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环氧合酶-2表达对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增殖和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COX)-2表达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探讨利用RNA干扰技术作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方法构建靶向COX-2的短发夹状双链RNA(shRNA)的真核表达质粒WBH1转染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印迹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抑制效果.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OX-2表达被抑制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15只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皮下接种胃癌细胞.抑制组:接种转染抑制质粒的胃癌细胞;正常对照组:接种未转染的胃癌细胞;阴性对照组:接种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胃癌细胞.4周后观察比较各组裸鼠皮下形成瘤体的大体和病理情况并计算抑瘤率.结果 WBH1高效特异地抑制了人COX-2的表达,抑制率达70.42%.COX-2表达被抑制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0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未转染和转染阴性对照质粒的胃癌细胞的凋亡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52.28%±17.91%、0.52%±0.27%、0.54%±0.16%,P=0.009,实验重复5次).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所有裸鼠均有瘤体形成,平均瘤重分别为(0.490 g±0.017 g,5只)和(0.490 g±0.013 g,5只).抑制组仅2只有瘤体形成平均瘤重0.050 g±0.003 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瘤率为89.8%.结论 COX-2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密切相关,抑制细胞中COX-2的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构建靶向COX-2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导入细胞可以高效特异地抑制人胃癌细胞中COX-2的表达.
-
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10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9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 Cd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7/112)、58.5%(62/106)和56.9%(53/93).其中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P<0.05);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x2可能为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Cdx2蛋白过表达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缬沙坦逆转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目的探讨缬沙坦逆转糖尿病心肌病(DCM)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8只),DCM组(16只),缬沙坦干预组(16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建立DCM动物模型.利用Masson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左室心肌胶原含量、血小板反应素-1(TSP-1)、TGFβ1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大鼠左室心肌组织胶原含量明显升高(11%±3% vs 17%±3%,P<0.01),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TS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0.0089±0.0034 vs 0.0141±0.0037,96±17 vs 130±17,均P<0.05),TGFβ1mRNA、活性和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0.0054±0.0009 vs 0.0126±0.0057,103±18 vs 143±17,99±20 vs 155±35,均P<0.01);应用缬沙坦进行干预治疗后,除非活性TGFβ1蛋白质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外,上述异常均明显减轻.结论缬沙坦通过抑制TSP-1/TGFβ1信号传导途径在逆转DCM心肌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小鼠胃和脊髓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小鼠胃和脊髓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探讨Hp感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Hp感染小鼠模型,35只雌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急性感染组(感染后2周组,15只)和慢性感染组(感染后12周组,15只),并以生理盐水灌胃的小鼠作为对照(对照组,5只).小鼠胃黏膜经HE染色和Warthin-Starry染色评估组织学改变和Hp定植密度,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胃和脊髓Fos、血管活性肠肽(VIP)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神经元,并进行比较.结果 Hp感染12周时3只小鼠死亡,Hp定植密度明显高于感染2周时,且主要分布在幽门腺黏膜.感染后2周和12周组小鼠幽门腺区、前胃-腺胃交界区及胃体腺区炎症和活动性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感染12周组为重.小鼠胃和脊髓Fos、VIP及CGRP神经元阳性程度(积分)在Hp感染后2周组(15只,分别为胃:3.1±1.4、4.5±1.8和2.4±0.8,脊髓:3.8±1.2、3.2±1.5和2.2±0.6)和感染后12周组(12只,分别为胃:3.1±1.3、3.5±1.6和2.2±0.8;脊髓:3.4±0.7、2.6±1.2和2.5±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只,分别为胃:2.4±0.9、1.6±0.9和1.2±0.8,脊髓:2.0±1.6、1.2±1.1和1.2±1.1,均P<0.05).结论急性和慢性Hp感染引起小鼠胃黏膜不同程度炎症和活动性等组织学改变,并有胃和脊髓Fos、VIP及CGRP阳性神经元表达显著增加,这可能是Hp阳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产生的基础.
