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后凸成形中骨水泥量对相邻椎体终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背景:近研究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后存在相邻椎体骨折的问题,推测骨水泥泄露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中骨水泥量对相邻椎体终板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理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在骨折椎体内填充10%,20%和30%椎体容积的骨水泥,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三种情况下相邻椎体终板应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填充前相比,骨水泥容积按10%,20%和30%填充后,相邻椎体终板各种情况下的应力均增加,且随着骨水泥填充容积增加而增加。说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中骨水泥用量增加,会导致相邻椎体骨折增加的概率。
-
新型设计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特性
背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骨质相对比较脆弱,使得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力相对较差。当前,临床上使用骨水泥强化椎弓螺钉的方法能够提高螺钉固定能力,但是患者治疗时水泥渗漏以及螺钉取出困难成为其解决问题。目的:研制新型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和安全性及实用性,为临床骨质疏松脊柱疾病患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南京中医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采集的6具73例完整湿润脊柱标本资料进行分析,标本中共有42个椎体。入选椎体在一侧椎弓根置入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后采用骨水泥推杆和灌注筒在X射线辅助下向其内灌注2 mL骨水泥设为实验组,对侧椎弓根置入常规螺钉作为对照组,观察骨水泥弥散情况。结果与结论:骨水泥由稀糊状期进入团状初期的时间为三四分钟;糊状期骨水泥采用注射器抽取注入灌注筒中更为方便;灌注筒和螺钉尾部的螺纹连接方便、紧密,无渗漏;推杆可以提供足够的灌注力;骨水泥在中空和侧孔处弥散出螺钉,侧孔排列规律性强,且各侧孔间距相等;常规椎弓根螺钉极限强度、极限位移显著高于新型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P <0.05);常规椎弓根螺钉屈服载荷以及屈服位移显著低于新型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P <0.05);骨水泥在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周围弥散分布规则,骨水泥由4排侧孔向不同的方向弥散入周围骨松质,且与相邻骨水泥团融合;新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轴向拔出力较对照组增加了114%(P <0.05);新型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大旋出力矩,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证实,新型设计的可灌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结合骨水泥推杆和灌注筒应用更加方便,能够有效控制骨水泥渗漏,提高椎弓根的稳定性且能在骨质疏松患者中广为使用。
-
多孔β-磷酸三钙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不同入路椎体融合率的比较
背景:近年,临床上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融合率,但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差异很大。目的:对比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纳入40例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56-74岁,均接受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联合治疗,其中19例选择经后路椎体间融合,21例选择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植骨材料均为多孔β-磷酸三钙。治疗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 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植骨融合率、腰椎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组的腰椎功能恢复好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 <0.05),硬脑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组(P <0.05)。表明经后路与经椎间孔植骨融合修复退变性腰椎滑脱并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具有良好的植骨融合率,但经椎间孔植骨融合更有利于保护神经根及硬膜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缝合补片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Meta分析
背景:目前对于自固定补片及普通缝合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谁更具优势存在争议。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自固定补片与普通缝合补片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Ovid、维普、万方、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12月的文献,并追查已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收集比较自固定补片与普通缝合补片应用于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预设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100例腹股沟疝患者,其中自固定补片组1033例,普通缝合补片组106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缝合补片组相比,自固定补片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时间短(P<0.05);两组在术后复发、血清肿、血肿、切口感染、疼痛、异物感方面无明显差异(P >0.05)。现有证据表明,自固定补片用于腹股沟疝修补能达到与普通缝合补片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因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及样本量有限,上述结论需要大样本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
主要致龋微生物的Meta分析
