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医药杂志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해방군의약잡지
- 主管单位: 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 影响因子: 1.2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2095-140X
- 国内刊号: 13-140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综合征( FBSS)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5月行外科手术治疗且合并FBSS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将其纳入研究组;将同期入院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未合并FBSS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合并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病程、性别、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术式、术后锻炼开始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病程、骨质疏松、糖尿病、术式、术后锻炼时间、术中失血量等是影响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FB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BFSS的发生同性别、病程、骨质疏松、糖尿病、术式、术后锻炼时间、术中失血量等因素关系密切,需引起临床重视;医师可以此为依据拟定相关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改善治疗效果。
-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外周血IL-21、γ-IFN、IL-10及β-TGF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析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患者外周血白介素-21(IL-21)、γ-干扰素(γ-IFN)、IL-10及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的变化情况。方法以2012年7月—2015年7月所收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分为A组(无耐药,22例)与B组(耐药,26例)。另从同期健康检查的体检者中随机抽取2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的外周血IL-21、γ-IFN、IL-10及β-TGF水平并比较。结果 A、B组外周血IL-2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7),A组低于B组(P<0.0167);A、B组外周血IL-10、γ-IF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67);A和B组拉米夫定应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核苷酸类似物的耐药会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
白内障术后患者并发后发性白内障血液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水平分析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患者并发后发性白内障血液相关指标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水平。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34例接受白内障手术后并发后发性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白内障术后未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患者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沉、血浆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 MDA)、过氧化脂质( L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一氧化氮( NO);并分析PDGF-A表达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沉、血浆高切黏度和全血低切黏度均较对照组高( P<0.01);观察组MDA、LPO和NO较对照组高, SOD较对照组低(P<0.01);观察组PDGF-A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高(P<0.01),且PDGF-A阳性表达率高龄组较低龄组高(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患者有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PDGF在后发性白内障发生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
不同手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比较不同手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为临床合理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术式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分为A组50例与B组37例,A组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治疗,B组则采取单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随访6个月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AS)、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随访6个月VAS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3 d(P<0.05)。 A组患者术后3 d、随访6个月VAS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丢失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相比单纯短节段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加短节段内固定更能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降低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发生率。
-
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宫腹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 cesarean scar pregnacy, CSP)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20例CSP患者的病例资料,剖宫产瘢痕部位子宫浆肌层厚度均≤0.3 mm,手术方式采用宫腔镜下监测联合腹腔镜下子宫瘢痕病灶切除修补术,同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2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87.40±19.63) min,术中出血量为(97.55±33.13)ml。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时间(34.00±4.68)d。20例患者均未再次发生CSP,有6例患者再次妊娠经剖宫产后分娩。结论对于剖宫产瘢痕部位子宫浆肌层厚度≤0.3 mm的CSP患者,联合应用宫腹腔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路氏润燥汤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眼干症状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路氏润燥汤结合西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患者眼干症状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5年7月71例气阴两虚型pSS合并眼干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硫酸羟氯喹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路氏润燥汤煎服。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治疗前后眼干评分、眼干VAS评分及泪液流率,检测类风湿因子( RF)、免疫球蛋白G( lgG)、血沉( ESR)、抗SSA和抗SSB抗体。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眼干症状评分、眼干VAS评分及RF、l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氏润燥汤结合西医治疗能有效缓解pSS患者眼干症状,疗效确切。
