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SLIPA喉罩用于静脉全身麻醉面颈部扩张皮肤修复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廖万东;石双平;徐祝红

    目的:探讨SLIPA喉罩用于静脉全身麻醉面颈部扩张皮肤修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行面颈部扩张皮肤修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气管插管组(T组)和SLIPA喉罩组(S组).麻醉诱导后T组行气管插管术,S组置入SLIPA喉罩.记录两组T0~T5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T6~T8的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心率、MAP、BIS在T2显著升高后渐渐恢复至T0水平;S组T2~T4的MAP均低于T组(P<0.05),而两组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值及PET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各种合并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结论:SLIPA喉罩用于静脉全身麻醉面颈部扩张皮肤修复术,安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

  • 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治疗食管狭窄31例

    作者:薛元领;朱志华;梁熙虹;黄伟强

    晚期食管癌及手术后的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是引起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直接危及生命.治疗除手术外,传统方法是经口插入橡胶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扩张器进行治疗.

  • 内镜引导下自制气囊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附15例报告)

    作者:陈琳;梁列新;张树兰;黄守珍;梁志坤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常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对其治疗方法虽多,但内科服药治疗效果甚微,外科手术损伤大,易复发且并发症多.使用介入扩张治疗是目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进口扩张器价格昂贵,病人负担非常重,故我们用自制的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亦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内镜直视超滑导丝引导下记忆合金食管支架放置的术中配合与护理

    作者:孔庆玲;王金英;黄金菊

    晚期食道癌患者由于失去了手术时机,吞咽困难,摄入不足或不能进食,往往导致进行性营养不良和严重衰竭.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使之维持正常的生理通道,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命,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24例食管恶性狭窄患者,其中合并食管气管漏3例,采取内镜直视超滑导丝引导,锥形硅胶扩张器扩张,记忆合金支架放置序贯疗法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球囊扩张术治疗食管-胃吻合狭窄

    作者:张超杰;马连顺

    食管-胃手术后吻合口狭窄是临床常遇到的问题.手术治疗后吻合口狭窄,除了采用再次手术外,传统方法是经口插入橡胶或金属材料制成的扩张器进行治疗.该法具有易复发和穿孔的危险.本组对10例食管-胃吻合术后狭窄病人,采用电视导引下球囊扩张治疗.现作介绍如下.

  • 邻近皮肤扩张修复面部瘢痕术

    作者:李守聚

    目的探讨面部瘢痕手术修复的佳方法.方法设计面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下植入扩张器,皮肤扩张后再切除瘢痕组织,用扩张皮瓣修复.结果面部瘢痕被扩张后的皮瓣修复,供瓣区刀口直接缝合.结论以扩张的皮瓣修复面部瘢痕具有供受区邻近,皮瓣转移方便,血运可靠,颜色质地同面部正常皮肤且平整,以及刀口均无张力缝合,瘢痕细小等特点.

  • 新型扩张皮肤面积测量法——薄膜涂色法的实验评价

    作者:谭子明;沈为民;彭旦生

    目的:探讨一种精密、准确、简便、高效且适用于临床的扩张皮肤面积测量新技术方案.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分别获得薄膜涂色法、传统方法及金标准方法3组数据.其中薄膜涂色法依据技术流程通过三维模转换为二维数字图像,结合IPP 6.0医学图像分析软件测得面积资料.各组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做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分别比较新方法、传统方法与金标准方法的统计学差异.以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 度量技术方案的精密度;以各组测量均数与金标准测量均数之间的差异度量技术方案的准确度.结果:t检验t1,3=0.107,P>0.91,薄膜涂色法与金标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19.150,P<0.01,传统方法与金标准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V1=1.97%,CV2=2.52%,CV3=0.04%,各组精密度均符合CV<5%的标准; x1=71.217 cm2, x2=79.779 cm2, x3=71.183 cm2,薄膜涂色法测量均数与金标准测量均数相差0.05%,准确度符合标准;传统方法测量均数与金标准测量均数相差12.08%,准确度不符合标准.结论:薄膜涂色法是一种精密、准确、简便、高效的扩张皮肤测量方法,适于在临床及科研领域中推广.

