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炎症刺激作用的研究

    作者:魏丛丛;蒋少云;邓嘉胤

    目的 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刺激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分泌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组织块法培养HGFs,用不同浓度(1 mg/L 、10 mg/L)的P.g LPS刺激HGFs后6 h和12 h,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定量real-time PCR检测Toll 样受体(TLR)2和TLR4在HGFs中的表达.结果 与非P.g LPS刺激组相比较,P.g LPS刺激HGFs 6 h和12 h后,TLR2的表达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分泌显著升高,呈浓度依赖性(P<0.05),而且随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分泌明显增加(P<0.05).TLR4在P.g LPS刺激HGFs 6 h后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随着P.g LPS浓度增加其表达量升高更明显,但LPS刺激细胞12 h后,TLR4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P.g LPS能刺激HGFs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可能是早期主要通过其表面的TLR2、TLR4来介导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随后主要通过其表面的TLR2来介导炎症反应.

  • 排风藤小分子化合物SCE-1对IL-6、IL-1β、TNF-α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作者:付雪娇;王桂萍;张秀;邹坤;陈剑锋

    目的 探讨排风藤叔胺生物碱类小分子化合物SCE-1体外对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经佛波酯(PMA)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SCE-1的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药物干预前后上清液中IL-6、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综合评价化合物SCE-1对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 12.5~800 mg/L的SCE-1显著抑制了IL-6产生(均P<0.01),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11.82 mg/L,且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2)200~800 mg/L的SCE-1对TNF-α的分泌具抑制效应,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800 mg/L SCE-1作用2h抑制率可达53.13%.(3)400~800 mg/L的SCE-1促进了IL-1β的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化合物SCE-1的发现为开发高效、低毒、特异的小分子IL-6抑制剂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先导化合物.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血IL-1β与PBMC抗原的关系

    作者:刘东方;邓华聪;许改平;侯平;雄波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IL-1β水平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的CD54、CD80、HLA-DR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的关系.方法:化学发光法测定正常人、Graves病(GD)和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甲状腺功能、TGAb、TPOAb,放免法测定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组化法检测PBMC表面CD54、HLA-DR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CD80.结果:3组患者外周血IL-1β、TNF-α以及PBMC表达的CD54、CD80、HLA-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OAb阳性的GD患者IL-1β显著高于TPOAb阴性的GD患者,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D80与IL-1β密切相关.结论:检测外周血IL-1β可能对评价AITD的免疫状况有一定意义,IL-1β可能通过使CD80表达增加而在AITD尤其是在H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肿瘤坏死因子-α对脂肪细胞脂联素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曹竞文;何庆;张明;于俊娜;张榕榕;牛文彦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吨(TNF-α)在肥胖-炎症-胰岛素抵抗(IR)-2型糖尿病(T2DM)的病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培养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并观察其诱导分化成熟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mRNA、脂联素(ADPN)mRNA的表达情况.(2)以高浓度(20 μg几/L的TNF-α处理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0.5、4、8、24h,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DPN mRNA、PPAR- γ mRNA、TNF-α mRNA、白细胞介素(IL)-6 mRNA、IL-1β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3T3-L1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ADPN mRNA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诱导后PPAR-γ mRNA增加.(2)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中ADPN mRNA表达水平在TNF-α处理0.5、4、8 h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下降,8 h时降至低(P<0.01). 0.5 h后PPAR-γ/mRNA表达水平并未出现明显下降,4、8、24 h时均低于对照组(P<0.01),4 h时降至低.TNF-α处理0.5 h后TNF-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并于4 h时达峰值,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0.5 h后IL-6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空白组、对照组和各TNF-α处理组IL-1β 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证实了TNF-α参与肥胖-炎症-IR-T2DM的过程.