-
探讨PET/MR/CT多模式融合显像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寻找致热源的价值
目的:探讨18 F-FDG PET/MR/CT多模式融合显像在原因不明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在2009—2014年符合FUO诊断标准的57例病例,全部行PET/MR或PET/CT检查后通过手术探查或穿刺活检获得病理诊断,临床诊断而非手术治疗者随访半年以上,通过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对18 F-FDG PET/MR/CT的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57例FUO患者,其中能明确致热源的有43例,包括感染性炎性反应16例,恶性肿瘤12例,非感染性炎性反应8例,其他类型7例,未能发现病因14例。而18 F-FDG PET/MR/CT显像诊断真阳性38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3例,真阴性11例。18 F-FDG PET/MR/CT的灵敏度92.7%,特异性68.8%;阳性预测值88.4%,阴性预测值78.6%。结论18 F-FDG PET/MR/CT显像在临床FUO的诊疗中具有独特价值。
-
不同剂量乌司他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 UTI)治疗急性百草枯( PQ)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PQ中毒患者158例。根据患者使用UTI的情况分为4组:对照组、低剂量组(30万U/d)、中剂量组(40万U/d)、高剂量组(60万U/d)。比较各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肺纤维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死亡病例存活时间。结果高剂量组的ARDS、肺纤维化及MODS发生率,28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剂量UTI用于治疗急性PQ中毒可以减轻PQ所致脏器损害,降低患者死亡率,早期足量使用UTI救治急性PQ中毒更具有治疗优势。
-
注射用骨瓜提取物对四肢骨折愈合的预后效果
目的:探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作用。方法对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双氧芬酸钠口服联合头孢唑啉钠静脉注射,观察组同时加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和各部位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在术后14和28 d骨痂密度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患侧肢体功能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骨瓜提取物在四肢骨折患者中应用具有减轻患者疼痛、肿胀、促进骨折愈合和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
Pbx1基因突变对小鼠脊柱形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Pbx1基因突变对小鼠脊柱形态的影响。方法构建含有Pbx1基因突变的载体,通过微注射注入C57BL/6J小鼠胚泡中,获得的嵌合体小鼠中再筛选稳定含有Pbx1突变的生殖细胞,再培育成含有Pbx1突变的成鼠。成年小鼠的骨架用茜素红染色法染色并拍照。妊娠晚期的小鼠胚胎进行软骨阿尔新蓝染色,并拍照。利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bx1突变对脊柱骨骼数量的影响。结果 Pbx1-/-小鼠与其同窝的Pbx1+/+野生型小鼠比较,中轴骨骼形态有更多的异常(P<0.001),95.0%的Pbx1-/-小鼠呈现出第6腰椎缺失,所有骶椎呈现融合, Pbx1+/-小鼠的表型介于Pbx1-/-和Pbx1+/+野生型小鼠之间。检查Pbx1-/-小鼠的胸椎,显示脊椎背表面第10至第12胸椎的裂缝发生率为66.7%明显高于野生型小鼠的6.7%(P<0.001)。在小鼠胚胎中,Pbx1+/-和Pbx1-/-小鼠表现为后骶椎骨缺失。结论 Pbx1基因影响小鼠脊柱的发育,对维持脊柱骨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
大鼠心脏移植中常山酮对树突状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对血清IL-17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鼠移植心脏中常山酮( halofuginone, HF)对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抑制作用及对IL-17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和30只SD大鼠分别随机分为HF-DC组、DC组和对照组,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组在术前及术后1 d对应注射经HF处理过的DC溶液、经生理盐水处理过的DC溶液及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移植心脏排斥反应病理学分级及受体大鼠血清中IL-17的含量。结果HF-DC组和对照组大鼠的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DC组(P<0.05),且HF-DC组大鼠的存活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HF-DC组大鼠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炎症出现,术后第7天可见少量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分级为Ⅱ级。术后第5天,DC组大鼠移植心脏发生了广泛的炎性浸润,分级为ⅢB级;对照组有多灶性侵袭性淋巴细胞浸润或伴有心肌细胞损害,分级为ⅡA级。在各时间点,DC组和HF-DC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F-DC组大鼠血清IL-17含量显著低于DC组(P<0.05)。结论经HF处理的DC诱导免疫排斥反应的能力下降,HF通过降低T细胞增殖能力抑制IL-17的表达。
-
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大鼠放射性肠炎防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大鼠放射性肠炎的防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生理盐水组、C组为地塞米松组(1.425 mg/kg)、D组为胎盘多肽组(0.08 ml/kg)。首先对各组大鼠进行药物预防灌胃,每日1次,每次灌6 ml。灌胃7 d后B、C、D组行下腹部一次性X-射线照射(剂量20 Gy),后继续灌胃7 d。应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和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评估氧化应激水平,应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E选择素(E-selec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 protein-9, MMP-9)水平评估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并对各组大鼠进行整体状况和肠道评估。结果与A组相比,照射后B、C和D组大鼠均出现体重下降,且B和C组较D组下降更明显(P<0.05)。 B、C和D组大鼠照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症状和肠道病理学改变,且B和C组大鼠改变较D组更明显。与A组相比,照射后B和C组SOD和GSH-Px水平明显下降( P<0.05), MDA、ICAM-1、VCAM-1、E-seletin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P<0.05);D组大鼠SOD和GSH-Px水平高于B和C组,MDA、ICAM-1、VCAM-1、E-seletin和MMP-9水平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对放射性肠炎具有明确的防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有效减少放射性肠炎过程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和改善血管功能产生作用。
-
