轮椅,没有IBOT 3000复杂的陀螺重心平衡系统,制造成本明显降低.结论:设计的双联星形轮机构爬楼梯轮椅采用效率高体积小的行星轮系作为爬楼梯机构,以及选用电动自行车轮毂为行走提供动力,使得整个轮椅结构紧凑、重量轻,实用性强.

  • 建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腰椎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及其应力分析

    作者:徐义春;刘尚礼;张美超;蔡道章;王其友

    背景: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人工椎间盘的结构、材料特性、生物学特性等与正常生理的椎间盘有着很大区别.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的方法观察分析人工腰椎间盘在腰椎运动节段中的应力传导作用.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分析.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骨科、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及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对象:1例健康男性意外死亡的无任何脊柱疾患的脊柱标本及SBChariteⅢ型人工椎间盘建立起脊柱运动节段的人工椎间盘植入有限元模型.方法:根据人工椎间盘的工业设计图,利用有限元软件MSC.MARK,建立人工腰椎间盘三维模型;取脊柱健康的腰椎运动节段尸体标本,用螺旋CT机对标本进行扫描,并把图像文件输入计算机保存,在ASC.MARK软件固有的三维坐标系中建立L4-5节段的几何模型.把L4-5运动节段模型中的椎间盘换成人工椎间盘,保持模型L5下终板固定,分别向标本施加4 Nm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扭转力矩,后计算人工椎间盘代表结点的受力大小并记录应力的分布.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人工椎间盘前屈、后伸、压缩、侧屈、旋转运动状态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建立了符合临床实际的人工腰椎间盘植入腰椎运动节段的有限元模型.人工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特点为:①在所有的运动状态中,滑动核及盖板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其次为滑动核在运动状态下偏向的部位.②滑动核及盖板上表面比各自的下表面承受其两三倍的应力.③所有的运动状态中,压缩状态下滑动核和盖板的中心部位承受的应力大.结论:建立人工腰椎间盘植入腰椎运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形态、大小及运动特点均与实际的人工椎间盘的结构特点相符,以此进行人工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实验是可行的.

  • 应用X射线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不同内固定物材料性能对兔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含量的影响

    作者:王志伟;吴岳嵩;钱国正;王文良;王建华;肖斌

    背景:骨折愈合方式有一期和二期愈合,二期愈合同自然愈合过程相接近.一些实验结果证实,即使应用非常坚硬的AO钢板,能达到胫骨一期愈合的也仅占37%.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形成及其含量有着不同的影响.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判断不同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不同阶段骨痂的形成及其含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0-03/2001-07在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骨科实验室完成.随机抽取新西兰兔51只,雌雄不限,按内固定物的不同分成3组,每组17只.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方法:先行骨折动物模型的造模术,骨折内固定部位为兔左胫腓骨交界下2mm处,均不用外固定.每组动物于内固定术后2,3,4,8,12周分别拍摄手术侧胫骨正侧位X射线片.拍片后各组处死3只动物进行骨痂肉眼观察及骨痂的大直径测量,对不同时期X射线片变化作定量分析,将X射线片经扫描仪扫描输入到计算机,经图像处理系统,用光标定出各实验侧骨痂区相同的面积,用积分法计算出各组不同时期的骨痂灰度密度积分.实验组各组间差异性用方差分析和SNK检验进行分析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观测不同时期X射线片测量的骨痂的大直径,计算各组不同时期骨痂灰度密度积分.结果:纳入实验动物51只,因腹泻死亡4只及伤口局部感染骨外露,共脱失6只.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各脱失2只,进人结果分析动物数45只.①骨痂直径测量结果:同组相比8周时骨痂直径大;同期比较矩形髓内钉组的骨痂直径大,Ender钉组次之,不锈钢接骨板组少[4周为(11.24±0.38),(10.86±0.65),(8.12±0.36)mm;8周为(13.56±0.88),(12.84±0.20),(10.52±0.68)mm;12周为(12.66±0.65),(11.84±0.55),(9.68±0.27)mm].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矩形髓内钉组和Ender钉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②骨痂灰度密度分析显示结果:同组的骨痂灰度密度值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同期比较矩形髓内钉组的骨痂灰度密度积分值高,Ender钉组次之,不锈钢接骨板组少[4周为89.11±1.05,86.42±3.12,47.28±1.57;8周为159.69±3.64,148.72±1.68,79.63±2.41;12周为192.46±4.96,186.53±1.84,107.34±2.37].矩形髓内钉组、Ender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矩形髓内钉组和Ender钉组相比,8周后组间差异显著.结论:矩形髓内钉组和Ender钉组在骨折不同时期的骨痂量较不锈钢接骨板组多,促进了骨折愈合.利用骨痂量来判断骨折的愈合程度是一传统的方法,具有直观明了、客观确实、简单实用等特点.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可以避免阅片时的主观性,同时进行的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更好的帮助判断骨痂的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判断骨痂的质.对临床治疗起着更好的指导作用.

  • 基于眼睑闭合度的眼动仪检测人体生理疲劳状态

    作者:郭北苑;方卫宁

    背景:在进行眼注视行为的同时进行疲劳测试,完成实时的、非接触式的疲劳检测和监测.目的:计算出用于制定疲劳的眼睑闭合度值,推断被试者的疲劳程度.设计:对眼动仪进行改造,将眼动仪瞳孔视频进行采集,利用图像处理方法得到眼睑闭合度值,从而反应被试者当前疲劳状态.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材料:于2003-09/2004-11在北京交通大学人机工程实验室完成.仪器和设备:视频传输线、图像采集卡、计算机.方法:通过对眼动仪瞳孔模块输出视频的图像处理,由此推断瞳孔的遮闭状态,计算出用于疲劳判定的眼睑闭合度值.主要观察指标:从图像采集卡中采集的图像反应了被试者瞳孔的开闭状态.结果:搭建了一套疲劳检测系统,可有效地得到被试者的疲劳状态.结论:该方法扩充了眼动仪的功能,可以方便地用于工作状态下的脱机与在线疲劳检测.

