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중화림상감염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4-2397
- 国内刊号: 11-5673/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慢性布鲁菌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项目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实验室检查项目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292例的病例资料,包括170例急性患者和122例慢性患者,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5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急慢性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特点及实验室检测项目特点.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均显示男性患病人数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分别为3.15∶1和3.21∶1;两组人群均以农村居住地为主(74.12%和77.05%);职业分布均以养殖户居多(62.94%和66.39%);发病时间均主要集中在3~6月份(47.06%和46.72%).急性布鲁菌病患者在≤14岁中的患病率高于慢性布鲁菌病组(x2=5.022,P<0.05),而在>64岁组的患病率则低于慢性布鲁菌病组(x2=3.900,P<0.05).急性布鲁菌病患者出现多汗和肌肉痛症状的人数高于慢性布鲁菌病患者(x2=10.764和10.479,P值均<0.01).而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出现乏力的人数高于急性布鲁菌病患者(x2 =5.347,P <0.05).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及α-羟丁酸脱氢酶均明显升高(t-3.602和5.205,2.529和2.682,2.669和1.941,5.169和7.068,3.601和2.240,3.469和3.954;P <0.05或<0.01),而总蛋白和白蛋白均明显降低(t=-5.880和-8.923,-8.106和-8.774;P值均<0.01).急性布鲁菌病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慢性布鲁菌病组(t=6.717,P<0.01).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治疗方案大致相同,治疗结束后,发热、多汗及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结论 急慢性布鲁菌病临床症状有差异,通过监测肝功能和心肌酶的变化,可提示临床应慎重用药,保护和预防布鲁菌病患者肝脏和心肌进一步受损.
-
核苷(酸)类药物初始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4周疗效和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核苷(酸)类药物(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02例初治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选用的抗病毒药物分为6组,阿德福韦酯组(ADV,n=43),恩替卡韦组(ETV,n2=44),拉米夫定组(LAM,n=25),替比夫定组(LDT,n=23),LDT+ ADV组(n=22),LAM+ ADV组(n=45).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后第48、96和第144周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以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采用x2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CHB患者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144周,ETV和LDT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ADV组(P值均<0.01).ADV、ETV、LAM和LAM+ ADV组患者的eGFR水平随时间均呈下降趋势,LDT和LDT+ ADV组患者的eGFR则呈升高趋势(F时间=3.939,F分组=3.983,P<0.01或<0.05).在第96周和第144周,LDT和LDT+ ADV组的eGFR水平较ADV、ETV、LAM及LAM+ ADV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x2=16.145,OR=4.452,95%可信区间(CI)2.149 ~ 9.223],基线eGFR轻度受损(x2=16.449,OR=4.336,95% C12.144~8.891)和ADV(x2 =5.837,OR=5.280,95%CI1.369 ~20.365)为CHB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T单用或联合ADV治疗可改善肾功能,这为长期合理使用NAs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急性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防治该类患者肺部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入住ICU的sIC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HAP发生的易感因素,并对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1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66例发生HAP,发生率为6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机械通气时间长(OR=1.028,95%CI1.012~1.044,P<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低(OR=1.550,95% CI1.148~2.093,P<0.01)、住院总时间长(OR =1.131,95%CI 1.046~1.224,P<0.01)及基础疾病≥2种(OR=9.793,95%CI 1.012 ~ 1.044,P<0.01)是H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水平血浆白蛋白(OR=0.897,95% CI0.811 ~0.992,P<0.05)是预防HAP发生的保护因素.66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83株,居前4位的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28.96%,53/183)、肺炎克雷伯菌(15.85%,29/183)、铜绿假单胞菌(13.11%,24/18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02%,22/183).