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他汀强化降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

    作者:张世阳;王卫东;谈敏

    近年来随着循征医学飞速发展,新型降脂药物研发成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模式应运而生,并已在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或消退粥样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治疗,减少冠脉血运重建以及脑卒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汀强化降脂治疗不仅有利于实现血脂达标,更能够提供临床额外获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预后,临床实践中应积极开展.

  •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张丽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以及其他动脉,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以及其他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近的研究表明,AS是一种炎症反应性疾病.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起始、发展、破裂脱落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循环中的炎症标志物作为心血管事件危险预测的指标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作用,在致AS中又有独特的一面.

  •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董晓明;高丽华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80例门诊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90例)与辛伐他汀组(9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钙离子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降压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加服辛伐他汀胶囊20mg/ d。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辛伐他汀组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 <0.05)结论:加用辛伐他汀可以更好的控制血压,并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公安干警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现况调查及风险预测

    作者:吴梓瑛

    目的:了解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状况,筛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对象,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对35~59岁的444名公安干警进行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同时采用我国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对444名公安干警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评估.结果: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已被认为是导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414名男性研究对象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为1.10%,四分位间距为1.30%;30名女性研究对象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为0.30%,四分位间距为0.60%.男性ICVD事件10年危险度平均水平均高于同年龄组的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35~59岁的公安干警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广东省同年龄段人群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但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35~59岁男性公安干警10年心血管危险度评估状况较好.

  • 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术后hsCRP的变化和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干预作用

    作者:林蓓佑;吴鹏;林智海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0mg瑞舒伐他汀组(76例)和40mg阿托伐他组(76例)。在常规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的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组、40mg阿托伐他组维持治疗一个月,并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周及术后1月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水平,观察1个月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入院时(PCI术前)2组间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术前比较,血清 hsCRP水平均有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周和术后1月时,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20mg瑞舒伐他汀组hsCRP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稍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两组均可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术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且20mg瑞舒伐他汀比40mg阿托伐他汀抗炎效果更明显。两者都能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卡维地洛对伴与不伴高血压CHF患者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晓育;洪艳;郑河源;简亚平

    卡维地洛是新一代β受体阻滞剂,伴有α受体阻滞作用, 是一种强自由基清除剂[1], 不仅能平稳降压,而且能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功能,明显提高左室EF值,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本文对76例伴与不伴高血压的CHF患者加服卡维地洛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 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长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雪梅;张武宁;余本凯;高晓东;胡著涛;张学功

    目的:对麝香保心丸治疗老年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依从性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就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0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两组采用常规冠心病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调脂、抗缺血等治疗,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每天3次)至少24个月,所有患者随访终止时间为2012年2月,记录用药情况和临床事件等.在随访期中,因两组治疗后心绞痛仍无法控制或有缺血加重的客观证据,可以接受介入治疗(PCI)或旁路移植术(CABG).比较2组全因死亡率、非致死性心梗及卒中、因病情严重需接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需要住院治疗等事件比例;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同时观察治疗组用药的耐受性及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2.3士2.4个月,研究发现,麝香保心丸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91%),慢性冠心病缺血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82%),优于常规用药对照组,p<0.05.麝香保心丸治疗组患者随访期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明显位于对照组(7%:13%,X2=12.1,p<0.01),治疗组复发性心肌梗死、接受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对照组(17%:31%,X2=16.1,p<0.05).但两组死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1.5%:2.5%,X2=4.1,p>005).入组的40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接研究方案全部完成了用药及随访的所有试验要求,无患者因不耐受麝香保心丸口服用药脱落,两组患者中死亡病例及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除个别有轻度口麻及腹部不适外,无其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随访期间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麝香保心丸(24个月)可明显减少心绞痛事件及其他临床事件的发生,安全可靠,依从性好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用药之一.

  • 康复治疗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湘华;李国琪;詹春霞;毛晓群;苏玉英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组,30例),对照组接受规范PCI术后药物治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后记录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 min步行试验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支架内再狭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试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PCI术后康复治疗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的分析

    作者:刘芳

    高血压病(EH)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左室肥厚(LVH)是其常见并发症,LVH是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若血压控制不良可并发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1].QT离散度(0Td)可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均一性,QTd升高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为探讨QTd与原发性EH并LVH的关系,本文就129例高血压病者其QTd和左室重量指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健康人群对比,报告如下:

  •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危害与治疗

    作者:陈冬华

    血压晨峰指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更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危害有脑卒中、心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和早期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治疗的常用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如替米沙坦).