背景:国内外学者在主要致龋微生物因素上做了大量研究,但关于龋病致病因素仍未见全面而系统的评价。目的:对6种主要致龋微生物进行龋病致病因素的循证医学分析。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等外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2011至2014年之间发表的有关龋病病因微生物因素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根据细菌A值范围分为观察组(较大A值)和对照组(较小A值),对不同含量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属、月形单胞菌、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韦荣球菌属影响下患龋病概率的统计学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OR值反映两组人群在相同致病因素下患病概率的统计差异,其值>1说明观察组龋病发生率大于对照组,<1说明观察组龋病发生率小于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变形链球菌OR=2.41、乳酸杆菌OR=1.68、普氏菌属OR=2.75、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OR=1.98、月形单胞菌属OR=2.38,说明观察组患病概率大于对照组,反映了这些微生物与龋病的相关性较大,可能与龋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关系;韦荣球菌OR=0.45,说明观察组患病概率小于对照组,反映了韦荣球菌与龋病的相关性较小,可能在龋病某一发展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
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和并发症
背景: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的时间延长,其长期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问题逐渐显现。目的:讨论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问题和处理方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2005至2014年与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人工晶体”;英文检索词为“hydrophilic acrylic, intraocular lens”。检索得到618篇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35篇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与结论: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具有良好的柔性可折叠性,折叠后能柔软而缓慢的展开,因此植入时所需切口小,手术操作简便时间段,患者损伤小。而且亲水性丙烯酸酯材料的细菌及炎性细胞的黏附性差,所以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的概率低,但其植入后的后囊混浊发生率高,植入后也存在一定的屈光不正和视觉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人工晶状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改进和更新。
-
生物栓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背景: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出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栓塞材料也不断提出新要求。目的:回顾性分析各类栓塞材料的应用及其优缺点,探讨其应用领域与栓塞材料的选择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有关栓塞材料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包括各种栓塞材料的栓塞机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状况,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临床的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栓塞材料应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可相容性。目前,临床使用的栓塞材料有可吸收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微弹簧圈以及液体栓塞材料,明胶栓塞材料优点在于无抗原性、组织相容性好、取材制备方便有优良的可压缩性和遇水再膨胀性。聚乙烯醇颗粒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不溶于水,膨胀系数高,机械式栓塞血管,无致敏反应,无全身急性毒性,无皮内刺激反应,使用安全有效。液体栓塞材料中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不具有血管毒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出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栓塞材料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各种栓塞材料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栓塞材料能适用于所有病变,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
自制简易面罩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背景:如何在有效改善气道管理的同时,通过简单有效的方法提高氧供成为配合纤维支气管镜医师操作的关键点。目的:观察自制简易面罩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过程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7.8±10.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试验组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采用自制简易面罩给氧,对照组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采用喉罩给氧,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前、插镜过声门、活检或操作时及检查完成时检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同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基本稳定,差异不大(P>0.05),并且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0.05)。试验组中1例发生呛咳,麻醉医师托起下颌后改善;对照组7例出现咽喉部疼痛不适,予以对症处理后缓解,试验组不良反应事件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采用简易自制面罩可以有效提供操作过程中的氧供,同时减少采用喉罩操作对患者咽喉部造成的不适。
-
关节腔内注射生物制剂修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关节软骨及功能的影响
背景:采用透明质酸或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能减轻关节内的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保护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纳入Ⅱ、Ⅲ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治疗,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溶液2 mL,试验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2 mL+复方倍他米松1 mL的混合液,1次/周,连续5周完成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表明针对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可降低炎性反应,减轻疼痛,营养关节软骨,提高关节功能。
-
氢氧化钙制剂用于年轻恒牙根尖的诱导成形
背景:氢氧化钙糊剂制剂在对根尖发育尚未完全的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中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具有操作简便、比例均匀、导入根管后能与牙本质及根尖牙周组织充分接触等优点。目的:验证氢氧化钙制剂用于年轻恒牙实施根尖诱导成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因畸形中央尖折断引起的根尖周炎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8-12岁,均实施氢氧化钙糊剂根尖诱导成形,治疗后第1,3,6,12,24个月拍摄X射线片,观察根尖封闭状况。结果与结论:34例中32例诱导成功,2例失败,诱导成功率为94%,其中16例在9-12个月出现根尖封闭,15例在12-15个月内完成根尖诱导,1例感染严重的患牙在18-21个月时完成诱导,2例在第24个月时没有完成诱导。随访2年内,无根尖周炎再次发作、牙齿松动、脱落、牙折及牙根进行性吸收等并发症,所有患牙出现Ⅱ型根尖封闭,未出现Ⅰ型和Ⅳ型,极少数介于Ⅱ型和Ⅲ之间,很难区分。证实在牙根尚未发育完全的年轻恒牙并发根尖周病变时,采用氢氧化钙制剂进行根尖诱导可起到保存患牙、减轻炎症的作用,诱导效果较好。
