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随着白念珠菌临床感染的不断增加,以及以氟康唑为主的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唑类耐药现象亦随之增多,并成为困扰临床念珠菌感染治疗的难题之一.出现耐药可能的原因包括:①编码药物靶酶羊毛甾醇14 α去甲基酶的ERG11基因的过度表达和点突变导致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发生异常;②药物外流泵相关的基因有ATP结合盒转运子基因-CDR1、CDR2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基因的过度表达导致药物在真菌细胞内有效浓度的减少.氟康唑耐药的发生可能同时出现不同的机制.
-
苦参碱对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探讨苦参碱抑菌机理。方法本研究分为苦参碱组、酮康唑组及空白组,分别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8天后三组培养基中合轴马拉色菌的麦角固醇含量,后采用 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苦参碱组、酮康唑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有抑制麦角固醇合成的作用,苦参碱组与酮康唑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5>0.05),说明两组抑制麦角固醇合成的作用相当。体外抑菌试验中两组药物对于合轴马拉色菌临床株和标准株的抑制强弱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药物对于标准菌株的抑菌效果均明显强于临床菌株。结论苦参碱可以抑制合轴马拉色菌麦角固醇合成,作用与酮康唑相当,考虑其抑菌机制可能与破坏麦角固醇合成有关。
-
对"曲霉菌性脑炎并发脑疝一例"一文的异议
近日阅读贵刊2009年第7期李国京等~([1])的"曲霉菌性脑炎并发脑疝一例"一文,读后深有感触.文中作者指出:"术中病理为曲霉菌病,脑组织内可见较多慢性炎性细胞和中性白细胞浸润,以小血管周围为著,并见大量霉菌菌丝".由此可见,作者诊断为曲霉菌性脑炎是正确的,但问题是作者"在神经导航下切除病变组织.术后给予氟康唑抗真菌及头孢匹胺抗炎治疗".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对曲霉菌性脑炎使用氟康唑治疗是不正确的,存在治疗误区.其理由如下: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主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抑制真菌的过氧化酶.氟康唑抗菌谱窄,主要对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敏感,对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等其他真菌无效~([2]).
-
氟康唑抗真菌感染的分析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恶性肿瘤、血液病等患者生存期得到了延长,但伴随着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抗真菌药物也有很大发展.氟康唑是一种近年来用于临床的三唑抗真菌药,能有效地抑制真菌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色素P450的激活和合成酶的功能丧失,是临床抗真菌治疗中经常使用的药物[1].本文就我院2000年1月~2002年4月使用氟康唑胶囊的96例患者跟踪分析如下:
-
美国FDA批准抗菌药物卢立康唑上市
美国 FDA 近期批准 Medicis 公司的卢立康唑(通用名:Luliconazole ,商品名:Luzu )1%外用乳膏上市,用于局部治疗18岁及以上患者因红色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引起的趾间足癣、股癣及体癣。
卢立康唑为唑类抗真菌药,其用于皮肤癣菌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但其通过抑制羊毛甾醇脱甲基酶似可抑制麦角固醇(真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也是羊毛甾醇的对应累积产物)合成,致麦角固醇数量减少。 -
X综合征的临床用药
早期X综合征(Syndrome X)患者是指具有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运动负荷试验显示明确的心肌缺血证据,麦角固醇激发试验除外冠状动脉痉挛的一组患者.
-
对"胸椎曲霉菌病一例报告"一文的质疑
阅读<中华骨科杂志>2005年第25卷第9期徐少杰同志撰写的"胸椎曲霉菌病一例报告"一文[1],作者指出:"病理诊断:T2-4曲霉菌感染.术后给予氟康唑治疗3个月,腰背部疼痛消失,双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肌力4级.半年后门诊复查未复发".笔者对此产生疑问,如果曲霉菌感染诊断正确的话,那么应用氟康唑应该是无效的,不会产生"术后给予氟康唑治疗3个月,腰背部疼痛消失,双下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明显改善,肌力4级.半年后门诊复查未复发"的情况.因为:氟康唑为三唑类抗真菌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细胞主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抑制真菌的过氧化酶.氟康唑抗菌谱窄,主要对白色念珠菌敏感,对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无效[2].
-
香菇入馔祛病延年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香菌、香信、香菰,属提子菌纲伞菌(侧耳)科植物的子实体,学名香皮菌,形状宛如一把精致的撑开的小雨伞。
医学研究证明,香菇含有干扰素诱生剂,具有防治流感的作用,还含一种酸类物质,可抑制血清和肝脏中胆固醇增加。有阻止血管硬化和降低血压的作用。香菇中的麦角固醇,可转化为维生素D,能防治佝偻病和贫血。香菇中含有抗癌物质香菇多糖、β-葡萄糖苷酶,能提高机体抑制癌瘤的能力,间接杀灭癌细胞,阻止癌细胞扩散。中医认为,香菇性味甘平,无毒,具有益气补虚、健脾胃等功效。适于年老体弱、久病体虚、食欲不振、气短乏力、吐泻乏力、小便频数、痘疹不出、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佝偻病、高脂血症、便秘、贫血,肿瘤等病症患者用作辅助食疗。香菇享有食用菌皇后的美称,还有素中之肉、健康食品的美誉。 -
维生素D与人体健康关系
维生素D (vitamin D)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17世纪由Daniel Whistler医生(1645年)和Francis Glisson教授(1650年)首次描述了佝偻病是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特征.在1919-1920年,Edward Mellanby爵士通过在没有阳光或紫外光存在的室内饲养狗,确定了佝偻病是由于膳食中缺少某一种微量成分而引起,还证实鳕鱼肝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佝偻病物质.1930年Gouingen大学的Windaus教授首先在实验室确定了维生素D的化学结构.1932年经过紫外线照射麦角固醇得到维生素D2.1965-1970年间发现了1α,25(OH)2D3化学特性及其核受体VDRnuc.维生素D是钙磷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维持正常的血钙和磷水平,参与许多组织和细胞的分化和增值等诸多生命过程.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的理化性质与结构、体内代谢、生理功能、缺乏与过量、营养状况评价方法、人群参考摄入量方面的研究进展.
