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중화위장외과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
  • 影响因子: 1.7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0274
  • 国内刊号: 44-15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6-185
  • 曾用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汪建平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胃癌组织中HSP60和HSP70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杨竹林;李永国;黄生福;钟德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HSP60和HSP70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胃癌组织石蜡包埋切片,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进行观察.结果 50例胃癌HSP60和HSP70阳性率分别为56%和64%,高分化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HSP60和HSP70阳性率均明显地低于未分化和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结论 HSP60和HSP70的表达可能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有较密切的关系,两者可能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标记物.

  • 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泉宁;沈炎明;郭峰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神经内分泌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花环法检测了2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及20例正常体检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其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胃癌患者β-内啡肽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肿瘤红细胞花环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可能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且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β-内啡肽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可能起抑制作用.

  • 胃癌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徐文娟;赵仲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黏膜上皮、20例异型增生、108例胃癌组织及47例相应癌转移淋巴结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和异型增生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20)和70%(14/20),均呈弱阳性表达:胃癌组织MMP-9表达阳性率为88.9%(96/108),显著高于前两者(P<0.05);癌转移淋巴结MMP-9阳性表达率为100%(47/47),明显高于胃癌原发灶(P<0.05);MMP-9表达强度与胃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与胃癌生长方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脉管侵犯及病期密切相关(均P<0.05);MMP-9强阳性表达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MMP-9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误诊分析

    作者:吕国庆;刘秉义;张英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误诊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65~1999年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20例临床资料.结果 20例均经病理证实.初诊时多因表现为急腹症、症状与体症不符和缺乏特异性检查而误诊.1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治愈,8例死亡;另1例因误诊时间过长,未能及时手术,终导致死亡.结论该病少见,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选择性动脉造影和D-二聚体检测是较敏感的检查,对诊断有积极作用.早期适当范围切除坏死肠段和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胃癌术后黄疸

    作者:路平;陈峻青;王舒宝

    目的研究胃癌术后黄疸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胃癌术后黄疸32例.其中良性黄疸16例,行外科治疗7例,其余经内科治疗;肿瘤复发黄疸16例,行化疗2例,行手术治疗8例.结果良性黄疸予以手术和内科治疗2周后治愈,肿瘤复发性黄疸经化疗、手术引流后,黄疸症状缓解.结论良性黄疸经手术和内科治疗可治愈,复发性黄疸治疗效果不佳.

    关键词: 胃肿瘤 手术 黄疸
  • 远端胃在非营养液排空中的作用

    作者:雷勇;王吉甫

    目的探讨远端胃在非营养液排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γ闪烁成像仪和99m锝-植酸钠组成的非营养液核素餐,对3组SD大鼠[正常组(NG)、剖腹探查组(LG)、远端胃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组(Billrotg I group,BIG)]进行不同时期胃液体排空功能测定.结果 NG大鼠在16周内胃液体排空无明显变化(P>0.05);LG大鼠在术后4周内胃液体排空存在延长现象(P<0.01),第8周才基本恢复至术前标准(P>0.05);BIG大鼠在第16周胃液体排空仍没恢复到术前标准(P<0.01).结论剖腹探查能暂时抑制胃非营养液排空;远端胃在非营养液排空中起着重要作用.

  • 血清IL-6、IL-10、IL-12在消化道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姚琪远;张群华;倪泉兴;张延龄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IL-6、IL-10、IL-12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胃癌、结肠癌及健康者血清IL-6、IL-10、IL-12含量,比较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胃癌和结肠癌组IL-10、IL-12含量低于对照组;IL-6含量则高于对照组,且随着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而不断升高;胃癌血清IL-6、IL-10、IL-12含量与结肠癌接近.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IL-12的变化可能与肿瘤的生长及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受损有关.

  • 富含谷氨酰胺二肽的新型氨基酸对全肠外营养短肠综合征大鼠血清蛋白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钢乐;靳继德;宋廷惠;徐琪寿;刘军;井晓瑛;郑纳新

    目的观察富含谷氨酰胺二肽的新型氨基酸对Wistar大鼠短肠模型血清蛋白和肝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减轻脂肪乳剂引起肝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组(20AA组)、标准组(17AA组)、无氮组,观察不同组动物之间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以及丙氨酸转氨酶和胆红素的变化.结果 20AA组血清总蛋白、纤维结合蛋白与17AA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高于无氮组(P<0.05),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高于17AA组和无氮组(P<0.05);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3组之间均有差别,20AA组低(P<0.05).结论富含谷氨酰胺二肽新型氨基酸能提高短肠综合征大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含量,抑制全肠外营养(TPN)引起的肝内淤胆作用,减轻脂肪乳剂对肝功能损害,增强其生存能力.