-
BLB种植体修复义齿安全性观察: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的对比
背景:目前关于即刻种植与修复的疗效研究结论尚不统一,有研究认为即刻种植成功率与美学效果显著高于延期种植,也有研究认为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存在安全隐患。目的:观察BLB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行义齿种植和修复患者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20-52岁,均分成两组治疗,研究组采用BLB种植体即刻种植和修复方法,对照组采用BLB种植体延迟种植和修复方法,两组均于种植3个月后完成永久性冠修复。修复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种植体稳定性、种植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组内修复后1,3,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修复后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为95%、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均较轻微,研究组发生牙龈炎1例、下唇麻木1例,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2例、下唇麻木1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明显好转,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BLB种植体在延期种植和即刻种植中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TiO2-x Nx抗菌托槽的抑菌性能
背景:有研究表明TiO2-xNx薄膜对变形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及白色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目的:进一步评价TiO2-xNx薄膜托槽的抗菌性能。方法:纳入10例正畸患者,将口内牙齿以上下中线分为左右两侧,分别粘接普通金属托槽和TiO2-xNx薄膜托槽,在矫治前、矫治后1,2,3,4周检测正畸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釉质脱矿指数。结果与结论:普通金属托槽组矫治后1,2,3,4周的正畸菌斑指数、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及釉质脱矿指数均高于矫治前(P <0.05);TiO2-xNx薄膜托槽组矫治后3周的牙龈指数高于矫治前(P<0.05),矫治后1,2,3周的龈沟出血指数高于矫治前(P <0.05),矫治后2,3,4周的釉质脱矿指数高于矫治前(P <0.05);TiO2-xNx薄膜托槽组矫治后1-4周的正畸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均低于普通金属托槽组(P <0.05),矫治后2-4周的牙龈指数、釉质脱矿指数均低于普通金属托槽组(P <0.05)。表明TiO2-xNx薄膜托槽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可更好地控制和清除菌斑。
-
崩瓷修补的临床试验及体外材料学拉伸强度实验
背景:目前对瓷类修复体后崩瓷修补的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性、横向的比较。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及体外实验比较树脂常规粘接、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树脂粘接及邻面开口式部分冠3种崩瓷修补方法的效果。方法:①临床试验:将90例崩瓷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修补,分别采用树脂常规粘接、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树脂粘接及邻面开口式部分冠3种崩瓷修补方法,对比3组1年后的修补成功率。②体外实验:将20个瓷试件均分为2组,分别进行树脂常规粘接及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树脂粘接处理,检测两组剪切强度;将20个双层瓷试件均分为4组,其中3组黏结面分别进行喷砂、硅烷偶联剂、喷砂联合硅烷偶联剂处理,另1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黏结后检测各组试件拉伸强度。结果与结论:树脂常规粘接组、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树脂粘接组及邻面开口式部分冠组修复成功率分别为37%,90%,100%。树脂常规粘接组与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粘接组剪切强度分别为(13.978±0.343),(10.058±0.64) MPa,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对照组、喷砂组、硅烷偶联剂组、联合处理组的拉伸强度分别为(0.68±0.04),(1.00±0.02),(1.31±0.08),(1.09±0.04) kN,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表明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树脂粘接及邻面开口式部分冠崩瓷修补效果优于树脂常规粘接。
-
飞秒激光处理促进人牙周成纤维细胞在纯钛材料表面的增殖和分化
背景:目前对种植体表面优化处理促进人工牙种植体骨整合的形成是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通过飞秒激光这种表面处理钛金属表面改性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处理对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钛金属表面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接种在分别经过飞秒激光处理、TiO2颗粒喷砂和砂纸顺向抛光的纯钛片表面(飞秒激光组,TiO2颗粒喷砂组和对照组),观察细胞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飞秒激光组和TiO2颗粒喷砂组钛片表面粗糙度明显增加,表面细胞密度明显增加,RUNX2和OSX mRNA表达水平增加;且飞秒激光组上述指标高于TiO2颗粒喷砂组。提示飞秒激光处理的纯钛表面更加粗糙,更有利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
三种根管预备器械预备根管根尖碎屑推出量和根管清理能力的比较
背景:根尖碎屑推出量是评价根管预备器械预备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推出根尖孔的碎屑将引起根管治疗后疼痛,减少根尖区碎屑的推出可降低术后疼痛发生率。目的:比较新型镍钛器械自调节根管锉、ProTaper Next和传统镍钛器械ProTaper Universal预备人下颌单根管前磨牙的根尖碎屑推出量和根管清理能力。方法:将45颗离体人下颌单根管前磨牙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使用新型镍钛器械自调节根管锉、ProTaper Next和ProTaper Universal进行根管预备,收集推出根尖孔碎屑,比较不同根管预备器械的根尖碎屑推出量;纵向劈开根管预备后的牙根,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3种器械的根管清理能力。结果与结论:ProTaper Universal组的根尖碎屑推出量显著高于ProTaper Next和自调节根管锉组(P <0.05), ProTaper Next组和自调节根管锉组的根尖碎屑推出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自调节根管锉组预备后根管壁的碎屑和玷污层去除能力优于ProTaper Next组和ProTaper Universal组(P <0.05),ProTaper Next组和ProTaper Universal组预备后根管壁的碎屑和玷污层去除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新型镍钛器械自调节根管锉和ProTaper Next的根尖碎屑推出量较传统镍钛器械ProTaper Universal少,有利于减少根管治疗后疼痛的发生率;自调节根管锉预备后根管清洁度优于ProTaper Next和ProTaper Universal。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修复中厚皮供皮区创面
