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结肠间置术治疗胃切除术后食管癌

    作者:林江波;周(山仑);林培裘;林若柏;陈椿;康明强;郑炜

    目的探讨结肠间置术治疗胃切除术后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对26例胃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的手术方式、并发症、治疗结果及术后胃肠功能进行分析.结果1例移植段结肠颈段坏死,4例颈部吻合口瘘,1例术后8 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结肠顺蠕动间置18例,1年生存率77.8%,2年生存率44.5%;结肠逆蠕动间置8例,1年生存率62.5%,2年生存率37.5%.胃肠功能等级评定显示,结肠顺蠕动间置术后胃肠功能优于结肠逆蠕动间置.结论胃切除术后腹膜腔的严重粘连和胃空肠吻合口的压迫可导致横结肠短缩和结肠左动脉分支变细.手术中应力争行结肠顺蠕动间置.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对直肠上动脉血流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航;傅传刚;陈宁宁;金黑鹰;王汉涛;喻德洪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对直肠上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对10例Ⅲ、Ⅳ度痔患者,在行PPH手术前、后用直肠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其直肠上动脉分支血流速度的变化;同时用肛门镜检查痔核大小及出血情况.术中检查吻合口有无出血,并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结果全组患者术后痔核明显缩小,出血停止.10例患者中,4例直肠上动脉分支位于黏膜下2mm以内的患者手术后1个月复查,其血流基本消失;6例直肠上动脉分支位于黏膜下2~4 mm之间的患者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标本未见肌肉及痔组织,4例直肠上动脉分支位于黏膜下2mm内的患者近直肠切缘有血管,而位于2~4mm之间的6例患者近直肠切缘无血管.结论PPH手术对位于黏膜下2 mm以内的直肠上动脉分支可起到阻断作用,而对超过黏膜下2 mm的直肠上动脉分支无作用.PPH手术并不完全依靠阻断痔的动脉血流而起效.

  • 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莫利求;刘卫锋;林世清;黑子清;谭洁芳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组(S组,8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8只).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在休克期间分别予等容量的山莨菪碱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复苏60 min后取回肠末端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并测量线粒体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和三维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电子显微镜显示:S组上皮细胞、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损害明显轻于C组;上皮细胞单位胞浆内S组比C组线粒体数量多,肿胀较轻微.结论山莨菪碱对失血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重新评估非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地位

    作者:俞世安;张家敏;许龙堂;郑樟栋

    目的重新评估幽门螺杆菌时代非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8年间54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79.6%)经过非手术治疗成功(含1例并发肠袢间脓肿);11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死亡1例,并发胃瘫1例;全组病死率1.9%,并发症发生率3.7%.非手术治疗组与中转开腹手术组间年龄、溃疡病史、穿孔时间和有无膈下游离气体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而是否空腹穿孔、腹膜炎的范围、腹穿结果和泛影葡胺造影结果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31例非手术治疗成功者获得1~8年的随访,有28例治愈,1例死于溃疡无关的内科疾病,2例因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而进行了外科治疗.结论合理掌握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是处理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安全有效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 胃癌微环境中树突状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敏;程书榜;王成友;郑凯

    目的探讨胃癌微环境中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与癌细胞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术后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运用抗S-100检测100例胃癌组织中的TIDC,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TID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1.0%(41/100),其与癌细胞浸润程度无相关性(P>0.05).56例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TIDC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6.1%,阴性者为43.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率,TIDC阳性者为29.7%,而阴性者为70.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IDC阳性和阴性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和37.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IDC阳性与癌细胞浸润程度无相关性,但与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和患者术后生存率密切相关.

  • 支撑捆扎法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

    作者:韩方海;周总光;张肇达;高宏凯

    目的介绍支撑捆扎法在腹腔镜下对低位直肠癌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超声刀在腹腔镜下对1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原则的根治性切除,用支撑捆扎法完成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结果11例患者术中直肠系膜切除完整,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成功,吻合时间15~30 min;吻合口距齿状线小于2 cm 8例,结肠与齿状线处肛管吻合的3例.术后恢复顺利,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良好,未发生吻合口瘘与吻合口狭窄.结论腹腔镜结合支撑捆扎法可以对低位直肠癌行TME切除后进行超低位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

  • 食管穿孔和破裂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志庸;张广敬;崔玉尚;李单青;李力;黄亮;郭峰;曹智理

    目的提高对食管穿孔和破裂的诊断及处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处理的45例食管穿孔或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胸部平片、胸腔穿刺、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确诊.15例为自发性食管破裂,6例为医源性穿孔,5例为创伤性穿孔,10例为食管癌并食管支气管瘘,9例为食管憩室并食管支气管瘘.治疗予以食管修补9例;胸腔引流、空肠造瘘9例(其中1例为食管修补失败后改行此手术者);食管切除胃食管吻合术12例(其中3例为食管修补失败者);胃造瘘术4例;置入食管支架4例;食管支气管瘘切除修补3例;食管瘘口修补并肺叶切除2例;食管胃弓上短路1例,颈部引流2例;放弃治疗3例.治愈25例,好转11例,死亡6例.结论详细了解病史和进行胸腔穿刺、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尽早手术闭合瘘口和治疗食管原发病变是治疗的关键.

