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为什么丙肝患者易患糖尿病?
肝脏在血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导致慢性肝实质损害的慢性肝病均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导致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丙肝患者易合并糖尿病近年来,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丙型肝炎及其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较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合并2型糖尿病.美国的一项涉及9000多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无丙型肝炎者增加3.77倍.而巴基斯坦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在那些2型糖尿病患者中,抗-HCV(丙肝抗体)阳性率为13.7%,而对照人群为4.9%.
-
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
1 术前配合1.1 查术前乙肝五项、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肝功能、空腹血糖及出凝血时间结合化验结果,术中、术后给予针对性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
tecan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故障一例
瑞士Tecan 公司生产的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freedom evolyzer 150/8)是目前全世界新一代高自动化酶免诊断分析仪,具有加样速度快,从标本录入到结果检测填报传输全程高自动化的出色特点.本室主要用于血传四项(乙肝五项、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乙肝五项等等各种酶联免疫法的实验检测.虽然正常保养,但是由于标本数量巨大项目繁多,仪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故障.这里报道一例故障及分析解决方法,指导仪器使用,以确保日常测定的顺利进行和设备的长期有效运行.
-
治疗肺结核合并Gilbert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0岁.2009年4月8日因“肺结核化疗1个月,恶心、厌食、乏力1周余”住院.患者1个月前因咳嗽、略痰15d,就诊于孝感市中心医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下叶背段及中叶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血常规:WBC 4.2×109/L,RBC 3.84×1012/L,血红蛋白(Hb) 127 g/L,血小板(platelet,PLT)110×109/L,淋巴细胞比率0.292,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比率之和0.080,中性粒细胞比率0.628.肝功能:丙氨酸转移酶( alanine transaminase,ALT) 23 U/L,总胆红素(serum total bilirubin,STB) 44.7μmol/L,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5.7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 39.0 μmol/L.肾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e抗原和e抗体、核心抗体均阴性,丙肝抗体IgM和IgG、甲肝抗体IgM、戊肝抗体IgM均阴性,肝胆脾及双肾B超均无异常.诊断为黄疸并肺结核可能.
-
1750例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分析
近年来,随着<献血法>颁布实施,无偿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已逐渐取代了传统职业献血员献血模式.笔者对本地区1750例无偿献血者血清学:谷丙转氨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RPR)5项进行了检测,探讨了血清学5项结果各自阳性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对脐血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的检测比较
目的:分析和比较临床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化学发光法检测脐血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以及丙肝抗体的结果。方法: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集脐血1147份,对其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以及化学发光法对其中的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47份脐血中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 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61%(7/1147)、0.87%(10/1147)、1.13%(13/1147),而化学发光法检测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78%(9/1147)、0.96%(11/1147)、1.39%(16/1147),并且将购买的抗体标准品进行梯度稀释。检测结果表明,3种抗体稀释到10 pg/mL,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抗体均为阳性,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仅梅毒抗体为阳性,而HIV-1/HIV-2抗体、丙肝抗体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上采用化学发光发对脐血中HIV-1/HIV-2抗体、梅毒抗体和丙肝抗体检测的灵敏性高于ELISA方法,因此在临床检测过程中建议采用化学发光发进行检测。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法 化学发光法 HIV-1/HIV-2抗体 梅毒抗体 丙肝抗体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化学发光微粒子检查丙肝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化学发光微粒子检查丙肝结果的差异。方法:收集丙肝抗体检测的患者资料500例,所有患者标本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和化学发光微粒子检查。结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共检出阳性6例,低于化学发光微粒子检查法的12例(P<0.05)。结论:化学发光微粒子检查丙肝速度快,阳性检出率高。
-
1026例输血前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输血前患者传染病感染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海南分院2013年1月至12月共1026例输血前患者,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sAg阳性者102例,阳性率为9.94%;抗HCV阳性者18例;阳性率为1.75%;抗HIV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0.19%;梅毒抗体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2.24%.感染指标阳性率在临床科室分布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输血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有一定的感染率,尤其是乙肝感染率很高.因此,输血前进行传染病检测很有必要,可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以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
乌鲁木齐地区HIV感染人群中CMV-IgM和抗HCV调查
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新生儿及幼小婴儿的疾病中作为病原并不少见,在成人中则很少发病,临床无任何症状,多为潜伏感染,而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中HCMV是威胁生命的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为探讨新疆HIV与CMV之间及抗HCV(丙肝抗体)的感染情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将近几年收集到的抗HIV阳性血清进行CMV-IgM,抗HCV检测其结果如下.
-
免疫-PCR检测丙肝抗体新方法
免疫-PCR不是用酶标记抗体,而是用DNA标记抗体,利用电泳区带反映试验结果,从理论上可检测到数个抗原分子.应用免疫-PCR检测丙肝抗体,同时与常规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此方法比常规ELISA法高3个数量级,增加了丙肝抗体的检出率.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临汾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本地区普通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实验室检测情况.方法 收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来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申请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标本共21 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抗-HCV的筛查,对ELISA筛查阳性的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检测.结果 21 120例标本中抗-HCV筛查阳性率为0.69%(146/21 120);在146例抗-HCV标本中其中47例检测出HCV RNA,检出率为32.2% (47/146);检测出HCV RNA标本的抗-HCV的浓度试剂测量值/阳性判定值之比值(S/CO值)介于8.32~ 25.80(> 8.0).结论 在山西临汾地区就诊的普通人群中抗-HCV阳性分布比例以及HCV RNA检出率均较低,可检出HCV RNA的患者抗-HCV浓度相对较高.