克唑替尼治疗C-MET和ALK基因双驱动共存型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TKI)开启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新领域,而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LK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C ( C-MET)为主要靶点的克唑替尼于2011年8月26日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1-4]。通常认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和ALK、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 KRAS)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是互斥的,但Ulivi等[5]分析252例患者的EGFR与ALK,EGFR与KRAS以及ALK 与KRAS 基因双突变概率分别为1.6%,1.1%和2.5%。本文回顾性分析诊断C-MET和ALK双驱动共存型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双阳性患者服用克唑替尼的疗效及预后。
-
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4—2015年度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0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情况,分析X线征象在良恶性病变中的检出率差异及X线征象的良恶性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间的一致性。结果边缘清晰、周围结构正常在X线诊断良性患者的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恶性患者( P<0.01);边缘浸润、星芒状及周围结构扭曲在X线诊断恶性患者的检出率高于X线诊断良性患者( P<0.01)。边缘浸润、星芒状及周围结构扭曲在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良性病变(P<0.01)。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4%、91.8%、89.1%、91.3%、87.1%。 X线征象的良恶性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82,P<0.001)。结论钼铑双靶X线摄影乳腺肿块边缘征象及周围结构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该检查简单、易操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索拉非尼治疗不同年龄转移性肾癌的长期效果观察
目的:评估使用索拉非尼治疗不同年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索拉非尼治疗的转移性肾癌30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60岁组12例和<60岁组18例,观察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程度和治疗转归,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和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P>0.05)。≥60岁组疾病控制率(DCR)为83.3%,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12个月,中位总生存(OS)为16个月;<60岁组DCR为77.7%,中位PFS为15个月,中位OS为19个月,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非尼治疗老年转移性肾癌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良好,适用于不同年龄组的转移性肾癌患者。
-
miR-53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miR-53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乳腺癌细胞(MCF-7、MDA-MB-453、ZR-75-30)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miR-539表达的差异;通过转染miR-539-mim-ics在MCF-7细胞中上调miR-539的表达,并通过MTT和TUNEL实验检测miR-539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相比,乳腺癌细胞中miR-539的表达显著降低( 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539能显著降低过表达组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增加其对地塞米松诱导凋亡的敏感性(P<0.01)。结论 miR-539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有望作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完整系膜切除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74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40例与开腹组3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术后恢复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组保肛率高于开腹组( P<0.05);腹腔镜组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P<0.05),其手术时间略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肿瘤根治性指标及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转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完整系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癌短期疗效与开腹手术相近,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
-
宫颈髓外浆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宫颈髓外浆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主要由成熟浆细胞构成,分裂象可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D79α、CD38、CD138和Kappa均阳性, Lambda、MUM-1、CD3、CD5、CD20和EBV均阴性。 WT1 mRNA和PRAME mRNA水平分别为0.073%和0.080%;IGH基因继裂重组阳性。结论发生于宫颈的髓外浆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明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
-
pT3 N0期直肠癌术后同期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术后同期放化疗与单纯化疗对pT3N0期直肠癌患者随访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行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10例pT3N0期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单纯化疗65例为化疗组,术后同期放化疗治疗45例为放化疗组,随访18~60个月,统计两组不良反应、随访中位无病存活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存活率。结果放化疗组Ⅰ~Ⅱ级腹泻发生率高于化疗组( P<0.05)。放化疗组中位无病存活期明显长于化疗组(P<0.05);放化疗组5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低于化疗组(P<0.05)。放化疗组随访5年无病存活率高于化疗组(P<0.05)。结论术后同期放化疗能明显降低pT3N0期直肠癌患者5年局部复发率,延长无病存活期,但对患者5年总存活率无明显影响,虽然腹泻发生率相比单纯化疗高,但可耐受。
-
多次精液优化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精液优化选择技术是按照人工操作方法降低或去除精液中的死精子、活性氧等物质,得到优质并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悬液,以增加精子与卵细胞的受精率,改善男性不育现状,进而提高妊娠率。现将常用精液优化选择技术及多次精液优化技术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