-
pcDPG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甲状旁腺激素(PTH)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评价体外转染后PTH基因的表达与生物学活性,同时观察其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动物的基因治疗作用.方法 (1)从人胚甲状旁腺组织中克隆PTH基因,拓扑法构建其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TH-GFP(pcDPG),并采用酶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鉴定;(2)用脂质体转染pcDPG 入293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并计算转染率,同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PTH基因的表达;(3)纯化转染细胞上清中PTH蛋白,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4)建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家兔模型,将pcDPG质粒以肌肉注射进行分组治疗,监测血钙、磷和PTH值及存活时间,通过形态学观察各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 (1)酶切与PCR结果与预期相同,测序结果与文献中序列同源性为99.3%;(2)细胞转染后24 h即可见GFP表达,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48 h转染率达38.9%和62.5%,同时RT-PCR见PTH基因表达;(3)纯化的PTH蛋白可对抗甲状旁腺切除小鼠的抽搐症状;(4)模型兔术后第2 d血钙(1.71mmol/L±0.09 mmol/L,1.73 mmol/L±0.03 mmol/L,1.75 mmol/L±0.03 mmol/L,1.65 mmol/L±0.04 mmol/L)明显低于术前(2.82 mmol/L±0.21mmol/L,P<0.05),术后第2 d PTH值(5.03 pg/ml±0.05 pg/ml, 5.04 pg/ml±0.05 pg/ml, 5.03 pg/ml±0.07 pg/ml, 5.29 pg/ml±0.03 pg/ml)也明显低于术前(11.63 pg/ml±1.60 pg/ml),但是术后第2 d血磷增高(P<0.05),pcDPG质粒大、中剂量组治疗后48 h血钙、磷与PTH值均恢复至正常.结论脂质体介导的质粒pcDPG体外转染率较高,能表达有活性的PTH蛋白,同时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家兔有较好的疗效,从而为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介入及手术联合矫治伴有体肺动脉侧支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评价介入及手术联合技术矫治伴有体肺动脉侧枝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2年11月至2003年10月,介入和手术联合治疗伴有体肺侧枝的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15例.12例侧支栓堵后行外科矫治术,3例外科矫治术后行侧支栓堵.心血管造影诊断体肺侧支血管46支.行介入栓堵35支,外科结扎体肺侧支1支,未予介入栓堵的体肺侧支10支.结果本组死亡4例,死亡率26.7%.侧支栓堵后行外科矫治术12例,术后死亡3例,死因分别是低心排综合征、肺出血、肺梗死.术后并发广泛肺部渗出、右心功能不全各1例;7例顺利痊愈.外科矫治术后行侧支栓堵3例,死亡1例,死因为栓堵术后残留粗大体肺侧支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矫治术后造影发现4支体肺侧支,栓堵其中3支,患儿痊愈出院;另1例矫治术后造影发现4支体肺侧支,栓堵2支体肺侧支,另外2支无法栓堵,予再次手术结扎后痊愈.结论介入栓堵体肺侧支与心内矫治手术联合治疗伴有体肺侧枝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能提高一期根治的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对患儿的创伤.对于单独向肺段供血的大的体肺侧支,不宜介入栓堵,应行肺动脉融合术,以免术后肺梗死.