  • 内镜下食道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扩张治疗

    作者:竹建强;邵亚梅;宋梅;尤建华

    我院从1995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国产硅胶扩张器在内镜下对152例食道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进行了363次扩张,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24例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分析

    作者:於国军;王光军;张大维;孙勇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选择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24例,均采用扩张器行常规胸三角皮瓣扩张,8~10周后切除面颈部瘢痕后转移胸三角皮瓣,3~4周后断蒂,完成剩余创面修复。结果全部患者无渗出等情况,出现扩张器外露、局部血肿和局部感染分别为1、3、4例,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手术效果,术后效果良好;共行胸三角皮瓣27个,血供不良、皮瓣低温度和坏死分别为4、2、1个,经相应处理后皮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全部皮瓣存活良好,未出现睑外翻或颏颈粘连等情况,其色泽及质地等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外形美观满意度高。结论应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硬膜后间隙置入导管打结2例的处理体会

    作者:王福生

    硬膜后间隙置入导管发生圈套打结时有报道,我院近年发生2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36岁,体重70 kg,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经L1-2进针,穿刺顺利,导管置入硬膜后间隙10 cm,退出4cm时导管被卡住,但能注入药液,麻醉效果完善.术毕导管拔出困难,并有导管被拉长后回缩现象,再次注药发现导管不通,故送病人回病房.3天后再拔管仍困难,经改变体位,局麻,椎旁阻滞等方法仍未拔出,经CT检查证实导管在硬膜外腔内.术后第四天我们采用了BD公司生产的深静脉穿刺用的扩张器(塑料制品)将导管经扩大器尖端穿出,沿着导管扩大至打结处,隧道扩大后,导管被轻松拔出,检查发现导管6cm处为死结.

  •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切除术后乳房重建疗效观察

    作者:陈洁;吕青;王晓东;李宏江;陈玉娟;羊晓勤;曾荷琳

    目的 探讨对于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采用保留乳房皮肤乳腺切除术(skin-sparing mastectomy,SSM)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NSM)联合乳房重建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5年10月-2011年7月,收治89例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年龄19~55岁,平均42.4岁.病程1~24个月,平均5.7个月.病理诊断:浸润性癌55例,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15例,浸润性导管癌+DCIS 8例,DCIS伴浸润10例,隐匿性乳腺癌1例.根据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肿瘤分期标准:0期15例,Ⅰ期51例,Ⅱ期22例,分期不明1例.根据肿块大小、位置及乳头是否浸润等,33例行SSM,56例行NSM;其中9例前哨淋巴结阳性及1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行一期腋窝淋巴结清扫联合扩张器植入,二期行乳房重建;其余患者均一期乳房重建.术后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进行放、化疗. 结果 术后共5例发生并发症,均为NSM联合假体植入患者,其中创腔出血1例,感染2例,局部皮肤坏死2例;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NSM患者保留乳头均无坏死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8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乳房重建术后10个月评定重建乳房美容效果,获优40例,良33例,中14例,差2例,优良率为82%.患者对乳房外观满意;随访期内均无复发和转移. 结论 对于不具备保乳条件的乳腺癌患者,采用SSM或NSM联合乳房重建治疗,能使在不增加乳腺癌复发和转移风险的同时,获较满意的乳房外形.

