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Imaging 실용의학영상잡지
- 主管单位: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山西医药卫生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影响因子: 0.73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9-6817
- 国内刊号: 14-128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2-195
- 曾用名: 医学影像杂志
- 创刊时间: 200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山西
- 主编: 戴苏华
- 类 别: 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3D DCE-MRA在腹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腹部血管病变中的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搜集18例腹部血管的3 D DCE-MRA检查资料,对其影像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3 D DCE-MRA血管均显示满意,表现正常者4例,动脉硬化2例,腹主动脉瘤1例,门脉高压6例,门静脉瘤栓5例,其中2例显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结论3D DCE-MRA无损伤,成像速度快,对腹部大血管的病变能清楚显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青年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与X线影像分析
目的认识青年人下颈椎不稳(无骨质异常)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下颈椎不稳症21例均采用正侧双斜位及摄X线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结果21例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均大于2 mm,多见于C3,C4,C5.结论有临床症状的青年人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可提示或明确本病的诊断.
-
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所见(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结节性筋膜炎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相关性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其X线,CT,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本例发生于上臂下段之深层肌间筋膜.X线显示肱骨下段外后缘不规则骨皮质缺损.CT除显示骨质改变外,还可见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同的软组织肿块.MRI显示T1WI上病变周边区呈稍高于肌肉信号、中央区不均匀低信号;T2WI病变周边稍高信号、中央区均匀高信号(明显高于脂肪信号).病理所见符合黏液和细胞混合型筋膜炎.结论本病为一良性病变,其MRI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有相关性.应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韧带样纤维瘤相鉴别.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应用于轴型皮瓣血管的检测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轴型皮瓣血管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拟转移或移植轴型皮瓣,术前应用CDUS检测皮瓣轴心动脉的起源、内径、走向,并做体表定位,与手术对照.结果36条轴心动脉内径0.5 mm~2.1mm,收缩期峰值流速(SPV)13.17 cm/s~60.32 cm/s.手术验证超声定位血管符合率100%.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结论CDUS可对皮瓣轴心血管做出准确可靠的评价,有利于皮瓣的合理选取和设计.
-
SARS的胸部X线平片分析
目的研究SARS患者X线胸部平片的征象及其演变规律,以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方法应用移动式X光机和计算机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进行床旁投照,高分辨率肖像型专业显示器进行图像显示和分析.搜集70例资料完整的SARS患者,分析其X线胸部平片的征象、演变规律,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采用SPSS WIN(10.0版)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X线胸部平片检查显示病变以双肺较高或高密度的片状阴影为主,可伴有肺间质改变,主要分布于双肺中下肺野.病变大小均超过全肺面积的30%,以30%~49%之间者居多(31例),病变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患者的病死率越高.上述重症表现可持续多天,部分(19例)伴有弥漫性肺间质改变.肺间质改变评为3分者,其病死率显著高于评分不足3分者(p<0.01)和呈轻度弥漫性间质改变评为2分者(P<0.05).有重度弥漫性肺间质改变,肺浸润阴影大于全肺面积50%是引起SARS患者病死的重要危险因素.SARS的合并症主要包括细菌性或霉菌性感染,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气胸、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等.康复期肺内病变范围缩小,伴随的肺内间质改变减轻,甚至消失.结论SARS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X线胸部平片可用于SARS的预后评估及疗效判断.
-
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椎动脉CTA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周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影响的定量关系.方法21例正常对照与23例临床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行椎动脉CTA检查,用多平面重建(MPR)对椎动脉行冠、矢状位重建,分析椎动脉CTA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周围骨性结构对其影响的定量关系.结果正常组椎动脉走行较直,病例组13例钩突轻度骨质增生对椎动脉无影响,10例共22处C4~C7钩突中、重度增生,当轴位钩突突出点到相应上位椎体中线的垂直距离超过15.86 mm时将对椎动脉造成推移或压迫.结论椎动脉CTA可以很好地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骨性结构,为临床提供更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
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Balance高速螺旋CT扫描机,对3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螺旋CT双期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 s,60 s行全肝螺旋CT动脉、门静脉双期扫描.将螺旋CT扫描结果与普通CT扫描进行对照.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57.8岁.结果37例中,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3l例,轻度强化6例,动-静脉瘘5例.门静脉期,肿瘤全部呈低密度.门静脉瘤栓11例.结论HCC螺旋CT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特点,诊断准确性高.