  • 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对小鼠肺腺癌干预效果的研究

    作者:邓增华;谢辉;陈振岗;王广舜;张成岗

    目的:观察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对小鼠肺腺癌的干预效果,探讨炎症和肺腺癌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肺腺癌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00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植物多糖组、吡格列酮组、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联合干预组(联合组),每组20只;植物多糖组给予植物多糖溶液500 mg/kg,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溶液15 mg/kg,联合组给予500 mg/kg植物多糖+15 mg/kg吡格列酮;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0 mL/kg),均1次/d,5 d/周;共20周。观察各组不同时间小鼠肺腺癌成瘤情况,分别于第12周和20周,处死小鼠后检测各组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含量。结果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平稳上升,其余组小鼠在乌拉坦注射期体质量持续下降,然后持续上升;第20周,对照组小鼠肺表面未见结节,其余组均见明显的肺结节,且小鼠肺的脏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第12周和20周时,模型、吡格列酮、植物多糖和联合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吡格列酮、植物多糖和联合组小鼠体内的NF-κB、TNF-α、IL-1β和IL-6含量均低于模型组。结论持续的炎症反应是肺腺癌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植物多糖和吡格列酮均能降低肺腺癌小鼠体内的炎症水平,提示可将其用于临床肺腺癌的药物辅助治疗。

  • 补肾和脉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效果及机制探讨

    作者:AbdulaiFallahTengbeh;郝青青;陈旭;曹新冉;王莹;徐飞飞;董波;杨传华

    目的 研究补肾和脉方(HMF)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高脂组、HMF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8只.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0.25%胆固醇和15%可可脂)喂养,HMF组给予高脂饲料+HMF[1.37 g/(kg·d)]喂养,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5 mg/(kg·d)]喂养.8周后,戊巴比妥钠(0.8%,0.05 mL/10 g)腹腔注射麻醉,取小鼠胸主动脉切片,行常规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斑块大小;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CD6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8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小鼠总胆固醇(TC)和总三酰甘油(TG)水平.结果 HMF组胸主动脉斑块大小,胸主动脉斑块内CD68、TNF-α、IL-1β和IL-8的表达水平,TC、TG水平均明显低于高脂组,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均P<0.05).结论 HMF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可抑制AS进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减轻斑块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 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大鼠心肌NLRP3表达的影响

    作者:吕元军;王卓;崔壮;李金娥;谭效锋;李长平

    目的 探讨发酵虫草菌粉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心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组(DM组)和发酵虫草菌粉治疗组(CS组,1 g·kg-1·d-1),每组15只.DM组和CS组大鼠通过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45 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CS组每日给予1次发酵虫草菌粉溶液灌胃,CON组和DM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灌胃18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心肌NLRP3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1)电镜下,DM组大鼠出现局部心肌纤维变性坏死、部分线粒体损伤;CS组大鼠心肌病变较DM组明显减轻.(2)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DM组和CS组大鼠心肌NLRP3表达均较CON组显著上升,CS组大鼠心肌NLRP3表达较DM组降低.(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M组和CS组大鼠心肌NLRP3、Caspase-1、IL-1β表达均较CON组显著上升,CS组均较DM组降低.结论 发酵虫草菌粉能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病变,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有关.

  • JNK在氢气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张红涛;于洋;刘玲玲;于泳浩;王国林

    目的:探讨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在氢气改善重度脓毒症小鼠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80只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氢气对照组、脓毒症组和氢气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重度脓毒症小鼠模型,假手术组和氢气对照组只进行开腹手术而不行盲肠结扎和穿孔。氢气对照组和氢气治疗组于制模后1h和6h分别吸入2%的氢气1h。于制模后20h时各组取10只,向胃内灌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右旋糖酐(FITC-右旋糖酐),4 h后经心脏穿刺取血并测定血清FITC-右旋糖酐水平。于制模后24 h各组取10只,取腹腔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菌落形成单位(CFU);取中段小肠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肠组织JNK的磷酸化水平(p-JNK)以及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和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和氢气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血清FITC-右旋糖酐、腹腔液细菌培养菌CFU和小肠组织TNF-α、IL-1β和HMGB1明显增加,小肠组织p-JNK表达明显增加并伴随ZO-1和Occludin表达下调(均P<0.05),小肠组织明显损伤伴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严重受损。与脓毒症组比较,氢气治疗组制模后24 h时血清FITC-右旋糖酐、腹腔液细菌培养CFU和小肠组织TNF-α、IL-1β和HMGB1明显降低,小肠组织p-JNK表达下调并伴随ZO-1和Occludin表达增加(均P<0.05),小肠组织损伤和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明显减轻。结论氢气可以通过抑制JNK通路降低小肠组织炎症因子的水平并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重度脓毒症引起的肠屏障功能障碍。