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部分可达10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入住ICU的sICH患者HAP发生率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上应针对该类患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抗病毒/免疫调节新方案治疗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普通干扰素(IFN) α-2b、阿德福韦酯(ADV)、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治疗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收集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炎门诊就诊的HBeAg阳性初治CHB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四组,单用IFNα-2b治疗组(A组,60例),IFNα-2b+ ADV治疗组(B组,60例),IFNα-2b+ ADV+ GM-CSF治疗组(C组,60例),IFNα-2b+ ADV+ GM-CSF+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组(D组,60例),治疗48周并随访24周,比较四组在HBsAg血清学应答、HBeAg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组织学应答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相关疗效.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HBsAg血清学应答方面,治疗至48周,D组的HBsAg转阴率明显高于A、B组(x2=8.634和8.634,P值均<0.01),D组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A、B组(x2=7.149和7.149,P值均<0.01),C、D组HBsAg较基线下降率高于A组(t=4.194和4.508,P值均<0.01);随访观察至24周,HBsAg转阴率结果与治疗至48周相同,D组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明显高于A、B组(x2=8.634和8.634,P值均<0.01),C、D组的HBsAg较基线水平的下降率高于A组(t=4.546和4.969,P值均<0.01).在HBeAg血清学应答方面,治疗至48周,D组的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A组(x2 =8.792,P <0.01),C、D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A组(x2=7.064和10.159,P值均<0.01);随访观察至24周,C、D组的HBeAg转阴率均高于A组(x2=10.159和13.713,P值均<0.O1),D组的HBeAg转阴率高于B组(x2=8.155,P<0.01),C、D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A组(x2=10.506和12.857,P值均<0.01).在病毒学应答方面,治疗至48周,B、C、D组的HBV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A组(x2=12.452、17.062和20.670,P值均<0.01);随访观察至24周,B、C、D组的HBV DNA转阴率也均显著高于A组(x2=21.121、26.880和33.611,P值均<0.01).在生化学应答方面,治疗至48周,C、D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A组(x2=8.711和8.711,P值均<0.01);随访观察至24周,C、D组的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A组(x2=8.076和9.624,P值均<0.01).在组织学应答方面,治疗至48周,B、C、D组的肝穿组织学炎症或纤维化程度的改善率均显著高于A组(x2=8.543、13.348和16.205,P值均<0.01).四组患者无中途停药,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和乏力等,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抗病毒/免疫调节治疗新方案即IFNα-2b+ ADV+ GM-CSF+乙型肝炎疫苗联合治疗HBeAg阳性初治CHB患者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
APRI评分和FIB4指数在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APRI评分和FIB-4指数在慢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集的42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MELD评分、APRI评分和FIB-4指数.依据患者3个月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的价值.结果 426例慢性肝衰竭患者3个月内死亡244例,存活18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和FIB-4指数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783和-4.104,x2 =26.31和11.34,P<0.01).MELD评分、APRI评分、FIB-4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5、0.511和0.616,MELD评分和FIB-4指数与APR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669和6.341,P<0.05或P<0.01),当MELD评分>28分、FIB-4指数>11.27分时,患者3个月病死率高,预后差.结论 FIB-4指数可作为评价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指标,FIB-4指数越高,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越差.
-
妊娠期感染李斯特菌八例临床分析
李斯特菌病是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onocytogenes)所致食源性人畜共患的感染性疾病.虽然L.monocytogenes引起侵袭性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低,但病死率高达20% ~ 30%[1],它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免疫功能缺陷者、孕妇及新生儿.其中妊娠期感染L.monocytogenes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3 ~ 100倍[2].妊娠期妇女感染L.monocytogenes致流产及早产的发生率为2.4‰ ~ 5.5‰,新生儿该病的发病率接近0.52‰[3],母婴可通过胎盘直接传播,从而引发不良妊娠结局.欧美发达国家常有李斯特菌病集中暴发或散发病例报道,美国将其定为国家法定传染病进行严密监测.
-
艾滋病合并白塞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艾滋病(AIDS)患者经常会出现口腔或肠道溃疡,因涉及病因较多,给临床医生诊断带来了较大困难[1].白塞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血管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消化道、关节、肺和肾等多部位,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证据显示细菌或病毒感染、遗传和环境因素与其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关系[2-3].HIV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关于白塞病在艾滋病患者中发病情况报道较少,为提高临床诊治经验,现将我们诊治的一例艾滋病合并白塞病患者汇报如下.