  •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压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昆明;黎洪棉;罗志军;李青峰

    目的 探讨体外无外力下不同容量扩张器常规注水扩张时囊内压变化规律,以及临床常规扩张中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压力变化规律,为临床安全应用扩张器提供参考.方法 室温下分别对容量为50、80、100、150、200、250、300、40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行体外扩张,高至400%扩张器容量,测量每次注水前、后囊内压.以12例行瘢痕整复手术患者作为临床观测对象,分别于面颊部、躯干部、额颞部、四肢、头部共埋置17个长方形扩张器,并行常规扩张,测量每次注水前、后囊内压,并计算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压力.取各部位50%、100%、150%、200%容量百分比下的压力值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容量扩张器体外注水总量达到约100%扩张器容量时开始出现压力,100%~250%时压力增长较快,达250%后注水前、后压力基本成一平台.临床测量示16个扩张器在200%扩张器容量之内达注水前高压力值,15个达注水后高压力值.注水前,面颊部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压力低,显著低于额颞部及头部(P<0.05);躯干部压力低于头部(P<0.05);其余各部位间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后,面颊部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压力仍低,躯干部、四肢、额颞部及头部压力呈逐渐上升趋势;除面颊部与躯干部比较以及额颞部与四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部位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扩张前中期扩张器对皮肤软组织压力较扩张后期大;其中头部较高,面颊部较低,躯干部、额颞部、四肢介于两者之间.

  • 口腔黏膜在扩张器包膜内预制尿道的远期观察

    作者:李鹏程;蔡明;李州利;詹胜利;金海龙;王爽;王强;许亮;石炳毅

    目的 探讨微粒黏膜复合明胶海绵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预制尿道的黏膜上皮组织学和角蛋白表达远期变化.方法 8周龄贵州小型香猪5只,雌性2只,雄性3只,体重20~25 kg.每只猪背部两侧皮下埋植8个15mL扩张器,随机分为两组(n=20).扩张器植入2周后,实验组将均匀涂抹自体口腔微粒黏膜、大小为3 cm × 2 cm的明胶海绵置于扩张器与包膜之间,黏膜面与包膜接触,微粒黏膜扩增面积比例为8:1;对照组置入空白明胶海绵.于术后立即扩张器注水,使扩张器内压强为40 mm Hg(1 mm Hg-O.133 kPa),分次注水至15 mL后停止.移植术后1、2周及1、2、4个月每组取4个样本,观察预制尿道的大体情况、组织学及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变化.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周实验组明胶海绵均未明显降解,黏膜散在存活;2周时明胶海绵部分降解,黏膜大部分成活;1个月时创面完全上皮化,2、4个月大体情况与1个月时一致.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未见黏膜上皮生长.两组间各时间点黏膜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1周实验组可见黏膜上皮细胞成活及炎性细胞浸润;2周时黏膜上皮细胞呈极性排列,黏膜下新生血管丰富;1个月时创面完全上皮化:2个月时黏膜上皮细胞退化;4个月时黏膜上皮细胞排列失去极性.对照组各时间点未见黏膜上皮细胞.术后1、2周及1、2个月,实验组广谱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呈阳性,4个月时染色呈阴性;对照组各时间点染色均呈阴性.结论 微粒黏膜复合明胶海绵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后,1个月内黏膜上皮生长良好,2个月时上皮细胞发生退化;移植环境对黏膜生长有重要影响.

  • 扩张器包膜内预制尿道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鹏程;李州利;蔡明;詹胜利;石炳毅;金海龙;王爽;王强;许亮