麻醉深度对中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认知程度、外周血炎性因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对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程度、外周血炎性因子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6月接受胃肠道手术的82例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深度分为深麻醉组42例与浅麻醉组40例,深麻醉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30~45,浅麻醉组BIS值维持45~60。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 d(T2)、术后2 d(T3)测定外周静脉血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水平;术前、术后1 d和2 d均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结果术后1d、2d两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深麻醉组均高于浅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术后1 d、2 d认知障碍发生率均低于浅麻醉组(P<0.05)。 T1时两组IL-1β水平高于T0、T2和T3(P<0.05)。 T2和 T3时两组 HMGB1水平高于 T0(P <0.05),且深麻醉组 T2和 T3时低于浅麻醉组(P <0.05)。 T1时两组S100-β蛋白水平高于T0(P<0.05),T1、T2和T3时深麻醉组100-β蛋白水平低于浅麻醉组(P<0.05)。 T1、T2时两组CD3+、CD4+、CD8+均低于T0(P<0.05),T3时两组仅CD3+、CD4+低于T0(P<0.05),T3深麻醉组CD3+、CD4+均高于浅麻醉组( P<0.05)。结论深麻醉可降低中老年患者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缩短术后免疫功能恢复时间,减轻机体炎性反应。
-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 emergence agitation, EA)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的800例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以是否发生躁动为依据分为躁动组、非躁动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EA发生率为6.25%。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糖尿病、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术后贫血、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导尿管留置、手术类型、全身麻醉方式和术后疼痛为全身麻醉患者E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P<0.01),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P<0.01)。结论影响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因素较多,需采取针对性、全面干预措施预防EA发生。
-
困难气道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的麻醉研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在困难气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的困难气道患者100例,根据用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瑞芬太尼稀释液静脉泵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入室后(T0)、药物输注完毕(T1)、纤维支气管镜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以及Ramsay评分,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MAP、HR在T1、T2、T3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pO2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T1比较,观察组T2、T3、T4时Ramsay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T2、T3降低,T4时点升高(P<0.05);且在T2、T3、T4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对困难气道患者纤支镜插管的麻醉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6月行LC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60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照组60例给予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插管前(T0)、插管即刻(T1)、气腹后20 min(T2)、拔管后5 min(T3)的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并观察停药后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手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MAP在T1和T2时低于对照组(P<0.05),HR在T1、T2和T3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和24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LC术中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
-
MMP-9基因-1562 C>T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足溃疡的关联研究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基因启动子单核苷酸多态性(-1562 C>T)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引起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s, DFU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12月就诊的无并发症的T2DM患者249例作为无并发症T2DM组,DFUs患者110例作为DFUs组,以及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267例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对MMP-9基因-1562C>T多态性突变区域进行扩增,并通过PCR-RFLP法检测MMP-9基因-1562C>T的CT、TT、CC基因型的分布,探讨与T2DM引起DFUs的相关性。所有的数据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组MMP-9基因-1562 C>T基因位点发现C、T等位基因和CT、TT、CC及CT+TT 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出现频率在DFUs组、无并发症T2DM组以及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P<0.05)。以CC型作为对照,CT/TT型在无并发症T2DM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2,P=0.002,95%CI:1.26,2.65);DFU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OR=1.98,P=0.005,95%CI:1.24,3.16)。无并发症T2DM组、DFUs组和健康对照组MMP-9基因-1562 C>T的T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87,P<0.001,95%CI:1.38,2.53;OR=2.00,P=0.001,95%CI:1.35,2.98)。结论 MMP-9的异常表达对DFUs的形成以及慢性蔓延有重要作用,是足部溃疡难以愈合的主要原因之一。
-
年龄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影响的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分析孕妇年龄对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发病的影响。方法对21371例2007—2015年在解放军306医院妇产科分娩,且在妊娠24~32周行一步法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的初产单活胎孕妇的年龄及糖代谢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OGTT结果将孕妇分为非妊娠期糖尿病组( NGDM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 GDM组),评估怀孕年龄与OGTT血糖水平的关系及对GDM患病的影响。结果 GDM患者2577例,其发病率为12.1%。 GDM在~20岁、~25岁、~30岁、~35岁、~40岁及~45岁的发病率分别为0、5.1%、7.5%、13.5%、30.4%及68.5%。 GDM组孕妇年龄(33.28±5.36)岁显著高于NGDM组孕妇的(29.67±3.58)岁(P<0.01)。2007-2015年,GDM孕妇平均年龄由(32.57±5.52)岁增加至(34.57±4.95)岁。所有孕妇及NGDM组峰值年龄均在29岁,而GDM组峰值年龄在31岁。随妊娠年龄的增加, NGDM组和GDM 组孕妇 OGTT的0 min、60 min和120 min血糖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近年来GDM患病率较高,孕妇年龄逐年增高是重要原因,同时,GDM在30岁以下孕妇中有较高患病比例值得密切关注。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分析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NLR)在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的作用。方法以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动脉粥样硬化)60例与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50例,其中观察组又分为A(增厚)、B(斑块)、C (增厚加斑块)3组,测定并比较各组血压、血脂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收缩压、NL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甘油三酯、NLR(P <0.05,P <0.01)。 A组、B组、C组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年龄、甘油三酯、NLR密切相关,NLR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