  • 血管病变治疗与血管健康维护

    作者:孟新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血管病变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以往认为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而实际上,目前我国大城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0-55%岁壮年人群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30余岁即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也偶有发生。更为令人担忧的是,20世纪末期及以后出生的人群,幼年起便接受高脂饮食、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适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推测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还会进一步提前。而30-55岁年龄段正是事业的黄金时期,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和致残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个人、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也对我国过民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巨大隐患,为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受疾病打击后的小姑娘存者,相当一部分可能残留运动耐量降低和偏瘫等器官功能障碍,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虽然能够长期存活,却无法继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即使是没有明显躯体后遗症者,对如何预防疾病再次发作往往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在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症状较轻,对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终很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另一部分人则对疾病抱有过度恐惧的心理,从此长期卧床休息、远离正常生活,无法完整地回归社会。

  • 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影响

    作者:张卫国;荆素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心房纤颤并血脂正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该院2012年9月-2015年收治的12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并血脂正常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与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对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白细胞介索-18(IL-18),C-myc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18,C-myc和Bc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炎性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myc表达均较治疗前下降,而Bcl-2表达水平上升,但观察组C-myc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而Bcl-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脂水平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确切.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增殖,并发挥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

  • 超敏C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

    作者:刘立春;耿晓妍;张新杰

    目的:探讨超敏 C 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46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正常人12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检测。观察其检查结果,探讨超敏 C 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是判断心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因子,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可准确检查患者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并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药物保守治疗与早期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作者:蒋正华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和早期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57例)和药物治疗组(30例).并进行危险分级.随访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的发生率.结果 :近期随访3个月,介入纽与药物治疗组低、中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7%和8.33%,差异无显著性:而两组高危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6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10个月随访,两组低:、中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53%和10.0%(P>0.05);高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46%和83.3%(P<0.05).结论 :对于低、中危患者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而对高危患者,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提示对高危患者一应及早介入治疗.

  • CCU无缝隙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瞿菲菲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及预后效果.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数字表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无缝隙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知程度以及治疗满意程度5个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90d,观察组患者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以及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痛患者实施无缝隙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提高患者身体素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促进患者日后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 高血压预后的综合评估

    作者:常秀群;卫好国

    高血压(EH)是人类死亡原因的"头号杀手(The Number One Killer)".若不对EH进行任何干预,令其自然发展,那么平均13.9年,即可并发心血管事件(CVE)、脑血管意外(CVA)、慢性肾衰(CRF)、视网膜病变和(或)周围血管病变等而致残和(或)死亡并使EH患者平均寿命缩短20年.现根据WHO/ISH高血压指南及循证医学并依血压(BP)水平、EH的危险因素(RF)、靶器官受损(TOD)、并发症、基础疾病、个人生活状况及医疗条件对EH预后进行综合评估.

  • 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宋薇

    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校医院住院的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体育锻炼)与对照组34例(不进行体育锻炼),连续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研究分析体育锻炼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率变异性产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年内心绞痛、STEMI、NSTEMI、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以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治疗期间如果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各种心血管病症.

  • 冠心病患者与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关系

    作者:杨雪兰;李伟东

    冠心病(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迅速上升趋势,机体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以及发展中起关键作用.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反映各种急慢性炎症的蛋白,CRP是冠心病的一种预测因子,冠心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资料充分显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高C-反应蛋白、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强有力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CRP、TC、TG、HDL-C、LDL-C与冠心病的关系.

  • β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病人血脂水平的影响

    作者:任景艳;邵勇;胡伟;任景华;杜洪涛;任景莹

    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细胞肥大,胶原纤维成分增多,间质纤维化,渐渐地组织结构重构、包括心肌内冠脉重构、心肌重构、左心室肥厚(LVH).LVH是原发性高血压(EH)的1个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与死亡的重要因素[1].降低血压同时减少其他危险因素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β受体阻滞剂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预防心肌梗死复发,除了致窦缓、传导阻滞等副作用外,其可能存在的1个重要副作用,即是这些药物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本文研究了β受体阻滞剂应用前后血清脂蛋白变化,现报告如下.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作者:张玉芝;刘敏

    近年来提出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e,UA)、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其发生机制是富含脂质的斑块破裂引起,一旦斑块破裂,患者即有胸痛,胸痛是仅仅停留于UA或进展至NSTEMI或STEMI(本文称心血管事件)难以预料[1].

2014 条记录 100/101 页 « 12...9394959697989910010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