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链霉素相关基因rpsL和rrs突变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建立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链霉素耐药相关基因rpsL和rrs突变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常规药敏试验检测11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链霉素的耐药性,建立PCR-SSCP法检测耐药相关基因rpsL和rrs的突变.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PCR-DS)确定rpsL和rrs基因突变情况并与PCR-SSCP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1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均携带rpsL和rrs基因,52株(46.4%)对链霉素敏感,其中有1株敏感菌株rrs基因PCR-SSCP条带异常,PCR-SSCP方法的特异性为98.1% (51/52).60株(53.6%)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耐药,用PCR-SSCP方法分别检出46株(76.6%) rpsL基因和11株(18.3%)rrs基因条带异常,1株同时出现rpsL和rrs基因条带异常,PCR-SSCP检测的灵敏度为93.3% (56/60).结论 PCR-SSCP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基因rpsL和rrs突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血清补体C3和C4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3和C4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 选择442例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和C4采用Beckman-Coulter Immage 800免疫化学系统及其配套试剂测定.血清补体C3和C4预测肝纤维化程度的评价采用ROC曲线法.结果 血清补体C3和C4预测显著肝纤维化(≥S2)、严重肝纤维化(≥S3)、肝硬化(S4)的ROC 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大于标准参考线下面积(P =0.009、0.000、0.000和P=0.005、0.000、0.000).根据ROC曲线,血清补体C3预测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佳截断值分别为≤0.74 g/L和≤0.64 g/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0.585、0.681、0.617、0.650、0.636和0.509、0.775、0.423、0.830、0.710;血清补体C4预测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佳截断值分别为≤0.14 g/L和≤0.12 g/L,其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0.565、0.634、0.576、0.623、0.602和0.463、0.781、0.407、0.818、0.704.结论 血清补体C3和C4对慢性乙型肝炎严重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有一定预测价值,但效能不够稳定和可靠.
-
国内首次从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oqxA基因
目的 研究烧伤科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从烧伤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KB法检测其对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oqxA、smrKpn、qacE、tehA、mdfA和qacEΔlsul1.结果 20株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除了对亚胺培南具有较高敏感性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在30%以下.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oqxA、qacEΔl-sul1和mdfA的检出率很高,分别为100%、100%和65%,smrKpn、qacE和tehA检出率很低,分别为0%、0%和15%.结论 从烧伤科分离的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oqxA基因,且携带率非常高.
-
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
目的 调查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互关系,以及菌株间的亲缘性关系.方法 收集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与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耐药基因TEM、CTX-M-1、aadA5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raA、IS26、ISEcpl相关联,耐药基因OXA-1、aac(6′)-Ⅰb、ant(3″)-Ⅰ、rmtB与可移动遗传元件trbC、IS903相关联.样本聚类分析显示,本院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可分为两个群,并且两群菌株演化明显.结论 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有关,对菌株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可获得菌株亲缘性关系,对控制医院感染意义重大.
-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β-内酰胺类耐药特征分析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遗传学背景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以及二者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0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6家医院共47株肺炎克雷伯菌,先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证试验,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A~D四类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与膜孔蛋白编码基因(ompK35、omp K36)和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后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本组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改良Hodge试验阳性株35株,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发现KPC-2变异型( KPC-2-1ike,GenBank登录号:HQ258934),以及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ompK35、ompK36膜孔蛋白编码基因经测序并与肺炎克雷伯菌敏感株比对均存在突变.指标聚类分析显示,KPC-2以及变异型与 ISKpn6高度相关联,TEM-1与ISEcpl、IS26、intI1、trbC、IS903相关联,CMY-2、OXA-30、DHA-1与tnpU、tnp513、trbC相关联.结论 携带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ompK35、ompK36膜孔蛋白编码基因存在突变是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关的临床及病理研究
目的 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体内血液循环和关节腔内肺炎衣原体感染情况,寻找肺炎衣原体导致AS的临床证据.方法 收集33例AS患者和22名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IgG/IgM抗体,免疫荧光法(IF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衣原体脂多糖(LPS)抗原和肺炎衣原体核酸,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髋关节置换的AS患者和13例骨折患者滑膜中的衣原体LPS抗原.结果 AS患者外周血肺炎衣原体IgM、LPS和PCR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献血者(分别为78.8%vs.22.7%,x2=16.867,P=0.000;66.7%vs.31.8%,x2 =6.431,P=0.011;33.3%vs.9.1%,x2 =4.298,P=0.038).肺炎衣原体PCR阳性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相关(Z=-2.774 和-2.829,P值均为0.004).77.8% (7/9)的AS患者的滑膜中可检测到含有衣原体LPS抗原的炎性细胞,而骨折患者滑膜中仅30.8% (4/13)病例中检测到含有衣原体LPS抗原的炎性细胞(P=0.08).结论 肺炎衣原体在AS患者外周血和滑膜中有很高的感染率,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与AS 发病相关.