  • 脑脊液引流对颅脑创伤后免疫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洪伟;闫华;武俏丽;张国斌;刘暌;只达石

    目的:探讨脑脊液引流对颅脑创伤后血清抗脑抗体及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32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脊液引流组(引流组),每组16只.脑损伤后0~7 d每天取患兔脑脊液1 mL,对照组将脑脊液回注入脑池;引流组弃去脑脊液.2组均于创伤后第1、3、7、14、21天取血2 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L-1β和抗脑抗体(ABAb)水平.结果:创伤后对照组ABAb水平逐渐增高,第14天达高峰,之后下降;引流组伤后第1天ABAb水平高,之后逐渐降低.除第1天外,其他各时点的ABAb水平引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创伤后IL-1β水平第1天均高,之后逐渐降低.除第1天外,其他各时点的IL-1β水平引流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引流可以减少脑组织周围的炎性因子,从而减轻颅脑创伤后的免疫损伤.

  • 别嘌醇缓释胶囊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胃肠和皮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作者:任婕;黄柏林;姚维范;赵海山;于兆进;陈秋晨;周有财;魏敏杰

    目的:考察长期(3个月)应用别嘌醇缓释胶囊对高尿酸血症大鼠胃、肠和皮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M)组,别嘌醇缓释胶囊低(CL)、高剂量(CH)组,别嘌醇片低(TL)、高剂量(TH)组,每组10只.除Nc组,其余各组采用腺嘌呤(100 mg·kg-1·d-1)和乙胺丁醇(250 mg· kg-1· d-1)连续灌胃3周后改为隔日1次,共12周造成大鼠高尿酸血症.药物治疗组在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别嘌醇缓释胶囊或别嘌醇片,在实验第12周末,测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尿酸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胃、肠和皮肤的病理改变,及皮肤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情况.结果:CH组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尿酸水平,缓解大鼠的体质量降低(P<0.01);与M和TL组,特别是TH组比较,CL和CH组可缓解大鼠胃、肠黏膜损伤;与M和TL组比较,CL和CH组降低大鼠血清IL-1β水平作用显著(P<0.05);CL和CH组皮肤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降低.结论:与别嘌醇片比较,长期应用别嘌醇缓释胶囊在降低血尿酸的同时表现出更好的胃、肠黏膜和皮肤保护作用;抑制TNF-α及IL-1β介导的炎症反应.

  • 枯否细胞在高脂诱导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作者:李树颖;张怡;郭玉玺;李晶;潘从清

    目的:探讨枯否细胞在高脂诱导的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将C57BL/6J小鼠84只,分为普食组和高脂组,其中1组普食和1组高脂小鼠在喂养后1、2、4、8、12、16周行葡萄糖耐量检测,另外6组普食和6组高脂小鼠分别在上述时间处死取肝脏;Western blot检测肝脏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ser307、蛋白激酶B(Akt)-ser473、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thr389、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 mRNA的表达。结果与普食喂养相比,高脂喂养小鼠1周后葡萄糖耐量检测显示葡萄糖代谢异常(P<0.05),Western blot显示高脂组肝脏IRS1-ser307、S6K1-thr389(第4~16周)、p-JNK(2~16周)表达增强,Akt-ser473(8~16周)表达减弱,蛋白相对表达量与之一致(均P<0.05)。第2~16周高脂组肝脏炎性因子MCP-1、TNF-α、IL-1βmRNA表达高于普食组(均P<0.01),抗炎因子IL-10 mRNA在第4~16周时低于普食组(均P<0.01)。结论高脂饮食可能通过调节M1型枯否氏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和抑制M2型枯否细胞分泌抗炎因子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作用。