-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不同体质指数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
体重是衡量糖尿病患者长期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指标,体质指数(BMI)常被作为判断是否肥胖的一个指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1].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绝对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的一类糖尿病,为各医院收治糖尿病患者的主体[2].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可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伴发病的危险.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感染又可加重糖尿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3].为了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BMI水平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我们按照中国成人BMI分类标准[4]开展调查,以了解不同BMI水平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为制定控制感染的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中热塑面罩的消毒和医院感染的关系研究
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适形放疗(IMRT)等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对头颈部肿瘤(HNC)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1],放疗已成为目前HNC主要的治疗方式[2].头颈肩热塑面罩精确体位固定技术随之产生.在约7周35次的放疗过程中,面罩每次直接接触口鼻、面颈部皮肤的时间约15 min左右.按规定面罩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但受制于面罩特性,现有消毒(剂)方法对其或不适用或消毒效果欠佳.HNC放疗过程中,医院感染率较高,如鼻咽癌放疗中口腔粘膜、皮肤和呼吸系统的感染率为79.9% ~ 88.3% [3-4],口腔癌放疗中口腔感染率为38.59%[5].本研究旨在改进热塑面罩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以期减少HNC精确放疗期间医院感染率.
-
肾病综合征合并播散性奴卡菌病一例
患者男,65岁,园丁.因“咳嗽、咳痰1周”于2016年11月3日人院.2015年12月23日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NS),肾脏病理提示膜性肾病,予泼尼松龙片(30 mg,口服,1次/d)+雷公藤多甙片(10 mg,口服,3次/d)治疗,因效果欠佳于12月31日转入杭州市中医院并于2016年1月19日将NS治疗方案调整为泼尼松龙片(根据体重换算为50 mg,口服,1次/d)+环磷酰胺(CTX)(静脉滴注,累计量为0.8g).患者因NS部分缓解于2016年3月出院,在当地医院门诊随诊.当地医院将NS治疗方案改回泼尼松龙片(40~50 mg/d)+雷公藤多甙片(20 mg,口服,3次/d).患者1周前出现咳嗽、咳痰,痰液呈黄色、质黏、量少,伴全身乏力,纳差,收治入院.
-
18F-FDG PET/CT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辅助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诊断和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IFIs的诊断主要依靠培养、血清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传统的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CT和磁共振成像(M RI).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影像学诊断手段,其对IFIs的诊断、病灶定位及抗真菌效果评价具有传统影像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就1s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在诊断和监测IFIs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诊治的热点与难点
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of liver disease,ESLD)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但时至今日仍无严格定义.在ESLD发生发展中,感染因素既是因也是果,即感染可以诱发或加重ESLD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也是ESLD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重耐药菌、多器官损伤、抗菌药物选择、营养支持治疗、肠道微生态紊乱等是临床一线医师面临的难点问题,ESLD合并感染的诊疗规范迫切需要提高.
-
不同取痰法及痰液性状对机械通气肺结核患者Xpert MTB/RIF阳性检出率的影响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涂阳和菌阳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66/10万和119/10万[1].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遏制结核病的主要方法是早诊断、早治疗.细菌学检测是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传统的涂片法与漂浮集菌法阳性检出率低[2].目前,多数医院使用的仍然是L-J比例法,其局限性为实验步骤较为繁琐,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重复性较差,在得到纯培养物后仍需4周时间才可报告结果[3].
-
肺隐球菌病诊治浙江省专家共识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真菌病.人类对隐球菌的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隐球菌自身不断的进化及易感人群的增多等因素,隐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机会感染性疾病[1].隐球菌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但近年来,肺隐球菌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而使病情恶化.虽然关于肺隐球菌病的研究已有不少,但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其流行.目前对于肺隐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困惑.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省临床医生对肺隐球菌病的防控及诊治水平.
-
第七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第七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7年3月24至31日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办,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共同承办.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和影响上都较前六届会议有所提高,是我国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盛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出席并作了开幕式讲话,来自全国的病毒性肝炎领域的专家出席了大会,针对国内外新版肝病各个指南进行了解读,报告了当今相关热门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成果,对当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为在下一步针对病毒性肝炎及肝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