-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介入诊断及治疗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静脉瘘(HAVS)的诊断及介入处理方法,探讨临床疗效.方法收治的453例肝细胞癌,33例合并HAVS.根据造影诊断分别进行明胶海绵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合并或单独使用丝裂霉素、卡铂粉、碘油混合乳剂进行瘤体栓塞.此外,对于因HAVS所致的严重门脉高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3例患者,实施了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结果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24例,HAVS 7例,混合型2例.HAVS经处理瘘口达到完全栓塞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时,26例丝裂霉素、卡铂、碘油乳剂均能较好地沉积在瘤体内.其余7例瘤体内栓塞剂沉积不好.其中3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皮肝穿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1 d出血停止.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合并HAVS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必要的检查手段,栓塞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声像图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栓塞病人以实时超声观察下肢静脉管壁、管腔及周围结构,记录血栓部位、大小及栓塞情况,彩色多普勒检查静脉管腔血流充盈情况,充盈缺损程度.结果36例中有39条静脉受累,其中急性血栓形成26例,慢性血栓形成10例,血栓累及双下肢者3例.39条下肢静脉血栓中左侧30条,右侧9条.结论血流迟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及髂血管的解剖学结构特点是导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简便快速,准确性高,且无创、无痛,能追踪观察治疗效果,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骨肉瘤平片和CT的影像诊断
目的评估骨肉瘤平片和CT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均有正侧位X线片和CT片病例.结果成骨型5例;溶骨型7例;混合型14例.结论X线平片是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CT可提供更多诊断依据,应根据设备和病情使用平片、CT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水平.
-
2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
目的探讨2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均行2维及彩超检查并对其甲状腺声像图特点及血流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声像图特点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双侧或单侧弥漫性或局灶性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为病变内血流较丰富.脉冲多普勒(PW)测及动脉血流特点为低速低阻型.结论2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一个重要诊断手段,如能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将更有利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脊柱转移瘤与压缩骨折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椎体转移瘤与压缩骨折的MRI特征及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25例病理证实的椎体转移瘤及15例临床随访证实的单纯压缩骨折患者,全部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压缩椎体的信号对转移瘤与单纯压缩的鉴别无特异性,但椎体内残留有正常骨髓信号者多见于单纯压缩骨折,压缩椎体后缘膨出、椎管狭窄、椎弓受累、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增强后压缩椎体不均匀性强化多见于转移瘤.结论MRI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
卵巢结核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卵巢结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1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卵巢结核患者均经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结果CT表现主要为囊性4例,囊实混合性10例,实性2例,其中,囊实混合性常见.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和实性部分强化,病灶钙化出现率43.8%.结论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卵巢结核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的情况,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论质量管理在CR摄影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先进的技术和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医院临床的各项工作中.也就使放射技术工作跨入了数字摄影时代,暗室工作也由手工操作进入了人机对话的领域,计算机X线摄影术(CR)处理以其图像的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度取代了传统的X线片,它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临床技术向更高、更快、更准确的目标迈进,并且它以图像的可调、可放大、可测量等优势倍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钟爱,但先进的技术还需要优秀的人员来掌握,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技术优势,这对摄影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这里谈一谈CR摄影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
锁骨尤文肉瘤1例报道
患者:女性,53岁,既往体健.1 a前右肩部感到钝痛不适,呈间歇性,并发现局部隆起一包块,时有疼痛,未经特殊治疗,近来,病变逐渐增大,疼痛加剧.2003年4月X线片示:右侧锁骨外1/3处骨质轻度膨隆,密度减低,内密度不均,似可见骨间隔,骨皮质连续性良好,周围软组织无肿胀(见图1).
