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内科治疗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5%,并可进一步分为腺癌 、鳞状细胞癌等.随着肺癌精准治疗时代的到来,NSCLC又被分为驱动基因阳性和驱动基因阴性2种类型.目前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仍是治疗的基准;抗血管药物也逐渐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除标准的1代EGFR-TKI、ALK-TKI等药物外,目前已经发展出第2、3代药物用于一线或耐药后的治疗.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成为NSCLC治疗的新方向.文中总结了近年来晚期NSCLC化疗 、抗血管治疗、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领域的新进展.
-
肝癌的综合治疗及肿瘤抗血管联合疗法
肝癌死亡率极高,发病隐匿,且85%合并肝硬化不能耐受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门静脉血供的残存,单纯TACE难以使肿瘤细胞完全坏死,术后癌细胞残留是复发的根源.放疗亦作为治疗肝癌的常规手段,但其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因而促使大肝癌放疗抗拒和放疗后复发、转移.而抗血管治疗能够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内皮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及促进瘤细胞凋亡和减少肿瘤内的乏氧细胞数,从而抵抗放射抗拒.综上,与单一的手术、化疗、放疗及抗血管治疗相比,肝癌的综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治疗策略的制定需要掌握不同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
关键词: 肝癌 抗血管治疗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化疗 放疗 -
VEGF在肝癌中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体内一种强效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能直接或间接参与血管生成,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VEGF已成为肿瘤抗血管治疗的热点,故本文对VEGF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并提出VEGF在肝癌中生成增多的机制及其意义;减少VEGF在肝癌中的产生及抑制VEGF在肝癌中表达效应为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
Angiopoietin-2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血管发生广泛存在于各种病理和生理过程中.涉及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再狭窄、心衰和心梗的基因治疗等.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此过程的机制有助于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临床药物的开发.各类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是维持正常血管发生的重要前提.Angiopoietin-2是新近发现的作用于正常血管的唯一起拮抗作用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与肿瘤血管发生的相关性及潜在应用价值,在心血管领域研究甚少.但根据已有实验证据,本因子可能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Ang-2在肿瘤发生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基础,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广大同仁深入探讨Ang-2在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作用与机制.
关键词: Angiopoietin-2 血管发生 协同作用 抗血管治疗 -
结直肠癌治疗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进展——挑战与进步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疗效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从初评价化疗药物疗效的WHO和RECIST标准,到抗血管治疗的CHOI标准和CT形态学等,以及新的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每一种评价标准都是在新疗法对现有标准的挑战中被提出并完善.在此,我们按照抗肿瘤治疗类别,对相应的疗效评价标准加以综述.
-
抗血管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发病率和危险度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新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不断出现,但因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多样性,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使NSCLC的化学治疗走到了"瓶颈区".1971年,Folkmant [1]首度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形成.
-
抑制血管生成治疗骨肉瘤的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血运丰富,发展迅速,可早期通过血行转移,尤其是肺转移,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骨肉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抑制骨肉瘤的血管生成从而阻断骨肉瘤的营养供给和转移途径可望成为治疗骨肉瘤的新策略[1],而且骨肉瘤作为血管极其丰富的恶性实体肿瘤,是研究肿瘤抗血管治疗的理想模型.
-
肿瘤微环境:抗血管治疗的重要靶点
自从20世纪70年代Folkmall提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学说[1]以来,抗肿瘤血管治疗这一治疗模式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
三阴性乳腺癌靶向VEGF的治疗策略
临床前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高表达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患者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提示VEGF在乳腺癌尤其是TNBC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尽管VEGF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在TNBC一线及新辅助治疗中并不能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优势,但在二线及维持治疗中可使患者受益,提示特定亚群TNBC的治疗可选择性应用靶向VEGF药物。所以,探究新的生物学预测指标,将有助于VEGF靶向药物应用于特殊的TNBC亚群,以获得优的临床疗效。
-
纹理分析法对胶质瘤早期抗血管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纹理分析法分析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PWI)图像对评价抗血管生成治疗脑胶质时早期血管变化情况的有效性.方法 腹腔应用抗血管药物CA4DP治疗大鼠C6胶质瘤动物模型,对治疗前后的肿瘤及非肿瘤组织行PWI成像,应用MaZda(R)系统分析处理获得的影像纹理特征,籍此评价抗血管药物治疗对胶质瘤血液灌注和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抗血管药物CA4DP对胶质瘤的血液灌注有明显抑制作用,纹理分析法可以通过显示治疗前后PWI影像纹理特征的差异而发现这一抑制作用,对治疗效果做出更准确更早期的预测与判断. 结论 采用纹理分析法对胶质瘤的PWI图像进行分析,较肉眼观察能更精确更早期发现治疗前后肿瘤血液灌注水平的变化.