-
彩超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至肝、脾、肺1例
患者,男,18岁.因厌食、纳差、呕吐、乏力、咳嗽、消瘦5kg,1个月而来科就诊.询问病史,既往身体健康,近来感胃胀,无发热.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慢性病容.心脏、肺部检查无异常.腹部触诊肝肋下可及1.5cm,脾肋下1cm,腹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红细胞5.0×1212/L,白细胞:5.0×109/L,总胆红素21.4umol/L,球蛋白37.7g/L,白蛋白54.1g/L,ALT 177U/L,AST 128U/L;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b(+).丙肝抗体HCV(-),戊肝抗体HEVIgM(-).门诊诊断:肝炎?(甲型?庚型?).
-
HCV-RNA检测在提高 HCV感染患者检出率的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组合检测丙肝抗体和丙肝核心抗原并联合丙肝RNA在丙肝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13117例患者进行HCV抗体和HCV抗原组合检测,对两种方法中的阳性标本进行HCV-RNA确证检测。结果:13117例患者中,丙肝抗体阳性188例,丙肝核心抗原阳性52例,其中丙肝抗体和核心抗原均阳性者48例,单独核心抗原阳性4例,总阳性数192例。丙肝抗体阳性188例中HCV抗体阳性标本中有121例HCV-RNA阳性,检出率为64.4%;有48例HCV-cAg阳性,检出率为25.5%(48/188)。丙肝抗体和核心抗原均阳性者HCV-RNA阳性45例,检出率为93.75%;单独核心抗原阳性4例中有3例HCV-RNA阳性,检出率75%。结论:抗-HCV和HCV-cAg组合作为HCV感染初筛实验联合HCV-RNA确证检测,对HCV感染患者阳性检出率更高,假阳性率更低,可作为临床对HCV感染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检验程序。
-
术前传染三项检测结果4332例分析
为了避免发生医源性感染、防止医疗纠纷,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我院要求对所有做手术或侵入性诊疗的患者,必须在手术前或侵入性诊疗前检测传染三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和艾滋病抗体(抗-HIV).现将近年来检测的术前传染三项结果报道如下:
-
小儿巨大肝肿瘤切除术后胆道损伤二例
例1男,4.5岁.5个月前发现腹部肿块,在外院行全身化疗4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次,体重下降3 kg.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1.4 μmol/L,总蛋白82.7 g/L,白蛋白41.2 g/L,ALT18.5 U/L,AST 84.1 U/L,ALK 152μmol/L,AFP>1000 ng/L,乙肝表面抗原、抗体、e抗原、抗体及核心抗体、丙肝抗体均为阴性.CT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肝右三叶.查体:腹部隆起,右侧肋缘下可触及10 cm×8 cm质硬肿块,活动度差,表面尚光滑,边界不清,有轻度压痛.
-
继发于巨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的假性高血钾症一例
患者男,45岁.2011年7月入院.患者自述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腹胀痛,不伴发热.10天前出现黑便,并伴腹痛部位向左背部放射.入院后查体:左上腹隆起,脾脏肿大Ⅰ线12 cm、Ⅱ线20 cm、Ⅲ线+5 cm,质地中等.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342×109/L;肝肾功、大小便常规、血糖、电解质均未发现异常;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均未见明显异常;日本血吸虫IgG抗体(-);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均为(-).超声检查提示巨大脾脏,脾破裂?胃镜提示胃体、胃底静脉曲张,慢性浅表性胃炎;CT检查显示脾增大.诊断巨脾,区域性门脉高压,慢性浅表性胃炎.
-
506例术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对我院1999年6~12月份506例手术患者的血液传染指标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如下.1 结果506例手术患者中输血人数310例占60.12%,见表1.2 讨论检测标本中阳性数51例,占总检测数的10.07%.乙肝表面抗原占7.31%,仍为本地区主要感染源.HIV初筛阳性一例,是否确证未知,病例记载有输血史.丙肝抗体性12例,占2.37%.高于相关报道.
-
输血前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输血前患者血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方法:取医院输血治疗患者3542例,治疗前对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LIA)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中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指标,分析其检测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结果:3542例输血患者中704例血HBsAg阳性,52例抗HCV阳性、3例抗HIV阳性,200例梅毒抗体阳性;男性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染率,高于女性(P<0.05).3542例输血患者中不同年龄段均存在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对于血HBsAg、抗HCV多发生在21 ~40岁年龄段;抗HIV多发生在41~60岁年龄段;梅毒抗体发生在41~ >60岁年龄段.959例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感染病例分布科室较多,排在前三位分别为消化内科、普外科及肿瘤科,分别占33.98%、20.96%及17.00%.结论:输血前加强患者血HBsAg、抗HCV、抗HIV和梅毒抗体指标检测,能降低血液传染性疾病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肝脏紫癜症一例
患者 女,21岁,因脐周持续性疼痛伴腹泻6 d于2005年7月13日入院.排黄色水样便,4~5次/d.体检:右上腹可触及约20 cm×15 cm×15 cm包块,质硬、触痛、表面光滑、不活动.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糖抗原CA199、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均正常.
-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致牙痛1例
病例:患者,男,35岁,因"右侧鼻塞"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结果示:术前四项(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阴性;血常规、血凝四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时间)正常;肝功能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左侧束支传导阻滞.于2007年12月21日在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医嘱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台湾泛生制药厂,批号:0710023)2.0g静脉滴注.当输注液体约200mL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