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芦荟大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

    作者:戴娜;周培;张莹莹;王炳芳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aloe-elodin,AE)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细胞模型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肝细胞株 L-02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普通培养基,实验组按培养基含30%脂肪乳剂终浓度不同再分为0.25,0.5,0.75,1 mL/L 组,培养72 h 后予以油红 O 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肪滴数量,测定培养液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三酰甘油含量。选择合适浓度(0.5 mL/L 组)建立 NASH 模型,再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实验组,实验组加入10-4,10-5,10-6 mmol/L 的 AE,分别于培养24,48,72 h 监测细胞内脂滴数量、三酰甘油含量和细胞培养液中 ALT、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等指标。结果:用含30%脂肪乳剂0.5 mL/L 的培养液培养 L-02细胞株72 h,成功建立 NASH 肝细胞模型。不同浓度 AE 干预 NASH 细胞72 h 后,培养液中 ALT、AST、丙二醛、内毒素、TNF-α等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SOD 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0.05)。结论:AE 可改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炎症反应及细胞损伤。

  • 靶向MAdCAM-1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外寻靶实验研究

    作者:陈文颖;郑凯;黄敏

    目的:制备适用于炎症性肠病超声诊断并靶向MAdCAM-1的长循环脂膜超声造影剂,并鉴定其物理性状及体外寻靶能力.方法:采用超声破碎法制备长循环脂膜超声微泡,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法桥接超声微泡与抗MAdCAM-1单克隆抗体(MECA-367).对制备出的靶向微泡造影剂进行物理性状检测;通过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该靶向造影剂对TNF-α诱导的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的结合能力.同法制备携同型对照抗体IgG2a微泡作对照.结果:制备的靶向超声微泡形态好且粒径较均匀,平均粒径(464.5±85.7)nm,Zeta电位(-19.3±2.5)mV.SVEC4-10细胞MAdCAM-1的表达与TNF-α刺激时间成正相关.并且,当TNF-α浓度达到20 ng/ml时,MAdCAM-1的表达达到峰值.体外寻靶试验表明,该靶向造影剂较多并牢固地黏附到表达MAdCAM-1的细胞周围;携IgG2a的同型对照组未见明显结合.结论:成功制备出桥连MECA-367的靶向长循环脂膜超声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对高表达MAdCAM-1的炎性细胞模型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TNF-α诱导SVEC4-10细胞建立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的方法简便易行.

  • P-糖蛋白诱导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悦;陈根富;熊涛;彭英;阮婷婷;王广基;孙建国

    P-糖蛋白(P-gp)是ATP结合盒转运体家族中重要的外排转运体.诱导作用可上调细胞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并增强其功能,从而减少外源性有害异物造成的伤害,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课题组的研究,综述了近年来P-gp的诱导模型、实验方法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重点总结了多种P-gp的体外细胞诱导模型和体内动物诱导模型,检测P-gp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和外排转运功能的实验方法,以及P-gp与代谢酶、其他转运体的共同调节作用.同时介绍了以P-gp诱导进行临床解毒治疗的策略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P-gp诱导药效基团模型.本综述为临床前药物设计、新合成化合物诱导活性的筛选和潜在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提供一定的指导.

  •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在帕金森病研究中的进展

    作者:任佩佩;樊晋宇(综述);丰慧根;林俊堂(审校)

    近年来,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 iPSCs)技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利用iPSCs技术及定向诱导分化技术从体细胞获得的神经祖/干细胞或者多巴胺能神经元,在PD的细胞治疗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结果;通过iPSCs技术分别从携带LRRK2、PAKK2、PINK和SNCA突变的PD患者体细胞建立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模型,并在线粒体功能和形态、氧化应激性、SNCA累积深入研究了PD的发生机制。文中从iPSCs用于PD移植治疗和建立PD疾病细胞模型等方面,对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胎盘滋养层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作者:张王月;魏俊妮

    滋养层细胞是胎盘结构中体现其屏障作用重要的细胞,与多种妊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另外,大多数病毒可导致胎盘感染并波及胎儿,因此滋养层细胞与宫内传播也有关.为了阐明多种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毒宫内传播的机制,目前众多研究者通过在体外建立滋养层细胞模型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此文对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细胞复制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作者:高蕾;牛俊奇

    HBV感染具有高度的种属和组织特异性,对HBV的深入研究主要依赖于体外培养系统.目前在建立细胞复制模型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进展,这些模型成为探讨HBV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及筛选抗HBV药物的主要工具.