  • mdm-2扩-增与胃癌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作者:时军;杨书文;陈道达;吕有勇

    目的探索mdm-2扩增与胃癌及其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用DC-PCR技术定量分析32例胃癌及转移灶中mdm-2扩增.结果 mdm-2在转移淋巴结中的扩增频率(57.1%)高于胃原发癌中的扩增频率(37.5%),3例淋巴管内有瘤栓、淋巴结转移阴性的原发癌灶中发现mdm-2扩增.结论 mdm-2扩增与胃癌的淋巴转移关系较密切,它可能成为监测胃癌淋巴转移的潜在性分子标志物.

    关键词: mdm-2胃癌 淋巴转移
  • 胃癌淋巴结清除术所致淋巴漏的防治

    作者:郑虹;陈峻青

    目的总结胃癌淋巴结清除术所致淋巴漏的防治经验.方法报告4例胃癌术后或术中发现的胃癌手术所致淋巴漏的诊治经过.结果 2例胃癌术后淋巴漏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术中发现淋巴漏经缝扎处理避免了术后淋巴漏的发生.结论全胃肠外营养(TPN)是胃癌术后淋巴漏的有效治疗方法,了解腹膜后淋巴系统的引流与分布规律是预防的关键.

  • 氟尿嘧啶经胃左动脉和外周静脉化疗的药代动力学比较

    作者:朱志东;蒲永东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合理性.方法比较氟尿嘧啶(5-FU)经胃左动脉和外周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变化.结果胃左动脉给药组的门静脉血中5-FU浓度为外周静脉给药组的4~200倍,而且5-FU高浓度的维持时间明显延长;癌组织和癌旁淋巴组织中5-FU水平分别为静脉给药组的19倍和23倍.结论胃左动脉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增加癌肿局部的化疗药物浓度,提高化疗疗效.

  • 改良吻合器吻合法经腹全胃切除预防吻合口瘘

    作者:徐致祥

    目的探讨吻合器经腹全胃切除时预防吻合口瘘的方法.方法采用不设标志线、美蓝检查法及体位切口改进三项措施,改进全胃切除时吻合器吻合方法,观察了原方法组41例患者及改进方法组78例患者.同时采用离体猪肠管160段观察了原方法和改进方法各吻合40次结果.结果原方法吻合离体猪肠管40次,出现吻合口瘘5次,瘘口均有2个钉子松脱;改进方法40次无吻合口瘘发生(P<0.05).临床上采用原方法吻合41例,2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后死亡,膈下脓肿4例;改进方法78例患者中无吻合瘘发生、无膈下脓肿、无手术死亡,与原方法组比较P<0.01.结论采用原吻合方法时留置标志线拉脱吻合钉是导致吻合口瘘的主要原因.改进后的吻合方法可以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

  • 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远期随访

    作者:许瑞云;邱万寿;凌云彪;汪壮流;邓美海;郑峰;张扬

    目的调查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LGCFS)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并发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信访、电话访问、门诊复查等方式对1983~1989年间施行LGCFS的5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随访,疗效按Visick标准分级.结果获得随访47例,失访8例.Visick分级:(1)32例无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Ⅰ级25例(78.1%),Ⅱ级2例(6.3%),Ⅲ级3例(9.4%),Ⅳ级2例(6.3%);(2)15例有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Ⅰ级5例(33.3%),Ⅱ级2例(13.3%),Ⅲ级2例(13.3%),Ⅳ级6例(40.0%);(3)全部47例患者,Ⅰ级30例(63.8%),Ⅱ级4例(8.5%),Ⅲ级5例(10.6%),Ⅳ级8例(17.0%).结论 LGCFS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对于无并发症的十二指肠溃疡,其远期疗效优良.但对于有并发症者,疗效较差;尤其是对于并发幽门梗阻者,LGCFS 加幽门扩张术后梗阻复发率极高,应避免选用.

  • 幽门成形术对胃排空延迟大鼠Nissen胃底折叠术后胃排空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祖耀;胡廷泽;王益民

    目的探讨幽门成形术(Pyloroplasty,P)对胃排空延迟大鼠Nissen胃底折叠术后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单纯切开腹腔作为对照组;第2组:只作迷走神经干切断术;第3组:迷走神经干切断加Nissen胃底折叠术;第4组:迷走神经干切断加Nissen手术加幽门成形术.各组大鼠术后7、14、21天分别用99m锝标记的半固体蛋清注入胃内,测定胃半排空时间(T1/2,即胃影放射性强度衰减一半所需的时间)来代表胃排空功能,记录术后各组死亡数.结果迷走神经干切断导致胃排空延迟(与对照组比较P<0.01);第3组术后近期胃排空功能有改善,但在21天时与第2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死亡率高(41.7%);第4组,术后胃排空功能显著加强而持久,死亡率低(16.7%),在术后7、14、21天与第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排空延迟大鼠Nissen手术时加作幽门成形术是必要的.