-
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与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与特异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人胃腺癌细胞株MKN-45增殖、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MKN-45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细胞长至亚单层后加丙谷胺(终浓度5.0 mmol/L)和/或NS-398(10.0 μmol/L),连续培养48 h.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分析检查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凋亡抑制基因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丙谷胺和NS-398协同抑制MKN-45细胞增殖;丙谷胺组、NS-398组和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7%± 3.2%,26.7%± 3.4%和36.1%± 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0.6%(均P<0.01);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一用药组(P< 0.05).丙谷胺和NS-398显著下调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均P<0.05).结论丙谷胺、NS-398抑制MKN-45细胞增殖,通过下调bcl-2基因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两者联合具有协同抗癌作用.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尾加压素Ⅱ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尾加压素Ⅱ(UⅡ)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相互作用及ox-LDL对UⅡ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ox-LDL(0.01、0.1、1、10、50 μg/ml)和UⅡ(10、50 nmol/L)对大鼠VSMC增殖的作用;应用竞争RT-PCR和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试验分别从mRNA和受体功能水平分析不同浓度ox-LDL孵育下VSMC表达GPR14的变化.并设生理盐水对照组.结果 ox-LDL 0.01 μg/ml与UⅡ 10 nmol/L可协同促进VSMC增殖,使MTT值增至对照的162%±29%(0.528±0.036 vs 0.308±0.026,P<0.01);而在0.1 μg/ml时MTT值减弱为对照的153%±22%(0.461±0.017 vs 0.308±0.026,P<0.05);至1 μg/ml时二者协同作用消失,MTT值降为对照的123%±13%(0.400±0.015 vs 0.308±0.026,P>0.05).在浓度为50 μg/ml时ox-LDL则表现为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增殖,MTT值下降至对照的59%(0.195±0.017 vs 0.308±0.026,P<0.01),而UⅡ则可部分拮抗其细胞毒性,使MTT值增至对照的68%.竞争PCR显示ox-LDL 0.1 μg/ml可使VSMC GPR14 mRNA表达上调25%(P<0.01).而1~50 μg/ml可浓度依赖性下调GPR14 mRNA表达,大效应于50 μg/ml时可使GPR14 mRNA下调73%(P<0.01),此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于12 h达大效应,并持续至24 h.ox-LDL 0.1 μg/ml孵育12 h可使大鼠125I-UⅡ与VSMC大结合力(Bmax)升高18%(P<0.01),而ox-LDL 50 μg/ml可使Bmax下降低69% (P<0.01).结论 UⅡ和ox-LDL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同促进VSMC增殖;低浓度ox-LDL可使VSMC表达GPR14水平上调,而高浓度则可使该受体下调.
-
广东地区近20年大肠癌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
目的了解近20年来广东地区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南方医院和广东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985-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3870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期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85-1989年段与2000-2004年段比较,大肠癌收治率增加102.0%,平均每年上升5.1%;发病中位年龄从50.2岁上升至58.6岁,上升了8.4岁;男女比例逐渐下降,从1.50下降到1.35;发病部位直肠癌比例从64.8%下降到49.7%,右半结肠癌比例则从18.0%上升到28.7%;组织学类型中,中高分化者占的比例从70.1%上升到80.6%,低未分化者比例则从29.9%下降到19.4%;诊断Dukes A期的大肠癌比例从3.2%上升到9.8%. 结论近20年来广东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发病中位年龄上升;男女比例下降;直肠癌比例下降,右半结肠癌上升;组织学类型高中分化者占的比例上升,低未分化者下降;诊断Dukes A期的比例上升.
-
介入治疗白塞病合并双侧肺动脉瘤所致大咯血一例
患者男,24岁,汉族.间断咯血3个月于2003年8月入院.无明显诱因于2003年6月开始出现间断性咯血,为鲜红色血,每次咯血量约200~300 ml,伴有胸闷、低热,体温波动于37.4~38℃之间.既往患者有口腔、外阴溃疡2年余病史.体检:无明显紫绀,轻度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肺动脉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第二音亢进、分裂,肝脾未触及.口腔及外阴有散在蚕豆大小的浅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其上附有脓苔,周围有红晕,质软,有压痛.同形反应阳性.胸部X线显示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多发片状影,双肺门影增大.
-
重视CT导引介入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是放射学界重要的先进技术之一.它包括两大类:经皮非经血管技术和经皮经血管技术.CT导引介入放射学属于前者,它包含CT导引经皮活检和介入性治疗,属微创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CT可用于全身各系统介入技术的导引,凡透视、超声不能导引的部位均可用CT导引.CT扫描分辨率高、对比度好,可清楚显示病变大小、外形、位置,以及病变与相邻结构的空间关系.CT增强扫描可进一步了解病变的血供以及病变与血管的关系.CT导引技术可精确地确定进针点、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病变相邻的重要结构,提高介入技术的精确度和安全系数.