  • 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作者:胡华军;陈勇;洪艳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引起戊型肝炎(HE)的病原体.HE呈全球性分布,主要侵犯青壮年,其中孕妇死亡率高达20%.近些年来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印度在内的一些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HE人群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控制该病刻不容缓.文中针对HEV的研究现状,从HEV的生物学特征、基因分型、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平;江家骥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体外培养细胞模型是研究HBV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体外抗HBV药物筛选及致癌机制的重要工具.目前已根据不同的需要建立起多种HBV细胞模型.

  • HBV细胞模型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于德敏;张欣欣;陆志檬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宿主范围狭窄而缺少动物模型,因此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已成为HBV研究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构建细胞模型的目的基因、转染方法和靶细胞方面有了许多进展.感染模型的建立不但为HBV感染肝细胞的早期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而且在耐药株的研究和新药的筛选、疗效评价和毒性研究中应用渐多.本文就HBV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其在抗病毒药物研究中的应用作了综述.

  • 从细胞、组织到整体肿瘤血管新生模型研究概况

    作者:王爱云;陆茵

    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新生,国内外目前用于抗肿瘤研究的血管新生模型,细胞模型包括大分子基质细胞培养模型、cytodex3血管新生模型;组织模型则为各种动物的主动脉或静脉血管新生模型;整体模型包括家兔角膜血管新生模型、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模型、聚合物植入模型、斑马鱼或水蛭血管新生模型.全文介绍各种模型的应用,并对其优劣进行评述,指出从细胞、组织、整体水平综合考察药物对血管新生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药物对血管新生的作用.

  • Cac0-2细胞系及其在药物吸收、代谢中的应用

    作者:胡晓渝;姚彤炜;曾苏

    由于小肠的生理结构适用于药物吸收,所以口服给药是广泛、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因此研究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与代谢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用于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主要有:在体肠回流法,肠襻法,分离肠粘膜法、外翻囊法等[1].由于这些方法存在采用动脉组织及其它一些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尝试使用人肠细胞培养系统来研究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和代谢,以快速筛选口服药物.Caco-2细胞模型被认为是目前好的体外吸收模型,可用于快速评估新药的细胞渗透性、阐明药物转运的途径、评价提高膜通透性的方法、确定被动扩散的药物合适的理化性质和评估新药的潜在毒性作用等,成为药物吸收研究的必备手段.本文就Caco-2细胞及其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 淡水鱼类细胞的培养及其应用

    作者:徐颖;戴建荣

    一、淡水鱼类细胞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有48%是鱼类,鱼类细胞作为组织细胞模型,应用于多门生物医学学科,是巨大的资源宝库.1962年Wolf等[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鱼类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RTG-2)以来,鱼类细胞的培养手段及研究进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经建立的鱼类细胞株已经有283株[2],其中淡水鱼类占主要部分.我国的鱼类细胞培养自1981年张念慈等[3]报道了建立草鱼吻端组织二倍体细胞系zc7901及zc7901s1以来,至今共建立鱼类细胞系约70种,来源于40多种鱼类[4].

  •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细胞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玉冰;郑立运

    治疗乙型肝炎的核苷(酸)类似物容易导致HBV的变异,从而产生耐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种族特异性而缺少理想的动物模型,因此细胞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已成为HBV感染防治研究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介绍了HBV DNA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和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 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及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梁雪松;周永兴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人类首次应用分子克隆手段在未获得病毒颗粒和未测到病毒抗原的情况下发现的病毒,并进一步应用克隆和重组表达手段对HCV的基因结构、功能进行了探索且获得了较全面的认识,但有关该病毒的复制、病理作用、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的研究方面进步甚微,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理想的HCV细胞模型和廉价易得的动物模型造成的.

  • 大鼠肝实质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研究及其功能鉴定

    作者:周星辉;王丙力;谭焕然

    目的:为肝细胞功能及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种客观的、简便的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并鉴定肝细胞的功能.方法:在传统的两步灌流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离培养肝实质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原代肝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SRB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对原代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的肝细胞成活率可达90%以上,纯度可达95%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原代肝细胞大多处于G0/G1期,且基本无凋亡;SRB法和白蛋白分泌量检测结果显示,低糖DMEM组原代肝细胞生长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短期内(1~5 d)与高糖DMEM组没有明显差异;RPMI1640组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则明显低于前两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是一种实用的体外研究肝细胞良好的细胞学模型.

  • 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模型的研究

    作者:张雅丽;肖梅芳;谭焕然

    目的:建立一种客观的用于糖尿病和降血糖药物研究的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模型.方法:大鼠胰腺经胶原酶消化后,利用细胞贴壁时间、紧密程度及存活时间的差异,获得较为纯净的胰岛细胞.通过胰岛素含量测定,葡萄糖刺激实验及移植实验评价该细胞的功能.结果:分离得到的胰岛细胞成活率可达95%以上;双硫腙染色表明大部分细胞团为含有β细胞的胰岛细胞团;经RPMI 1640培养的细胞,其上清及细胞内的胰岛素含量均高于DMEM组,且对葡萄糖刺激的敏感性优于DMEM组;培养的胰岛细胞移植入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体内,可使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降至正常.结论:利用该方法得到的胰岛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有望成为一种实用的降糖药研究的细胞模型.