-
痰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噬菌体生物扩增(PhaB)法测定痰样本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应用PhaB法检测143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痰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化疗方案,随访这些患者的痰菌转阴情况和临床疗效,与同期住院未行PhaB法检测的菌阳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地对比.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其中若出现值为0时采用四格表精确检验法.结果 143例涂阳肺结核患者PhaB法检测的阳性率为94.4%( 135/143),三类患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86,P>0.05).PhaB组患者痰送检至获得药敏检测结果的时间为(6.6±1.8)d,对照组为(29.4±8.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1).Ⅱ类肺结核患者中,PhaB组的2个月转阴率(63.2% vs.35.1%,x2 =3.989,P<0.05)和总治愈率较对照组高(100% vs.78.4%,P<0.05).Ⅰ类和Ⅲ类肺结核患者的PhaB组和对照组在转阴率和治愈率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PhaB法检测痰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药敏结果对涂阳肺结核的方案制订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在临床上的感染状况与耐药谱分析
木糖氧化产碱杆菌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属于产碱杆菌属,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人类的胃肠道也可以分离到此细菌,较少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引起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加,病死率高达47.5%[1],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性研究了我院2008 - 2010年木糖氧化产碱杆菌感染情况和耐药谱,希望为临床医师和临床微生物工作者提供帮助.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V P区基因序列测定的意义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目前抗病毒治疗是唯一能够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和延缓病情进展的方法.在抗病毒药物中,核苷(酸)类药物对CHB的疗效已得到肯定.但目前所有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在治疗过程中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株的出现给乙型肝炎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这些耐药株是在用药之前就存在还是由于用药而诱发的呢?这些核苷(酸)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亦有原发无应答现象,其原发无应答的原因何在?是否其感染的HBV本身就存在耐药株呢?在选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之初进行HBV耐药位点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
播散性新型隐球菌感染误诊为肺癌一例
患者男,45岁,农民,因阵发性头痛、呕吐,伴咳嗽1个月余,于2011年2月11日入院.患者在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头痛,阵发性,不剧,伴轻度眩晕感及眼睛复视.呕吐剧烈,每次5~10 min,3~5次/d,食后即吐,无明显恶心感,呕吐时伴眼球及脸部其他部位充血,入院前加剧.患者偶有发热,口腔温度高达38℃,轻微咳嗽,无咳痰、咳血,无胸闷、胸痛,无畏寒,无腹痛、腹泻.外院CT检查示左肺下叶占位性病变,以“左肺癌脑转移?”转来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以明确诊断及治疗.
-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围产期肝衰竭中的应用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目前肝衰竭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仍是世界性难题.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重型病毒性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中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其他原因不明的肝衰竭.
-
自体树突细胞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我国经全民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安全用药等防控措施,HBV携带率已由原来的10%左右降至7.18%,但HBV感染仍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首位原因,全世界每年因此症死亡的人数达100万之多[1].因此慢性乙型肝炎( CHB)的治疗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
-
多功能全呼吸道气管组合套管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2009年10月,我们收治了一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患者因车祸导致头面部损伤,CT提示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右侧额部硬膜外血肿,广泛复杂颌面部骨折.该患者在当地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及气管切开术后转入我科.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源自颌面部,脓液沿口鼻一直流至咽喉及声门下,到气管套管气囊上部,后充满整个声门下腔,从气管切开皮肤口溢出.我们虽及时从口鼻等处反复吸引,给予大剂量敏感抗生素,但感染始终无法控制.继而患者出现严重高热,血象直线上升,我们被迫从气管切开处在气管套管上放置了一根带有侧孔的细管,给予持续吸引.
-
人类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近况
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是一类有包膜负链RNA病毒,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Bunyamwera)分离到而得名,于1975年正式命名.布尼亚病毒科是虫媒病毒中大的一科,其成员约有350个,并不断发现新成员.该科的大多数病毒在自然界的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间循环,可以使人和(或)动物致病的约60多种.由该科病毒引起的人类自然疫源性疾病中,重要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裂谷热(RVF)、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国内称新疆出血热,XHF)和白蛉热(Sandfly fever,又名“三日热”)等[1].
-
新型布尼亚病毒致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者女,70岁,江苏溧水人,居住在丘陵地带,平素体健,因“发热、腹泻一周”,于2011年5月30日入院.此次以发热为首发症状,高体温39.3℃,病程早期感极度乏力伴全身肌肉酸痛,病程第3天曾出现一过性腹泻,主要为黄色稀水样便.入院时为病程第7~8天.入院查体:神志尚清,精神萎靡,巩膜无黄染,结膜无充血,口唇无紫绀.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肾区无叩击痛.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
湖北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四例临床分析
自2006年安徽省首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以来,山东、河南、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也出现类似病例,且有死亡病例报告.2010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湖北、河南两省的部分地区启动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监测工作,经过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病毒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中和试验等实验室检测,发现两省报告的大部分病例的样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并初步认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该新病毒感染有关[1].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医院2011年5-6月共发现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
浙江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提高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变特点及其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7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5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例重型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全身肌肉酸痛、浅表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伴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及白细胞进行性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分别降至1.0×109/L和30×109/L以下,血小板在发病的第9~19天降至低,随后1周左右恢复至正常.病程第7~10天,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结论 该病多发生于丘陵地区的中老年人.患者起病急,病情重,重症者易发生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除蜱叮咬外,可能还有其他传播方式.
-
孢子丝菌病29例临床资料分析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的慢性真菌病,病变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邻近的淋巴管.我们对2003 - 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9例临床资料完整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孢子丝菌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
腹部手术后肺部感染原因分析
肺部感染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1].肺部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而且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为探讨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对策,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人民医院外科上腹二类以上手术患者中并发术后肺部感染状况.
-
医者典范总编楷模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