背景:将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应用于中厚皮供皮区创面的报道不多,采用自身对照分不同厚度的研究目前尚未检索到。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促进中厚皮供皮区创面愈合的疗效。方法:选择需自体中厚皮片移植的烧伤及瘢痕增生患者60例,其中男4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供皮区为大腿部位,根据供皮区创面深度分为0.40 mm组和0.55 mm组,每组各30例,采用自身对照,选择两处面积相等、深度一致,部位对称的创面,或同一深度创面一分为二,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对照组外用凡士林敷料。术后3,7,10,14 d换药,观察创面外观、愈合时间、愈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术后14 d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创面相对光滑,色素沉着轻;治疗组不同时间点换药时创面疼痛刺激轻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术后10,14 d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P <0.05);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未发现全身不适及过敏现象,也未见局部组织过度增生。表明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能缩短中厚皮供皮区创面的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
-
纳米人工骨在颈前路植骨融合中的应用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较强的组织结合力,在恢复神经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目的:探讨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代替自体髂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颈椎病和颈椎创伤脱位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观察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对照组植入自体髂骨。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植入后不同时间随访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椎体高度丢失及植骨融合率。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随访3,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05),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随访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椎体高度丢失程度、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与植骨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颈前路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具有与自体髂骨相当的临床效果。
-
新型含铜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为提高钛材料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前期研究制备了铜钛合金材料。目的:参照GB/T16886-ISO10993所规定的原则和实验方法对铜钛合金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选择含铜量10%的铜钛合金材料,通过口腔黏膜刺激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短期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血浆复钙时间实验、凝血酶原时间实验及动态凝血实验验证铜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铜钛合金材料无口腔黏膜刺激性、无短期全身毒性、无溶血性、无皮肤致敏反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聚酰胺66材料修复早期股骨头坏死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聚酰胺66材料具有良好的材料-细胞界面,拥有三维孔洞网络结构,在植入人体后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聚酰胺66材料修复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纳入62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其中男32例,女30例,年龄34-51岁,均分为2组治疗,观察组进行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聚酰胺66材料植入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对照组进行钽棒置入联合髓芯减压植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 d疼痛情况,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 d,两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治疗后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与修复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利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聚酰胺66材料修复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体: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
背景: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以其优良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美学性能在临床上受到欢迎和认可。目的:比较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及传统方法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进行口腔全瓷冠修复患者87例,其中男56例,女31例,年龄21-56岁,其中42例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修复,作为试验组;另45例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二氧化锆全瓷冠进行修复,作为对照组。修复6个月时,对比两组修复体表面质地、颜色匹配、解剖外形、边缘适合性、牙龈健康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结果与结论:试验组患者对修复后全瓷冠形态颜色的满意率达到100%,总体满意率达95%,显著好于对照组形态颜色满意率的78%及总体满意率的82%(P <0.05)。试验组在修复体外形方面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在修复体表面质地、颜色匹配、边缘适合性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全瓷冠均无变色、崩瓷、裂纹及其他不良反应。说明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完成的氧化锆全瓷冠具有良好的美学效果、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