-
跟骨Brodie's脓肿误诊为结核性骨脓肿1例
患者,女,51岁.左足跟骨疼痛数年,加重1个月.一般情况尚可,无明显消瘦.自述20 a前有踝关节结核手术史.体检:左足皮肤色泽正常,无红肿破溃征象.足跟底部有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WBC:5.78×109/L,N:38.8%,L:51.7%;血沉36 mm/h.X线检查:左跟骨呈巨大不规则骨质缺损区,边界整齐有薄层硬化,跟骨边缘骨质结构完整.CT扫描5 mm层厚,5 mm间隔示:左跟骨呈巨大多房状骨质破坏,边缘整齐,有薄层硬化环,破坏区内密度均匀(见图1、图2).CT值9 HU.破坏区外侧缘未见骨膜反应,骨质周围软组织结构层次清楚.CT诊断:跟骨结核;跟骨囊肿.
-
鞍区生殖细胞瘤1例报告
患者,女,12岁、多饮、多尿5 a,视力下降1 a,四肢疼痛,活动后乏力20 d,突发四肢乏力加重,不能站立,于2004年3月5日入院.体检: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双下肢肌力Ⅲ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眼视力眼前手动,右眼20 cm数指,右眼视力0.15,右眼颞侧偏盲,左眼视力无法查视野,双视乳头轻度水肿.CT:鞍区内见一类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尚清,大小约2.9 cm×3.0 cm,无钙化及出血.MRI:蝶鞍扩大,鞍内及鞍上类圆形等T1稍长T2异常信号影,大小2.9 cm×3.3 cm×3.1 cm,肿瘤周围脑组织无明显水肿,视交叉受压变形;可见垂体信号,垂体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见图1A,1B,1C).
-
上颌窦霉菌病临床及CT表现(附12例分析)
上颌窦霉菌病为少见病,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以及类固醇药,化疗药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本文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12例,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1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46.7岁.全部病例均有副鼻窦炎病史,2例糖尿病,1例骨结核,1例慢性胆囊炎.
-
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病理对比研究
1998年12月至2003年1月我院应用超声诊断乳腺癌30例,手术病理证实27例,诊断符合率为90%,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27例乳腺癌患者,年龄26岁~68岁,平均年龄50岁,均为女性,使用HP-4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和10.0 MHz,采用直接扫查法,多角度、多切面扫查,认真观察乳腺内肿块的大小、外形、内部回声,尤其留意其内有无钙化及后方回声有无衰减,以及肿块的纵横之比等.
-
介入放射学治疗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乳腺癌是常见的乳房肿瘤,98%发生在女性,发病率以0.2%~0.8%的幅度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女性生命的大杀手之一[1].20世纪60年代,Byron等[2]行腋动脉切开置管对局部进展型乳腺癌进行区域化疗,并取得一定疗效.这即乳腺癌介入放射学治疗的雏形.随着插管方法、化疗方案、导管材质的进一步改进,介入放射学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在又有人尝试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3],本文对乳腺癌介入放射学治疗的临床应用与展望综述如下.
-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及术前可切除性评估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就诊时仅有15%~20%的患者可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其根本原因是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1].因此,早期诊断,正确进行术前分期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目前,螺施CT仍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而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对胰腺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
医学影像科技术语解释
压频变换器(U/F Interchanger)X线管电压的调节与控制是由微机的微处理器预置一个管电压值.经D/A变换后,成为一个模拟管电压的预置值(数字电压),然后从管电压两端提取的实际kV值经电阻分压后通过比较器,输入至压频变换器,形成由电压变为输出频率的可变信号,触发可控硅脉冲,由逆变器输出可变的变频电流使高压初级随之变化,达到调节控制高压kV的目的.
-
动态生物代谢影像(PET/CT/MRI)与肿瘤生物适形调强放疗
1生物适形调强放疗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区域治癌的方法,研究表明通过局部/区域根治获得治愈者占全部治愈病例的90%,而失败病例中1/3是由于局部失控.当前国际放射治疗发展的方向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升靶区剂量,改进剂量分布,提高局控率.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要求放射线的高剂量区与肿瘤的体积形态相一致及物理意义上的适形放射治疗(CRT),通过CT,MRI图像的三维重建与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结合得到计划靶体积(PTV)的高剂量分布,保证PTV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陡峭的剂量梯度,这将有利于在消灭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正常组织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减少相关的副反应的发生.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