  • 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

    作者:李宁

    胃造口是将导管置入胃内提供喂养或施行减压,是人类对胃所施行的第一种手术.由于胃的储存能力、渗透压调节、延长肠道运送以及造口进路便捷和输入营养灵活,因此,胃造口是临床常用的输注营养途径.虽然胃造口手术操作简单,但文献报道中,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死亡率为6%~37%.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接受胃造口术的患者多为老年,多伴营养不良、全身衰弱,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肿瘤、创伤及神经功能紊乱,全身状况不利于手术耐受和伤口愈合.而内镜下经皮胃造口术操作简单安全,无需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操作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减少,因此逐渐得到推广应用.

  • 胃手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

    作者:秦新裕;雷勇

    当前胃切除手术仍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和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术式.然而,由于该手术改变了消化道原有的解剖关系和生理连续,并阻断了胃的部分或全部神经支配,损害了胃的储存、机械性消化和排空等功能,导致胃肠动力紊乱和消化吸收障碍.通常胃手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主要是胃排空延迟或过速.

  • 胃术后倾倒综合征

    作者:陈道达;张波

    Billroth 1881年首先进行胃大部切除术,27年后Jonas报道胃空肠吻合术后出现的进食后综合征,1913年Hertz称这些表现为"胃排空过快症状”,1922年美国医师Mix提出"倾倒”一词,又称为"胃空肠吻合术后倾倒胃”[1].严格地说,这一综合征只见于胃手术后的患者.通常将这一综合征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前者表现为进食后10~30分钟后出现的腹部和全身的症状,后者表现为进食2~4小时后反应性低血糖的症状.

  • 胃间质细胞瘤3例

    作者:严仲瑜;张学民;李运

    例1男,35岁.间断黑便2个月,伴头晕乏力,血红蛋白61g/L,经胃镜检查发现胃后壁肿瘤,拟诊溃疡病或胃平滑肌瘤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而开腹.肿瘤位于胃窦部后壁,直径2.5 cm,边界清,表面可见溃疡及出血.行胃大部切除后痊愈出院,随访3年未见转移或复发.病理检查:肿瘤组织以上皮样细胞构成为主,间有少量梭形细胞.前者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有圆形细胞核;后者梭形,部分有栅栏状.

  • Degos病合并回肠穿孔1例

    作者:薛洪千;许东奎;张杰峰;黄杰;王孟春

    患者女,50岁.1998年11月25日因全腹剧痛1天急诊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差.躯干及皮肤布满直径约0.3~0.5 cm的红色丘疹及白色凹陷性疤痕.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腹肌紧张,肠鸣音消失.患者于1998年1月开始躯干及四肢分批出现绿豆大小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丘疹消退后遗留黄白色疤痕.同年8月7日因"腹痛、发热”于当地乡镇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此次入院诊断:(1)弥漫性腹膜炎;(2)银屑病?于当天晚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 小肠禁锢症致反复下消化道出血1例

    作者:杨刚;钟天

    患者男,35岁.1983年因劳累后首次出现心悸、胸闷、肠鸣频繁,继之出现排暗红色血便达500 mL并昏倒在地.此后每年均有1~2次类似发作,均需住院输血、止血治疗.1990年首次入院时检验,除有贫血表现外无阳性发现.

  • 自发性直肠乙状结肠穿孔2例报告

    作者:杨玉波;张强;潘克勤;李昌佑

    病例1 女,83岁.因弥漫性腹膜炎入院.入院前12小时在用力排便时出现便血,同时伴有突发性剧烈下腹痛.起病后,腹痛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并伴有腹胀.既往有长期便秘病史.查体:休克状态.腹硬,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16 ×109/L,SaO2 85%.X线检查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超声波检查提示左下腹降结肠附近有积液.

  •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

    作者:张跃;华积德

    目前,腹腔镜胃底折叠术(l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 LNF)已定为严重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患者可取的手术方法[1-6].一.概述与回顾30年代中期胃食管反流病(GERD)才被接受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发生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等有关.