  • 术中腹腔灌洗液检测对胃癌患者预测腹膜转移及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继坤;郑淼;周立生;武文森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测(peritoneal lavage cytology,PLC)和癌胚抗原蛋白测定(pCEA)对胃癌患者术后预测腹膜转移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术中采集5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和8例胃良性疾病患者的腹腔灌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测和放射免疫法测定pCEA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腹腔液pCEA阳性率(43.9%)明显高于PLC(26.3%)(P<0.05),PLC和pCEA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0.01).与PLC相比,pCEA对胃癌术后预测腹膜转移有较高的敏感度(94.7%)和较低的假阴性率(5.3%).PLC阳性组及pCEA阳性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PLC阴性组及pCEA阴性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pCEA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胃癌患者术后腹膜转移的预测和预后判断,术中pCEA测定是一种较PLC更加灵敏、可靠的指标.

  • 胃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

    作者:孙益红;秦新裕;汪学非;马曾辰;王承棓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1990年1月至1999年11月间施行肝切除的24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同时性肝转移19例,异时性转移5例.共施行肝段叶切除8例,肝部分切除16例;19例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均在肝切除的同时加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术后并发肝昏迷死亡1例,手术死亡率为4.2%.全组22例获得随访.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18.2%和9.1%.生存分析显示,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率不仅与胃癌原发灶的分化程度、有无浆膜面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且与肝转移灶的数目及其在肝脏内的分布范围有关.结论对于胃癌孤立性肝转移患者,其原发病灶可根治切除的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获长期生存.

  • 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评价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聂刚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959年至2001年采用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治疗42例SMAS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主要症状为餐后上腹胀痛和频繁呕吐.37例采用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后,经1~15年随访,效果良好.另有5例曾分别行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1例)、胃空肠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2例)和胃部分切除胃空肠Billroth Ⅱ式吻合术(1例),但术后呕吐症状未缓解,后改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经9~10年随访效果亦佳.结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若逆蠕动强烈并持久存在,临床上出现频繁呕吐,一旦成为习惯性,逆蠕动就难以消除,即使手术解除十二指肠梗阻,临床症状也不能改善,其治疗关键必须着眼于解决逆蠕动问题.采用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能解决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引流方向,使呕吐等症状消除.

  • 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遴选中的作用

    作者:刘飞;金黑鹰;崔龙;丁义江;孟荣贵;姚航;喻德洪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遴选中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12例符合Amste-am标准的HNPCC患者和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若将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及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HNPCC家系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正确率为81%;若仅将MSI-H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HNPCC家系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4%,正确率为9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遴选HNPCC家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而且两者简单、经济,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 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对实验性结直肠癌信号转导的影响

    作者:戴建宜;王立生;朱惠明;潘令嘉;黄勋;王玉林;马晓东;周殿元

    目的从信号转导上探讨分叉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的抑瘤机制.方法以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为动物模型,用膜结合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直肠癌移植瘤和肿瘤对照组各20只BALB/c(nu/nu)裸鼠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激酶C(PKC)α、βⅠ、βⅡ、γ、ε、ζ的活性以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结果结直肠癌裸鼠移植瘤经完整肽聚糖处理后,其PTK活性和PKCα的平均荧光强度以及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均显著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PKCβⅠ、βⅡ、γ、ε和ζ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体内能明显降低结直肠癌PTK和PKCα的活性,同时阻止NF-κB的活化.

  • 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作者:刘毓键;喻志革;赵承梅;李卫东;罗宇东;朱理玮;王鹏志

    目的探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nm23-H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PCR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测定30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癌旁2、5cm组织和远端正常对照组织的nm23-H1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nm23-H1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中nm23-H1 mRNA的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明显相关(P<0.05).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Dukes分期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并同基因转录水平一致.结论nm23-H1的降表达是结直肠癌转移中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事件,检测结直肠癌中nm23-H1的表达情况对评估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意义.

  • 青藏高原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查志峰;唐云;向凯;孙胜;刘文林;金芙萍

    患者女,34岁.格尔木居民,世居高原.因剧烈腹痛伴呕吐、血便1 d,于2002年8月14日入院.查体:脉搏134次/min,血压14/8 kPa(105/60 mmHg).

  • 成年人巨结肠类缘性疾病二例

    作者:纪绍太;赵磊;李宇

    例1男,64岁,因腹痛、腹胀、肛门无排气、排便3 d于2002年3月8日入院.查体:腹胀,未见胃肠型与蠕动波,上腹部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亢进.

  • 巨大阔韧带囊肿并十二指肠旁疝一例

    作者:郭吉田;吕忠船;孙洪臣;荆鹏程

    患者女,26岁,因腹胀不适半年于2002年2月3日收入我院妇产科.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整个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囊性肿物.

