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保存效果的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大鼠肝脏保存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进行肝脏移植试验的86只SD大鼠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43例研究组和43例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的SD大鼠采用UW保存液对其肝脏进行保存,研究组中的SD大鼠用观察两组SD大鼠用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其肝脏进行保存.结果 研究组保存液pH值在(7.41±0.56)左右,渗透压为(325.09±11.03)mmol/L,与对照组中保存液pH值(7.38±0.08)和渗透压(320.15±10.95)mmol/L相比无明显区别(t=3.294,7.391,P>0.05);研究组中离体大鼠所分泌的胆汁量在48 h内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1.97±0.12),(2.23±0.13),(2.67±0.21),(2.86±0.09),(3.17±0.09)μL],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中大鼠分泌的胆汁量(1.67±0.03,(2.34±0.21),(2.75±0.11),(3.01±0.04),(3.28±0.56)μL](t=13.294,13.391、15.125、17.935、15.693,P<0.05).结论 就对离体SD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来看,研制的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与UW液保存效果相近,在灌注后肝细胞胆汁分泌方面略优于UW液,冬虫夏草联合丹参器官保存液对SD大鼠肝脏的保存效果较好,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
中药在器官保存液中的应用
随着器官移植工作的逐步开展,器官的保存技术越发受到重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器官移植后的成活率.器官保存中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是导致保存器官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目前已得到公认.但因其机理十分复杂,现在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可的是氧自由基毒性学说和钙离子超负荷学说,二者相互关联,其共同结果是导致细胞膜性结构破坏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ATP生成和储备减少,从而不能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1].
-
猕猴肝移植死亡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中人的肝移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器官保存液及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肝移植的例数逐年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下降,存活率不断提高.猴子的生理结构及解剖特点与人非常相似,猴子的肝移植研究能更好地为人类临床打下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在我实验中心所做的猕猴同种异体肝移植中,14例猕猴,长存活时间38 h,其余存活10~15 h,成活时间短.现将手术过程及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以便能更好地提高手术后猴子的成活率,为人类的临床手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
肝移植用保存液
1963年肝脏移植的先驱Starzl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首例人体肝移植起,经过30+a的努力,肝脏移植作为一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可选择的方法已得到公认.在欧美各国临床原位肝移植发展较快.据统计,全世界正以每年8000例的速度开展该手术,1998年底已达72 311例[1,27,28].目前,肝移植在器官保存方法、抗排斥的应用、手术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拼展
-
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策略
小肠对缺血敏感,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 I/R)严重,影响临床小肠移植的效果。缺血预处理( IPC)、改善小肠移植保存液、抗炎等多种方法对减轻I/R显示出广阔前景,但均处于实验阶段,结合我们的研究,本文概括介绍了抗小肠I/R的方法及策略。
-
移植器官保存液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对比分析
器官保存的主要的目的是使移植器官在延长的缺血时间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生存力和质量.大多数移植器官采用静止的冷藏保存.而随着边缘性器官应用的增加,机器灌注的保存方法也引起了兴趣.心脏死亡后捐献的器官(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以及扩大标准的捐献器官(extended criteria donation,EcD)对缺血损伤更敏感,而机器灌注可能使之更加受益.此外,近有研究将移植器官损伤及质量与移植时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相关联.大量研究表明,边缘性器官(DCD、ECD)能够增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几率.
-
肝移植手术的护理措施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根本的方法。肝移植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3年,美国移植学家Starzl实施了世界首例临床肝移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CsA、FK506等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体外静脉转流技术、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和相关学科的发展,肝移植的疗效稳步提高。目前肝移植病人1年的生存率已达80%~90%,5年生存率达70%~80%。
1临床资料:回顾我院从2011年6~12月期间收治的7例该病患者,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在44~68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1.4岁。 -
不同浓度硫化氢托马斯液心脏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含有各种浓度硫化氢(H2S)的HST(H2S St.Thomas Ⅱ solutions)液对大鼠离体心脏的保存作用.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分别用托马斯(St.Thomas Ⅱ solutions,STH)液(Ⅰ组)、含4×10-2mmol/L NaHS的HST液(Ⅱ组)、含4×10-1mmol/L NaHS的HST液(Ⅲ组)和含4mmol/L NaHS的HST液(Ⅳ组)对心脏进行保存.采用Langendorff心脏灌注和工作模型装置进行心脏功能测定,比较6 h后心功能恢复率以及能量变化、心肌含水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心脏保存6 h后,Ⅳ组左心室功能损伤严重,Ⅱ、Ⅲ组左心室功能损伤较轻,其中Ⅲ组轻.Ⅲ组冠状动脉流量(CF)恢复率较Ⅰ、Ⅳ组好;Ⅰ组心肌中ATP、乳酸(LD)、糖原含量及心肌含水量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组心脏复跳时间较Ⅰ组为长;心肌超微结构Ⅲ组损伤轻;Ⅲ组心肌保存良好.结论 HST保存液对大鼠心脏的保存在6 h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效果优于STH液;含4×10-1mmol/L NaHS的HST液保存效果较好,而高浓度H2S对心肌有损害作用.