-
伊曲康唑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不仅诊断困难,而且病死率极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广谱高效抗真菌药物,极大地提高了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水平.作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甾醇14α-脱甲基酶的活性、阻止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来达到抑制真菌增殖、促进真菌死亡的目的,其主要代谢产物羟基伊曲康唑亦具有与伊曲康唑等效的抗真菌活性.
-
角鲨烯的生物意义及其应用
1 角鲨烯的生物合成在生物体内,由乙酰辅酶A开始,经二羟基-甲基戊酸→角鲨烯→羊毛固醇→麦角固醇→胆固醇.在合成上,角鲨烯闭环生成固醇环,后合成胆固醇,作为细胞膜结构的组分.在表皮内,存在一定量固醇衍生物,即维生素D3前体,经紫外线照射转化为维生素D3.角鲨烯是机体内脂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所有脏器内仅瞬间存在,难以发现,若给以阻止固醇环闭环的阻制剂,则在皮肤表面可大量检出(见表1表2).
-
产麦角固醇酵母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从12株产麦角固醇(1)的酵母菌中,筛选出的一株1产量较高的酵母菌YN2,并对其产1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适培养基配方(%)为:酵母粉1,牛肉膏2.5,葡萄糖8,K2HPO4 0.3,MgSO4 0.15.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起始pH6.5,发酵时间72h.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1含量可达生物量的2.2%,100ml发酵液中1产量达25.3mg.
-
薄层色谱扫描法检测氟康唑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
目的: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检测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真菌与不同浓度氟康唑温育24h后计数、称量、皂化,提取真菌中难皂化脂,薄层层析,扫描测定其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结果:随着氟康唑浓度的增加,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含量逐渐减少,而羊毛固醇含量迅速增加.当抑制85%的麦角固醇生物合成时,真菌生长繁殖的受抑率也在85%左右.结论:薄层色谱扫描法能准确测定真菌中的麦角固醇和羊毛固醇含量,可用于考察抗真菌药物对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影响,为新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
特比萘芬治疗非皮肤癣菌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特比萘芬是一种合成的口服或局部外用的丙烯胺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一种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而导致真菌细胞膜破裂及细胞死亡.该药口服后吸收良好,具较强的嗜脂性,在表皮、真皮和脂肪组织中有较高浓度.
-
麦角固醇突变株啤酒酵母S-97-71的诱变选育及其优化发酵条件的研究
采用He-Ne激光和紫外线对啤酒酵母S12进行了诱变,筛选出一株产麦角固醇较高的突变株S97-71,其产量为2.39%(mg/100g),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9.8%.该菌株产麦角固醇佳条件为:培养基碳源8%蔗糖,氮源0.5%(NH4)2SO4,培养温度30℃,起始pH6,发酵时间96h.
-
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肺毛霉菌感染1例临床护理
毛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肺毛霉菌感染多发于年老、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疾病、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病急骤、进展快、病死率极高,多在3~30 d死亡,病死率高达50%以上[1].目前两性霉素B为治疗毛霉菌的首选药物[2],但其毒性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常用其新型制剂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毛霉菌感染.两性霉素B脂质体是一种双层脂质体内含有两性霉素B的新型制剂,其通过降低两性霉素B与机体细胞膜上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的结合,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2009年3月,我院对1例肺毛霉菌感染患者采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伊曲康唑治疗体股癣的疗效观察
伊曲康唑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真菌,酵母菌等有抑制或杀菌作用.作用机理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结合,使细胞色素p450的激活作用和酶功能丧失,从而抑制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在真菌细胞膜上形成微孔,通透性发生改变,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我们对伊曲康唑治疗体股癣的疗效进行观察,治疗48例体股癣病人,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
茯苓女贞子复合胶囊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茯苓为多孔L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主要成分菌核含β-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固醇、胆碱、组氨酸、卵磷脂及钾盐等,药理研究证实有利尿、镇静、抗菌、抗肿瘤、增强免疫作用[1].
-
念珠菌属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当代视角
白色念珠菌和新出现的非白念珠菌在许多患者人群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目前这些疾病的治疗指南中首选药物包括氟康唑,但是它只对念珠菌属真菌有抑制作用,且对氟康唑的固有和获得耐药性也都有报道.相关耐药机制包括增加药物的外排,改变或增加药物靶点,以及产生固醇、麦角固醇的替代生成途径.尽管在白色念珠菌中观察到的许多耐药机制在非白念珠菌种属中也有发现,但种间也存在重要和未知的差异.此外,新兴念珠菌属(包括具有全球健康威胁性的耳道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为了保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基本效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念珠菌的耐药机制.
-
苦参碱体外抗念珠菌活性及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生物合成的影响
目的 研究苦参碱对4种临床常见念珠菌的体外抗念珠菌活性,探讨其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酵母菌药物敏感性方案(M27-A2),测定苦参碱对4株临床常见念珠菌的MIC值;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苦参碱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采用Elisa方法测定苦参碱对白色念珠菌细胞膜CYP51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苦参碱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MIC为6.25μg/mL,对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的MIC为12.5μg/mL,对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的MIC为12.5μg/mL,对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的MIC为25.0μg/mL;苦参碱1.0-4.0μg/mL能使白色念珠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含量和CYP450酶活性下降,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苦参碱可通过抑制白色念珠菌细胞膜的CYP51酶活性,影响麦角固醇生物合成而发挥其抗真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