  • 二甲双胍对脑出血模型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李飞;高伟伟;徐新;周帅;刘会敏;张建宁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干预小鼠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简单随机抽样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二甲双胍组,每组20只.其中模型组和二甲双胍组经微量注射器向脑实质内注射?型胶原酶(1μL,0.075 U)制作ICH模型,假手术组注射1μL生理盐水.二甲双胍组小鼠在造模后6 h予以二甲双胍(100 mg/kg)连续灌胃7 d,模型组予以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于治疗后第3、7天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出血后第3天血肿周围的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结果 分组处理后第3、7天,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MPO和Iba-1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处理后第3天,二甲双胍组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减轻ICH后小鼠脑血肿周围炎症因子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

  • 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小红;胡江鸿;沈云志

    目的 研究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只雄性远交系大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对照6h组、24 h组,SAP 6 h组、24 h组,醒脑静处理6h组、24 h组,乌司他丁处理6h组、24 h组,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处理6h组、24 h组及阳性对照6h组、24h组;每组10只.分别在术后第6h、24h观察神经功能评分.采集血液、胰腺组织、脑组织标本,观察血清淀粉酶水平、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胰腺组织及脑组织镜下病理学变化.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脑组织TNF-α信使核糖核酸(mRNA)及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 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处理24 h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脑组织EB含量、胰腺组织及脑组织镜下病理学评分、血清TNF-α及IL-1β水平、脑组织TNF-α mRNA及IL-1βmRNA的表达水平均比SAP 24 h组显著降低,而神经功能评分则显著升高(P<0.01).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处理24 h组与阳性对照24 h组的上述各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联合乌司他丁对SAP大鼠脑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白细胞介素-1β对大鼠软骨细胞MMP-13表达的影响及miR-27b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欣;秦宇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1β对大鼠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表达的影响及miR-27b的调控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只提取软骨细胞。Western blot检测IL-1β刺激软骨细胞0 h、24 h、48 h各时间点MMP-13表达变化;miRNAs微阵列分析48 h内软骨细胞差异表达的miRNAs;Real-time PCR定量分析筛选出下调为明显的miRNAs;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27b与MMP-13的靶定调控关系。结果 IL-1β刺激软骨细胞后,MMP-13蛋白在0 h、24 h、48 h各时间点表达逐渐增加(P<0.05);miRNAs微阵列分析发现48 h内软骨细胞有36个miRNAs出现表达变化,变化为明显的有6个,分别为miR-27b、miR-31、miR-26a、miR-26b、miR-23、miR-204;Real-time PCR显示miR-27b下调为明显;miR-27b拟似物和荧光素酶表达质粒共转染软骨细胞后,荧光素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IL-1β刺激软骨细胞后,出现miR-27b的表达下调和MMP-13蛋白的表达上调,miR-27b与MMP-13存在靶定调控关系。

  • HO-1/CO信号通路对切口痛大鼠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云涛;单世民;刘晓智