-
133例心脏移植供心保护回顾分析
目的:总结133例心脏移植的供心获取及其保护经验并做回顾分析。方法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外科2008年9月至2014年5月共完成133例原位心脏移植,其中非停搏供心103例,停搏供心30例。非停搏供心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改良St. Thomas液,供心快速停搏,取下供心后再灌注8℃康斯特保护液( HTK液)并置于HTK液中低温浸泡保存。停搏供心经主动脉根部灌注8℃HTK液,取下供心后再灌注HTK液并置于HTK液中保存。在供心修剪时均经主动脉根部再次灌注HTK液。结果非停搏供心组,92例供心自动复跳,11例电除颤复跳;热缺血时间(3.25±2.25)min,冷缺血时间(253.22±136.73) min,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率9.5%,术后三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65.52±6.72)%,术后一年生存率92.55%。停搏供心组,23例供心自动复跳,7例电除颤复跳。热缺血时间(5.78±2.82)min,冷缺血时间(179.12±52.43)min,术后IABP使用率10.1%,术后三周LVEF值(65.78±7.22)%,术后一年生存率91.07%。结论本中心对两类供心采用不同获取及保护方法均确切有效,扩大了边缘供心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手术疗效。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有效的手段.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目前,器官保护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对提升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预后发挥了关键作用,但相关技术选择及应用缺乏统一共识.因此,亟待建立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促进我国器官移植工作更规范、有效、安全地开展.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及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国内外移植器官保护的基础与临床实践,根据牛津循证医学证据分级和GRADE推荐意见系统,重点针对肝脏、肾脏、胰腺、小肠、心脏、肺脏,从器官获取、质量评估、保存液选择及器官保存修复、转运手段等方面,同时对新兴的机械灌注保存、修复技术进行了讨论,制定了《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选择科学、规范的供器官保护策略提供方案.
-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细菌流行病学变化与感染遗传易感性研究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外科技术的成熟,新一代免疫抑制剂和器官保存液的应用,免疫排异对受体生存的威胁越来越小.相反,由于受者术前状况差、移植手术复杂、有创检查治疗多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肝移植患者术后极易发生感染,感染已成为受体死亡的第一原因[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及社会自然环境的一些原因,细菌的流行病学较十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机会菌和耐药菌明显增多,并出现了一些少见细菌感染和机会感染的流行,给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而另一方面随着对感染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类基因组学的巨大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感染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到多基因改变、调控的复杂过程,基于移植供、受体基因差异、改变、调控的相关研究成为热点.
-
东西方国家成人活体肝移植手术指征的差异及变迁
近十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免疫抑制剂的更新换代和新型器官保存液的应用,肝移植手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
不同保存液对血管内皮细胞保护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保存液对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和内皮层完整性的保护效果,以及对内皮素-1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健康成年家兔,取双侧股动脉,随机在异搏定-硝酸甘油复合溶液(VG)、含罂粟碱的肝素化全血(PB)、罂粟碱溶液(PS)和林格液(Ringer)中保存90 min后做检测.结果 PS组的绝大部分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而PB组与VG组则大部分保护较好.内皮层覆盖比率VG组[(69±10)%]和PB组[(71±9)%]显著高于Ringer组[(55±11)%](P<0.01),而PS组[(48±11)%]与Ringer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皮素-1分泌水平VG组[(41.413±5.537 )pg/ml]和PS组[(66.628±5.077) pg/ml]与Ringer组[(56.769±5.691 ) pg/m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PB组[(116.781±22.387) pg/ml]显著高于Ringer组(P<0.01).结论 PS对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及内皮层完整性的保护效果欠佳,PB和VG对其保护效果较好,但PB显著增加内皮素-1的分泌水平.
-
改良FWM心肌保存液对离体鼠心低温保存效果
目的 探讨改良FWM心脏保存液对离体鼠心低温保存效果.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改良FWM液组、HTK液组和K-H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取大鼠心脏后,立即分别用各自4℃保存液灌注至心脏停搏,并置于相应的4℃心肌保护液中保存8 h,使用Langendorff模型测定心脏功能、检测冠脉流出液的心肌酶、观察心肌的形态学改变以评价各组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下降.HTK组LVDP、dp/dt<,max>、dp/dt<,min>,均低于改良FWN组(P<0.01).而HTK组CF的高于改良FWM组(P<0.05)和K-H组(P<0.01).HTK组GOT、LDH、CK、CTNI、CK-MB、GPT漏出量也高于改良FWM组(P<0.01).电镜显示改良FWM组形态学无明显改变仅偶见内质网扩张;而HTK组心肌肌纤维疏松、线粒体轻度水肿、内质网轻度扩张、间质轻度水肿.结论 离体鼠心低温保存8 h后,心肌功能均有很大程度下降.改良FWM液对离体鼠心的低温保存效果略优于HIK液.