  • 药物吸收体外研究方法的概述

    作者:周昕

    本文对各种药物吸收的体外试验方法进行了概述,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便于研究人员对药物吸收研究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运用时根据药物的特性、实际要求及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

  • 抗肾纤维化药物高内涵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孙雪娇;刘祎;李城;王曦廷;吴清华;张宇欣;栗世铀;李亚东;李彧

    目的 建立可用于高内涵分析的肾纤维化体外的细胞模型,为抗肾纤维化中药化合物的筛选和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本研究通过TGF-β1诱导正常大鼠肾成纤维细胞NRK49F,以肌成纤维细胞标志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作为检测指标,通过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对α-SMA荧光表达强度进行检测分析,并对细胞种板密度、诱导时间、诱导培养基中血清浓度等各种条件进行优化,建立稳定的肾纤维化体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TGF-β1受体阻滞剂SB525334和姜黄素、大黄素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探讨吡非尼酮是否具有抗肾纤维化功效.结果 实验通过对细胞密度、诱导时间、培养基中血清浓度进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高内涵分析的NRK49F肾纤维化体外模型的建立条件.SB525334、姜黄素、大黄素和吡非尼酮均能减少TGF-β1诱导的α-SMA过表达,抑制NRK49F的活化.结论 实验建立了可用于高内涵筛选技术的肾纤维化体外模型,并能相对稳定地筛选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的药物.吡非尼酮在本模型中抑制了成纤维化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提示其可能具有抗肾纤维化作用,为抗肾纤维化药物初筛对象的选择提供了思路.

  • 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及盐酸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作者:龚菂;李芬;邹欣;王定坤;陆付耳;王开富

    目的:建立HepG2(人肝胚胎瘤细胞)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细胞模型,并在该模型上研究小檗碱改善IR 的效应。方法用25 mmol · L-1高糖,并分别用10-9、10-8、10-7、10-6、10-5、10-4 mol·L-1胰岛素处理,诱导HepG2细胞产生IR;对2-NBDG(荧光素标记葡萄糖)与HepG2细胞孵育浓度设定为:50、100、200、400、600、800μmol ·L-1、孵育时间设定为:20、40、60、80、100 min,拟筛选佳胰岛素处理浓度、2-NBDG与HepG2佳孵育浓度和佳孵育时间,通过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作为判定模型成功的标志;用二甲双胍、盐酸小檗碱干预模型细胞,研究盐酸小檗碱在细胞水平上改善IR的效应。结果6种浓度的胰岛素均可不同程度诱导HepG2产生IR,虽然10-5、10-4 mol·L-1剂量明显,但细胞死亡较多,以10-6 mol·L-1剂量制模有效且细胞成活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2-NBDG 与HepG2细胞孵育浓度大于100μmol·L-1时,细胞荧光强度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孵育时间超过20 min荧光强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超过100 min,细胞内荧光有明显淬灭衰减现象;盐酸小檗碱、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消耗及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HepG2制作IR细胞模型时,选择10-6 mol·L-1剂量的胰岛素;2-NBDG孵育浓度选择为200μmol·L-1、2-NBDG孵育时间选择为80min较为适宜,盐酸小檗碱及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IR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PTPMeg2抑制NIH3 T3/STAT3 CA细胞模型STAT3转录活性的研究

    作者:苏富琴;王玉春;齐占鹏;孙超;侯金才

    目的:探讨磷酸酶 PTPMeg2对 NIH3T3/STAT3CA细胞模型的增殖及 STAT3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STAT3异常突变的细胞模型 NIH3T3/STAT3CA,MTT法和裸鼠异体移植瘤实验分别用于观察 PTPMeg2对 NIH3T3/STAT3CA细胞体外和体内增殖的影响,免疫共沉淀实验用于PTPMeg2与STAT3CA相互作用的研究,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用于转录活性的研究。结果 PTPMeg2对NIH3T3/STAT3CA细胞在体外和体内都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TPMeg2对 NIH3T3/STAT3CA细胞的转录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而PTPMeg2的突变体( PTPMeg2C515S)和 ShPTPMeg2则无效。结论 PT-PMeg2对NIH3T3/STAT3C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3的转录活性有关。

338 条记录 9/17 页 « 12...6789101112...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