  • 多发性胃癌合并胃结核一例

    作者:孙备;许军;周尊强;刘昶;姜洪池

    患者男,63岁.1年前出现腹痛、腹胀,间歇性黑便,进行性消瘦.1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反酸、嗳气及呕吐宿食.

  •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致梗阻性黄疸一例

    作者:黄时杰;高洁贤

    患者男性,57岁.因"右侧腹痛3个月,皮肤巩膜黄染1个月"于2000年5月10日入院.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腹部阵发性隐痛,并觉右侧腹部局限性隆起.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张森;万德森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

  • A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作者:黄美近;何裕隆;詹文华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87年发现它的致病基因是APC基因[1].

  • 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万德森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近10年来被逐渐认识的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理实体,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

  • 直肠癌切除术骶前大出血的处理

    作者:江志先;赵永良;周炜东

    行直肠癌切除手术时,术中易发生骶前静脉损伤引起大出血.如何处理骶前大出血是直肠癌切除术的难点[1,2].

  • 53例老年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邓高月;张海君;方勇;陈东红;邹本;刘振邦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的老年消化系肿瘤手术病例53例,报告围手术期处理的体会.

  • 姑息性全胃切除治疗晚期胃癌

    作者:郑志保;张立

    晚期胃癌大多数失去了根治机会,特别是胃体癌或胃近端癌合并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时治疗更为棘手.1999~2001年间我们对18例晚期胃癌行姑息性全胃切除,通过分析其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以探讨全胃切除的可行性.

  • 肠造瘘在合并呼吸道疾病患者行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吕昕亮;朱锦德;邵初晓;方基兴

    我科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收治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126例,其中21例术前合并呼吸道疾病,手术时行空肠营养管造瘘,不放置经鼻胃肠减压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满意.

  • RT-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小林;马晋宁;卿三华;黄祥成;吴承堂

  • 中段食管癌根治术手术入路的探讨

    作者:张文;骆学全;陈华增;张波;强生廷;冼国杰

    关键词: 中段 食管癌根治术
  • 回盲部结肠小憩室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于树森;刘绍泽

    关键词: 回盲部 结肠 憩室 穿孔
  • 老年人结直肠癌186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刘卫平

    关键词: 老年 人结直肠癌
  • 胃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作者:陈小伍;李瑞华;林建雄

  • 老年人胃癌65例的外科治疗

    作者:安泽武;王茹;宋少柏

    关键词: 老年 人胃癌
  • 前哨淋巴结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建明;马利林

    外科手术是目前惟一有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即使肿瘤很小,胃癌根治术仍然是标准术式.然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还存在争议[1,2].

  • 丙氨酰-谷氨酰胺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韩建立;陈玺华;鲍民生

    目的研究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人结肠癌细胞株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经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Ala-Gln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随着细胞培养液中的浓度从1.0 mmol/L递增至8.0 mmol/L时,细胞凋亡率从8.94%降至3.78%,Ala-Gln浓度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880,P<0.01).加入氟尿嘧啶(5-Fu)后细胞凋亡率从18.01%增至36.01%,Ala-Gln浓度与细胞凋亡率呈直线正相关(r=0.942,P<0.01).进一步增加Ala-Gln浓度,从10.0 mmol/L递增至45.0 mmol/L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89%、1 5.46%、1 8.47%、22.08%、18.75%、16.56%、20.89%、15.57%,细胞凋亡率与Ala-Gln浓度变化无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la-Gln可减少结肠癌细胞的凋亡,促进G0/G1期的细胞增多,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

  •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万德森;伍小军;梁小曼;罗容珍;潘志忠;陈功;卢震海;丁培荣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7.3个月,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无1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795);但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0).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其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结论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 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王平;杨翀;董兵;俞公煌;陈立红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7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52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GIST主要发生于胃(42.3%,22/52)和小肠(36.5%,19/52),结直肠较少(21.2%,11/52);良性18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30例.淋巴结转移率3.6%(1/26),C-kit阳性表达率92.3%(48/52),CD34阳性表达率86.5%(45/52).肿瘤切除率10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ki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有价值的诊断依据,GIST的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成武;赵大建;邹寿椿;裘华森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小肠间质瘤2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16例(59.3%),其中腹痛伴消化道出血者7例;腹痛13例(48.1%),其中上腹部疼痛者6例;以腹部肿块就诊者5例(18.5%).25例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间质瘤2例,发现病变部位22例.2例伴消化道大出血者急诊数字式减法血管造影(DSA)发现病变部位.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2例、交界性13例、恶性2例;良性间质瘤核分裂像和肿瘤直径均显著小于交界性和恶性者(P<0.05).本组均行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术后发生肺部感染2例,胃排空障碍1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除1例小肠恶性间质瘤患者术后20个月腹壁切口复发外,其余20例均无肿瘤转移复发.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