  • 积极预防胃肠手术后并发症

    作者:黎介寿

    胃肠手术是腹部手术中常施行的一大类手术,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应用范围甚广,手术的种类、方式亦多,为普通外科医师必须掌握与熟悉的一类手术.由于胃肠是消化道的主要器官,它不但有贮留和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作用,还分泌激素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并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是一大免疫器官.近20年来,人们更认识到胃肠道黏膜有重要的屏障功能,阻挡了胃肠道腔内的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微生物及其产物进入体内.

  • 盆底肌功能失调

    作者:喻德洪

    盆底肌功能失调是一组导致顽固性便秘的常见疾病.过去对这一组疾病认识不清,一般教科书上甚至肛肠外科专著上也很少提及.近年来由于盆底动力学的开展,对排便的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开展了盆底肌功能失调的诊断及治疗.目前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而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1].

  • 小肠移植新进展

    作者:夏穗生

    小肠移植是临床上实质性脏器移植中难度极大的一种,起步甚早[1].1959年Lillehei首先报道狗小肠移植实验,至1964年美国Detering临床上试行2例(1例移植亲母节段回肠,1例尸体小肠移植给儿童),均分别于术后12小时和2天出现移植小肠坏死,而予以切除.在环孢素应用前,8次小肠移植中总的成绩不佳,存活能超过1个月的,仅Fortner 于1970年施行l例同胞姐移植170 cm回肠给同胞妹Gardner综合征患者,存活76天死于败血症.

  •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稿约

    作者:

    关键词: 中国 胃肠外科
  • 胃贲门癌经裂孔途径全胃切除

    作者:

    /Wayman J…//Br J Surg 1999;86:536 - 540胃体、胃窦癌发病率降低,而胃近端贲门癌发病率升高,因此贲门癌的治疗尤其佳手术途径愈来愈引起人们注意.传统的根治手术为经胸腹途径全胃切除,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肺疾患,经胸腹途径手术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报道了一种不需开胸的胃贲门癌根治手术方法.病例和方法连续20例胃贲门癌病例经裂孔途径行根治术,有20例行传统胸腹途径根治.手术方法为腹正中切口,行标准保脾、保胰的D2淋巴结清扫,沿食管裂孔至剑突纵形切开后2/3膈肌,向后沿食管周围袖状切除膈肌,整块分离食管及袖状膈肌,切开纵膈胸膜,向上切除至肺上韧带,将胃拉向前,而后从主动脉表面切除食管后组织,清扫食管、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至肺上韧带,保护胸导管,切断食管,吻合器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结果肿瘤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两组相似,经裂孔组患者年龄大于经胸腹组,手术所需时间短,术中失血少.经胸腹组所有患者术后入SICU监护治疗,经裂孔组只有2例入SICU.经裂孔组有3例、经胸腹组有6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淋巴结清扫、切除食管长度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胃贲门癌经裂孔途径根治安全、有效,避免了开胸及其并发症,手术省时、失血少,术后SICU监护治疗时间短,可作为传统经胸腹途径根治的替代方法.(蔡世荣摘詹文华校)

  • 结肠憩室病

    作者:

    /Schoetz DJ//Dis Colon Rectum 1999 ;42:703 -709美国结直肠外科医生协会庆祝100周年时指出应对结直肠憩室病进行百年回顾,主要目的是追溯憩室病的外科治疗进展及其并发症,预测治疗前景及趋势.现摘出其治疗建议如下:(1)症状性憩室病无客观感染者少手术,补充纤维及抗痉挛以控制症状即可;(2)急性憩室炎用广谱抗生素,是否住院取决于发病严重程度;(3)首次发病治愈后,无需切除,除特殊情况(如免疫抑制,45岁以下);(4)发病2次者即使已治好,仍需行选择性结肠切除,除有手术危险;(5)并发憩室炎如游离腹内穿孔、脓肿、瘘、梗阻则必须手术,腹膜炎伴游离穿孔即刻手术,是否分期切除取决于腹腔污染程度和患者全身情况;(6)发病无法控制者可在CT或超声引导下经皮引流,成功引流后行选择性切除,如引流失败则提示手术;(7)瘘在排除肿瘤后行单一选择性切除;(8)梗阻如抗生素无效则手术,术中需灌洗,也要排除肿瘤;(9)手术时不能残留病变乙状结肠远端,乙状结肠应全切除,降结肠与直肠吻合佳,结肠憩室病不必切除所有的病变结肠.(张静摘崔龙喻德洪校)

  • 早期胃癌局部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的初步报告

    作者:

