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益气养阴太子参
相传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赶赴南京,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入夜,李时珍忽然听到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 "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说: "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店小二说: "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七口之家糊口."
-
李时珍:气质鲜明的千古名医
李时珍(1518-1593)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所著《本草纲目》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极为珍贵的科学遗产.李时珍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科学成就,与其独特的个人特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王世贞的《本草纲目题序》、李时珍的次子李建元的《进本草纲目疏》,以及张鼎思的《重刊本草纲目叙》、顾景星的《白茅堂集》和《康熙蕲州志》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时珍的个人气质对其成功编著本草纲目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偶然发现的青霉素
在漫长的医药发展史中,卓越的医药学家们发现了多种抗菌素,为人类战胜疾病立下了不朽功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抗菌素不断地更新换代,然而青霉素(英文译音"盘尼西林"),从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到现在,历经70余年,至今仍被医生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
-
茶与健康
中国是茶的故乡,几千年来中国人种茶、制茶,饮茶积淀出了我国特有的、丰富的茶文化.茶的平凡、朴实,茶的滋养、纯净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的思想中,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对茶的功效作了精辟的论述,并指出“茶为万病之药”.其后,很多医学大家认识到茶不仅能治病,还有着许多保健的功能,比如茶有提神、除烦、清心、明目、消食、利水、生津、祛痰、解表、去署等.茶的功效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融,早已超出了治病、保健的范畴,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
老人饮食,素荤搭配要合理
历代医药学家大多主张老年人应以素食为主,要求吃得清淡些.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倡常吃粳米、小麦这类清淡之物.金元名医李东垣也强调多吃谷蔬菜果这些自然之味.古代医家把油腻食品称为"肥甘厚味",认为过食这类食品,既难消化,又容易生热、生湿,往往引起一些疾病,对于老年人,尤其如此.古代养生家嵇康在《养生论》中比较了南北居民所食肥淡不同,寿命的长短也不同.朱丹溪在《饮食箴》中也谈到,富贵人因纵口味,疾病蜂起,而山野贫贱之人食品淡薄,却能动作不衰.
-
中华灵芝宝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研究
灵芝属真菌类名贵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药。历代医药学家认为它能滋补强身和治疗多种疾病。现代研究肯定了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中华灵芝宝”采用仿野生载培的优良赤芝菌种为原材料,以特殊工艺制成,是目前临床应用广的灵芝……
-
丘处机:早教身命得消忧
舍身西行一言止杀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山东)人,是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活了80岁,一生经历了金朝七帝、南宋五帝,见证了金、南宋、西夏三个并立王朝起落的全过程,还看到了蒙古帝国的崛起.金朝与南宋以淮河为界.从出生地来说,他是金朝人.丘处机19岁出家为道,拜全真道教主王重阳门下,与另外六弟子被称为“全真七子”.王重阳死后,他隐居皤溪(今陕西宝鸡)、陇州(今陕西陇县)等地,潜心修炼,渐有声名,曾一度到中都(今北京)传教.以诗、医、道三术而声名天下的丘处机,是各方拉拢的对象.他先后拒绝了金、南宋皇帝的征召后还乡隐居栖霞山.当时,因战乱疾苦,百姓为寻找心灵寄托纷纷加入全真教,使全真教声名大振.而丘处机鹤发童颜、碧眼方瞳,于是外界纷纷传说他已300岁,精通“长生不老之术”和“治天下之术”.
-
媲美燕窝,比下银耳——桃胶真的是美颜圣品吗
桃胶,桃树分泌的树脂桃胶是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等树皮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又名桃油、桃脂、桃花泪、桃树胶、桃凝.一般是桃树在修剪或虫咬等外力损伤后,在伤口处分泌的半透明胶质,也可以说是桃树自身的保护层.如今,桃胶多被作为美容养颜的补品,在古时多入药.桃胶早记载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记载:桃茂盛时,以刀割树皮,久则胶溢出,采收,以桑灰汤浸过曝干用.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璐的《本经逢原》记载:桃树上胶,通津液,能治血淋,石淋.痘疮黑陷,必胜膏用之.