-
血管抑素防治眼内新生血管形成
眼内新生血管形成是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共有的病理性改变。近年发现的血管抑素,具有特异性抑制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据报道其在肿瘤的抗血管治疗中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外学者关于血管抑素在眼内新生血管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恶性肿瘤
近年来开展的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而达到阻止肿瘤迅速生长和转移的治疗方法,即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esis therapy)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热点之一.本期刊登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腺病毒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肝癌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动脉化疗栓塞对其影响的初步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与碘油混合栓塞治疗大鼠肝癌的实验研究>3篇论著,拓展了抗血管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恶性肿瘤的思路,对推动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
OVERTURE:Omapatrilat和依那普利同样有效
1.双重作用假说--OVERTURE的设计思想血管肽酶通过拮抗血管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抑制临近的神经内肽酶(neural endopeptidase,NEP)的双重作用.
-
CT灌注成像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CT灌注成像是利用增强CT动态扫描和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反映组织血流灌注状况及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变化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与其他影像学方法相比较,C T灌注参数可反映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的改变,分析肿瘤生物活性,为肿瘤诊断、鉴别、疗效评价提供特殊影像学依据。现就CT灌注成像有关技术及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前景做一综述。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抗肿瘤血管药物早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正逐渐被应用于抗肿瘤血管药物的早期临床试验。该文将对传统临床试验药效评价体系应用于抗肿瘤血管分子靶向药物研发中所存在的问题、DCE-MRI的相应技术原理、DCE-MRI临床应用现状与其在临床试验中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做一综述,并列举一些近年来应用DCE-MRI技术进行抗肿瘤血管分子靶向药物临床试验的典型案例。
-
胶质瘤及肿瘤微血管DCE-MRI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肿瘤微血管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诊疗决策及预后判断密切相关。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常规增强MRI的对比强化程度不能真实反映肿瘤微血管的功能变化,临床准确诊断胶质瘤有一定困难。动态对比增强MRI是一种功能MR成像技术,不仅可以提供形态学信息,还可通过测量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肿瘤微血管的通透性进行无创、动态、定量地评价,现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综述动态对比增强MRI与胶质瘤肿瘤生物标志物表达的相关性、肿瘤分级、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
关键词: 胶质瘤 肿瘤微血管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分级 抗血管治疗 -
肾上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克隆纯化及鉴定
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作用强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剂,它具有特异性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Microvasculst Endothelial Cells)的增殖和血管形成的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1],在肿瘤的抗血管治疗中颇受关注.
-
肿瘤新生血管与MRI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均有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早在1907年,Goldmann[1]注意到生长肿瘤表现出广泛的血管形成,在肿瘤增生区域为明显,对浸润性肿瘤则表现在四周.经过约一个世纪的研究人们逐渐揭示出肿瘤血管的特征性标志:(1)空间不均质性和结构杂乱;(2)动静脉分流;(3)急性塌陷血管和暂时性塌陷血管;(4)肿瘤血管壁不完整,缺乏肌层及基底膜,内皮细胞间间隙较大;(5)血管跟不上肿瘤细胞的快速增长导致乏氧和坏死区域出现.近年来人们又发现:(1)组织切片中的高血管密度可能会预示肿瘤或转移灶的分布;(2)抗血管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不产生耐药性.这进一步把对肿瘤血管的研究推向高潮.
-
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移植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 ES)基因对裸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体外扩增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UMR106,Zeocin抗性筛选得到ES-UMR106细胞.MTT法观察ES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的ES分泌情况.MTT法观察ES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ES-UMR106和UMR106细胞制作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两组动物移植瘤生长情况、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转移的情况.结果:ES基因转染不影响UMR106细胞的增殖能力;ES-UMR106细胞可表达有生物活性的ES,转染后48 h ES在培养液中超过350 ng/ml.ES-UMR106细胞分泌的ES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UMR106细胞相比,ES-UMR106细胞在裸鼠接种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包膜完整,病理组织学显示瘤体内血管稀少,肿瘤细胞广泛坏死;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肺组织出现转移灶(2/8),ES-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无肺转移灶.结论: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骨肉瘤UMR106细胞后可抑制该骨肉瘤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
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其可提供营养、排除代谢产物,抗血管治疗已应用于治疗直肠癌、肺癌、乳腺癌、胶质瘤和肾细胞癌[1].目前,部分临床试验结果提示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前列腺癌有一定的疗效.因此,研究肿瘤血管新生途径的机制,明确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