-
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体的生物安全性
背景:在临床试验前,需对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体以新西兰白兔作为植入对象进行生物学评价。目的:观察新型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取新西兰家兔12只,右侧眼做实验眼,植入沈阳百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疏水性丙烯酸酯折叠式人工晶体,左侧眼做对照眼,植入美国爱尔康公司的Acrysof IQ SN60WF人工晶体。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眼相比,兔实验眼植入后各时间点角膜、前房、植入物位置、眼后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角膜和晶体囊袋无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人工晶体表面无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晶体表面、襻根部可见纤维组织。说明此款新材料与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的产品无显著差别,即具有生物安全性。
-
聚L-乳酸合成新型烧伤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背景:近有研究表明,高分子聚合物聚L-乳酸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直接参与人体代谢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是一种可用作生物支架的高分子材料。目的:验证高分子聚合物聚L-乳酸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检测胶原复合物及聚L-乳酸的吸湿性能。分别以正常HDMEM培养基、HDMEM培养基+二甲基亚砜、HDMEM培养基+胶原复合物浸提液、HDMEM培养基+聚L-乳酸浸提液培养C3H10T1/2细胞,72 h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聚L-乳酸浸提液、二甲基亚砜、胶原复合物浸提液对C3H10T1/2细胞的毒性。在兔血中分别加入生理盐水、蒸馏水、聚L-乳酸浸提液及胶原复合物浸提液,检测溶血度。通过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聚L-乳酸浸提液、二甲基亚砜及胶原复合物浸提液,观察过敏反应、热源反应。将胶原复合物及聚L-乳酸分别植入兔背部皮下,4周后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23的水平。结果与结论:胶原复合材料单位质量和单位面积的吸湿率均明显低于聚L-乳酸材料(P <0.05)。在聚L-乳酸浸提液中培养的C3H10T1/2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细胞相对增殖率高,材料毒性为1级;聚L-乳酸材料溶血率较低,无过敏反应及热源反应,植入体内后的炎症反应低于胶原复合材料(P<0.05)。证实聚L-乳酸新型皮肤烧伤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收伤口液体性能及生物相容性。
-
动物源Ⅰ型胶原蛋白可引起BALB/c小鼠细胞免疫反应和组织免疫毒性
背景:天然纯胶原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体外评估动物源Ⅰ型胶原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将牛跟腱经免疫原性清除后,提取制成Ⅰ型胶原蛋白,HPLC 测定胶原蛋白纯度,荧光染色定量胶原蛋白中残留DNA。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小牛来源Ⅰ型胶原蛋白标准品(阳性对照)、33.4,66.8,133.4 mg/kg的动物源Ⅰ型胶原蛋白,1次/d,连续注射12 d后,检测注射胶原蛋白后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细胞分型及NK细胞杀伤功能;连续注射3周后,取脾脏、肝脏及肺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相比Ⅰ型胶原蛋白标准品,纯化后的牛源性Ⅰ型胶原蛋白纯度可达到99%以上,而残留 DNA低于1 mg/L,远远低于目前常规脱细胞基质中DNA的残留水平50-100μg/g(干质量)。注射12 d后,各组均未发生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杀伤功能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的变化。注射3周后,66.8,133.4 mg/kg动物源胶原蛋白组小鼠脾小动脉周围淋巴鞘面积明显增厚变大,有可能引发偶发性的肝损伤和肺损伤,而脾小体生发中心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连续皮下注射动物源胶原蛋白可引发 BALB/c 小鼠发生较低水平的脾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可能引起偶发性肝、肺损伤。
-
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修复四肢干动脉缺损的效果
背景:研究已证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表面、抗水渗透性及生物耐久性。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的效果。方法:纳入38例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患者,其中男30例,女8例,年龄17-61岁,予以常规补液、抗休克治疗、抗炎、清创处理后,均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治疗。修复后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修复后患肢恢复情况和血管通畅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后,患者血管均全部通畅,未出现死亡和截肢病例,患肢均恢复正常血运,未发生血管吻合口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通畅率达到100%。修复后随访12个月,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内壁均处于光滑状态,未出现明显附壁血栓、吻合口位狭窄现象,血管通畅率达到92%(35/38),未发生与人工血管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利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具有良好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及长期通畅效果。
-
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安全性
背景:临床可以采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各种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术中可以选择药物洗脱性支架和裸金属支架等不同的支架类型,但不同厂家生产的支架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的:探讨不同厂家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处理中的安全性。方法:纳入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196例,其中男116例,女80例,年龄37-81岁,均分为两组治疗,分别置入微创公司生产的Firebird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乐普公司生产的Partner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的再狭窄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及死亡率。结果与结论:随访12个月,两组再狭窄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经随访,两组均未发生与支架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在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过程中,置入不同品牌的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