-
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对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摄取与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导致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准确而无创地检测和监测肿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实现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2-5],肿瘤组织对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estamibi,MIBI)的摄取与某些多药耐药蛋白的表达有一定关系,可作为预测恶性肿瘤化疗敏感性的一种无创性手段;还有一些却得出不同结论[6,7].本研究通过定性及半定量方法对三种多药耐药基因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谷胱苷肽-S-转移酶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Pi, GST π)等指标进行联合检测,观察其表达与99mTc-MIBI摄取间的关系,探讨99mTc-MIBI显像在预测肺癌化疗敏感性中的价值.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基因变异分析
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阳性患者.采集血浆,设计针对HIV-1全长蛋白酶基因和部分逆转录酶基因(40-250 aa)引物,RT-PCR法扩增模板RNA,PCR产物序列测定后,用HIVdb软件进行HIV-1耐药突变相关位点的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数,核酸序列扩增实验(NASBA)进行外周血病毒负荷的测定.所用抗HIV病毒药物包括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双汰芝[AZT (齐多夫定)+ 3TC(拉米夫定)],奈韦拉平(NVP),施多宁(EFV)和佳息患 (IDV).
-
脾动脉瘤八例临床诊治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8例脾动脉瘤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43~66岁,平均56岁.4例患者无任何不适,因体检发现;2例患者因右上腹痛,临床考虑胆囊炎,而行CT检查,该6例均无高血压病史.另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其中1例有消化道出血病史,临床考虑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另1例为有脑中风病史,因高血压查因,而行腹部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平扫和增强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
CT导引在胰腺和法特壶腹区活检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CT导引细针穿刺在胰腺和法特(Vater)壶腹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中日友好医院自1985年8月至2004年12月CT导引细针穿刺胰腺和法特壶腹区106例,男71例,女35例,年龄21~74岁,平均48.7岁.患者就诊症状多为腹部不适、腹痛、消瘦乏力,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染和上腹部包块.术前均作CT平扫和增强扫描,均采用前入路进针.穿刺活检部位分布为胰头壶腹区70例,胰体24例,胰尾12例.病灶大小1.5~5 cm;﹤3 cm 32例,≥3 cm 74例.使用22 G(84例)和20 G(22例)细针穿刺.穿刺活检要点为选择佳层面和进针点,作多点扇状快速穿刺抽吸.活检标本送病理科作细胞病理学检查.结果 106例均安全地穿刺到病变内,活检刺中率为100%.穿刺活检诊断为恶性病变78例,良性18例,真阴性3例,假阴性7例.穿刺活检总正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3%和100%.CT导引活检对恶性、良性病变的正确率为94%和90%(P>0.05).较大肿块病灶[﹤3 cm 28/32(88%),≥3.0 cm 71/74(96%)]和病变位于胰尾(胰尾100%,胰头壶腹区93%,胰体92%)的正确率稍高,经统计学检验正确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CT导引经皮细针穿刺胰腺和壶腹区活检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
目的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6例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总结此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本组26例中,男21 例,女5例,年龄47~73 岁.中位年龄为60岁±13岁.病灶平均直径为6.1(1.0~8.5) cm.其中腹痛较剧者15例,黄疸10例.全部病例经CT、 MRI检查(14例)或病理穿刺活检(12例)后临床诊断为胰腺癌.病理分期(TNM, pTNM)Ⅱ期3例,Ⅲ期20例, Ⅳ期3 例.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瘤灶内,采用(2.2~3.3)×107 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125I在1.7 cm内具有杀灭肿瘤的作用.结果 9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平均术后3~7 d疼痛缓解.4例死于局部进展,2例死于远处转移,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2个月后CT复查,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5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CR+PR) 57.7%.2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3粒粒子(2例患者)迁徙至肝脏内;白细胞轻度下降1例.未见胰瘘、胰腺炎、肠出血、腹腔内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生活质量改善明显,近期效果好,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是一种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