-
LPD液对无心跳供体肺的保护作用
目的 从肺组织病理学角度,评价低钾右旋糖酐(LPD)液对无心跳供体(NHBD)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左侧供体肺使用LPD液采用顺行和逆行灌注技术.对在4℃灌注液中保存6、12、18、24 h和缺血-再灌注1 h的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供体肺组织病理变化并不明显.仅12、18和24 h组可见灶状肺泡萎陷;缺血-再灌注组的肺小动脉及血管内充血,部分肺泡壁血管充血伴周围炎性细胞渗出.结论 LPD液可以安全的应用于临床尸体肺移植术.LPD液优良的保存效果使其可以扩大供体肺的数量和延长供体肺的安全缺血时限.
-
中国移植器官保护专家共识(2016版)
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脏器功能衰竭为有效的手段。研究表明,供器官获取、保存及移植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1]。自20世纪中期起,各研究中心不断研发、改进器官保存液,如Collins液、UW(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液、HTK( 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液等相继问世,促进了基于器官保存液的静态冷保存( static cold storage,SCS)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器官保存进一步摆脱了时间及地域限制,器官保护技术进入崭新的纪元,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事业的进步[2]。 SCS仍是目前器官保存常用的技术,为全球多数器官移植中心广泛使用。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已成为我国器官移植供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捐献器官本身以及较长的热缺血、冷缺血时间,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IRI )更为严重,显著影响移植预后。因此,如何改善供器官质量尤为重要[3]。近年来,新兴的机械灌注技术应用于器官保存与修复,但受压力、灌流速度、氧合情况等参数综合影响,其广泛应用还需大量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4]。
-
心脏保存液种类及保存时间对离体鼠心低温保存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3种心脏保存液[HTK液,FWM液和St.Thongs-Ⅱ(ST-Ⅱ)]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离体鼠心的效果.方法 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HTK组、FWM组、ST-Ⅱ组(n=18),各组再根据低温保存时间分为4、6、8h 3个亚组(n=6).采用Langendorff装置进行心脏保存前后的灌注,各实验组分别使用不同保存液灌停心脏并在低温条件下保存4、6、8h,于灌停前及复灌后测定心率(HR)、冠脉流量(CF)、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_(max))、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_(max))等指标,并计算各指标的恢复率.灌注结束后,取心肌组织制作光镜标本,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 在相同的低温保存时间下,与ST-Ⅱ组相比,HTK组与FWM组心功能各指标恢复率明显较高,光镜下心肌组织结构变化较小.随保存时间延长,使用HTK液保存的鼠心心功能恢复率下降,组织结构发生改变,8h亚组与4、6h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4h亚组与6h亚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保存时间相同的条件下,HTK液及FWM液的心肌保存效果明显优于ST-Ⅱ液.HTK液保存效果随低温保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保存8h后明显下降.
-
UW液与HTK液灌注保存大鼠离断骨骼肌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UW液与HTK液,挑选出更适合保存离断肢体的灌注液体.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雌性)40只(体质量250 ~ 300 9),随机分为4组,UW液灌注组、HTK液灌注组、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组、不灌注对照组,每组10只,共形成80只离断肢体模型.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组、HTK液灌注组、UW液灌注组均以12 ml/h速度自股动脉灌注对应灌注液1h.所有离断肢体模型自离断后均放置在4℃的冰箱内保存24 h.在离断6h、12h、18h、24 h时取肌肉组织行伊红-苏木素染色、磷钨酸苏木素染色观察骨骼肌病理变化,并用Image-pro plus软件统计HE染色细胞面积比例.结果 各时间点,3个灌注组较不灌注组骨骼肌组织病理变化轻微,其中UW液组病理变化轻.细胞面积比例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不灌注组的细胞面积比例为43.93%±12.16%(6 h)、38.41%±6.54%(12h)、35.27%±7.75%(18 h)、36.24%±7.09%(24 h),均为低,6~12 h 0.9%氯化钠注射液组细胞面积比例大(6 h为92.54%±3.26%,12 h为59.35%±4.64%),18~ 24 h UW液组细胞面积比例大(18 h为51.95%±10.35%,24 h为47.56%±7.04%).结论 对大鼠离断肢体进行一次性灌注,24 h内UW液的灌注保存效果好.
-
UW心肌保存液组成探讨
UW液是80年代末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研制的.UW液初的成分是蜜三糖及乳糖醛酸,通过不断实践及研究,加入新成分,形成了现在以羟乙基淀粉为基础的灌注保存液.这种液体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心脏移植手术中.现就UW液组成成分在心肌保存中的作用探讨如下.
-
HTK器官保存液对供心保护的研究进展
器官移植时供体的保存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器官保存液Bretschneider(HTK)是Bretschneider教授于1975年研制[1],1987年用于肾移植,1988年用于肝移植,1989年用于胰腺移植.1979年用于心脏手术期间的心肌保护,1985年德国心脏外科界成功地用于心脏移植时供心的保存.目前,HTK液是欧洲应用广泛的器官保存液.下面综述有关HTK用于心脏移植时供心保存的研究进展.