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及组织工程材料修复的关节软骨损伤
背景: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已成为近年来医学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关节软骨损伤后不易修复,决定了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是热点中的难点。目的:概述能够对关节软骨损伤进行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生物材料,为选择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提供一种理论上的选择。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1989到2014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rticular cartilage injury,bone graft,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关节软骨损伤、骨移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检索近年来关于关节软骨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材料的选择及修复过程中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文献,针对目前软骨损伤修复材料的应用作一个较系统的回顾及总结,分别对软骨修复材料各自优缺点进行综合评述,从材料学的视角介绍了几种软骨修复材料在软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临床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一种理论上的选择。结果与结论:常用的软骨修复材料包括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材料,胶原、透明质酸钠和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自体、异体骨软骨移植的修复方法只能暂时的缓解疼痛,修复组织容易发生退变,都不能成功修复损伤软骨,与这些已经投入临床的技术相比,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的组织工程学技术的临床研究仍在不断进行,在众多关节软骨修复材料中,无论是自体移植材料还是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其生物力学性能各有不同,且目前还无法再造与天然生成的软骨具有相同力学性能的软骨组织。
-
硬脊膜修补并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的治疗
背景:创伤性或医源性的硬脊膜缺损可引发持续性脑脊液漏,甚至进展为危及生命的化脓性脑膜炎。当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同时因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抗生素不易到达脑脊液内,所以脑膜炎一旦发生表现为发病急、进展快、感染不易控制。目的:评价生物材料修补破损硬脊膜后,腰大池置管引流加鞘内给药治疗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的疗效。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共进行脊柱手术2266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26例,发生率为5.56%,其中合并脑膜炎者12例。患者术中发现硬脊膜破损者,直接缝合或取自体筋膜片修补。所有病例进行彻底的清创,静脉使用敏感抗生素,然后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同时将敏感抗生素(一般用万古霉素)自腰大池引流管鞘内注入给药,一期关闭切口。回顾分析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脑脊液漏出现时间为术后24-72 h,平均48 h;感染出现时间为术后8-12 d,平均9.5 d。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后第2天头痛、发热等症状明显缓解,腰大池置管引流7-14 d后颅内感染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检查连续3次均正常,普通细菌培养无菌生长,将腰大池引流管拔除。所有患者无因腰大池置管引流引起的椎管内感染、低颅压性头痛、脑疝等并发症。提示,自体筋膜修补硬脊膜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加鞘内给药对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合并脑膜炎的治疗是有效的。
-
基于石墨烯构筑的三维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背景:基于石墨烯纳米片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可形成与细胞外生物基质十分相似的微观环境。目的:综述近年来基于石墨烯构筑三维支架的制备、细胞相容性及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ACS-ACS Publications、Elsevier Science, Nature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有关生物医用石墨烯材料的种类和制备方法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结果与结论: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作为模块,利用石墨烯二维平面结构特点或氧化石墨烯含有丰富的官能团特性,不仅能够将石墨烯纳米片以不同的方式组装构筑三维宏观结构,而且易于复合其他功能性材料。与单个石墨烯片或传统的碳纳米材料相比,三维宏观石墨烯及复合材料将有可能形成更为新奇独特的结构及性能,具有更加实际的应用价值,包括拥有组织工程支架的功能。
-
疮灵液载入胶原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疮灵液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促进伤口愈合。目的:观察将疮灵液载入胶原后对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在40只大鼠背部制作慢性创面模型,造模后3 d随机均分为4组,对照组以载0.2 mL生理盐水纱布外敷创面,疮灵液组以载0.2 mL疮灵液纱布外敷创面,胶原组以胶原海绵覆盖创面,疮灵液载入胶原组以载0.2 mL疮灵液胶原覆盖创面。造模时及造模后第3,7,15天测定创面面积,创面分泌物中白细胞总数、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创面肉芽中羟脯氨酸、基质金属蛋白酶1,2,9的水平。结果与结论:疮灵液载入胶原组、疮灵液组造模后第3,7,15天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1,2,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胶原组(P <0.01,P <0.05),造模后第3,7,15天白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胶原组(P <0.01,P <0.05),前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疮灵液载入胶原组造模后第3,7,15天羟脯氨酸水平高于其余3组(P <0.05);疮灵液载入胶原组造模后15 d创面面积显著低于其余3组(P <0.01);造模后15 d,4组间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疮灵液载入胶原能显著抑制慢性创面炎症细胞增殖与浸润,抑制创面炎症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促进慢性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