  • 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固定对股骨上段骨质强度的影响

    作者:魏波;李光灿;李康华

    目的:应用自行设计的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械三维静态钉板系统与目前常用的动力髋螺钉及角钢板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对股骨上段骨质强度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在国防科技大学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10副甲醛溶液固定1年以内的成对股骨标本(广东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经X射线检查,排除有骨折、肿瘤、炎症、结核和明显骨质疏松等.随机分为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动力髋螺钉组和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角钢板组.每组采用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动力髋螺钉和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角钢板配对固定.随即取下,仅遗留钉道,制成模拟骨折愈合拆除内固定后的模型.然后将股骨安放于万能力学试验机上,以加载速度1 mm/min作轴向加载至标本屈服(以载荷-位移曲线突然垂直下降为标志),并同步记录载荷位移曲线.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①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动力髋螺钉组骨折愈合内固定拔出后模型极限载荷比较:本组模拟骨折愈合内固定取出后,垂直加载时三维静态钉-板系统组标本所承受的大载荷明显强于动力髋螺钉组(6 345.5,4 538.6N,t=-4.980,P<0.05).②三维静态钉-板系统及角钢板组骨折愈合内固定拔出后模型极限载荷比较:骨折"愈合"内固定拔出后,三维静态钉-板系统组标本大载荷显著高于角钢板组(4 187.6,3 462.7 N,t=-5.967,P<0.01).结论:三维静态钉-板系统承载能力比动力髋螺钉和角钢板高,对股骨上段骨质强度的影响较小,可明显降低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

  • 静态载荷模拟修复下颌磨牙残冠的应力分析

    作者:连克乾;陈应明;许鸿生;胡玲玲;林尔坚

    目的:对垂直静态载荷下模拟天然牙齿与金钯合金带桩嵌体的等效应力云图进行比较,分析金钯合金带桩嵌体修复下颌磨牙残冠的等效应力分布.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12在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应用力学系完成.从6颗离体的形态正常的人右下颌第一磨牙中,选取密合度好且形态接近临床要求的1颗,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技术和图像合成软件,建立模拟的下颌第一磨牙和带桩嵌体修复的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向加载的情况下,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对其应力进行分析.结果:从6颗右下颌第一磨牙中选取1颗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等效应力云图显示,在垂直向加载的情况下,金钯合金带桩嵌体修复后剩余牙体的各个部位的应力均比模拟天然牙小,应力比较集中在远中牙颈周围,尤其是在牙根内侧,并且颊侧比舌侧受到的等效应力稍大.结论:垂直向静态载荷下,金钯合金带桩嵌体使修复后的下颌第一磨牙残冠等效应力降低,但等效应力相对集中于远中牙颈,尤其是牙根内侧的颊侧处.提示对固位形比较差的牙体缺损应通过全冠修复或带桩嵌体修复的形式予以治疗.

  • 人脑导纳微分环面积比值对血管弹性的评估价值

    作者:夏翃;童隆正;周萍;王卫兵;王磊

    目的:探讨脑导纳环重搏波相(Ⅲ相)面积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弹性判定的诊断价值.方法:高血压组患者选自2002-12-26/2003-01-20宣武医院的高血压门诊的就诊患者23例.对照组健康者选自2002-10-21/12-26某大学在校学生和教工63例.两组受试者均知情同意.应用深圳市辉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和生产的HD-ENG导纳式双侧脑血流图自动检测仪及相应软件对两组受试者进行脑导纳微分环检测.由检测仪采集的脑导纳血流图信号(△Y),经微电脑自动微分后产生一阶导纳微分图(dy/dt).以△Y为X轴坐标,dy/dt为Y轴坐标,自动拟合成脑导纳微分环.脑导纳环图可分为4个相限,以X轴为基线,从起点始,环绕X轴时相依次定为Ⅰ,Ⅱ,Ⅲ,Ⅳ相.Ⅲ相:为重搏波相,即从Y轴向右侧形成的一个小环所包含的区域,该面积大小反映脑动脉血管弹性.观察两组受试者脑导纳微分环第三象限面积及与导纳微分环总面积之比,为避免数据偏态分布,取自然对数(ln)调整后数据.结果:23例高血压患者和63名健康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ln(脑导纳微分环的Ⅲ相面积):高血压组左侧和右侧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显著.(-0.579 6±1373 0,-0.702 7±1.484 0比-1.749 9±1.532 5,-1.882 8±1.456 2,t=3.194,3.271,P<0.05).②ln(脑导纳微分环的Ⅲ相面积/导纳微分环的总面积):高血压组左侧和右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0.306 3±-0.978 0,-4.251 0±1.060 5比-0.969 7±1.251 9,-1.190 7±1.344 6,t=2.199,2.353,P<0.05).结论:脑导纳微分环可以定量检测脑血管弹性能力,对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能力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血管 高血压
  • 轮椅和轮椅使用者

    作者:

    关键词: 轮椅
  • 第三代生物医学材料与再生医学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与发展

    作者:孙雪;奚廷斐

    总结了生物材料发展历程,提出了生物材料的发展方向.认为第三代生物材料应兼具生物活性和降解两种性能,在植入体内后可促进机体的再生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组织工程学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思想,为再生医学的崛起开辟了道路,也为生物材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拓展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7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z1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7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