    目的:观察脊髓血红素氧合酶-1(HO-1)/CO信号通路对切口痛大鼠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切口痛模型大鼠36只在实验即刻(0 h),术后1、4、8、12及24 h各处死6只,取患侧脊髓腰膨大处,Western blot法检测HO-1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另外,对照(C)组36只大鼠不做切口痛模型;切口痛模型大鼠144只按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切口痛(IP)组,切口痛+HO-1诱导剂(IP+hemin)组,术前给予腹腔注射大鼠100 mg/kg血红素(hemin);切口痛+HO-1抑制剂(IP+Znpp-IX)组,术前给予腹腔注射大鼠45μmoL/kg锌原卟啉(Znpp)-IX;切口痛+CO释放剂(IP+CORM-2)组,于术前经腹腔注射给予10 mg/kg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各组于实验即刻(0 h),术后1、4、8、12及24 h行机械缩足阈值(PWMT)和热缩足潜伏期(PWTL)的检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IL-1β、IL-6和HMGB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0 h比较,术后1、4、8、12及24 h HO-1蛋白表达水平和TNF-α、IL-1β、IL-6和HMGB1均增高(P<0.05)。与C组比较,其余组大鼠各时间点PWMT值和PWTL值减少,TNF-α、IL-1β、IL-6和HMGB1表达增加(P<0.05);与IP组比较,IP+hemin组和IP+CORM-2组大鼠1、4、8、12及24 h时PWMT值和PWTL值均增高,而TNF-α、IL-1β、IL-6和HMGB1表达减少,IP+Znpp-IX组PWMT值和PWTL值降低,但TNF-α、IL-1β、IL-6和HMGB1表达增加(P<0.05)。结论切口痛可诱发大鼠HO-1表达增加,而HO-1/CO信号通路在调控切口痛大鼠炎症因子的释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钙网织蛋白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表达及其与自身抗体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

    作者:丁红梅;刘建华;贾曙光;赵雁艳;魏蔚;郑芳

    目的 探讨钙网织蛋白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的表达及其与自身抗体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收集106例早期活动性RA患者、95例经治疗达到稳定期RA患者、85例骨性关节炎(OA)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HC)的外周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钙网织蛋白、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活动性RA患者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与血清IL-1β、IL-6和TNF-α的相关性.结果早期活动性RA组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5.84±2.62)μg/L]高于稳定期RA组[(4.26±1.42)μg/L]、OA患者组[(3.92±1.10)μg/L]和HC组[(3.86±0.91)μg/L](P<0.001),后3组的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活动性RA患者RF阳性组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高于RF阴性组[(6.12±2.87)μg/L vs.(4.92±1.22)μg/L,P=0.045],anti-CCP阳性组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也高于anti-CCP阴性组[(6.39±2.93)μg/L vs.(4.69±1.17)μg/L,P=0.002];早期活动性RA患者血清钙网织蛋白水平与血清IL-1β(rs=0.386,P=0.009)、IL-6(rs=0.405,P=0.006)、TNF-α(rs=0.428,P=0.003)均呈正相关.结论 钙网织蛋白在早期活动性RA患者体内表达升高,且与自身抗体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提示其可能成为RA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血清学新指标.

  • hrHPV在宫颈癌中的感染状况及对Caspase-1和IL-1β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罗远材;王宝晨;郭路;李静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状况及对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IL)-1β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02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6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及宫颈正常的患者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PCR-反向点杂交法结合DNA芯片技术对各组hrHPV DNA进行感染和分型检测。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分析宫颈癌患者hrHPV感染者(阳性组)和阴性组、单一类型感染与多重感染中2指标的表达差异。考察Caspase-1和IL-1β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hrHPV感染(阳性组)75例(73.5%),检出hrHPV 11种,其中单一类型和多重hrHPV感染分别为61例(81.3%)和14例(18.7%)。宫颈癌组hrHPV感染率高于CIN组及对照组(36.7%和6.7%);Cas?pase-1和IL-1β阳性表达率(61.8%和51.0%)高于对照组(26.7%和23.3%),Caspase-1阳性表达率高于CIN组(40.0%,均P<0.01)。宫颈癌患者hrHPV DNA表达阴性组的Caspase-1和IL-1β阳性表达率(77.8%和74.1%)均高于相应阳性组(56.0%和42.7%)。Caspase-1和IL-1β在hrHPV单一感染组与多重感染组中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的Caspase-1和IL-1β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或P<0.01)。结论宫颈癌中存在hrHPV单一和多重感染,且感染率高;hrHPV可抑制Caspase-1和IL-1β的表达,促进宫颈癌进展。