-
缺血性糖尿病足病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经验
目的:探讨缺血性糖尿病足病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模式的可行性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5年12月855例因缺血性糖尿病足病成功施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08年1月—2012年12月488例患者为多学科治疗组,接受了多学科协作专业化处置的综合治疗;2013年1月—2015年12月367例患者为一站式治疗组,接受了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出院时创面完全愈合率,总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别。结果两组患者间的基线特征、出院时创面完全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多学科治疗组比较,一站式治疗组的总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缺血性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血管外科一站式诊治是可行的,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
玻璃体注药联合微创玻璃体切除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病例研究,共收集2014年5月—2016年5月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45只眼)纳入研究,分析手术前后患者术眼的舒适度、局部水肿等主观自觉症状及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等客观指标,以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有30例(66.7%)患者的视力比术前提高,视力平均提高0.77±1.11。术后1个月有24例(88.9%)患者的视力比术前提高,视力平均提高1.29±0.97。术后发生再次玻璃体积血2例,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高眼压各1例。结论玻璃体注射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联合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安全、有效,能够改善多数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预后。
-
高糖环境对小鼠肝脏枯否细胞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下枯否细胞( kupffer cells, KCs)增殖及分泌功能的变化。方法将小鼠原代KCs培养扩增后,参照文献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1.1 mmol/L D-葡萄糖)、低糖组(5.6 mmol/L D-葡萄糖)、中糖组(12.5 mmol/L D-葡萄糖)和高糖组(25.0 mmol/L D-葡萄糖),培养24、48和72 h后,血球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并收集细胞上清液,应用Luminex xMAP技术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和 IL-6水平。结果培养24、48和72 h时,高糖组和低糖组KCs扩增数量、O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中糖组(P<0.01,P<0.05)。培养24 h时高糖组和低糖组G0/G1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糖组,S期和G2/M期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中糖组(P<0.01)。培养24、48和72 h时高糖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糖环境下KCs活性明显下降,增殖及分泌功能受到抑制。
-
糖尿病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 diabetic foot, D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相关性及DR进展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6年4月诊断DF并同期行眼底照相明确DR分期的病例249例次,分析二者在疾病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并分析上述资料中同一患者多次以DF住院治疗时DR的进展情况,以及DF无进展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对DR进展的影响。结果糖尿病患者的DF分级与DR分期呈现明显正相关(P<0.01,rs =0.6026)。在多次住院的DF患者中,DF无进展患者中有21例(70.0%)DR分期发生了进展,而DF有进展患者中有13例(76.5%)DR病变分期发生了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F无进展的患者中,DR无进展组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低于DR有进展组( P=0.0146、<0.001和<0.001)。结论 DF与DR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DF比DR的进展存在滞后性,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可能是预测DR病变进展更为迅速而敏感的指标。
-
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非刺激性全唾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筛选并确定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差异性蛋白,以提高对牙周炎与2型糖尿病相互关系的认识。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2月的健康对照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16例、2型糖尿病牙周健康者4例和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16例被纳入研究。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非刺激性全唾液,用基于串联质谱标签标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的差异蛋白。结果本研究在唾液中共鉴定出630个蛋白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75个蛋白质表现出显著差异,46个上调,29个下调。通过Unit-ProtKB数据库比对,共筛选出13个可能与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相关的蛋白质,分别为膜联蛋白A1、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唾液凝集素、溶菌酶C、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A3表达上调,结合珠蛋白、前纤维蛋白1、钙结合蛋白S100P、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乳酸脱氢酶、醛羧转移酶、碳酸酐酶1表达下调。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牙周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唾液中的13个差异蛋白质,可能作为其唾液生物标记物的候选蛋白。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