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芥子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药物研究
芥子气(mustard gas)是一种糜烂性毒剂,由于其难防难治,至今仍为外国军队化学仪器库的制式装备.近年来,国内外对芥子气全身吸收中毒的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发现了疗效较好的防治药物.我们就几类典型的中毒机制学说及其代表药物综述如下.
-
中国疟疾、肺结核、艾滋病治疗药物WHO资格预审现状
世界3大流行病疟疾、肺结核、艾滋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越来越严重的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而被疾病夺去生命[1-12].随着流行病的快速蔓延,其防治药物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巨大的利润空间,聚焦了全球众多制药企业的目光.
-
中药对老年性痴呆免疫系统改变的干预作用
探寻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生的确切病理机制及有效防治药物,成为整个医药学界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关于免疫系统改变与老年人身体健康直接相关的证据越来越充分,其作用机理和中草药在调节免疫及细胞因子方面显现出来的独特优势,已为世人所瞩目。以下结合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试分析探讨中药在这方面对AD的可能干预作用。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简称VVS)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晕厥的70%[1].虽然其预后较好,但常呈反复发作,对身心危害性较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既往多采用西药治疗,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已得到较肯定的疗效[2].但由于VVS患者多有基础心率较慢,致使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受到限制.为此,2001年1月-2002年6月我们选择复方丹参滴丸作为防治药物,并与美托洛尔进行对比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论治策略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原名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系由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以慢性多见,起病常较隐袭,患者中女性的比例约为男性的2倍,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相当部分患者治疗困难,甚至可因并发颅内出血等而危及生命[1].由于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至今尚无理想的防治药物[2].笔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就有关ITP的论治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了五种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和活性维生素D.按循证医学的要求阐述了其药理作用、安全性、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他唑巴坦与舒巴坦的区别
当前,抗感染药物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无效;部分非致病菌成为条件致病菌;病毒与深部真菌感染尚缺乏良好的防治药物;近年来又发现了30余种新的病原体;若干已控制的传染性疾病又有再流行的趋势.
-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进展
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的完成,人类基因的注释与功能确认已成为生命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功能执行体,人类基因组中绝大部分基因及功能有待于蛋白质水平上的揭示与阐述.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研究全部基因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表达谱和功能谱,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蛋白质组还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药物的直接靶体库.因此,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点之一.
-
心血管疾病治疗新药物和趋势
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研发出血压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后,近几年来并无新的心血管防治药物问世.大多是同类药物的改良,如兼有增加NO水平的β受体阻滞剂(萘比洛尔),调脂作用更强的他汀,如瑞舒伐他汀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慢性疾病和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球致死原因的第4位.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0年, COPD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五大负担的疾病.因此许多学者纷纷通过COPD动物模型的构建和研究,以期进一步阐明COPD发病的遗传背景、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并由此进行防治药物的探索与筛选.本文就大气污染、吸烟、感染、过敏和其他理化因素等诱导的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的几点意见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重大疾病,因而糖尿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已广受关注,其中包括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的研究.
-
骨质疏松大鼠模型药效研究中阳性对照药物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骨转换平衡失调导致的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补充、替代和调节骨转换平衡等措施的药物干预是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重要途径.模型动物体内有效性评价是药物临床前药效研究的主要手段,其中模型和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等对评估待测药物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国骨质疏松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和本研究室实验数据,概述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在大鼠骨质疏松模型药效研究中"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和应用.
-
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与循证医学
迈入21世纪,我国人口已经近13亿,60岁以上的人群达10%,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老龄社会,骨质疏松症病人势必迅猛增加.以对健康威胁大、资金耗费多的髋部骨折为例,1990年全球约170万病人.预计至2050年将超过600万,其中7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50%在亚洲国家.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地处亚洲,人口基数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快,这两个世界第一,决定了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后果--骨折,在我国已构成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
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标志酶染色
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是从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骨吸收机理与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基础[1].由于破骨细胞数量少,很难分离到纯的破骨细胞,体外培养所获破骨细胞常与其他细胞混合存在,因此从这些混杂细胞内辨别出破骨细胞尤为重要.鉴别破骨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方便而具特异性的指标为标志酶TRAP与TrATPase染色,作者应用细胞化学方法成功地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的标志酶进行了染色,报道如下.
-
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体外细胞药效评价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老年时生活质量下降和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对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研究是近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十分重视的课题.随着细胞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的研究在细胞与分子水平阐明了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的基础上,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功能失偶联有关,因而在细胞水平上观察药物对骨细胞功能的调整作用是评价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药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就成骨细胞药效和破骨细胞药效评价方法作一抛砖引玉的介绍,以供骨质疏松症防治药物研究的参考.
-
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
根据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情况,笔者将现有的辐射损伤防治药物分为已使用的和极具潜力的辐射防护药物,简述如下.
-
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与相关防治药物
放射性皮炎是一种在肿瘤放疗和核事故中经常发生的伴有红斑、脱皮、水肿、溃疡等不同程度皮肤损伤的皮肤炎症.本文介绍了放射性皮炎的病因、影响因素、诊断和疗效标准,本文对防治放射性皮炎的常见药物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现阶段药物防治放射性皮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
-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介导的气道慢性反应性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数始发于4~5岁以前,过敏体质者多发.笔者现将近年来临床常用的小儿支气管哮喘防治药物综述如下,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1 发病机理目前公认的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为:①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和IgE合成调控紊乱,致使多种炎症介质生成增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亢进等生物效应作用,引起支气管哮喘;②气道组织的炎症变化;③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即气道对各种特异或非特异刺激的反应性异常增高.
-
术后粘连防治药物的药效学动物模型制作与评价
根据腹部术后粘连防治药物的研究进展,将在药效学试验中粘连模型制作方法分为腹膜损伤、异物引入、局部缺血、多因素与子宫角粘连/盆腔粘连共5类;粘连程度的评价归纳为目视判断评分、粘连面积、粘连牵拉强度、病理切片、组织羟脯氨酸、细胞因子等9类指标.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讨论如何建立标准的粘连模型与客观的评价方法.
-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其研究方法(续一)
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监测研究因许多药源性灾难应运而生.在"反应停"事件的推动下,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责成WHO卫生总干事研究防治药物灾难性事件的有效措施,并"确保将药物新的严重不良反应迅速通报到各国卫生行政机构",遂在美国成立药物不良反应合作监测的国际组织,试行一段时间后,于1971年在瑞士日内瓦建立全球ADR数据库,1978年搬迁到瑞典的乌普萨拉(Uppsala)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