  • 双能CT联合血清IL-1β检测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春叶;龚宝琪;屈瑾;李巍

    目的 研究双能CT(DECT)成像、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有关节肿痛并明确诊断为痛风患者(痛风组)76例,另抽取40例非痛风患者做为对照组,其中类风湿关节炎33例,骨关节炎7例.DECT检测所有入选患者的受累关节,获取患者存在绿色结晶沉积的数目及堆积部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评价DECT和IL-1β诊断通风的临床价值,绘制IL-1β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佳诊断界值.结果 DECT共发现尿酸盐沉积病灶349处,主要位于第1跖趾关节(245处),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假阳性,3例为甲周伪影,2例为足垫伪影.DECT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7.5%,血清IL-1β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65.7%和90.0%,两者联合检测敏感度及特异度是100%和95.0%.IL-1β的AUC为0.929(0.882~0.977),佳诊断界值为5 ng/L.结论 DECT联合血清IL-1β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痛风,明确尿酸盐沉积部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蜕皮甾酮对脂多糖诱导兔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刚涛;张旭辉;张卫东;夏磊

    目的:探讨蜕皮甾酮(EDS)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兔软骨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诱导损伤组(LPS组),蜕皮甾酮干预组(LPS+EDS组)。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及细胞凋亡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NO及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增殖率降低,凋亡率升高,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NO和IL-1β含量增高(均P<0.05)。LPS+EDS组较LPS组细胞增殖率升高,凋亡率降低,iNOS 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NO和IL-1β的含量降低(均P<0.05)。结论蜕皮甾酮对LPS诱导的兔软骨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iNOS表达有关。

  • 白藜芦醇对H2O2及TGF-β2诱导人小梁网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齐艳;赵秀娟;徐琳琪;吴旭东;汪建涛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H2O2)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2诱导人小梁网细胞(HTMCs)后对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蛋白1型(COL1)、核因子(NF)-κB P65蛋白和白细胞介素(IL)-1β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白藜芦醇(RSV)的干预作用。方法(1)选取汇合度70%~80%的HTMCs分为5组。实验组于无血清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50、300、450、800μmol/L的H2O2处理,对照组的培养基中不加H2O2。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FN、COL1、NF-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IL-1β基因的表达。(2)HTMCs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以不含H2O2及RSV的无血清培基处理,H2O2组以300μmol/L的H2O2处理,H2O2+RSV组同时加入300μmol/L的H2O2及25μmol/L的RSV处理。检测各组上述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各组NF-κB P65在HTMCs中的定位。(3)HTMCs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以不含TGF-β2及RSV的无血清培基处理,TGF-β2组以5μg/L的TGF-β2处理,TGF-β2+RSV组为同时加入5μg/L的TGF-β2及25μmol/L的RSV处理。检测各组上述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150、300、450、800μmol/L组FN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300、450、800μmol/L组COL1蛋白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增高(P<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H2O2组较对照组FN、COL1、P-NF-κB P65蛋白和IL-1β基因表达水平均增高,而H2O2+RSV组较H2O2组上述指标均降低,H2O2+RSV组较对照组仅IL-1β降低(P<0.05)。对照组仅细胞质表达NF-κB P65,H2O2组细胞胞质及核中均有NF-κB P65表达,且核中表达较多;H2O2+RSV组细胞胞质中表达NF-κB P65较核中多。(3)TGF-β2组较对照组FN、COL1、P-NF-κB P65的蛋白和IL-1β基因水平表达均增高(P<0.05),TGF-β2+RSV组较TGF-β2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 H2O2和TGF-β2能上调HTMCs的FN、COL1、P-NF-κB P65蛋白及IL-1β基因的表达,可能参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程。RSV能抑制H2O2和TGF-β2对HTMCs的影响,对青光眼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634 条记录 9/32 页 « 12...6789101112...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