    目的 探讨明胶海绵-微粒黏膜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预制尿道的可行性. 方法 8周龄贵州小型香猪8只,雌雄不限,体重20~25 kg,每只猪背部皮下埋置6个15 mL扩张器,2周后取猪自体口腔黏膜,制备为直径<1 mm的微粒黏膜.将涂抹不同扩增面积比例(4:1、8:1、16:1)自体微粒黏膜的3 cm×2 cm大小明胶海绵置于扩张器包膜上,使黏膜面与包膜接触,作为A、B、C组(n=2);植入单纯明胶海绵作为空白对照组(D组,n=2).术后立即注水使扩张器内压强为40 mln Hg(1 mm Hg=0.133 kPa).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1、2、3周后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切口均愈合良好.大体观察:术后1周A、B、C组明胶均未明显降解,黏膜散在存活,未完全融合成片,3组黏膜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优于C组,A组优于B组;2周A、B、C组明胶海绵部分吸收,黏膜大部分成活,A、B组黏膜愈合率优于C组(P<0.05);3周A、B、C组明胶海绵仍未完全吸收,创面基本黏膜化,3组间黏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各时间点均未见新生黏膜.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B、C组各时间点均可见黏膜上皮成活及炎性细胞浸润,均可见抗广谱角蛋白阳性细胞,3周时各组黏膜上皮呈极性排列,黏膜下新生血管丰富;D组均未见黏膜细胞及阳性染色细胞.术后1周A、B、C组间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大于C组,A组大于B组;2、3周A、B组阳性染色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C组(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粒黏膜-明胶海绵复合移植于扩张器包膜上可形成黏膜衬里,2周可完全上皮化,有利于维持预制尿道的正常功能.

  • 上臂内侧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

    作者:杨喆;李养群;周传德;唐勇;李强;陈文;王永前;李峰永;吕淑贞

    目的 总结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治疗面颈部瘢痕挛缩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5月-2007年2月,收治20例面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7~42岁.病程9个月~20年.瘢痕范围8 cm×6 cm~22 cm×18 cm.一期手术于上臂内侧深筋膜浅层植入扩张器.二期手术切除松解面颈部瘢痕,采用9 cm×7 cm~24 cm×18 cm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瓦合3.5 cm×2.5cm~8.0 crn×6.0 cm瘢痕组织瓣带蒂移位修复瘢痕切除后创面.三期手术将扩张皮瓣断蒂,切除剩余瘢痕. 结果 患者术后供受区均Ⅰ期愈合,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区瘢痕不明显,无继发畸形.16例获随访3~24个月,皮瓣质地、色泽与面颈部接近.面部器官移位复位满意,颏颈角形态流畅,颈部功能完全重建,无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 将扩张器植于上臂内侧皮肤深筋膜浅层形成上臂内侧扩张皮瓣,用于修复面颈部瘢痕挛缩,修复疗效满意,但治疗所需时间较长,且需强迫体位固定.

  • 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毛波;邹同荣;陈国双;吕英

    目的 探讨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2000年5月~2005年10月,收治烧伤瘢痕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8~32岁.瘢痕位于头面部5例,颈部5例,胸部3例,上肢3例,下肢4例;范围7 cm×5 cm~21 cm×10 cm.一期手术植入容量200~400 ml的扩张器1~4枚;二期手术切取扩张皮瓣6 cm×5 cm~10 cm×8 cm或全厚皮片13 cm×10 cm进行修复.供区直接缝合. 结果 4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扩张器注水4周后局部皮肤坏死,及时行扩张器取出,瘢痕切除,扩张皮瓣修复;2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全厚皮片均成活.皮瓣伤口及供区均Ⅰ期愈合.12例获随访6个月~3年,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外观改善满意. 结论 烧伤后大面积瘢痕应用扩张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 预扩张皮瓣修复颈部挛缩瘢痕