-
亦药亦食的蒲公英
一、药食两用的蒲公英蒲公英入药的记载,首见于公元659年,由唐代医药学家苏敬等主持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中,称其味苦,性平,无毒,全草入药.五代时中药学家韩保升编著《蜀本草》,谓蒲公英“堪生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其嫩苗可食”.以上说明,蒲公英是一种亦药亦食之品.无怪乎现今的群众将它生吃、做汤、熬粥、炒肉丝、腌渍、泡酒,还有将它制成牙粉、面膜等等记述,得到广泛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3年,将蒲公英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
葛洪的医药学和化学成就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提到葛洪,很多人首先认为他是古代一位炼丹的道士.对于炼丹,不少人可能会产生质疑的心态.的确,在封建社会里,贵族官僚为了永远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妄想长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炼制出“仙丹”来,满足他们的奢欲,于是形成了一种炼丹术.作为现代人,我觉得没必要考虑这位葛老先生出于什么目的而醉心于炼丹,倒是他穷其一生的医药学研究和对炼丹过程中物质反应的记载及应用对后世在医学和化学领域的积极影响,值得我们借鉴.
-
“山中宰相”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我国南朝历史上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的名句。当时,他毅然放弃所有名利,决定在江苏句容茅山隐居,并用此诗来答复梁武帝为何退隐山林的诏问。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博学多才,地位显赫,却将大半生隐迹于山林。他用40余年的时间融儒佛道于一体,创立了茅山宗道教,同时又钻研医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
-
鲍姑与葛洪:夫妻灸法家
鲍姑--女中豪杰爱施灸鲍姑是河南陈留县人,名潜光,官宦兼道士家庭出身,他的父亲叫鲍靓,曾任南海太守.鲍姑的丈夫就是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家葛洪.鲍姑自幼博览群书,受父亲和丈夫的影响,尤其喜爱中医药学,精通针法,是我国第一位女灸治学家.鲍姑和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其足迹遍及广州、惠阳、博罗等地.民间相传鲍姑是早将艾用于灸法的,但是在医学史上对此没有确定.
-
怎样科学使用中成药
中成药是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饮片)为原料,按照国家药品管理部门规定的处方、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品,包括丸、散、膏、丹等各种传统剂型,以及在传统剂型基础上,开发的颗粒剂、口服液、滴丸、微丸、软胶囊等,它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显著、便于携带、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特点,深受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
祛病健身(五)离不开补益类中药--大自然的精华:杜仲、泽泻、狗脊、麦冬
17.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我国特有的树种之一.主要产于四川、贵州、陕西和云南,其中以四川和贵州所产的药材质量佳.杜仲的树皮折断时可以看到有银白色的硬橡胶丝相连,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丝棉树".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对其药名做了"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的解释.
-
潜在的抗衰老、抗癌、减肥新秀--鲜为人知的维生素F
1917年德国化学家从月见草(夜来香)油中,首次分离出一种尚未发现的脂肪酸--十八碳三烯酸,被命名为γ-亚麻酸,又称维下素F.它不能在体内合成,同时又是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的作用机制才逐渐被认识,从而引起了医药学家的关注.
-
祛病健身(二)离不开补益类中药--山楂、木瓜、五味子、女贞子的药性与用途
山楂元代医学家吴瑞在其所著<日用本草>中这样记载了山楂的功效:"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则更进一步明确山楂具有"消肉积"的作用.故临床多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阏血经闭,产后阏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等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因其消食破气,所以清代医家汪昂说:"凡服人参不宜者,服山楂即解."
-
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
附子辛热有毒,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是治疗亡阳证、阳虚诸证、寒凝痛证之要药.特别是因其温补、温散作用卓著,历代医药学家精于配伍变化,以适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并且经过长期的用药经验积累,提炼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屡用不衰.为了更好地把握历代医药学家应用附子的配伍规律,本文拟举其配伍之要,对附子配伍方法进行梳理和辨析,以冀对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
博学多才的中医药学家赵学敏
上天赐予的礼物赵学敏(约1736~1808年),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药学家.赵学敏的出生有点儿宗教色彩.他的父亲很晚才有这宝贝儿子,史书记载属于"晚年得子",究竟晚到什么年龄已经很难考证.但是父亲认为这个儿子的到来是上天给他的礼物,是对他多年奉行"利世济人"的善报.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头说起.
-
细辛的内服用量与毒性
中药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t.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的全草.对其用量与毒性的认识,是历代医药学家争论不已的问题,今笔者不揣浅陋,也就此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
-
《本草蒙筌》医论药话评析
<本草蒙筌>为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所撰.陈氏长于医药,工于诗文,晚年集诸本草之长,并附自己几十年医药经验,编成是书.书中各药条下每每附加按语,阐述其在医理方论和药物应用、采藏炮制、真伪鉴别等方面的见解,多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