    /Seto Y…//Br J Surg 1999;86:526-528局部胃切除用来治疗黏膜内病变如平滑肌瘤及肉瘤或其它良性病变,不作为胃癌的手术选择.本文报道了8例早期胃癌行局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病例及方法该中心从1966年至1995年,直径2~4cm的黏膜内胃癌共234例,淋巴结转移率仅1.3%.手术指征为直径小于4cm,术前钡餐、内镜、内镜超声检查示癌侵犯限于黏膜,内镜测量病变直径.排除术中肿瘤可触及或淋巴结冰冻切片发现癌的病例.术前内镜在病变周围约2 cm处定位,活检确认无癌细胞.手术时先进行淋巴结清扫,根据肿瘤部位及胃的淋巴引流确定切除范围,术中切除淋巴结行冰冻检查.胃周淋巴结清扫后,术中胃镜检查确定胃切除边缘后行胃局部切除.结果切除标本及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7.8cm和2.6cm,所有患者组织学证实无淋巴结转移和切除边缘无癌残留,6例癌侵犯限于黏膜内,2例黏膜下有微小侵犯.所有患者对手术结果满意,保证了以前的生存质量,无胃切除后并发症发生.讨论直径小于4 cm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低,即使有转移也限于胃周,234例无1例复发,因此对于复发率极低的患者首先要考虑生存质量.本文提供的方法中,术中胃镜及冰冻检查对于确定切除边缘和淋巴结情况是必需的,如有淋巴结转移,应行传统的胃切除及扩大的淋巴结清扫.存在的问题有切除标本偶有黏膜下侵犯,本中心173例直径2~4 cm的黏膜下癌中只有21例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9例术中可触及肿瘤或镜检发现淋巴结转移,剩余2例淋巴结转移仅限于肿瘤周围,这也就是本文早期胃癌行局部切除要排除肿瘤可触及或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原因.(蔡世荣摘詹文华校)

  • 口服尼氟地平降低肛管静息压使慢性肛裂愈合

    作者:

    /Cook TA…∥Br J Surg 1999;86:1269-1273肛裂与内括约肌张力过高引起肛管静息压升高有关,传统的手术治疗常导致内括约肌损伤.近来,肛裂的治疗主要趋向于降低括约肌压力的替代疗法.三硝酸甘油(GTN)膏可以使大约1/3的肛裂患者痊愈,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且用药部位及剂量还有争议.作为钙离子拮抗剂的尼氟地平常用来治疗失弛缓症,本文评价其降低肛管静息压从而使肛裂愈合的作用.方法健康自愿者8例及慢性肛裂患者15例口服尼氟地平各5天和8周,剂量20mg,每日两次,用药前后进行肛管测压.对肛裂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疼痛评分,如8周后仍未愈合,改用GTN膏剂或括约肌切开.患者低随访3个月.结果健康自愿者首次服药后大肛管静息压(MRP)可降低35%,服药5天后降低28%,肛裂患者服药后MRP降低36%.治疗期间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治疗8周后,8例痊愈,3例无症状.10例有面红,4例有轻微头痛.所有患者无体位性低血压及大便失禁.讨论口服尼氟地平可降低肛管静息压,使慢性肛裂愈合,而且不必考虑局部用药的部位及剂量,优于局部治疗,关于口服佳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蔡世荣摘詹文华校)

  •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探讨

    作者:赛福丁;胡地尤木;哈吾力

    我国一些大医院开展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取得了可喜成绩[1,2].我们于1992年2月至1997年7月间对13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做了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 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0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伟民;黄志达;李鹤成

    近年来全胃切除、全胃及联合脏器切除已成为相对安全的手术,胃癌的扩大根治术亦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院1987年12月至1998年12月行全胃切除治疗胃癌50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0~70(平均53.4)岁.病程1个月~1年.主要症状:上腹饱胀、疼痛、呕吐、腹块、吞咽不畅、体重减轻、呕血.术前行胃的气钡双重造影、胃镜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

  • 结肠外伤手术方式探讨

    作者:毕建威;印慨;魏国

    外伤致结肠损伤较少.国外有报道,腹部闭合伤时,结肠损伤仅占3%~7%[1].我院自1993年12月至1997年11月收治腹部外伤患者182例,经手术证实,结肠损伤者9例.现将患者急诊手术情况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3.5:1.年龄24~66(平均39.2)岁.

  • 小肠圈在胃肠道和胆道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樊献军;周致益;耿协强

    我院于1988年至1998年应用小肠圈于胆道内引流术,全胃或全结肠切除后重建消化道,起到了胆道抗反流以及代胃、代结肠的作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胆道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全肝胆管结石11例,左肝管结石3例,全组病例均存在高位胆管狭窄.全胃切除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岁;均为胃癌或胃癌术后复发者.全结肠切除组: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其中2例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恶变,1例为家族性息肉恶变,1例为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多源性癌肿.

中华胃肠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