    作者:王快胜;陈彦;王书成;柴益民;王和驹;张燕翔

    颈部瘢痕挛缩有多种修复方法,均能达到松解瘢痕修复创面的目的,但可能存在皮瓣臃肿、猫耳、皮片挛缩及术后远期效果欠佳等不足。我科自1997年1月~1999年8月,利用皮瓣扩张后修复颈部挛缩瘢痕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1~45岁。烧伤10例,烫伤2例。病程6个月~5年。挛缩程度按传统分类方法: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4例,Ⅳ度2例。其中1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唇外翻、颈部后仰及旋转受限,6例颈部处于强迫低头姿势,下牙龈外露,不能闭口,流涎,进食困难。1.2 手术方法  根据颈前瘢痕挛缩情况及两侧残留正常皮肤,选择2枚大小适当的椭圆形或圆柱形扩张器,大小为70~200 ml,分别行瘢痕两侧切口,深达颈阔肌,并于颈阔肌与浅筋膜之间钝性分离,分离时内侧不超过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不损伤颈外静脉及颈部动脉,分离形成大小合适腔隙,充分止血后,置入扩张器及注射壶,逐层缝合切口,7天后拆线,开始向囊内注水,每周一次,每次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0%,隔开两侧扩张器注水时间,注水扩张直至面积为瘢痕面积的两倍,时间一般为1~2个月。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行瘢痕切除松解,两侧推进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大长宽比例不超过3∶1。1.3 结果  预扩张皮瓣修复颈部10例,皮瓣加植皮2例。术后1例单侧扩张器外露,1例推进皮瓣远端撕裂,小创面缺损,经换药、植皮痊愈,12例均获6~12个月随访,按李养群等[1]方法评价,优8例,良3例,进步1例。

  • 扩张后的隐动脉皮瓣修复膝关节电烧伤一

    作者:李永忠

    患者男,36岁.因高压电烧伤1小时入院.检查:右手及前臂、右大腿及左下肢烧伤面积20%,Ⅲ度10%;左膝外侧及近、远端皮肤约6%呈皮革样变,以膝关节为中心缺损10 cm×8 cm,部分皮肤、胫骨上端及腓骨小头碳化,关节腔、外侧半月板外露.入院后立即行右上肢切开减张等综合治疗.第5天行左膝关节清创,咬除坏死骨组织,创周植皮.第21天左膝关节外露12 cm×18 cm,于同侧预制隐动脉皮瓣15 cm×24 cm,并置入扩张器200 ml 1枚,300 ml 2枚,经扩张4周,皮瓣达18 cm×29 cm.行左膝清创,扩张后的隐动脉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术毕放置橡皮引流管1根,2天后拔除,11天拆线,皮瓣成活,膝关节功能部分保留.

  • 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嘉锋;孙家明;张一鸣;李小丹

    目的 探讨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术治疗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先天性单侧小耳畸形患者73例.32例采用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扩张方法(新方法组).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6~45岁.小耳畸形Ⅰ度6例,Ⅱ度20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9 cm×5 cm~11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余41例采用常规扩张法进行外耳再造(传统组).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龄6~42岁.小耳畸形Ⅰ度8例,Ⅱ度27例,Ⅲ度6例.切取皮瓣范围8 cm×5 cm~10 cm×6 cm,筋膜瓣范围7 cm×5 cm~9 cm×6 cm.对两组术中切取皮肤、术后供区瘢痕面积进行测定,比较患者及家属满意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患者均在二期术后6~12个月行三期再造耳修整时随访.新方法组:术后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脚及耳轮清晰,耳轮缘无毛发生长.传统组:1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导致支架外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余患者皮瓣及移植皮片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再造耳耳轮清晰,耳甲及耳舟可见,35例再造耳廓耳轮上部边缘有部分毛发.新方法组切取皮肤、瘢痕面积及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8.3±1.5 cm2、8.1±0.8 cm2及86%,与传统组(34.2±2.6 cm2、14.4±1.2 cm2及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方法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与传统组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光子脱毛联合较大体积扩张器法行外耳再造在未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实现较大体积的皮肤扩张,二期再造时切取的皮肤面积小,术后瘢痕轻,再造耳无毛发,外观佳.

  • 1例耳后填置扩张器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余永芳

    1临床资料某女,16岁,于10年前因车祸致右耳萎缩,要求入院整形.入院检查发现:右耳较健侧短小,听力正常.局麻下右耳后行皮下锐形剥离,50ml肾形扩张器置入,注射壶置于耳后枕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后定期作门诊扩张器注水.

381 条记录 14/20 页 « 12...11121314151617...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